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期:新市老街及商鋪變遷記 一一老街人說新市

2021-02-07 新江流韻

——老街人說新市


 新市老街是一個有點名氣的農村古鎮。

 

      宋朝詩人揚萬裡,因在湖南零陵縣丞任期已滿,寒食節期間,夜離零陵,返回家鄉江西吉水,途經新市,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 。

      

宿新市徐公店

楊萬裡

 

籬落疏疏一徑深,

樹頭花木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

飛入菜花無處尋。

 

  (關於新市徐公店″所在歷來頗有爭議,但新版國家《語文》教材,在此詩註解中明確指出:「[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縣北

詳情可參考拙作《「新市徐公店」在攸縣北一一國家教材為徐公店正名》)

 

     新市自古以來就是水陸交通要道,市井繁華之地,是攸縣五大古集市中的中央集市,瀕臨攸水。新市人不稱其為攸水,而呼之為大江。而與大江相對的還有一條小江。大江(攸水)和新市老街成「人字形,大江是這「人″字悠長的一「撇」,而老街則是這「人」字短短的一「捺,「撇″「捺(攸水和街道)的交點是新市下街的古石拱橋,小江由此流入大江。這座石橋,應該是很有些來歷的。據清朝同治版《攸縣誌》記載:石橋在擢秀鄉,距縣城五十裡,是宋漕熙(1174一1184)年間龍陽陳總幹建。明、清時期,政府在全國設立鋪遞,十裡一鋪。(顧炎武《日知錄》驛傳:「今時十裡一鋪,設卒以遞公文。」鋪就是驛站)。石橋鋪設在民都新市,這點既有史料文字記載,又有古縣境全圖證明。石橋鋪以這座石拱橋命名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小時候經常在這座橋兒附近玩,在橋洞底下鑽來鑽去,嬉戲玩樂。青磚紅石,拱形,青苔布體,蔓藤纏身,古樸凝重,橋洞有人頭高,小舟可從下通過,橋面較寬,小江水就從這注入攸水  。這座橋現在還在,橋面硬化了,小江修整成了渠道。橋頭臨街一側鋪上了青麻石,這些青麻石原來鋪在老街街道上,老街街道被破壞後,移來一部分鋪在這裡,這或許是一種歷史的見證吧!可惜的是,這座橋現在已被民宅擠佔了一部分。


  

      從老街下街過了橋,就是洲上,民居面江而建, 有酒肆,南貨食品小店,船舶碼頭 ,渡口,。這個地方就是新市古集市。自古以來攸縣有「五大古集市:南淥田、西小集、北鴨江橋、東鳳嶺、中央新市。」(語自同治版《攸縣誌》)由此可見昔日新市老街之繁盛,它是攸縣最繁華最活躍的農村中央集市。每逢集日(逢三、七)及每日早市,四裡八鄉,販夫走卒,南北商賈,雲集於此,熱鬧非凡。尤其是年關時節,人頭攢動,熙熙攘攘,墟場內已擺不下攤擔,就把攤擔排列在街道二側,狹長的街道,趕集的人喊著擠著,但半天也移動不了半步一步,整條街道像塞滿了人肉的香腸。


    集市上有一個大戲臺,經常有演出活動,民間社團,地方草臺班子,經常在此演出。解放後,攸縣劇團經常來這裡演出,人們喜歡看他們的演出,一方面是戲好看,主要還是劇團中的四大臺柱劉志一家人(劉志夫妻,劉的妹妹懷豔、豔豔)都是新市人,是新市劉萬盛的後代。而且劉志還是劇團團長,自有吸引人的地方。這裡還有一座天主教堂,叫天主堂,牧師是美國人,解放後就離開了新市。老街中街還有一座福音堂,牧師姓秦,我們都叫他秦牧師,高高的個子,經常披一件大衣,自有一番威嚴,神態容貌酷似西洋人,因此有人誤判其為俄羅斯人。解放以後,他們一家還住在福音堂。解放前,攸縣流傳一句諺語:出了攸縣(縣城)無教堂。可新市卻獨有二座教堂,新市名氣和影響自是不一般。解放後,天主堂牧師離去,人去樓空,教堂活動被取締。起初曾是新市鎮公所(解放初期新市老街為「鎮)所在地,記得第一任鎮長是陳德豐,公派的,第二任鎮長是本地農民黃新元,後來成立人民公社,黃鎮長成為了新市大隊隊長。後來新市醫院設在這裡,母親當時在醫院工作,我跟著母親在這裡住過幾年,後來農具廠也進來了,至今還記得鐵匠們在這裡打鐵,叮叮噹噹,火花四濺,不久天主教堂也被拆除了。後來,在市場上又創建了新市農具廠,不少新式農具、家具,從這裡源源不斷地運往全縣各地。不久又建成了新市船廠,承擔木船的維修和建造,是湘東地區較大的船廠。兒時經常在這裡看工匠們工作,或鑽到車間裡玩捉迷藏的遊戲。船廠的房屋高大氣派,後來銀行也設在這裡。這棟房子現在還在,不過已易其主,轉賣給當地村民譚祖仔了。 船廠臨江而建,對面就是新市完小,有渡船碼頭。新市渡是古渡,是由衙門管理的,不是由民間集資捐資的義渡,有國家編制,由財政撥款。比如上遊的渡口易清渡,古縣誌中記載為易清潭義渡,由民間捐資運行。新市渡囗則明確記載為「新市渡:船一隻。」不過,在枯水季節,渡船停渡,江上架起木橋,兩邊有護欄。我在上高小時,就在這裡過橋,或坐渡船到新市完小(又稱步武)上學。 

     

     江面上碧波蕩漾,舟楫揚帆,木排順流而下,漁夫蕩舟,鷺鷀叼魚,牧童橫笛,人來車往,江邊滿泊舟楫木排,說不盡的繁華熱鬧。江中有一塊小沙洲,就在現在新市大橋下方,狹長,面積不大,上面長著生命力極強的馬鞭草,開著一些無名的小花。也有人在上面種了一些芝麻和花生。這可是我們兒時的天堂。在河裡遊泳累了,腳底泡白了,眼睛被水泡紅了,就爬上小沙洲,在草地上打幾個滾,翻幾個筋鬥,或者扒開草皮,在軟軟的、細細的、溫潤的沙地裡挖上一個小坑,把雙腳放進去,再把細沙堆上,在夕陽的餘暉中閉上眼,靜靜地睡上一會,然後就高叫著,蹦跳著,回家了。


       我的家,就在新市老街。


       老街並不長,也不很直,順勢而建,沒有街巷胡同,一通到底。大概有八、九百米長,一丈來寬,對面的鄰居街坊,可以相對聊天。房屋緊密相連,很少有獨立成棟的,高度也大致差不多,一般都是二層。清一色的土磚木結構,底層砌了幾層青磚,防潮防洪水。從房屋的建築年代程度看,應是民國時期,而且是一次性建成的。兒時,聽母親隱約說過,老街原來失於兵火,後來才重建的,工程也比原來大。不過,後來我問了許多健在的老人,誰也不知其所以然,因而只能存疑。


      雖說老街的房子都是土磚砌成的,但也有例外,那兒有四座青磚青瓦房。不過有二處是民國建築,一棟是天主堂,一 棟是闕怡茂煙行,煙行老闆是福建人,做香菸生意。解放後,這座房子做過醫院,做過大隊部,做過碾米廠,後來被拆了。


     另有二棟可不一般了 ,這就是 上街的新市關帝廟(龍昇觀),中街的新市永靈寺。龍昇觀是道教祭祀和做法事的場所,供奉著關羽的神像,無專職人員住持。解放前由二戶何姓和曾姓移民居住,他們均由外地逃荒流落在此,無處居住,棲身於此。另一座青磚建築,面對中街的石橋,前面是小戲臺,隔江相對的是天主堂和大戲臺。青磚青瓦,畫棟雕簷,很有氣勢。據《攸縣誌》記載,清「雍正二(1725)年,議準社倉貯谷,公所寺院收存」。攸縣五鄉三十一都,建倉共三十處,乾隆四十六(1781)年擴建至四十二處。其中「民都:總倉新市關帝廟。芝都:總倉新市永靈寺。這二處道觀又兼成了社倉儲存糧食的倉庫。由此看來,這二座建築自是源遠流長,至少在乾隆年間就有存在,有數百年歷史。解放後,關帝廟分給了農戶,原址上現在已建成了新民房,關帝廟蕩然無存。永靈寺解放後由一尼姑全家居住,她的名字叫僧蓮,後來他們遷出老街,把房子捐獻出來。這裡成為了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因為這裡曾是中共地下黨、農會、工會活動的場所,又是古建築,現存牌匾是一九九七年修葺永靈寺後,新掛的,變成了「龍昇       永靈」,把二處建築合而為一,供奉有關聖帝像,觀音像,以此來表示龍昇觀在老街的存在。不過現在這裡也已關閉,因年久失修,成為了危房,不能接受來訪者。


      看來這二座古建築是在重建新的街道時,刻意保護下來的。


      新市老街最有特色和韻味的當數麻石街道了。街道的正中全用整齊劃一的長方形青麻石鋪成。兩邊是二尺左右寬的下水道,下水道上一律用紅石板鋪就。晴天,乾淨利落,不見泥塵,凝重肅穆;雨天,清新可人,不管多大的雨,街道上無有積水,清新脫俗。那時,少有雨鞋,人們大都赤腳或草鞋,布鞋。夏天,人們穿木板拖鞋,拖鞋一般都選用樟木,清晨,月夜,拖著木板鞋在麻石街上行走,一路拖行,發出呱嗒呱嗒的聲音,時輕時重,時徐時疾,好像夏夜的月光曲,拂曉的步行調,悠閒而又富有韻味。雨雪天,人們喜歡穿木車鞋,木車鞋的面子是牛皮的,高跟木底,木鞋底下各釘上了四個方形鐵釘,使鞋底高於地面,既可防水,又防滑。雨天人們穿著木車鞋在街道上行走,鐵釘與青麻石碰擊發出清脆的金石之聲,或高或低,或徐或疾,好像馬兒踏著鐵蹄在緩緩地行走,極富情調。少時,經常看隔壁的陳皮匠做木屐和木車。街道二側有人在屋簷下點起了簷燈,昏黃的油燈光,在幽狹仄長的麻石街上把人影拉得老久,不由人不發思古之幽情。

      老街街道建於何時,首倡者是誰,雖說有不同的說法,但有一點肯定的是,從新舊程度來看,老街重建時間應是民國初期,而且是一次性建成的。據筆者推測,重建時有一些是原來住戶,有一些是地方上一些富人在這裡投資興建的,以此出租或出售,這大概也就是那時的房地產開發。新市居民大多是外地移民,或流浪或謀生賣藝或經商開店,從四面八方雲集於此,需要落身之處,需要經營商鋪,因此也就有不少人看準了商機,在這裡投資建房。這是毫無疑義的。


      那麼街道路面作為一個公共設施,又是誰修建的呢?作為老街人,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劉萬盛」。其實劉萬盛不是人名,它是商鋪號,它的創始人是衡山石灣人劉鴻祥,劉於清鹹豐元年(1851)來新市經商,開有二個商鋪,在新市中街,面對面,一是百貨店,一是南雜店,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大有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之勢,而且還在臨近湘東各縣發行兌換的銀票,生意興隆可見一斑。劉鴻祥有二個兒子,長子劉作霖,次子劉繼安。劉作霖就是原攸縣劇團團長劉志,演員劉懷豔、劉豔豔的父親。劉寄安有個兒子劉胤雅,兒時,我稱他為哥,是大學教授,是對國家有貢獻的專家。劉鴻祥知道的人不多,劉萬盛商號的生意後來就由劉作霖、劉寄安二兄弟打點。 劉家生意做得大,但樂善好施 ,熱心公益事業。老街重建以後,泥土街道,雨天道路泥濘,常有內澇,晴天灰塵飛揚,諸多不便,劉家決定出資鋪設石板街道。修建過程中,所有一應材料、人工費用都由「劉萬盛」獨資承擔,但工匠在鋪設修建過程中  ,鋪到了誰家門口,戶主必須承擔工匠吃喝。不久街道竣工,劉萬盛門前特地用麻石拼了一個棋盤,以示紀念。從此劉萬盛」名號更為響亮,生意也越做越好!  因此街道改造,石塊鋪設應是劉作霖、劉寄安二兄弟手中所為。劉萬盛本來是純做生意的,從事的是工商業,但在生意往來過程中,有人欠了商鋪債務,無力償還,就用田土頂債。劉家就把這些田地租給佃戶耕種,收取租谷。解放後,劃分成份,劉家劃為「工商業兼地主,根據土改政策,財產要沒收,並接受監督改造。土改後劉作霖的妻子帶著三個子女回到賈山老家,因為賈山老家出身好。劉作霖孑然一身,留在新市。當時應該有六十好幾。我見過他,至今還有印象:身材不高,結實微胖,絡腮花白胡,沉默少語,但神情中自有一番氣度。後來,回了老家衡山石灣,不夂終老於石灣。劉寄安,解放時應是五十左右,文弱而又老實,寡言少語,謹小慎微。逝世於一九六O年,我目睹其出殯安葬,那時我雖只十二三歲,其情其景列列在目。我哥與劉繼安之子劉胤雅是髮小,當時抬棺的「金剛力氣不足,哥跑過去,接替「金剛」抬了一程。


      老街街道毀於一九五八年,那是激情燃燒跑步奔向共產主義的歲月。風傳要拆老屋建居民點,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恰好,交通部門決定在新市建設新市大橋,建大橋要巖石,某些基層領導人頭腦一熱,拍板決定,挖掉麻石街,挖石建橋墩。令行無阻,街道毀了,有一個半截橋墩孤零零地 立在水面。大躍進後不久,國家進入困難時期,大橋也停建了。只有那半截橋墩孤零零地立在水面,忍受著水流的衝刷,歲月的侵蝕。那時,我們經常在那遊泳,小夥伴們常常爬上這半截橋礅,從上往下跳,把它作為了跳水臺。

     鬥轉星移,轉眼到了公元一九六七年,新市大橋終於復工了。其時學校停課鬧革命,我也在家閒居。我和新市大隊長黃新元是鄰居,有一天他叫我到新市大橋指揮部去,參與大橋建設,我每天的工作就是稱量民工從山衝裡肩挑來的石塊,晚上搞搞文藝宣傳活動。後來,又參加了省交通廳勘察隊對「新銀公路(新市至銀坑)的勘察,搞了幾個月,光吃飯,一毛錢報酬都沒有,因為我是居民戶口,大隊也不用給我計工分,純屬義務,這也是我對新市大橋的建設的一點奉獻吧!  當時在新市大橋指揮部幫忙的高中生,除了我,還有老街吳楚南,打鼓堆的劉美媛。指揮部就設在洲上譚祖仔家,譚祖仔家的女兒譚香娟,是我一中高兩屆的學姐,其時已上大學。

 

       雖然麻石街已毀,石板不見天日,但我們仍可在老街尋到舊日遺物。前面提到的下街古石橋臨街一側的道路有一段後來鋪設的麻石,就是有心人在挖老街時偷留下的,但鋪設下水道的紅石板卻似乎無影無蹤。前段時間我到老街探訪,見到了發少皮春元。他喜歡看書,年老了此習慣不改。記得兒時,他到處找書看,有一次竟打上了書店的主意,書店開在他家斜對面,一天,夜深人靜時,他端開臨街鋪面門板,硬生生地從書店拿走了幾本書。第二天被發現了,受到母親的一頓責罵。年少無知,也沒受到追責,不了了之,再說,「讀書人竊書不算偷」。(孔乙己語)我給春元送上《新江流韻》期刊,交談中談到老街,他說他這裡有麻石條紅石板,那年挖石板時,他偷偷地各藏了一塊,現在就鋪在後院廚房門邊。我大喜過望,立即叫他帶我去看。他住的房子,和永靈寺只隔著一戶人家,沒有重建,也沒有大修,基本上保持了原貌,這種狀況現在是很少了。果然,一塊青麻石,一塊紅石板鋪在門坎下,雖經百年風霜無數踐踏,失去了昔日的風彩,但仍完好無損,堅固如初。我當即拍照留影,並丈量尺寸。青麻石長七十釐米,寬三十釐米;紅石板長八十釐米,寬四十釐米。終於圓滿了我兒時的記憶。



      新市老街現在全是現代建築,但幾十年來,街道的格局一點未變,還是原來的走向,街道還是原來的寬窄,小江砌成了渠道,沒有了自然的風韻,隱藏了流水潺潺。街道變成了混凝土路面,曾經有在外工作的新市人,有志恢復老街街道原貌,並籌來了一筆款項,但此款被公社截留,被扣抵新市大隊上交提留欠款,重新恢復舊街道之事也就不了了之,從此,此事就無人再提起。後來在原攸縣副縣長譚開雲的倡導下,修築成了現今的水泥路面。

 


      說完新市的街道,現在我們再來說說老街的商鋪。老街商鋪林立,盛極一時。老街有上街下街之分,但我習慣把它分為上街、中街、下街。人民公社時,老街為新市大隊,有七個生產隊,從上往下數有:新上、新校(新市市校、關帝廟均在此)、新中、新心、新橋(石橋),洲上有新全、新洲共七個生產隊。新市老街的居民是農商混雜,但經商、從事手工業者居多。上街居民務農者多,但也有一部份從事手工業。龍昇觀(關帝廟)在上街,觀的斜對面是新市市校。中街是商鋪最多的地方。老街商鋪、手工業作坊,依次有丁家裁縫鋪,周家米店,江其林飯店,尹鵬日雜店,何萬裕藥店、曾師傅娘接生店,周連仔肉店,鄧雲庭五金店,陳皮匠鞋店,譚福成米豆腐店,張福春藥店,向南芳糖店,向金黃豆腐店,長生木匠店,鄧銅匠銅器店,陳銀匠銀器店,劉奇文具店,向文生雜貨店,怡昌和藥店,歐炳南小南雜店,湯佐漢雜貨店,謝春生豆腐店,何慶國油鹽店,闕怡茂香菸店,端仔裁縫店,李連苟獸醫店,陳官生布匹店,皮雲發小買店,文運保飯店,文冬堯肉店,曾錦星南雜店,趙瑞芝蚊煙店,夏明珠豆腐店,張保山理髮啟,劉紹生理髮店,鄭金吾煙店,賀家油貨店,易全生飯店。祖仔肉店,向明章酒店,曠金茂染店,易家日雜店,唐遂成機械修理加工店,吳學林秤具店,劉萬盛百貨店、南雜店,闕嘉聯診所,付欠生南雜店,二巴乃肉店,肖家雨傘店。李桂南副食加工店,賀開仔油貨店,仔九老倌油貨店,唐炳貽小賣店,向道生裁縫店,帥家理髮店,永豐祥(廣東乃吳金祥)洋貨鋪,何濟國藥行,左家照相館,劉池生南雜店,易全生飯店等。下街居民中從事手工業和飲食加工銷售的比較多,最負盛名的新市大花片也出自這裡(當時加工大花片的有四家:譚洋元、仔九老倌劉尚幸、銀古乃劉雲福(以上三人均已辭世,現在傳承的只有年近九十的周洋元)。下街出口處皮革匠大老毛(鄭姓),皮匠張霞林(這是一個孤寡老人,參加過紅軍長徵,因傷病與部隊失去聯繫,回到新市,但一直被視為「逃兵」,以修鞋、釣魚為生),洲上臨江處的陽振中布匹店店,楊雲理髮店,謝十巴豆腐店甲,吳四全油貨店,郭國輝篐桶店,易才生木器店等等。其他還有不少店麵攤販,因篇幅關係,僅羅列其名,對其特色不展開具體描述。


     老街從事經商者手工業者大多是外來移民,行業有明顯的地域特點。比如說好幾家中藥店,老闆都來自江西。南雜、日雜行業的大都來自衡山,比如劉萬盛。外來移民以江西和衡山居多,尤其是衡山。但有些卻來自天南海北,比如闕怡茂的老闆就是福建人,做的是香菸生意,他家的房子青磚青瓦,只此一家,劉萬盛家的房子也比不上他家氣派。再一個就是永豐祥」洋貨鋪,老闆吳金祥,廣東人氏,人們俱稱其「廣東乃」,本名倒鮮有人知。他是新市老街老闆中納妾的一位,另有一位是文具店老闆劉奇。


      老街鋪面,自有特色。臨街一面基本上不設門,成開放型,晚上安上鋪板,白天取下鋪板,櫃檯大抵成曲尺形,一面臨街,一面在店內。街道店鋪林立,應有盡有,基本上能滿足新市地區經濟活動的需要。



        解放後,劃分成份。這部份人大都劃分為:手工業、小商小販、商人、工商業、工商業兼地主等。這部份人有了城鎮戶口,吃上了國家糧,其他大多數居民分上了田地,有了農村戶口。人們各有歸屬,安居樂業,小鎮繁華昌盛,生機勃勃!


       一九五六年社會主義改造,公私合營,新市成立了供銷社、綜合商店、飲食店、國藥店、手工業聯社,還有郵電局、銀行、醫院、船廠、農具廠、人壽保險公司等,這些「吃國家糧」的分別進入上述企業,成為了國家幹部,企業職工。小鎮一片繁華。


      一九六九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在全國蓬勃開展,年末《人民日報》發表新聞報導《我們也有兩隻手  不在城市吃閒飯》,介紹某地城市居民上山下鄉事跡。公社革委會聞風而動,命令新市老街全體居民三天之內,在全公社範圍之內,自尋安置地址,投親靠友,上山下鄉,不做寄生蟲。三天之後新市所有居民(吃國家糧的),不分老幼男女,職業身份,身體狀況,傾巢而出,投身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戰天鬥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從此以後,他們就此告別了生生相息的新市老街,再也沒有回遷。但新市下放居民不屬國家政策範圍的地方自行安置,因此,不能享受國家安置補貼,不能享受知青招工政策,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一九七九年知青大返城,新市下放居民才享受到知青招工待遇,得到妥善安置。



     我下放的易清潭大隊是當時新市安置下放居民戶數最多的一個大隊。劉繼安(劉萬盛)妻子一家和我家下放在同一個生產隊,其他還有唐炳貽、唐繼開、夏明珠、曾錦星、歐炳南、向大鵬、易長生、皮鬱良等十戶居民數十人口落戶易清潭。至今還有六戶在易清潭(現桐樹村)安家落戶,散枝開葉。而新市老街也從此成為了純粹的農村村落。   

   

      建入七十、八十年代以後,航運衰落,陸上交通迅速興起,隨著經濟形勢的發展,社會的需求,狹小的新市巳滿足不了日益發展形勢的需求,企業單位相繼遷出,船廠、農具廠倒閉,至一九八三年新市市場搬遷至106國道桐樹下,以此為標誌,作為以「市」為本,以「市立名的「新市」就此謝幕,黯然收場。


      二OO七年我曾經寫過一篇《那水,那街,那歲月丶丶丶丶丶丶一一新市老街瑣憶》的散文,今天,我還是把那篇散文的結尾作為本文的結尾吧!


      依水幽幽一街深,

      童年逐蜂醉花陰。

      而今依稀還夢蝶,

      落入長河何處尋?

 

            二O二O年十月




相關焦點

  • 新市古鎮,夢裡的江南老家
    每個人都有自己眼中的江南——江南的美在青磚黛瓦,在煙雨樓臺,在小橋流水,在尋常巷陌,在春水碧於天,在畫船聽雨眠……道不盡的離愁在北方的陽關道,理不清的惆悵在江南的雨巷旁。每個人也都有自己心儀的夢中水鄉——那夢中水鄉,迷醉了多少漂泊的心,敲打了多少闌珊的夢。
  • 石橋鋪的新市與大橋頭的萬石市
    俺不僅贊同龍先生的關於石橋鋪就在新市街鎮的立論,而且由此引發"石橋鋪的新市與大橋頭的萬石市"的聯想。這聯想並非空穴來風。    舊時遞鋪大道(朝廷傳遞文書的郵道)設有驛站,那時亦稱為"鋪"。清代攸縣縣域13鋪編制45役。縣城總鋪之役應多,各分鋪之役亦有兩三人。所設之鋪似有地標特徵——設在集市應是首選。在新市集貿市場處設立遞鋪大道的驛站——石橋鋪,是合情合理的。
  • 浙江德清縣下渚湖徒步,新市古鎮羊肉飄香
    東去30公裡是烏鎮和西塘,北去30公裡是南潯與周莊同裡,有一千多年歷史的新市古鎮 也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市河蜿蜒環繞,店鋪民居傍水而築。鬧市很繁華,店鋪林立。西河口水街一帶古建築集中,保存完好,具備相當的觀賞價值。古鎮最多時曾有36條弄,72座橋。
  • 汨羅市新市鎮:從「垃圾圍城」到「美麗新市」
    從垃圾圍城到「美麗新市」,新市處處在蝶變,走上了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生機勃發! 要有「顏值」,更要有「氣質」 參與拆違的項目經理劉世龍稱:「年底將完成137戶、400多棟、面積近3萬平方米違法建設拆除任務,1個月就能完成,創下了『新市速度』。」 「新市速度」多次受到了表彰,並在汨羅全市作為典型推介。2017年至今,該鎮先後完成老街、107國道、高鐵站等違建拆除,拆除面積超30萬平方米。
  • 秋雨,想起新市的吃
    新市是我熟悉的古鎮,去得多,好吃的東西,我大多吃過,都喜歡,最喜歡的,三樣,茶糕、鴨絞面、醬羊肉。茶糕、醬羊肉,江南多有,味道亦都好。醬羊肉,其實是紅燒羊肉,非醬制之謂也。紅燒羊肉叫做「醬羊肉」,大概也是新市的特色,我在別地沒有聽到過。好吃的東西,還要取一個好名字,醬羊肉便是,一聽就叫人嚮往。
  • 探訪深圳東門老街,數以萬計的商鋪密布其間,各類建築毗肩林立
    東門老街位於深圳市羅湖區,是深圳比較有名的老牌商業步行街區,數以萬計的商鋪林林總總,令人目不暇接,各種各樣的建築毗肩林立,東門老街是深圳人記憶深刻的老建築和老街道,同時也見證了這裡的變遷和發展。個人感覺這裡幾乎成為深圳商貿業的一面旗幟,引導著深圳消費潮流和時尚,步入其中,放眼望去,堪比上海南京路,遊人如織,小商鋪多的幾乎讓人眼花繚亂,據當地人介紹,這裡的東西最全,而且物美價廉,所以來深圳,一定要去東門老街。
  • 古城·老街
    獨克宗古城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就是巷子頗多,古城人喜歡把巷子稱作「衝衝」,古城裡的巷子有長短、寬窄之分。古城主要的巷子也被古城人稱作街,街是古城的主動脈,也是交通要道。獨克宗古城的老街,在歷史的時光中譜寫著自己的往事、也被時光雕琢得古樸滄桑。時光的雕琢、歷史裡的往事使得獨克宗古城的老街,不再是一條條普通的巷子或路,有了歷史歲月的痕跡,古城的老街、巷子就有了靈性的魂靈。
  • 新市——京杭大運河邊的古鎮
    可是2020年8月15日晚上,走在新市古鎮的繞鎮水邊時,當地的吳先生幾次遺憾的說,我小的時候這兒有一座非常大的,非常大的古石橋,還有石板路,前些年被烏鎮拆了買去了。顯然,烏鎮的今天也是他們的眼光所在呀。我們是在燈亮起來的時候走進新市古街的。一下子就被那古色古香所吸引。
  • 新市墟地鐵站17日起圍蔽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李天研 通訊員馬潤韜)廣州地鐵昨日通報,為推進十二號線和十四號線二期換乘站新市墟站(工程暫定名)建設,計劃於5月17日起,對新市墟站分三期實施圍蔽施工,佔用齊富路三條車道,持續至2021年8月5日。
  • 新市古鎮:飄著醬羊肉的香氣
    蟹的吃法多,糟蟹、醉蟹、清蒸都好,但總以《本草綱目》說的「鮮蟹和以姜醋,侑以醇酒」為最得其正。羊肉的吃法大概更多,我於美食,向來無可無不可,只要是燒熟的,都喜歡。但執堂先生卻偏愛新市的醬羊肉,以為天地間至美之味,據他自己說,就在前幾天,他突然文思泉湧,要不是範廠長的電話打斷,他差一點就用文言文寫了一篇上萬字的《新市醬羊肉賦》,嗚呼恨哉痛哉氣哉,都怪範廠長!
  • 新市新地標!
    近段時間,   新市運河公園   成為市民出遊「新熱點」!   (攝像:蔡俊、製作:王舒佳)   新市鎮河網密布,水街相依,極具江南水鄉風情。作為浙江省小城市建設培育試點鎮,新市鎮圍繞打造運河大花園戰略,啟動了運河公園建設項目。
  • 媲美江南水鄉,被雪藏的千年古鎮,白牆黛瓦新市古鎮
    「出去旅行,不是去看風景,而是去尋回自己——最本真的自己」文/冒險家蜂探長(歡迎個人轉載與分享)背上行李去旅行不是為了逃避困難,而是為了在這大千世界中尋找最初的自己,在現在這個功利的社會,有的人已經麻木了,被這世間的塵土蒙蔽了雙眼,看不清是非,需要用外面的天地來淨化自己的心靈得到升華
  • 浙江德清:新市古鎮掠影
    新市古鎮一角(7月2日攝)。 新市古鎮位於杭嘉湖平原腹地,德清、桐鄉、餘杭、湖州市區交界處,京杭大運河畔,是江南水鄉古鎮群中風貌保存較為完整、風俗民情富有特色的一個典型代表,是浙江省德清縣的經濟、文化重鎮。
  • 新市這碗羊肉麵裡,到底藏了多少人的冬天!
    到了明朝,人們開始在新市的羊行街買賣湖羊,至晚清時,做湖羊生意的店鋪已達八至九家。隨著羊皮、羊毛生意的興起意外帶動了羊肉生意。@《風味人間》都說羊全身都是寶,在新市,一隻羊按部位不同,做法多樣。多至二十多道美味,全部用羊肉製成。
  • 廣州新市:白雲區最繁華的地方!
    每年都有許許多多的外來務工人員湧入廣州這座城市,在廣州外來人口數量最多的就是白雲區,而白雲區最中心最繁華的地段就是新市街道。新市有著白雲區人流量最大的商業街新市新街,以及最繁華的商業廣場百信廣場,每到上下班時間,新市墟機場路一帶就會車流不息,天橋上人來人往絡繹不絕,這樣熱鬧非凡的場景別說在白雲區,就是整個廣州也找不出幾個地方。除了商業繁茂、人流量大以外,新市也分布著多個工業區,有許多製衣廠、皮具廠、五金加工等工廠。
  • 愛上內蒙古,邂逅一段情:塞上老街
    品一壺酒,看一座城;春風拂柳綠,落日染霞紅炫目的霓虹燈,冰冷的汽笛聲,息壤的車流,看似繁華的都市,卻是缺少了人與人的交流。進入老街,腳踏青磚,仿若進入歷史的長流;這是一條濃縮了厚重歷史文化的老街。這條老街,見證了這座城市的發展,也是呼和浩特這座城歷史的縮影。
  • 德清:新市古鎮擦亮運河文化金名片
    讓新市古鎮成為網紅打卡點,復興運河文化成了專家們與新市鎮的共同願望。選擇步行感受新市古鎮的溫度,也成了專家組們最大的收穫。  江南水鄉孕育了許多古鎮,臨水而建,依水而居是這些古鎮共同的特點,浙江省德清縣新市鎮就位於這富庶的京杭大運河畔。據記載,新市古鎮建於西晉,京杭大運河開通後這裡成為浙北重要的水上商埠,在陸路不發達的古代,新市也依託大運河迅速發展起來。
  • 新市禁毒「快閃」來了!綠色無毒,健康人生...
    為持續深入開展禁毒教育工作,擴大禁毒宣傳受眾面,12月8日下午,由白雲區禁毒辦、新市街禁毒委主辦,廣東省第四強制隔離戒毒所、新市街關工委、新市街團工委、新市街綜治辦、新市派出所、新市司法所、新市街平安促進會、廣州市大同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新市中學、匯僑中學、百信廣場協辦的第三屆「新市杯」青少年禁毒知識競賽在百信廣場舉行
  • 【在基層】新市街道「家庭俱樂部」活動受好評
    【在基層】新市街道「家庭俱樂部」活動受好評 2020-05-29 02: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鳳鳴詩刊】同題詩會 2017 (第28期)《老街》|| 老街百米舊時妝,歲月悠悠韻味長
    原創詩歌電子微刊                                       第217期(總508期)老街文/雲淡風輕石條鋪路步聲輕,茶館酒樓傳笑音。世事變遷風景改,兒時記憶夢中尋。老街文/黃立坤那一年的老街是滿地的板凳,那一年的老街是送行的目光!那一年的老街是媽媽的淚眼,那一年的老街是回不去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