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之前就備好的草料,裡面還放了一些雜糧,天冷了,牛也要吃得好一點。」11月10日,在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青林鄉生地村,村民李生勝正在牛圈中精心準備著飼料。天氣雖然已經轉冷,但是他臉上的笑容卻格外溫暖。
眼前這個樂觀的漢子在幾年前還對未來的生活充滿迷茫。
「窮啊,以前住的是漏雨的土坯房,一天三頓有兩頓吃的都是土豆,口袋裡也從來沒有超過200元。」說起之前的日子,李生勝嘆了口氣。
2016年,生活迎來轉機,4.5萬元的專項資金讓她和85歲的母親終於住進了新房。磚瓦的結構,明亮的窗戶,潔白的牆面……嶄新的住房也預示著母子二人即將過上嶄新的生活。
2017年,生地村實施產業發展項目,因過去有養牛經驗,李生勝果斷通過扶貧產業資金購買了兩頭奶牛,並通過東西部協作項目安裝了光伏發電裝置。這讓李生勝每年有了5000元的固定收入。
「黨和政府都這麼幫我了,我再不把日子過好,真是誰都對不起了。」李生勝說道。
之後的日子,無論日夜,都能看到李生勝在牛圈中忙碌的身影,他也成為了周邊養殖大戶家中的常客。勤奮好學的他很快便掌握了一定的養殖技巧,並依靠「530」扶貧貸款項目的5萬元貸款收購了12頭犛牛開始了育肥養殖。從那時開始,李生勝一天比一天忙,無論是颳風還是下雨,他每天都會早早起床開始一天的忙碌,割草、餵牛、打掃牛舍……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他的悉心照顧,牛養得越來越好。2017年年底,他收入2萬多元,順利脫貧。
「首戰告捷」,李生勝堅定了養牛致富的信心。2018年新年伊始,他通過「福農貸」項目的15萬元貸款資金買了40頭犛牛,擴大發展犛牛育肥,李生勝開啟了勤勞致富新徵程。他不斷摸索經驗,在其他養殖戶的幫助下,經過自身的辛苦和努力,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2019年,他的養殖規模達到了100多頭,收入也有了10萬多元。
「這段時間,鄉上的幹部來給我們宣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我覺得五中全會真切反映了人民的意願和期待,黨和政府時刻都在為老百姓著想。國家政策這麼好,我必須要更加努力才能對得起黨和政府對我的幫扶。我現在的願望就是把牛養好,攢下錢後去縣城買套房子,讓一輩子生活在農村的老母親,也過上城裡人的日子。」李生勝說道。
在青林鄉乃至大通縣,像李生勝這樣勤勞樸實、奮力拼搏的脫貧戶比比皆是。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一大批自主創業、自謀發展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用勤勞的雙手努力奮鬥,譜寫了一曲曲屬於自己的脫貧之歌。(陳曦 楊七姐)
【來源:青海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