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刀劍笑
「說一套做一套」「不要聽他說了什麼,而要看他做了什麼」;「制裁中企給美國新政府納投名狀?」「烏克蘭甘願搭上美國戰車」,甚至「烏克蘭對中國恩將仇報」.
澤連斯基新披露出來的涉華表態,顯然沒能平息中國網絡上的憤怒。
這位烏克蘭總統對著專訪他的美媒記者強調,不同意「中國是主要地緣政治威脅」,還說願在疫苗問題上與中國合作。
但一些中國網友仍然難以壓抑心中的不滿:幾天前剛親手籤下制裁中企和相關個人的命令,現在剛想起來疫苗供應還得靠中國呢?想這麼快就翻篇兒了?
還有分析甚至認為:下令制裁中企,是烏克蘭政府倒向美國的標誌。
問題的焦點也就在這。
澤連斯基和烏克蘭政府發起單邊制裁,構成對中企合法權益的侵害,必須予以譴責和反對。
但這是否就意味著,基輔準備唯華盛頓馬首是瞻,不惜放棄中烏之間既有的廣泛合作呢?
這場風波,源自烏克蘭總統1月29日的一紙政令。
當天,澤連斯基籤署決定,對北京天驕航空產業投資有限公司等4家中國公司以及3名中國公民實施制裁。這些企業和個人,都是烏克蘭航空發動機生產商馬達西奇的投資方。
當時就有烏克蘭媒體批評,說澤連斯基捲入「中美馬達西奇之爭」,並向美方妥協了。
事件背後,也確實隱現著華盛頓的影子。
馬達西奇公司,世界最重要的飛機發動機生產商之一,被認為是烏克蘭具有「戰略意義」的企業。它曾是蘇聯的重要國防企業,主要經營軍用飛機、巡航飛彈和直升機的發動機。
正因為太重要,它才受到美國反華鷹派特別「關照」。
2014年之前,馬達西奇一直與俄羅斯保持密切合作,但克裡米亞危機後,相關合作停止,公司收入隨之銳減。在馬達西奇走投無路的時候,天驕公司等中企加入,成為的主要戰略合作夥伴。
按理說,這是一件雙贏的事:中國可為自己填補一個重要領域的空白,而烏克蘭可以重啟自己的企業。
連烏克蘭媒體都說,「這筆交易看起來很美麗」。
但到了2016年,天驕公司等中資與馬達西奇公司達成協議,中方打算收購馬達西奇56%的股份。
這時,美國開始毫不掩飾地反對這筆交易。
蓬佩奧、時任總統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等華盛頓高官,曾分別借通話或親自到訪等形式,表達對這筆交易的「關切」。今年1月14日,美商務部更是將天驕公司列入了制裁名單。
美方反華鷹派的意圖很明顯了,破壞中企收購馬達西奇股份,也被納入了他們對華科技遏制的議程。
這個過程中,烏克蘭相關部門也被認為是在「配合」美方。
烏克蘭反壟斷委員會、國家安全局和法院,耗時兩年時間完成對這筆交易的「刑事調查」。最後判決結果,是不批准,並且還凍結了天驕公司在馬達西奇公司的股權。
協商無果,去年12月份,天驕公司向烏克蘭政府提起國際投資爭議仲裁。
不料一個多月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突然籤署對天驕等中方企業和人員的制裁決定。
為何突然發起制裁,原因至今沒有公布。
烏總統府方面的信息,只說澤連斯基是「根據烏克蘭國家安全和國防委員會的決定」籤署的。
但有烏克蘭問題學者分析,原因至少有三。
一個原因,就是澤連斯基有所顧慮,擔心批准股權收購會危及他的執政。
澤連斯基執政以來始終面臨著寡頭、地方精英和其他政治力量的挑戰,他所領導的人民公僕黨在地方選舉中失敗,政黨內部出現裂痕。2020年烏克蘭經濟下滑4.4%,疫情形勢嚴峻,克裡米亞和頓巴斯仍處於分離狀態,他的支持率大幅下滑,政權根基並不穩定。
當下烏克蘭國內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和激進主義情緒高漲,而馬達西奇是烏克蘭工業的驕傲,股權收購具有一定敏感性。他可能會擔心,同意股份收購會被政治對手攻擊。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澤連斯基對於中國反應的錯誤預判。
烏克蘭決策層中親西方者不在少數。雖然也會顧忌與中方在各領域合作中的利益問題,但其中還是一些人認為,中國外交通常在合作中較多照顧合作對象的感受。而制裁主要涉及天驕公司等少數中企,預判中方對制裁的反應不會給其造成較大損失。
不過,烏克蘭政府中這些人顯然估計錯誤。
基輔一宣布制裁決定,我外交部發言人就做出嚴正回應:反對這種做法。
推動制裁令出臺的第三個原因,就是前面說的美國因素了。
最近幾年,美國對烏克蘭內政外交的影響力直線上升。基輔把俄羅斯看作安全最大威脅,把加入歐盟和北約作為破解威脅、恢復領土完整的戰略方針,對美依賴日益增強。
這次也不排除,基輔想借制裁中企吸引美國關注。
澤連斯基籤署制裁令以來,中國網友反應激烈。
一些觀點認為,雖然基輔還沒公布制裁理由,但從決策依據來自國安部門來看,八成也會用上「國家安全」這個幌子。
那樣的話,就真跟華盛頓反華派的調子對上了。
有人甚至更加悲觀,說制裁事件標誌著烏克蘭「徹底倒向美國」,甘當美國抗中的棋子。
對於這類看法,一位長期研究烏克蘭的學者並不認同。
他說,烏政府單邊制裁中企性質惡劣,我們當然要予以抗議並採取行動維護中企權益。但同時,我們也切忌不能太「上綱上線」,尤其不能就此對中烏關係太過悲觀。
這個判斷,也是源於以下幾方面的事實:
首先,制裁舉動並不必然意味著澤連斯基準備完全放棄中烏合作,而唯美國馬首是瞻。
目前來看,他這次對天驕公司等中企和個人採取的制裁措施,是有針對性且有節制的。至少目前來看,無意擴散到中烏合作的其他項目和其他領域,更無意傷及中烏兩國關係。
另外就像一些網友所質疑的:這個「被美國糊弄慘了的小國」,難道還沒長教訓嗎?
就連美媒都提到,克裡米亞危機後,美國多次承諾保衛烏克蘭,但卻總是口惠而實不至。
另外澤連斯基還得應付美國的其他「背叛」,比如他曾希望獲得川普政府的軍援,但對方卻只關心如何利用烏克蘭找到對手拜登的「黑料」。
類似經歷屢次三番,基輔也不可能對華盛頓一點「心結」沒有。
其次,就是澤連斯基在籤署制裁令後立即做出維護對華關係的舉動。
美媒HBO、Axios 1日播出對他的訪談,正在制裁風波之後。
當被問及是否同意在美國流行的一種觀點,即中國是「頭號地緣政治威脅時」,澤連斯基表示他不同意:「我們在烏克蘭沒有這種感覺。」
他說,「美國的企業在烏克蘭有代表,但同時我們也有中國的企業」。
在Axios記者看來,澤連斯基對中國的看法與美國兩黨國家安全代表相左,可能引發他與拜登府和美國國會之間的「摩擦」。
還不能將制裁風波「上綱上線」到中烏關係的第三個原因,就是我們還要「察其言觀其行」。
較之前任總統波羅申科,澤連斯基上臺以來的對華政策已經更加積極和務實。
他當選後立即會見中國大使,表達重視雙邊關係,歡迎中國投資,並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護中資合法權益;去年疫情暴發之初,他曾致信北京支持中國抗疫舉措。
去年10月接受新華社採訪時,澤連斯基再次強調,「中國一直以來都是烏克蘭外交政策的重點」。
2020年中國繼續保持烏克蘭最大貿易夥伴地位。雙方在各領域的深度合作使美國把烏克蘭「推離」中國的槓桿十分有限。
尤其是在烏克蘭急需疫苗的時候,又被美國「晾在一邊」.
根據俄媒消息,烏克蘭外交部發言人2日證實,他們已收到中方有關制裁事件的抗議照會。
堅決維護中國企業和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我們的態度再明確不過了。
但在提醒基輔不要把經濟合作「政治化」,甚至對這種可能心存警惕的同時,我們也希望,這只是中烏經濟合作中的一個個案,不會改變兩國經濟合作不斷推進的大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