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局部
中國歷史上每個朝代都是有鮮明的時代氣質。
單從文學角度來講,我們便常說「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不過縱觀中國整個封建王朝,「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年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陳寅恪 語)」
宋代的極簡主義是領先世界一千年的。
《 陽羨茗壺系》
顧景舟先生認為紫砂是發源於北宋的,雖然最早可考的文獻記載是明代的《陽羨茗壺系》。
紫砂器韻也應該是從宋延續至今的,從器型來講,分方器、圓器、花器、筋紋器。每個器型雖繁簡不同各具獨特韻致,但都蘊含著美學的簡約主義。
▲ 張同喜《巨輪珠》
看張同喜先生的紫砂作品,也隱見宋風氤氳,絕非以精巧二字可以形容。
極簡主義的美,都是不加多餘的裝飾,直入眼眸,直達內心。
他的作品亦有此化境。
福玉
比如這件《漢鐸》作品,不同傳統的造型,較之更為輕巧。他巧妙地把漢代厚重的氣息匿去,在線條上加以柔和處理,使之風雅蔚然。
半瓢
再《半瓢》,取自曼生壺的原型,以半瓢為器身,流短而直,把成環形,蓋上設弧鈕,壺身又比原作骨肉勻亭,更顯雅逸。這件作品造型是很難改的,改不好很容易雅俗莫辨。
《井欄》相比張同喜其他的作品來講,它的美在於看似近乎隨性的創作,又在整體中達到非常和諧的視覺舒適度。若把壺的部件分開來看,並無妙義,可是在全觀的視野下,卻有野逸之韻。
正如中國藝術的極簡主義往往講究「逸格」。
宋初黃休復在《益州名畫錄》中把「逸格」提到「神」、「妙」、「能」諸格之上,「逸格」乃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於意表。張同喜制壺的時候,是大性情的,可是作品出來又是清淨平靜的。它沒有誇張的視覺衝擊,卻在凝眸很久以後,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張同喜的紫砂作品應是借古人「逸格」的氣度來抒發自己胸中的逸氣。他推崇極簡主義,卻又不在形式上去造作,他用佛家的色空觀去闡述了虛實間的器物之美,以自然為法,刪繁去雜以窺性靈。
明代文震亨當時就認為「古人制具尚用,不惜所費,故製作極備,非若後人苟且」。當今紫砂也是良莠不分,如「不惜所費」,「以精良為樂」的紫砂藝人,不在少數。
▲ 《煮茶圖》 明 · 王問
但如張同喜尚古師古而不泥古者,便少之又少了。
張同喜
陶都宜興人。摶砂制壺已逾三十餘載。
其作品俊逸細膩,古韻蔚然。整器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以宋元風骨入陶,清逸風流。道器之間,可窺大雅也。
閒暇之餘,師法造化而抒逸氣,攜取天趣而臻妙理。
文字/文越堂 董文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