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微博上一波文物修復扎瞎了雙眼,
一位ID為許鑫NIXUX的網友
發了一條讓人心痛的微博:
▼
···········
網友評論
↓
原來是安嶽石窟造像近期的佛像重繪修復,博主說看了這個再也不會責怪清朝莫高窟榆林窟的重繪了,時代進步了。修復卻反而更加嚇人了——「佛祖牌波板糖,45度角甜到憂傷。」
網友看了急呼:怕了怕了。消停的吧!這哪是修復啊,簡直強行毀容,阿彌陀佛,放過佛祖吧!沒想到由此引發的「毀復」鬧劇反而愈演愈烈。
四川廣安的一位朋友也發來消息:
▼
水月觀音像修復前後
這是啥? 背景是西紅柿雞蛋菜花湯?
▼
這幾朵雲真是點睛之筆
。。。
黃色顏料不要錢?
▼
迷醉的顏色,不敢說話了。
這···白天看著都嚇人啊。
▼
等等 ,是不是畫風有種似曾相識的趕腳。
找到答案了!
可能出自於恐怖搖搖車同一工匠之手!
▼
看到文物已經被不專業的修復毀成這樣,其實調侃背後更多的是對這些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文物失去本來風貌的悲痛。
「文物」兩字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是禮樂、典章制度的統稱。一件古代藝術品,對文物部門來說它有文博保護價值。而文物除了具有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以外,還有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透過文物本身反應當時的政治經濟文煥藝術等層面。換句話說,文物是古代的藝術品~
文物修復師是一個專業對破損文物進行修復的職業,作為文物修復師,需要具有多門學科的專業知識,同時也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毅力。由於缺乏相關的職業標準和培養機制不健全,中國的文物修復師面臨後繼無人的局面,截至2012年,全國僅有2000人左右,嚴重影響著文物的保護狀況。
修復者需有較高的藝術修養和美術功力作為支撐,否則會失掉文物的古韻。不僅要具有相當的歷史、繪畫、文字功底,還要掌握—定的化學、物理、美學、材料材質知識。修復是一項非常細緻且耗時很長的工程,要做到慎之又慎,不能有一點馬虎。文物也有生命,修復不允許失敗,否則一段歷史也許就此消亡。所需功力一點不輸當代藝術家。現在看來這方面人才短缺且缺乏專業性。
當然, 我國文物修復也有比較典型而出眾的案例:《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演「成都版」有一批文物修復師,通過一雙妙手恢復著文物原本的奪目光彩。
▲修復前
▲修復後
五牛圖
是現存最古的紙本中國畫,堪稱「鎮國之寶」有趙構、趙孟頫、孫弘、項元汴、弘曆、金農等十四家題記。當時圖面斑駁發黴破敗不堪,牛身上百個蟲洞。
▲修復前
▲修復後
四羊方尊
商代方尊現存最大一件,在日軍空襲中炸成20幾塊,可以說碎成渣片了。張欣如先生歷時幾個月,把它放在腿上,一片片修復才得以基本原貌展現。
▲修復前
▲修復後
這次的修復鬧劇帶給了一些文物不可磨滅的破壞性損害,但是也提醒了我們作為千年文明古國文物保養的重要性和專業性。
其實
這種不專業的修復烏龍,
在西班牙也大範圍的傳播過。
西班牙東北部小城埃斯特拉,一座在聖米歇爾教堂中安靜佇立了500多年的聖喬治雕塑。修復後被指像卡通人物,市長稱其未經官方批准,令城市「蒙羞」。
▼
你瞅啥?
▲騎士像「修復」前(右)後對比圖。圖據《紐約時報》
19世紀壁畫創作者是19世紀藝術家馬丁內斯。其後代來訪看到修復之後的耶穌畫作大驚失色,請求政府給一個交代:「咋回事兒??給我一個完美的解釋!」
▼
這是誰家眼神不好的猴兒?
▲壁畫原圖(左)、修復前(中)和修復後(右)對比圖。
在事情曝光之後,一位83歲的老婦人賽西莉亞主動「自首」,稱是自己做的,但她堅持這不是破壞而是修復。但是,博爾哈政府決定對賽西莉亞追究法律責任,並試圖在歷史學家及修復專家的幫助下,將壁畫恢復原樣。而賽西莉亞一時情緒失控,覺得自己委屈,天天以淚洗面,吃不下飯。群眾表示:不吃就不吃吧。
安達盧西亞式的城堡在2013年前因為暴雨遭到毀壞,許多西班牙當地的保護組織呼籲對其進行修復。然而,承包商對於「修復」這個詞,仿佛有什麼誤會。但這位大兄弟實誠啊!
▼
放心,我們絕對不是偷工減料那種人!
▲城堡修復前(左)後對比圖 。圖據《衛報》
從照片中可以看到,承包商把這座歷史性的城堡整個用現代化的水泥材料進行了包裹,並將剩餘部分「強行」補齊成原來的形狀。這個工程完全就像是水泥工幹的,根本不像修復工所做。心眼太實在有時候也不好啊。
對此西班牙民眾都此表示:
求求你們了,停手吧。
毀滅性的修復不如放著別管,
最後的疼愛是手放開·······
About MOBAI
墨拜|藝術新生態綜合服務商
長按二維碼進入墨拜藝術小程序
數百位藝術家萬餘幅作品任您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