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體育9月22日報導:
近日,香港媒體《南華早報》爆料,稱現籃協主席姚明成為中國足協主席候選人之一,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了球迷們的熱議。針對這一消息,中國籃協官方社交媒體進行了闢謠:「此為不實消息。姚明和中國籃協工作正常,無相關變動。」
萬事皆有其根由,假新聞抑或新聞失實同樣如此。最淺層的原因,大概就是「姚明或接任籃協主席」這一謠言經過了幾次倒手,已經與其原意有了出入。為了避免類似的「悲劇」,門戶網站編輯在約稿時,往往要求寫手找到消息的原始出處。
筆者早年間曾在央視某節目中見識過「傳話遊戲」對真相的巨大破壞力,至今印象深刻。遊戲規則如下:由數百名參與者排列開來,相鄰者之間不允許交流。接下來主持人向隊首的第一個俯耳傳播一條簡單信息如「我今天買了橘子」,再由此人用同樣方式將信息傳遞給下一個人。如此依次傳遞下去,到隊列最後一個人時,他所獲得的消息與原始信息相比,早已是大相逕庭,甚至已經完全與主持人說的話無關。
傳播學的研究結果很好解釋了上述現象發生的原因。由於有個人主觀意識的參與,信息在流通過程中,可能會發生「削尖效應」和「磨平效應」,即信息在傳播中會發生變形乃至失真。傳播所經歷的環節越多,與原始信息的差異就越大。有關姚明的這則謠言,在廣泛傳播之前,顯然已經經過了數次傳遞。
當然,這一謠言的產生絕非如此簡單。
消息由香港知名英文報紙《南華早報》9月19日的一篇報導「率先」曝光,經由內地媒體轉載之後開始猛烈發酵。這一報導的標題是「Yao Ming could take charge of Chinese football following Cai Zhenhua exit, say reports」,譯為「據報導,姚明或在蔡振華離任後接管中國足球」,文中表明出處為國內某門戶網站的體育頻道,「據XX體育報導,由於那些退役球星多半沒有做官的經歷,所以前NBA球星姚明也在繼任者名單之列。」(編者註:可以看出,標題已經相對內文進行了第一輪誇張)但翻遍該網站近期的體育報導,也沒有「姚明或接任足協主席」這樣的內容。可見,《南華早報》這「二道販子」當得並不高明。
藉口說話、註明出處、使用直接引語都是報導者進行自我保護的手段,然而如此便萬事大吉了?便可以不論真偽隨意「轉載」消息了?當然不是。媒體在引述一個消息之前,同時要看消息來源夠不夠權威,其次要看消息本身夠不夠權威,要有自己基於事件合理性的判斷,漏洞明顯的消息決不可加以引述。顯然,《南華早報》在「引述」所謂某門戶網站的消息時,省去了證實的環節。
如前文所說,被《南華早報》當做消息源的那家門戶網站上,並沒有類似的消息。那這個消息難道是記者憑空捏造出來的?恐怕也不是。
這篇報導的作者名叫Chan Kin-wa,曾在香港體育發展局工作過十多年,加入《南華早報》之後參與了兩屆奧運會和三屆亞運會的報導工作,擁有體育管理專業學位,他主要報導香港當地的體育新聞。這樣一個記者,會對內地體育界有很深刻的認識嗎?恐怕很難。
由此推斷,Chan Kin-wa很可能是將該門戶網站裡的自媒體報導,錯當成了權威來源,他可能分不太清自媒體新聞與經過編輯把關的新聞之間的區別。這篇報導首發9月19日下午3點40分,最後一次修改於當晚10點34分。網易體育用百度對相應關鍵詞進行搜索,確實得到了幾篇還算是「有影」的自媒體報導。
9月初國家男、女籃在亞運會雙雙問鼎之後,身為籃協主席的姚明個人聲望達到一個高峰。此時便有自媒體撰文將姚明所領導籃協的成功與中國足協的失敗相比較,稍後蔡振華離任足協主席消息坐實後,便有網友調侃「足協主席讓姚明來當多好」,由此激發了某些自媒體作者的創作「靈感」。
所以,這位Chan Kin-wa很可能是在看了某自媒體的猜測型文章後,藉助其熱點進行了轉載。如果是這樣,那他就是主觀非故意失實:能力有限,確實無法辨別新聞的真偽。
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他明知新聞是假,卻仍舊故作驚人之語(內心OS:反正是轉載,我又不用擔責任),倘若如此,便是主觀故意失實:為了點擊量或其他目的而炮製假新聞。
事實上,一個新聞在流通過程中,存在許許多多的把關人,出問題的把關人越少,假新聞帶來的危害就越小。顯然,國內媒體在轉載這一新聞時,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俄羅斯世界盃期間,也有一個著名的假新聞,那就是所謂的「巴西男足回國被激進球迷扔磚頭」事件,其實被砸的並非巴西男足,而是巴西前總統盧拉。
所以說,假新聞是全世界的一大公害,不僅僅局限於國內。即便是在新聞傳媒無比發達,且無比崇尚新聞專業主義的美國,有關NBA球員交易的假新聞也是司空見慣。
2016年11月最著名的假消息當屬勇士隊湯普森「被交易事件」。當時有消息曝出,凱爾特人隊可能用布拉德利和阿米爾-詹森換得湯普森,這一謠言當時傳得滿天飛,最終以主帥科爾公開出面闢謠而終結。這條謠言從產生到發酵,跟此次的「姚明被就認足協主席事件」可謂異曲同工。
湯神人在家中坐,流言天上來
消息源是一家名為The Morning Ledger的「野雞」網站,文章中充斥著一堆不知情的猜測,並沒有獲得權威人士及媒體的證實。起初也沒有獲得足夠的傳播——就如同無名自媒體炮製一個驚天新聞卻無人問津一樣。直到,前凱爾特人球員、綽號「白曼巴」的斯卡拉布萊恩看到了這條新聞。
作為前凱爾特人球員,斯卡拉布萊恩當然希望謠言是真的,於是他就在一檔節目上公開表示:「這個周末,我聽說湯普森被擺上了貨架,我聽說捲入流言的是一支身穿綠色球衣的球隊。」由於斯卡拉布萊恩是前綠軍球員,極為關心綠軍事務,且在聯盟中擁有很大的名氣和人脈,人們便想當然地以為他的話具有十足的權威性。於是,最初那條無人問津的假新聞獲得了二次發酵的機會,並一發不可收拾。類似於國內媒體對《南華早報》假新聞的轉載發酵過程。
NBA每年的交易很多,相對應的流言也少不了。久而久之,球迷們會習慣對那些頻繁「造假」吸引眼球的媒體自動免疫,對於非權威媒體至少是將信將疑,而更多會重點關注某些「十言九中」的資深媒體人。如ESPN前方記者沃納羅斯基,由於其消息的準確性和時效性極高,因而被尊稱為「沃神」。不少球迷甚至這麼說:「別人都不相信,我只信沃神!」
NBA兩度出現了「湯普森被交易」,中國籃球這次曝出了「姚明被上任足協主席」的假新聞。兩者能夠迅速流傳開來,主要原因在於事件主角擁有極高的知名度,他們的一舉一動無時無刻不牽動著球迷的心,這就給假新聞「蹭熱點」提供了市場空間。
此次事關姚明的假新聞引起轟動的另一個原因,在於它出自《南華早報》這樣的傳統媒體,具備了一定的迷惑性。儘管《南華早報》在體育界聲名並不顯赫,但它畢竟是一家創刊於1903年的香港英文報紙,百餘年來一直享有較高的公信力。這樣一家香港傳統媒體中的佼佼者,為何也會「自甘墮落」炮製出這樣一條假新聞呢?
如前文所述,這篇假新聞作者的非專業性以及自身新聞素養的缺失,固然是這次假新聞事件的主要因素。但從根本上來看,傳統媒體受到新媒體的強力衝擊,導致傳統媒體記者普遍出現焦慮感和危機感,為了搶「大新聞」而不擇手段,失去了傳統媒體人的風骨,才是此次事件更深層次的原因。
《時代》周刊封面:如何拯救你的報紙?
隨著近年來數位化技術的不斷發展,特別是移動互聯技術的普及,傳統媒體特別是紙媒的生存狀態愈發舉步維艱。曾經風靡一時的《京華時報》、《東方早報》等國內知名紙媒均已休刊;國際上同樣存在「報業危機」,美國的第二大報業集團論壇集團早已宣布破產,英國有超過70%的地方報紙在新媒體衝擊下倒閉。現階段碩果僅存的傳統媒體人,有些為了生存不惜「另闢蹊徑」。
新媒體最直接的優點在於新聞報導的時效性,此外他們的消息源也相當廣泛,特別擅長利用名人的社交媒體和境外網站來獲取第一手信息。這樣的技術手段,現在也為不少傳統媒體人所效仿。如你所知,「快速」和「準確性」幾乎是兩不相容之物,你要搶時效,就很可能有疏漏。
而這一次《南華早報》「中招」在於對新媒體的認識還不夠細緻,沒有仔細分辨出在門戶網站旗下那些魚龍混雜的自媒體,在其曝出轟動性消息後為了搶時效性,未能有效證實就發布了新聞稿件,從而造成了這起影響自身威信的「烏龍事件」。
姚明或許真的想不到,自己會跟「蔡振華繼任者」聯繫到一起
事關姚明的這次假新聞事件,有不少球迷捲入其中,對於姚明出任足協主席的傳聞發表了激烈的個人見解,甚至因此遷怒於相關部門,如今卻被證實不過是捕風捉影「冤枉」了人。因此,作為身處web3.0時代的一員,無論是媒體本身還是讀者群,提高甄別謠言、假新聞的能力,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對於新聞從業者來說,無論何種情形下都必須堅守「真實性」這條底線,除了加強一線採寫 之外,對於需要進行轉載的消息,一定要找到當事方證實或獲取準確的信息來源,才能正式對外發布。編輯人員同樣必須堅持原則仔細審核把關,扮演好「把關人」角色。
而對於廣大讀者來說,對於時間、地點、人物等新聞事件中的基本要素要有充分的認識,審視其是否存在基本的邏輯矛盾;再有就是探尋新聞出處的權威性,不僅要看發布消息的媒體,還要看其消息源是否採自當事人本身或轉載自其他權威媒體。只有確認了消息源的可靠性,才能辨別其是真是偽,不易再被假新聞所迷惑。
美國總統川普讓「fake news(假新聞)」成為熱詞
退一步說,這一次的謠言還好是圍繞體育界,假設是社會新聞或者法治新聞呢?會在社會上造成多大的危害?細思極恐。所以說,不論是媒體還是受眾,都得不斷提高媒介素養,善於在信息的大潮中辨別真偽,讓媒體業態歸於「風清氣正」。
策劃:趙環宇
本文來源:網易體育 作者:阿勇、趙環宇 責任編輯: 馬必樂_NS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