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細胞可以觸發脂肪組織中的炎症,將導致治療肥胖的...

2021-01-19 騰訊網

當體內的脂肪細胞充滿多餘的脂肪時,周圍的組織就會發炎。慢性的、低水平的炎症是許多與肥胖相關的疾病背後的驅動因素之一。現在,UT西南大學的科學家已經發現了一種細胞,至少在老鼠身上,可以觸發脂肪組織中的這種炎症。他們的發現發表在自然代謝最終可能導致治療肥胖症的新方法。

研究帶頭人拉娜·古普塔(Rana Gupta)說:「肥胖人群中的脂肪細胞炎症與我們所認為的超重有關--癌症、糖尿病、心臟病和感染。」研究帶頭人拉娜·古普塔(Rana Gupta)是內科副教授。「通過識別這些細胞,我們已經朝著理解導致炎症的一些最初事件邁出了一步。」

當一個人攝入超過所需的卡路裡時,多餘的卡路裡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儲存在脂肪組織內,也被稱為白色脂肪組織(Wat)。研究人員知道,在肥胖人群中,Wat變得過度勞累,脂肪細胞開始死亡,免疫細胞被激活。但是這種炎症發生的確切機制還不完全清楚。

雖然許多研究集中在Wat脂肪細胞或免疫細胞產生的信號分子上,但Gupta的研究小組採取了不同的方法。相反,他們將注意力集中在將血液--以及免疫細胞和炎症分子--輸送到Wat的血管上。

2018年,古普塔和他的同事們發現了一種新型的老鼠血管排列細胞--一種脂肪祖細胞(APC),即繼續產生成熟脂肪細胞的前體細胞。但與大多數APC不同的是,這種新細胞--被稱為纖維蛋白炎症祖細胞(FIP)--會產生鼓勵炎症的信號。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更密切地觀察了FIP在介導炎症中的作用。

僅僅在一天之內,年輕的雄性老鼠轉向高脂肪飲食,古普塔和他的同事發現,FIP迅速增加了產生的炎症分子的數量。經過28天的高脂肪飲食,他們發現與其他APC相比,FIP的比例有了很大的提高。

古普塔說:「這是第一項研究,證明這些細胞在脂肪組織炎症的守護者中起著非常活躍、早期的作用。」

為了證明FIP數量和活性的增加不僅僅是已經發炎的脂肪細胞的副作用,研究小組從一些小鼠的FIP中刪除了一個關鍵的免疫信號基因TLR 4。經過五個月的高脂飲食後,缺乏TLR 4的小鼠體重和脂肪的增加與其他高脂肪飲食的老鼠一樣多。但是基因改造的老鼠--FIP不能再產生同樣的信號--不再有高水平的炎症。相反,它們體內的炎症分子水平更接近於低脂飲食小鼠的水平。

Gupta和他的同事繼續證明,在FIP中增加相關信號分子ZFP 423的水平也可以減輕小鼠脂肪細胞的炎症。這一發現為降低肥胖患者的疾病風險指明了可能的途徑。

「看起來ZFP 423在減緩這些細胞的炎症信號方面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剎車,」Gupta說。「當然,人類和老鼠是否也是如此,還有待觀察。」

古普塔的研究小組正在計劃未來的實驗,以更好地了解高脂肪飲食的哪個方面會引發fip中增加的炎症信號,以及這一結果在人類脂肪中是否成立。

相關焦點

  • Cell新研究發現:生酮飲食改變腸道菌群,減少腸道炎症細胞
    研究人員發現,不同的飲食習慣會導致腸道微生物發生重大變化。總體細菌載量沒有差異,但特定物種發生了顯著變化。其中,雙歧桿菌在生酮飲食條件下降最為明顯。這引起了極大的興趣,因為研究人員發現生酮飼餵的雙歧桿菌小鼠腸道的Th17細胞的表達量被抑制,這種免疫細胞在炎症和自身免疫反應中起作用。
  • 科學家發現導致肥胖患者代謝失衡的新機制
    近日,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研究中發現,體內脂肪細胞的線粒體從脂肪細胞到巨噬細胞的轉移機制是調節機體代謝穩態、維持能量平衡的重要機制,但在肥胖患者中,這一轉移機制有所受損,這可能加劇了肥胖者的能量穩態異常,從而導致肥胖。
  • ...科學家發現,衰老細胞誘導巨噬細胞產生的CD38消耗了NAD+丨科學...
    NAD+,也就是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是一種氧化還原輔酶,與能量代謝密切相關,在很多研究中都有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NAD+水平會逐漸降低,而恢復NAD+水平有助於緩解年齡相關的功能障礙。所以補充NAD+就成了抗衰老的大熱門。
  • 科學家研究發現一種常見的抗氧化酶能幫助治療新冠肺炎
    目前,缺乏治療新冠肺炎的特異性抗病毒藥物,也沒有預防疫苗。 一些證據表明,新冠肺炎的嚴重病例可能是一種異常的過度免疫反應的結果。細胞因子風暴。如果不治療,細胞因子風暴可能導致大量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 飲食導致的肥胖會讓脂肪細胞出現什麼變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高脂飲食及其造成的肥胖已經逐漸成為危害健康的一大殺手。肥胖不僅會引起多種代謝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也是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多種疾病的重要易感因素。事實上,我們關注最多的還是脂肪細胞在其中的變化和作用,這也是進一步研究肥胖的基礎。
  • Nature:揭示PGRMC2蛋白是血紅素伴侶,在脂肪組織中大量存在,有助...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這種蛋白在脂肪組織中大量存在,尤其是在將食物轉化為熱量來維持體溫的褐色脂肪中。這就為獲得關於肥胖和代謝的新認識打開了大門。他們的發現也可能為治療肥胖和潛在的其他許多疾病帶來了新的方法。
  • 科學期刊《細胞》:研究表明,肥胖或可導致癌細胞腫瘤生長
    當前,肥胖已被證實與數十種癌症(肺癌、肝癌、胰腺癌、甲狀腺癌、宮頸癌、乳腺癌和結直腸癌等)患病風險增加,以及更差的預後和生存率有關。多年來,科學家也已經發現了與肥胖有關的、可以導致腫瘤生長的危險因素,比如代謝變化和慢性炎症。但是,對於肥胖和癌症之間相互作用的詳細過程,依然還不清楚。
  • 炎症導致的疾病,與某蛋白質的自我切割...
    圖片來源:Kate Schroder,昆士蘭大學近日,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UQ)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炎症過程在健康細胞中自動關閉的方式
  • 導致脂肪肝和其他代謝疾病……都是肥胖先動的手!
    細胞又何嘗不是如此?近日,發表在《Cell Metabolism》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和以色列Sheba醫學中心的研究團隊發現,導致脂肪肝和其他代謝疾病的原因,都是「肥胖」先動的手:飲食誘導的肥胖導致了內質網應激,進而增加了一種連接蛋白的水平和活性。肥胖給肝細胞帶來的壓力,會在細胞間傳遞,從而導致健康細胞功能失調,促進肝脂肪變性,損害葡萄糖代謝。
  • 肥胖影響壽命?合理膳食、「靶向」增肥或可有效預防衰老
    小部分是棕色脂肪組織,這些脂肪細胞個頭小,內含的脂滴小,但有大量的線粒體,細胞周圍也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交感神經,它們的作用是將物質氧化產生的能量以熱量形式散發出來【棕色脂肪細胞線粒體中有一種特殊的物質叫作解偶聯蛋白1(UCP1),它使葡萄糖和脂肪酸氧化所得能量不能用於生成ATP,而只能轉化為熱能】,只有嬰兒體內有較多的棕色脂肪組織,成年人體內很少(但還是有)。
  • 《細胞》:揭秘生酮飲食抗炎機制!UCSF科學家發現,生酮飲食可以抑制...
    它不僅僅是一種飲食方式,還被作為治療某些疾病的療法。此外,近年來它在降低炎症、促進減肥和心臟健康等方面展現出來的潛力,讓公眾對它充滿了興趣。但是生酮飲食對代謝和免疫的影響目前仍不是十分清晰[2]。與正常飲食相比,生酮飲食導致志願者腸道的放線菌(及其中的雙歧桿菌屬)和厚壁菌減少、擬桿菌增多。不過,總的來看腸菌的負擔沒有變化。
  • 耐受性樹突狀細胞:治療自身免疫和炎症性疾病的新手段
    另一組樹突狀細胞以所謂的炎性樹突狀細胞(infDCs)代表,炎症樹突狀細胞從外周血中滲出的組織中分化而來。在穩定狀態下,特別是在炎症狀態下,在不同的組織中都可以檢測到infDCs。
  • |肥胖|咖啡|細胞|膳食|dom|綠茶...
    研究者表示,雖然神經系統的結構可以在幼年動物的發育過程中發生顯著的變化,但我們並沒有期望在成年動物身上發現這種深度的神經可塑性。如果在人類身上得到證實,這一發現將推動對肥胖和相關疾病的研究,並可能為開發針對脂肪中的神經元的新療法打開大門。Phytot Res:中國科學家新發現!喝綠茶或有望幫助減肥!
  • BAM15蛋白可以治療肥胖!
    2020年6月10日訊 /生物谷BIOON /——一項新的研究首次證明了一種名為BAM15的蛋白質可以作為一種能量解耦器,並可能成為治療肥胖和相關疾病的有效藥物。全世界有超過6.5億人患有肥胖症,並導致一系列危險的健康狀況,包括2型糖尿病、心臟病和十多種致命癌症。
  • 復旦教授胡仁明:衰老是一種全身炎症過程,將引發6大疾病
    ~ 衰老是一種極其複雜的,損傷修復失衡的病理生理過程,過去無數生物學家深入研究,力圖揭開衰老謎團。最近,復旦大學的胡仁明教授提出了「代謝性炎症症候群」理論。該理論的核心是:衰老是一種全身性的慢性炎症過程,將涉及到人體,並引發與年齡相關的6大疾病。 1骨關節炎。
  • 快訊:幹細胞移植為治療肝硬化帶來新策略
    肝硬化是由各種肝損傷導致的終末階段,常出現多種副反應,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幹預方法。幹細胞作為一種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潛能的細胞,作為再生醫學的「種子」細胞,目前已經在神經、血液、心血管、骨關節等多個系統疾病中做了臨床研究,效果甚好。
  • 從病生理機制理解炎症風暴導致心肌細胞損傷
    JAMA)上發表的最新研究中對新冠肺炎所導致的 6 例死亡患者的數據分析後得出結論[5]:直到患者死亡前,中性粒細胞、D-Dimer、血尿素氮、肌酐水平呈持續升高,而淋巴細胞計數成持續降低。並進一步指出:中性粒細胞升高可能與病毒入侵所致細胞因子風暴相關,凝血激活可能與持續炎症狀態相關,急性腎損傷可能與病毒的直接作用、缺氧及休克相關。
  • 新進展:科學家發現帕金森氏病患者星形膠質細胞代謝異常
    雖然帕金森氏病的確切病因仍然未知,但近年來,科學家已經證實了其病理學中的多種分子機制。近期,有研究人員發現了帕金森氏病患者體內星形膠質細胞的特殊代謝變化。星形膠質細胞(Astroglia),是哺乳動物腦內分布最廣泛的一類細胞,也是膠質細胞中體積最大的一種。近日,有研究人員利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技術,研究了星形膠質細胞功能障礙與帕金森氏病(PD)病理的關係。
  • 修復GPCR,治療炎症性腸病的新策略?
    一直以來,消退都被認為是一種通過促炎分子的稀釋而產生的被動過程。而現在,人們發現,這是一個在炎症發作階段觸發的複雜而活躍的過程,受到抗炎和促修復介質嚴格控制,這些介質主要包括一類稱作特異性促炎症消退介質(SPMs)的生物活性脂質,它們來源於 ω3 和 ω6 多不飽和脂肪酸1。
  • 科學家發現負責清除損傷神經元的大腦細胞
    來自美國維吉尼亞大學(UVA)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最近發現大腦中特殊的免疫細胞——小膠質細胞在大腦損傷後清除損傷組織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題為「Neuronal integrity and complement control synaptic material clea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