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手交給死神吧丨舒伯特《死神與少女》賞析
往期舒伯特:1、如何理解對舒伯特藝術歌曲愛得要命丨卻從不關心歌詞內容丨如何把握聲樂中的樂與詩的關係丨二者可以完美結合嗎丨舒伯特《紡車旁的格麗卿》;2、傅聰談音樂丨「舒伯特好像是外星球的一個流浪者來到我們這個世界」!3、「出自內心才能進入內心」丨你們覺得舒伯特最痛苦的是什麼地方?4、終結與濫觴丨舒伯特的晚期風格與死亡意象;5、舒伯特的晚期風格與死亡意象丨一旦失去了天啟宗教的安慰,死亡與毀滅便成為一種無法逃避而令人窒息的魔咒;6、1828年對於舒伯特來說,既是結束,也是開始丨這一年的作品,宣告了浪漫主義音樂時代的真正到來!7、「我的歌聲穿過深夜,向你輕輕飄去」丨從《小夜曲》看舒伯特創作風格;7、舒伯特的「羅曼蒂克消亡史」,向一切歡樂和希望告別!8、舒伯特的音樂源自其切身的痛苦,這痛苦的結果至少能給世界帶來些歡樂!9、舒伯特《冬之旅》的鋼琴伴奏何以激動人心?10、聆聽舒伯特作品裡的貝多芬式的激昂和寧靜丨如何演奏《C小調第十九號鋼琴奏鳴曲》D.958?11、你聽過內田光子的舒伯特《十二首連德勒舞曲》(D.790)嗎?
每年6月是法國故都,太陽王路易十四王宮所在城市,凡爾賽市的「莫利埃藝術節」。藝術節舉辦各種類型的音樂會,演出古典、現代和流行音樂,還有許多戲劇歌劇和舞蹈劇目。昨晚,我們去聆聽了一場在法國國立凡爾賽音樂學院演出的舒伯特的弦樂四重奏:《死神與少女》。
死神與少女的靈感取之於希臘神話:帕爾塞福涅是希臘神話中宙斯與大地女神得墨迨耳的女兒,被哈得斯綁架到冥界與哈得斯結婚,成為冥後。得墨迨耳非常悲痛,因此,大地萬物停止生長。太陽神赫利扼斯不忍,就把得墨迨耳的下落告訴了大地女神。宙斯因為無能讓大地萬物重生,只好派神把帕爾塞福涅接回。但是,帕爾塞福涅已經吃了6顆石榴籽,所以,每年有6個月要重返冥界。當德墨迨耳與女兒相聚的6個月大地萬物才躍躍生長。
幾個世紀以來,這個古老的傳說一直在音樂繪畫藝術和文學領域迴蕩。音樂家、繪畫大師和詩人不斷從死神與少女的傳說中獲取靈感,創造出優秀的音樂繪畫作品和詩作。
音樂大師舒伯特於1824年譜寫了他的第14號弦樂重奏曲d小調《死神與少女》。當時舒伯特病得很重,距他離開人世不到四年的時間。那個與音符靈魂同化的少女就是他自己——舒伯特。故,可以這麼說,舒伯特的這首四重奏樂曲是他所有14首弦樂隊四重奏樂曲中最完美的一首,也是最感動人心的一首。
其實,早在1818年,舒伯特就已經為德國詩人馬緹斯·克羅多斯的詩作《Der Tod und das Mädchen,死神與少女》配上了音樂,使之成為一首動人心弦而又楚楚憂傷的歌曲。每回聽這首樂曲或歌曲,都不禁「紅羅帳內拭衣襟」。
這首四重奏曲共分四個樂章。樂曲剛一開頭,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加上一把大提琴同時進入昂奮狀態,立刻點明此段主題:命運不可逆。這個主題音樂不斷重複,直到第一樂章結尾時,速度才緩緩減慢,過渡到第二樂章。在第二段樂章中,舒伯特採用「行板」來突出灰色的主題。這段「行板」取之他為詩人克羅多斯詩作配樂的一組五個變奏曲的系列曲,也是全曲的中心。跟隨著音符的軌跡,我們置身走進了冬天的迷霧中,一幅由濃密到淺談的風景漸漸映入我們的眼帘:那是一片冬天的殘雪,在蒼白的月光籠罩下,森林一片灰白,漆黑的墳墓被白雪切割得殘缺歪斜,一陣迷失的瞌睡,接近死的黑暗,溪水堅強地滴著水,不願凝固……,那是少女對死神的強烈牴觸:
走開吧,啊!快離去,
遠離我吧,你這個可憎的骷髏腐愚!
舒伯特的靈魂猶如音符穿梭在五線譜上,時而高昂,時而低迷,時而停頓,時而又跳躍……小提琴的高音喊出了少女之聲,低音部分的中提琴和大提琴傳出了死神的召喚。兩者之間本是可怕的對話,舒伯特卻利用變奏曲將他們諧調在一起,甚至近乎走向了愛情。此刻,我們可以聽見來自克羅多斯死神的一段詩句:
勇敢些,我並不可憎。
靠在我的手臂上吧,你可以安穩地入夢。
第三樂章是詼諧曲。這一段不斷在大調和小調之間跳躍,節奏很像Bruckner的第9詼諧曲。舒伯特在這段樂章裡運用了音樂切分法。我們看到,在切分音之下,光在忽明忽暗,少女與死神在繼續對話……。最後樂章的快速曲調,是旋轉曲和奏鳴曲的混合曲。這種混合令人聯想到中世紀的死亡之舞。音樂節奏很快領引主題走向終結。有時人們不太明白,為什麼舒伯特喜歡用這樣的方式結束。然而,他的音樂卻始終是完美的。在舒伯特寫的所有的弦樂隊四重奏曲中,第13號四重奏曲是他生前聽過的唯一一曲。舒伯特在聽完這首類似14號四重奏的第13號四重奏後曾說,音樂家還是演奏得太慢了。我想,作曲者應該是有他的理由的,應該是對自己的作品理解得最透切的。
死是這首樂曲的主題,然而,對舒伯特來說,死並不代表終結,而是輪迴再生的起點,就像希臘神話,萬物枯死,年復一年卻又生機勃勃。音樂中,巴赫、莫扎特、華格納還有馬勒等都無不將死神與愛演繹成了一種神愛。我想,他們對死神和愛的理解不僅僅是巧合吧。人文精神始終是創作的動力和主題。
曾試圖藉助Youtube上傳播放一小段這首四重奏曲,可惜,沒有成功。如果有興趣,可以直接聽CD,或是現場音樂會。不過請注意,舒伯特說:聽這首四重奏樂曲的最佳時間是冬季,聽這首歌曲最好在鮮花盛開的春天。
《死神與少女》
Matthias Claudius
海倫譯
少女:
走開,啊!快離去!
遠離我吧,你這個可憎的骷髏腐愚!
我還年輕,啊!快離去!
不要碰我,親愛的死軀。
死神:
把手遞給我吧,美麗溫柔的少女!
我為交友而來,並非將你辱虐。
勇敢些,我並不可憎,
躺在我的手臂上吧,你將安穩入夢。
這首詩,簡簡單單的短短八行,舒伯特卻譜寫了將近40分鐘的樂曲!我非常喜歡舒伯特這首弦樂四重奏曲,尤其一開頭的那段樂曲。死神與少女,留給我無限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