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解讀:禮與樂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則是人們內心的道德規範,是人文的基礎。所以,樂必須反映人們額仁德。樂是表達人們思想情感的一種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禮的一部分。禮與樂都是外在的表現。
這裡,孔子指出禮、樂的核心與根本是仁,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麼禮、樂的問題。簡單的說,就是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禮樂的。
禮講謙讓敬人,樂須八音和諧。
3.4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解讀:孔子在這裡雖然沒有正面回答林放問的禮之本,但是卻也指出了禮的真正含義,不在形式而在內心。是以真誠的情感為基礎的,而不是虛文浮飾的事物。真實、真誠、真心才是禮的根本。
林放提的問題很大,本來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講清楚的,即使講解了,也有可能因為受知識和閱歷的限制而難以理解和領悟。孔子的回答是智慧的,他不去空泛地談論禮的根本是什麼,而是就現實中的禮儀的奢華鋪排和喪禮的儀式周全發論。禮貴在得宜適中,鋪張奢侈和儉省節約代表兩個極端,都不是盡善盡美,但儉可以避免繁文縟節,比較接近禮的本源,就是真誠的心意。喪禮強調要真誠心意,更甚於其他的禮,所以孔子特別加以說明。知道禮之本後,就不會為虛榮心所驅使去做捨本逐末的事了。
(註:易,治理,辦妥)
3.7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解讀:這裡孔子說的反映了儒家思想一個重要特點,即強調謙遜禮讓而反對無禮的、不公正的競爭。
(註:射,古代的射禮,大射禮規定兩人一組,相互作揖然後登堂,射完再相互作揖退下。各組射完後,再作揖登堂飲酒,負者先飲,勝者陪之 ;揖,拱手行禮)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解讀:孔子日常很少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說:「敬鬼神而遠之」所以這一章他說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樣。並非認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強調參加祭祀的人,應當在內心有虔誠的情感。
這樣看來,孔子主張進行的祭祀活動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註:在,存在,這裡指活著;與,參與)
3.18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解讀:這裡從側面表明了當時的君臣關係已經遭到破壞。其時臣侍奉君多無禮,故有人做到了服侍君主盡臣子之禮,卻反被人認為是在諂媚,因此孔子會有這樣的感慨。
只是人們以為的諂媚而已,不應該這樣。
3.19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解讀:這裡闡述了孔子君臣之禮的主要內容,即國君依禮役使臣子,而臣子侍奉國君要盡忠。從這裡的語言環境來看,孔子還是側重於對君的要求,強調君應依禮待臣,而不像後世那樣;君主可以無禮,臣下必須盡忠,以至於發展到愚忠。
君臣相待,應當各盡其道。君使臣以禮,凡事當依國家所定的規矩而行,不要粗率簡易。臣事君以忠,不要欺君罔上,要盡其應盡的職責。有聖明的君主則有賢臣,這樣上安下順,就是清明的政治了。
(註:定公,魯國國君,姓姬名宋,定在這裡是其諡號)
3.20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解讀:孔子這裡讚美《關雎》一詩的情感適度合宜,發乎情而止乎禮,或樂或哀皆不失其正,體現了他對「中庸」之美的推崇。
《詩經》中正和平,溫柔敦厚。它由國風《周南》開始,而《關雎》是《周南》的第一篇。《關雎》以《詩經》首篇的顯要位置,歷來受人關注。但在《詩經》的研究史上,人們對《關雎》詩義的理解卻多有分歧。《毛詩序》認為,這首詩是讚美「后妃之德」的,以為女子只有忠貞賢淑、含蓄克制,才能夠配得上王侯。因此,把這首詩放在《詩經》之首,以明教化。
3.26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解讀:這裡充分反映了孔子以禮治國的思想。身居要位的人基於恕道,為人要寬厚,多為百姓著想,不能過分苛刻。因為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為人太過於精明,在下位的人就不容易發揮他的才能。在禮的範圍之內,居於上位者要愛護下面的人,下面的人也就會由衷地對身居上位的人恭敬。參加喪禮而沒有一點哀戚之意,表現得與自己毫無相關,又何必去呢?
孔子提出的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這三點,是有感於當時社會風氣的頹壞現象,說像這樣子的社會,就沒有什麼可看了,感嘆當時文化思想的衰落。孔子所說的實際上是禮要以內在的真實感情為基礎,認為人的道德內在性是自我實現的必要條件,不能化為一套外在的力量。在古代歷史中,在上位者有一套完整的維護統治的政治制度、禮儀制度和行為規範,可是,如果沒有內在的真實感情、對他人的愛和尊敬,那麼這一切都不過是為了維護統治,實現無限膨脹的私慾的規定而已。
禮的根源在於人的心靈的自然感情。從孔子整體的角度來看,禮是外在的形式,而仁是內在的內容,沒有仁的內容而徒有禮的形式,那麼這個禮就沒有了積極的意義,沒有了價值。仁,又是什麼,前面已經說過了,仁的核心是愛,是對人要有愛心。怎麼愛,前面也提到過了 ,不僅僅是親人家人之愛,戀人之愛,它的基礎是道德的理性和感情的真實性,是一種自覺的對於他人的尊重和愛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