沒記錯的話,今天是母親節,天下兒女們都在感恩自己的媽媽。
我也一樣,想媽了。
給媽媽買點她喜歡的禮物,回家幫助媽媽做飯洗碗,給媽捶背捏腿,圍著媽媽說說家長裡短,訴訴心頭瑣事,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啊。
然而,我們姐弟卻早沒有了這等福分。
我的媽媽,10年前就走了,思念媽媽,只能寄託夢境。
有媽的人,體會不到這種人生酸楚。不管年齡多大,媽在,家就在。回家能親切叫一聲媽,那是何等的幸福。
有媽在,回家就有了依偎和溫馨。
媽沒了,回家就少了圍切,人生就少了滋味。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路。父母不在,人生只剩下歸途。
沒媽了,平常就非常羨慕那些有媽的,不管年齡多大,回家還能痛快喊一聲媽。
媽~
哎~
一喚一應之間,瞬時就覺得人家還是媽的寶貝。
不像我,生命已沒有來路,只剩下歸途。
媽沒了,自己也就長大了,也要為孩子們撐起一片天。
說起媽媽,每個人的心頭都寫滿了記憶和牽掛 !
記得小時候,家裡人多口糧少,老是餓肚子。
糧不夠瓜菜湊。母親在房前屋後,甚至房頂上都種了菜。
每年的紅薯、金瓜、山藥蛋,榆錢、香椿、洋槐花,灰條、薺菜、馬齒莧,能填飽肚子的,都是好飯菜。
印象最深的是紅薯下來的時候,母親每晚都會蒸上一大鍋,爐火旁邊炕兩圈。早上姐弟幾個上學,每人拿兩塊,就是早起飯。
當是就那條件,母親也想盡辦法努力把飯做得香甜,就拿紅薯來說,烤著吃,蒸著吃,炒著吃,切片曬乾吃,熬紅薯糊糊吃,想辦法不讓孩子們感到生活的清苦。
最好吃的,是母親做的豆麵漿水米粸。
到了秋天,能填飽肚子的東西多了,母親就經常摘上半簸箕豆角,擇好洗淨,用針線串起來,吆喝我們弟兄幾個搬凳扶椅,把串好的豆角掛在窯壁的高處。
到了冬天,母親用白豆、豌豆、小米做底料,再把曬乾了的豆角用清水泡了,配上金瓜、山藥蛋。熬得豆角軟了,金瓜、山藥蛋稍爛,母親就從面罐中舀岀一小瓢豆面,和好切細,下到鍋裡。
要溢鍋的時候,米棋就算熟了。
但這時還不能開吃,母親會拿岀另一個小鍋放到火上,用幾顆剝了皮的蓖麻籽在鍋底磨幾下,見到有一些油星了,就把切好的蔥蒜鹽放進鍋裡。
油星炸蔥蒜的時候,母親就從爐火邊的漿水罐中舀幾勺薺菜漿水倒進小鍋。
一時間,香味四溢。
引得弟兄幾個早已拿筷子擺碗去了。
熗好漿水,倒到大鍋中。
待再快溢鍋的時候,飯,就熟了。
雖然窯壁上還掛著曬乾的豆角,窗臺上也擺著十幾個金瓜,但豆麵漿水米棋並不是經常能吃得上的。
主要原因是:吃飯不耐飢。
只有哪個考了好成績或有客人來指名要吃,才能吃一頓。
平常在家吃飯,主要以粗糧組成的谷連、散飯、米湯、稀飯為主,實在不夠吃,那就紅薯山藥蛋伺候。
想想現在幸福的生活,就特別想給孩子講講過去的故事。也許90後的孩子認為當時吃的全是生態菜,這是好日子啊。
可作為過來人,有幾個想返回去過那種清苦的日子?遭受那難捱的飢餓?
碼著文字,想著過去,仿佛就像當年,圍著母親,在一簸箕豆角傍,說著笑著,串著豆角,生活雖然苦,但感覺很幸福!
然而,這種幸福的感覺再也不會有了。
驀然回首,母親已離開我們十個年頭。
每每想起母親,尤其是母親節和母親的生日的時候,便努力營造一種母親還在人世的感覺。
這樣就覺得自己仍然是個孩子。
然而,營造的畢竟是虛幻。母親,再也回不來了,不覺間,臉頰已是淚橫流。
說再多,也多不過母親殷切的叮嚀;走再遠,也走不出媽媽牽掛的目光。累了,媽給我停靠的港灣;冷了,媽給我們燦爛的溫暖。
母親的肩膀上,是責任的擔當;
母親的雙手上,是生活的疲憊;
母親的背影裡,是默默的付出;
母親的注視裡,是深深的關愛。
時間是淡淡的,歲月是濃濃的。
媽媽在每個人的記憶裡是深深的。
媽媽,您諄諄的叮囑,我曾不懂珍惜。
您離開我身邊,我才懂得您對我的可貴。
多希望繞膝母親身旁,聽聽她的嘮叨。
然而,這輩子是不能夠了。
只能勸天下兒女,母親節了,回家看看媽媽吧,讓媽媽感受兒女滿滿的關愛。
一個電話,可以安慰母親孤獨的心 ;
一句問候,可以溫暖母親寂寞的心;
回家看看,可以感動母親等待的心;
合家團圓,可以圓滿母親期盼的心。
千萬莫讓子欲養而親不待成為遺憾。
今天是2020年的母親節。
祝全天下的母親,幸福安康,快樂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