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藝流程
選料→浸泡→磨漿→燒漿→點腦→養腦→澆制→壓榨→劃坯→浸滷→成品。
二、原料準備
原料大豆100公斤,鹽滷5公斤。輔料(10公斤原料使用配料的配方)野莧菜梗2.5公斤、竹筍根2.5公斤、鮮草頭(苜蓿)2公斤、鮮雪菜2公斤、生薑0.5公斤、甘草0.4公斤、花椒50克,共計約10公斤。另加冷開水8公斤、食鹽1公斤。出品率:100公斤大豆可以制2500~2600塊豆腐乾。
三、加工技術要領
1.點漿。製作工藝與製作普通鹽滷豆腐相仿,但豆腐花要求更嫩一些。具體辦法是:將鹽滷(氯化鎂)用水衝淡至8波美度作凝固劑,點入的滷條要細,綠豆大小即可。點漿時用銅勺攪動的速度要緩慢。只有這樣,才能使大豆蛋白質網狀結構交織得比較牢固,使豆腐花柔軟有勁,持水性好,澆製成的臭豆腐乾坯子有肥嫩感。
2.漲漿。與普通豆腐相仿。
3.澆制。臭豆腐乾的坯子要求含水量高,但又比普通嫩豆腐牢固,不易破碎。在澆制時要特別注意落水輕快,動作利索。先把豆花舀入鋪著包布厚度為20毫米的套圈裡。當豆花量超過套圈10毫米時,用竹片把豆花抹平,再把豆腐包布的四角包緊覆蓋在豆花上。按此方法一板接一板地澆制下去。堆到15板高度時,利用豆腐花自身的重量把水分緩慢的擠壓出來。為保持上下受壓排水均勻,中途應將15層豆腐坯按順序顛倒過來,繼續壓制。待壓到坯子的洩水至滴水斷線為止。
4.劃坯。把臭豆腐乾坯子的包布揭開後翻在方板上,然後根據規格要求劃坯,每塊體積為5.3釐米×5.3釐米×(1.8~2.2)釐米。
5.臭滷製作。以10公斤配料計算,將前述配料放在一起燒煮,晾涼後發酵半個月即為臭滷。野莧菜梗和竹筍根可使滷汁鮮美;鮮雪菜和鮮草頭使滷汁呈青黑色;生薑和花椒可防止滷汁生蟲,並增加香味;甘草則使滷汁帶有甜味。臭滷是製作臭豆腐乾時用的汁液,黑褐色、味鮮美,臭而有異香。臭滷每天發泡,沫多層厚起裂者為正常。陳年臭滷須定期加入炒熟研磨的花椒、茴香、芝麻、荷葉、食鹽以及煮熟搗爛的鮮竹筍和筍汁等,忌加入生水和油脂。臭滷是炮製臭豆腐乾之類的臭滷食品的必備原料。
製作臭滷程序有三:一是「悶爛出滷」。這道工序把逐漸變爛發臭的冬醃鹹菜放入罈子裡,讓其加速腐爛發臭,道是「爛發肥,臭生香」,要使之爛成黑綠油油、肥膩膩、臭烘烘的滷汁。二是「浸筍出鮮」。就是在上述工序的基礎上,將春筍的老根浸沉到臭滷裡,讓它滲釋出鮮味來,與冬醃鹹菜本身的鮮味融合在一起,使臭滷變得鮮美異常。三是「淬火出香」。就是把燒紅的鐵火鉗放進臭滷裡攪拌,到淬滷的鐵火鉗不再「嗤嗤」發響時,拿出來再燒紅,再淬,如此每天要淬兩三次,每次淬三四遍,連續淬多天,直到臭滷的氣味變得濃鬱而醇和,由原來的腐敗惡臭之味變成奇特之「香」時止。淬滷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殺菌。臭滷經過以上三道工序製成後,便可隨時滷製食品了。菜梗、毛豆、芋艿、豆製品……皆可放入浸泡而成別有風味的臭滷食品。經過臭滷浸制的食品分外酥軟,腴糯而鮮靈,吃後令人感到順氣開胃。
6.浸臭滷。將豆腐坯子冷透後再浸入臭滷。坯子要全部浸入臭滷中,達到上下全面吃滷。浸滷的時間為3~4小時。50公斤臭滷可以浸泡豆腐坯300塊,每浸一次應添加一些食鹽,以增加臭滷的鹹度。連續浸過2~3次後,可加滷2~3公斤。平均每百塊臭豆腐坯耗用臭滷約250克左右。浸入前需用清水洗淨。
7.保存。臭豆腐坯由於浸滷後含有一定的鹽分,因此不易酸敗餿變,即使在炎熱的夏季,也可保存1~2天。但由於含水量高,極為肥嫩,容易碎落,因此無論是運輸、銷售或攜帶都必須用框格或盛器,切忌直接堆放或碰撞,以保持商品外形完整。同時,應注意保存在陰涼通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