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演員沈丹萍今年已經60歲了,而她最被人津津樂道的不是她年輕的時候有多美,演戲有多好,而是她的跨國婚姻。
她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她的婚姻遭到包括父母在內所有人的反對,她卻把它過成了人人羨慕的傳奇。
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能忘掉你容顏。
這是王菲《傳奇》裡的一句歌詞,也詮釋了烏韋對沈丹萍的愛,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她一眼。
他們相識於一個聚會,當時烏韋是作為外國專家的身份在北京的外文雜誌社做編輯,受北影廠的邀請參加一個聚會,跟沈丹萍同一宿舍的一女孩也受邀在列,但是那個女孩不願自己一個人去,非要拉著沈丹萍一起去,沈丹萍也不想去,她性格內向,不喜跟人打交道,但是那次就這麼鬼使神差的去了,就認識了烏韋。
烏韋德國人,對中國這片神秘的土地有著無窮的嚮往,正想著怎麼去中國時,有一家外文出版社以專家的身份請他到出版社工作,合同定的是2年。烏韋一待就是9年,到第9年時,他想回去了,一次訪談中烏韋說:
「第9年時想回去了,我怕到了10年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就在第10年時認識了沈小姐。」
所以他們總說「這是老天安排的!」對於這段感情,雙方都非常重視,尤其是烏韋。
烏韋第一次跟沈丹萍求婚時遭到拒絕,沈丹萍說自己還想再拍兩年戲,不想這麼早結婚,讓烏韋再等兩年。
烏韋聽了後既難過又生氣,他跟沈丹萍說:
「算了吧,沈丹萍,兩年我不會等的,我也不會讓你考驗我兩年!」
烏韋走了後沈丹萍覺得有些後悔,自己不該那麼說。誰知第二天烏韋又跑到沈丹萍的宿舍跟她說:
「沒關係,沒關係,即便你不願意當我的太太,不願意做我的妻子,但我還是愛著你,我離不開你!」
烏韋的這段表白,沈丹萍還沒說什麼時,她的室友反而激動的哭了起來,她握著跟烏韋的手說,謝謝你對丹萍這麼好。
就這樣,23歲的沈丹萍在1983年的7月21日把自己嫁出去了,這段婚姻除了她的那位室友基本沒人同意和看好,包括父母也十分反對。
正好那時烏韋的籤證到期,沈丹萍跟著烏韋到了德國,在德國生活的3年是沈丹萍最艱難的3年,她沒有工作,只能靠烏韋出去賺錢,那時又生了第一個女兒,頭一年就讓沈丹萍要離婚,幸虧挺了過來。
3年後,夫妻倆回到中國,沈丹萍繼續從事演繹事業,烏韋還繼續做編輯。
沈丹萍是個很厲害的人,熟悉的人遇到烏韋總開玩笑的問他:「烏韋,沈丹萍有沒有欺負你?」而烏韋的回答都是「沒有。」
沈丹萍解釋道,其實我是個厲害的人,如果我們兩個吵架,基本就是我一個人在吵,他不跟我吵,挺大度的,他是個姿態高的人,這麼多年也有過磕磕絆絆,但感情從沒問題,什麼小三的這些問題,我們根本沒有。
烏韋總被人說「妻管嚴」,他樂得承認,他知道,這不是真的怕,他也知道中國人是拿這個開玩笑,他自己也覺得好玩。
烏韋清楚的記得沈丹萍第一次給他做飯的情景,那時他們還住在北影廠得宿舍裡,用一個小電爐子,沈丹萍把長頭髮放到帽子裡,時間不長就做了5個菜,太神了。
沈丹萍認識他之前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明星,什麼都不會做的,認識了他學會了做飯,烏韋很感激很感動。
在一次訪談中,夫妻倆都在,主持人問烏韋為什麼非要娶沈丹萍。烏韋說她做飯好吃,沈丹萍在一旁笑著解釋說:
「他說我做的鍋貼特別好吃,皮薄,一咬一包水一包汁的那種。但其實我也沒怎麼給他做飯,拍戲忙的時候根本沒時間做。」
烏韋就記住了沈丹萍得好。兩人吵架時,沈丹萍掐烏韋,而且挑肉最軟得地方掐,烏韋指著自己的大腿內側說。
說是吵架,外人看著更像秀恩愛,那種幸福,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得到。
烏韋說:
「結婚前,她是公主,溫柔的特別像水,婚後,她慢慢就成了女王,不光她,家裡還有2個女王,一共3個女王。」
即便3個女王,烏韋一樣過的很開心,這3個女王是他幸福生活的源泉。
他說「按中國的話說,她是一個出得廳堂,入得廚房的人,但她不是一個會給我做飯的人(沒時間),她是一個很重要的人,她經常組織一些朋友,做司儀,想辦法讓大家都很快樂,在一些聚會上大家不認識冷場得時候她站出來,她是個很好得女主人。」
「我們回歐洲,我的朋友們都很喜歡她,這樣的一個女人在家,我真的很滿足,並且她愛屋及烏,因為愛我,對我的朋友們也都非常好。」
每次說到沈丹萍,烏韋的眼裡都是滿滿得幸福感。
對於烏韋來說,所有浪漫的事都跟沈丹萍有關,最浪漫的事就是跟沈丹萍去旅遊。
沈丹萍也開心的說到「一般人結婚時間長了覺得老夫老妻,不會表達浪漫了,而烏韋這樣,到現在,他還會跟我說『咱找個時間去度個長假吧!』或者說,請我吃飯,非常有情調得那種,讓我有時覺得莫名其妙。」
他們看到得都是對方身上的優點,大凡幸福的婚姻看到得都是對方得優點,梁丹妮馮遠徵這對相差8歲的姐弟戀,當初也是沒人看好,現在已經幸福的有過26個年頭,如今梁丹妮已經66歲,馮遠徵夜已經58歲,依然非常恩愛。
現在很多人都搞反了,婚前戀愛時看的是優點,不管有什麼缺點好像都視而不見,而婚後卻只看到了缺點,說對方怎麼就變了了,其實變的不是人本身,而是我們的思維,當戀愛時所有的美好和激情褪去後,缺點就呈現出來,人還是原來得那個人,只是我們得看法思維發生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