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為《愛情故事》(Love Story)、《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Un homme et une femme)等經典影片擔任電影配樂的法國著名作曲家弗朗西斯·萊(Francis Lai)因病於11月7日在故鄉尼斯去世,享年86歲。
弗朗西斯·萊於2016年出席巴黎香榭麗舍電影節開幕禮
弗朗西斯·萊出生於1932年4月26日,父母都是原籍義大利的園丁,但他從小酷愛音樂,自學了鋼琴和手風琴。20多歲時,他加入交響樂團,之後又去到巴黎發展,曾為法國香頌女王伊迪絲·琵雅芙(dith Piaf)擔任伴奏,還為琵雅芙、伊夫·蒙當(Yves Montand)、約翰尼·哈裡戴(Johnny Hallyday)、夏爾·阿茲納夫(Charles Aznavour)等歌星寫過歌曲。然而,真正令弗朗西斯·萊從法國走向世界的音樂創作,還是他為銀幕錦上添花的那些令人難以忘懷的旋律。
《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原聲唱片封面
1965年,萊經朋友介紹認識了導演克勞德·勒魯什(Claude Lelouch),後者提議由他為自己的新片《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製作配樂。結果影片出人意料地拿到了坎城金棕櫚獎最高榮譽,除了那韻味悠長的愛情故事之外,弗朗西斯·萊創作的同名主題曲也功不可沒。
那一年的美國電影金球獎上,萊憑此片獲得最佳配樂、最佳插曲兩項提名,結果卻分別負於《夏威夷》(Hawaii)的艾爾默·伯恩斯坦(Elmer Bernstein)與影片《鑽石大盜》(A Man Could Get Killed)裡弗蘭克·辛納特拉演唱的插曲《夜的陌生人》(Strangers in the Night)。如今看來,《夜的陌生人》固然傳唱多年,但萊的《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更不缺少經典魅力。半世紀以來,它已有過300多個翻唱版本。只要那一句類似囈語的「chabadabada」響起,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1981年,弗朗西斯·萊(左)與克勞德·勒魯什一起參加坎城電影節
《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之後,萊又為勒魯什參與執導的法國1968年冬奧會紀錄片《在法國的13天》(13 jours en France)配樂。其中的同名插曲被輕音樂大師保羅·莫裡哀改編演奏,日後還曾多次出現在其他影視作品中,中國觀眾最熟悉的莫過於是韓劇《冬季戀歌》裡的配樂「白色戀人」。2005年,勒魯什在他執導的《愛的勇氣》(Le courage d'aimer)裡,也以「聖誕頌歌」(Noel)之名重現了這首名曲。此外,日本電影配樂大師久石讓也曾指揮新日本愛樂樂團演奏過他本人改編的版本。
1970年,派拉蒙電影公司投拍影片《愛情故事》,想到了前幾年那部《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裡的美妙旋律,時任派拉蒙電影製作部的一把手羅伯特·伊文斯(Robert Evans)邀請弗朗西斯·萊來製作配樂。據說,已安排好度假計劃的他本想要拒絕這份工作,最終,是法國影星阿蘭·德龍說服了他——稍早時候,倆人合作過影片《愛的伴侶》(The Love Mates),德龍主演兼製片,萊配樂,成了朋友。此時,德龍已提前看過該片的初剪版本,認定影片一定會大受歡迎。他和伊文斯一起來到巴黎,安排萊看了樣片。與之後的無數觀眾一樣,作曲家也被這個老套卻感人的愛情故事深深打動了,連夜寫出了該片的同名主題曲。
1971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以七項提名入圍的《愛情故事》結果只拿回一座小金人,正是萊的最佳配樂獎,而他也成為莫裡斯·雅爾(Maurice Jarre,《阿拉伯的勞倫斯》《日瓦戈醫生》)之後第二位獲此殊榮的法國人。
1986年,勒魯什集齊《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原班人馬,拍攝續集《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20年後》,配樂同樣由弗朗西斯·萊操刀。
《愛情故事》原聲唱片封面
作為影迷,我們要感謝導演勒魯什(81歲)、男主角讓-路易·特蘭蒂尼昂(Jean-Louis Trintignant,88歲)、女主角阿努克·艾梅(Anouk Aimée,86歲)健康的身體與持久的藝術創造力,因為,時隔三十多年後,他們又在拍攝《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第三部《最美年華》(Les plus belles années)。該片目前已進入後期製作階段,配樂部分據悉弗朗西斯·萊也已完成,但正如勒魯什接受採訪時所說:「太可惜他沒法看到這部電影了」。
關於弗朗西斯·萊的配樂的魅力與對電影的貢獻,曾與他有過數次合作的法國導演亨利·韋納伊(Henri Verneuil,《蛇》)的一席話最一針見血:「在我看來,弗朗西斯·萊就是旋律世界的貴族。觀眾看了電影,多年之後早已忘了故事說的是什麼,但他寫的電影配樂卻還能讓人朗朗上口,只是這對導演來說也實在太受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