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曹林波 通訊員 戚款
林迪是浙江網球老一輩優秀球員中的翹楚,是剛結束不久的「天貓杯」國際網球邀請賽發起人之一,也是運動員退役後從商成功的體育創客之一。
上周五,在他即將回美國的間隙,接受了記者專訪。談及自己的職業生涯、創業生涯,林迪頗為感慨。他把自己的人生劃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選擇進入網球職業隊,努力訓練,打出成績,代表中國拿到了亞洲冠軍;第二階段是因傷退役後出國深造,前往馬來西亞當了6年的國家隊教練,之後前往美國創立自己的網球學校;第三階段則是回國籌備2019杭州國際網球邀請賽,將網球運動更廣泛地在國內推廣。
青蔥歲月 亞洲冠軍初長成
「要說這輩子最重要的決定,就是在10歲那年。那時候身體很差,媽媽想讓我多接觸體育運動,正好當時的體育大院裡有人在打網球,便想去嘗試,一開始是一周去一次,之後漸漸地每天都去。」林迪說,剛開始只是覺得網球這項運動很時髦,並沒有考慮成為職業運動員,更沒想到網球會成為他這輩子的「最佳拍檔」。
林迪回憶起那段歲月,依然激動不已。「浙江網球隊在全國來說成立的比較晚,像北京隊、天津隊、上海隊這些老牌隊伍在50年代就有了。而我們浙江,在80年代是網球愛好者們帶出來的氛圍。」
14歲那年,林迪面臨了人生的第一次重要抉擇——打球還是讀書?林迪回憶:「爸媽把決定權留給了我,當時我球打得確實不錯。我一方面對成為職業的網球運動員充滿了期待,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當時入隊每個月會有30元錢的工資,國家包吃住,等於家裡少了個人吃飯,還能多出一份工資。這對那個年齡的人來說是多麼驕傲的一件事。」至此,林迪便走上了職業網球運動員的徵程。
1990年參加北京亞運會時的林迪
「那時候還是個孩子,小男孩調皮很正常,但是如果不認真對待訓練,就會吃到苦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教練罰我在操場上跑了40圈,從天亮跑到了天黑,教練騎輛自行車在後面跟著,我一直跑到跑不動就摔地上了,他才說今天結束了。」林迪笑著說,職業運動員的路並不像想像中的那麼好走,正因此練就了他身上逆流而上、知難而進的品質。「我很感謝當時的教練,能夠選擇我、鍛鍊我。如果沒有接觸網球,我可能會有一條完全不同的人生軌跡。」林迪感慨道。
1991年林迪(左)和隊友參加亞洲杯的比賽
機遇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努力還有心態。90年代林迪進入國家隊,技術雖不錯,但成績卻一直出不來,「當時我訓練很刻苦,但比賽成績卻不是很理想,可能是當時的心態不穩定,老想著出成績,後來也想通了,捅破了那層窗戶紙之後,就放開打。」之後的日子裡,在林迪和隊友的努力下,中國網球國家隊在1990年-1994年間取得了3次亞洲冠軍的佳績,而他也作為主力球員代表中國參加了「戴維斯杯」。
走出國門 創業之路從南加州啟航
正當「衝出亞洲」的口號在隊內喊得響亮的時候,林迪卻遭遇了職業生涯的重創,「1997年我正在備戰第八屆全運會,訓練的時候不慎受傷了。醫生說需要立刻治療,否則可能落個終身殘疾。」對於林迪來說他還在追夢路上,但對於一名職業網球運動員來說,幾年的康復期加上30多歲的「高齡」,預示著再無法回到賽場。
在康復治療的2年時間裡,林迪也開始謀劃下一步的人生,這期間,他考取了網球教練上崗證,成為了省隊的教練。林迪說:「我是個不安分的人,我想要更多的發展和挑戰。」相比於國內的舒適環境,林迪更想去國外看一看,他寫信聯繫了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等國家,憑藉亞洲冠軍的身份和出色的執教經歷,這些國家都歡迎林迪前往。最後,他選擇帶上妻兒前往馬來西亞。
「習慣了每天訓練、食堂、睡覺,突然跑到那邊完全不習慣,好在馬來西亞華人多,語言上也比較容易溝通。」林迪回憶,依靠自己過硬的實力,在馬來西亞這座陌生的城市也慢慢地站穩腳跟,一呆就是6年。
2006年,林迪拿到了前往美國的綠卡。於是,他便起身準備前往美國,據回憶:「同一份簡歷投了20多家公司,反饋挺多的,最終決定落戶在南加州的一個適宜居住並且體育氛圍濃厚的城市。」與政府合作,對方提供場地,他需要執教一支當地的城市球隊,其餘時間場地都可以歸他所用。
林迪的夢想並不僅限於此,通過幾年的積累和運作,林迪開始籌劃創立一家網球學校,做好了全部準備,等待時機成熟後,他卸任了爾灣市的城市教練職務,正式開始了他的第二次創業之路。
「一是靠口碑,二是懂管理,當然最重要的是敢想敢幹。」林迪談到再次創業的歷程,分享了不少經驗,「搞體育產業,首先要有自信;再者要衡量自己的能力;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也是運動員獨有的特質——心理。不管做教練員也好,或者是做其它行業也好,心理素質強,會帶來很多的好處。」
據林迪介紹,目前他的網球學校已經初具規模,俱樂部師資力量有別於國內網球俱樂部,中西合璧的專業教練團隊,充分融合了東方人訓練動作規範化、精益求精、一絲不苟的特點,與西方人充滿趣味性、創造力的優點,為學員打造合適的訓練體系。
「天貓杯」是契機 推廣網球才是根本
「近年來,浙江網球氛圍特別好,不管是職業還是非職業,都發展得特別好,教練也特別好,苗子也多。」作為「老大哥」,林迪連用幾個「特別好」形容如今的浙江網球,正因如此,他才萌生了請費德勒、茲維列夫這些大牌來杭比賽的想法。
林迪說:「剛開始也只是朋友之間的談笑,大家都覺得浙江網球也到了吐露芬芳的季節了,正好浙江省還缺少一項國際性的網球賽事。後來,我跟幾位合伙人仔細斟酌了這件事的可行性和影響力,想著這些想法一旦實現,對杭州的球迷們以及浙江網球不失為一件美事。」
作為運動員出身且有不少創業經歷的林迪,身上有一種特有的實幹精神,想要落地,就要把賽事的各個環節做好。「當我們決定要做這件事的時候,我們就要把所有事情理清楚,一項項去完成。」林迪感慨道,要做成這樣一項國際性的賽事,絕不是一開始規劃的那麼簡單,「10年來最累的一次,賽事的複雜程度和工作強度是前所未有的,包括球員邀請、場地選址測試、媒體宣傳、票務發售、志願者培訓等每個環節都很重要,容不得半點差錯。」林迪說,這樣的國際賽事必然會引來全世界的關注,所以賽事的成功與否不僅關乎到公司的生存發展,更關乎到浙江網球乃至中國網球的發展。身上的擔子可不輕。
「今年的邀請賽很多方面我們都經驗不足,完整的一次賽事下來,發現了許多的問題,我們也謙虛積極地去改正。賽事不是一次性的,剛開始這一兩年可以看做是賽事的培育期,我相信未來這項賽事必將會辦得更紅火。」林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