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必背精選之八佾篇

2021-01-19 你的公考
八佾篇 討論內容包括喪禮祭禮射禮等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解讀:禮與樂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則是人們內心的道德規範,是人文的基礎。所以,樂必須反映人們額仁德。樂是表達人們思想情感的一種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禮的一部分。禮與樂都是外在的表現。

這裡,孔子指出禮、樂的核心與根本是仁,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麼禮、樂的問題。簡單的說,就是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禮樂的。

禮講謙讓敬人,樂須八音和諧。

3.4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解讀:孔子在這裡雖然沒有正面回答林放問的禮之本,但是卻也指出了禮的真正含義,不在形式而在內心。是以真誠的情感為基礎的,而不是虛文浮飾的事物。真實、真誠、真心才是禮的根本。

林放提的問題很大,本來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講清楚的,即使講解了,也有可能因為受知識和閱歷的限制而難以理解和領悟。孔子的回答是智慧的,他不去空泛地談論禮的根本是什麼,而是就現實中的禮儀的奢華鋪排和喪禮的儀式周全發論。禮貴在得宜適中,鋪張奢侈和儉省節約代表兩個極端,都不是盡善盡美,但儉可以避免繁文縟節,比較接近禮的本源,就是真誠的心意。喪禮強調要真誠心意,更甚於其他的禮,所以孔子特別加以說明。知道禮之本後,就不會為虛榮心所驅使去做捨本逐末的事了。

(註:易,治理,辦妥)

3.7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解讀:這裡孔子說的反映了儒家思想一個重要特點,即強調謙遜禮讓而反對無禮的、不公正的競爭。

(註:射,古代的射禮,大射禮規定兩人一組,相互作揖然後登堂,射完再相互作揖退下。各組射完後,再作揖登堂飲酒,負者先飲,勝者陪之 ;揖,拱手行禮)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解讀:孔子日常很少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說:「敬鬼神而遠之」所以這一章他說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樣。並非認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強調參加祭祀的人,應當在內心有虔誠的情感。

這樣看來,孔子主張進行的祭祀活動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註:在,存在,這裡指活著;與,參與)

3.18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解讀:這裡從側面表明了當時的君臣關係已經遭到破壞。其時臣侍奉君多無禮,故有人做到了服侍君主盡臣子之禮,卻反被人認為是在諂媚,因此孔子會有這樣的感慨。

只是人們以為的諂媚而已,不應該這樣。

《論語》首篇學而,次則為政,到本篇。

3.19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解讀:這裡闡述了孔子君臣之禮的主要內容,即國君依禮役使臣子,而臣子侍奉國君要盡忠。從這裡的語言環境來看,孔子還是側重於對君的要求,強調君應依禮待臣,而不像後世那樣;君主可以無禮,臣下必須盡忠,以至於發展到愚忠。

君臣相待,應當各盡其道。君使臣以禮,凡事當依國家所定的規矩而行,不要粗率簡易。臣事君以忠,不要欺君罔上,要盡其應盡的職責。有聖明的君主則有賢臣,這樣上安下順,就是清明的政治了。

(註:定公,魯國國君,姓姬名宋,定在這裡是其諡號)

3.20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解讀:孔子這裡讚美《關雎》一詩的情感適度合宜,發乎情而止乎禮,或樂或哀皆不失其正,體現了他對「中庸」之美的推崇。

《詩經》中正和平,溫柔敦厚。它由國風《周南》開始,而《關雎》是《周南》的第一篇。《關雎》以《詩經》首篇的顯要位置,歷來受人關注。但在《詩經》的研究史上,人們對《關雎》詩義的理解卻多有分歧。《毛詩序》認為,這首詩是讚美「后妃之德」的,以為女子只有忠貞賢淑、含蓄克制,才能夠配得上王侯。因此,把這首詩放在《詩經》之首,以明教化。

樂而不淫,aierbus

3.26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解讀:這裡充分反映了孔子以禮治國的思想。身居要位的人基於恕道,為人要寬厚,多為百姓著想,不能過分苛刻。因為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為人太過於精明,在下位的人就不容易發揮他的才能。在禮的範圍之內,居於上位者要愛護下面的人,下面的人也就會由衷地對身居上位的人恭敬。參加喪禮而沒有一點哀戚之意,表現得與自己毫無相關,又何必去呢?

孔子提出的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這三點,是有感於當時社會風氣的頹壞現象,說像這樣子的社會,就沒有什麼可看了,感嘆當時文化思想的衰落。孔子所說的實際上是禮要以內在的真實感情為基礎,認為人的道德內在性是自我實現的必要條件,不能化為一套外在的力量。在古代歷史中,在上位者有一套完整的維護統治的政治制度、禮儀制度和行為規範,可是,如果沒有內在的真實感情、對他人的愛和尊敬,那麼這一切都不過是為了維護統治,實現無限膨脹的私慾的規定而已。

禮的根源在於人的心靈的自然感情。從孔子整體的角度來看,禮是外在的形式,而仁是內在的內容,沒有仁的內容而徒有禮的形式,那麼這個禮就沒有了積極的意義,沒有了價值。仁,又是什麼,前面已經說過了,仁的核心是愛,是對人要有愛心。怎麼愛,前面也提到過了 ,不僅僅是親人家人之愛,戀人之愛,它的基礎是道德的理性和感情的真實性,是一種自覺的對於他人的尊重和愛護。

人而不仁,如禮何?

相關焦點

  • 一起學《論語》3.1 八佾篇——八佾舞於庭
    >3.1八佾篇——八佾舞於庭【原文】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天子用八佾,六十四人。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錢穆:季孫氏於其家廟之庭作八佾之舞,是以大夫而僭(jiàn)用天子之禮。舞:跳舞,跳八佾之舞。「舞」之古文,象「兩足相背」,是舞者所立象。庭:季氏家廟的堂下。季氏出於魯桓公,故立「桓公廟」祭之。
  • 論語大義(崔栢滔)八佾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本篇內容主要講禮樂制度,剖析禮樂文化的內涵,沒有按全書通例使用季氏作為篇名,而是選用八佾,以之取其象而比其類,可見,《論語》作者在命篇名時既遵循一定規則又有所變通,而表達特別的用心。《論語》全書在首篇以「學」立意之後,明確學問的方法和途徑;次篇講為政立德,確立指導思想;接下來的本篇,則重在禮樂制度,屬於手段和措施,為政立德通過禮樂文化具體落實實施。這就已經見到了《論語》整體謀篇布局的大義。
  • 一起學《論語》3.4 八佾篇——林放問禮之本
    >3.4八佾篇——林放問禮之本【原文】林放問禮之本。徐英曰:此章譏當時吉禮之奢侈,而居喪之簡易。八佾《雍》徹,奢儉之類也;宰我短喪,簡易之類也。陳祥道曰:正末以本而使之正,矯枉以直而使之中也。孔子於禮樂則欲從先進,於為邦則欲乗(chéng,古同「乘」)殷輅、服周冕,亦此意歟?林放問禮之本,與堯之為君,孔子皆曰大哉。
  • 大鏞說之字字珠璣:八佾舞是什麼樣的舞蹈?
    八佾篇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論語必備精選之裡仁篇(上)
    人而不仁,如禮何?接著上篇《八佾》,前者論禮,本篇論仁。「人而不仁,如禮何?」4.1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解讀:這裡說出了環境對人有重大影響,因此孔子提出了居必擇仁的原則。儘管這些人看起來「十分超脫」,其實很可能是缺乏基本的好惡是非之心,這樣的人往往也缺乏仁德。「仁」是孔子談論的核心主題,在《論語》中「仁」出現次數共達105次。其他的主題,甚至包含孝道在內,都未曾受到孔子師生如此的注目。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談到季氏說到:在家裡舉行宴會用八佾樂舞之禮,這都能忍心做出來,還有什麼他不敢做的呢?】舞是宴會、活動中的樂舞,八人為一佾,按照禮制,天子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當時周天子名存實亡,各諸侯分封而治,季氏是魯國三桓之一,相當於大夫一級,應該用四佾,但他仗著手上有兵有錢,行僭越之事。
  • 有名之堂論語解讀 八佾篇第三
    八佾篇第三 【原文】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八佾:是可忍孰不可忍!到底是誰,讓溫良恭儉讓的孔夫子也生氣了
    孔夫子《論語》中,第三篇叫做「八佾」,什麼意思呢?八佾,佾就是「儀」,同音。孔廟祭祀的舞蹈,就叫做「八佾之舞」。這種舞蹈的姿態,代表了上古以來傳承不息的中國文化。八佾之舞,以八個人為一排,共八排,是天子欣賞的舞蹈。往下接著是諸侯之舞,六人一排,叫做六佾之舞。大臣之舞,四人一排,叫做四佾之舞。這些規定,都記載於周禮之中;傳說老子是這方面的行家,孔子曾專程向老子問禮。《論語》當中,為什麼突然提到了八佾之舞?這與孔子、與儒家的思想,又有著什麼聯繫呢?
  • 一起學《論語》3.7 八佾篇——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
    >3.7八佾篇——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原文】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馬融曰:多算飲少算,君子之所爭。(勝者飲不勝者)《論語註疏》曰:此章言射禮有君子之風也。君子之人,謙卑自牧,無所競爭也。君子雖於他事無爭,其或有爭,必也於射禮乎!射禮於堂,將射升堂,及射畢而下,勝飲不勝,其耦皆以禮相揖讓也。射者爭中正鵠而已,不同小人厲色援臂,故曰「其爭也君子」。
  • 國學經典—論語第三篇《八佾第三》,文章最後帶譯文
    論語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闢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譯文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譯: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麼事情不可狠心做出來呢?」
  • 論語心解 |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②八佾:佾是古時樂舞的行列。八佾就是8行8列,64人。據《周禮》規定,周天子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這裡季氏「八佾舞於庭」,是明顯的越禮行為。③忍:有兩種解釋,一是忍心,二是容忍。
  • 讀四書·論語丨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摘自:《論語·八佾第三·第一章》 原文: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孔子談到季孫氏說:「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都狠心做得出來,還有什麼事不能狠心做出來呢?」 朱子解讀:佾,音逸。季氏,魯大夫季孫氏也。佾,舞列也,天子八、諸侯六、大夫四、士二。每佾人數,如其佾數。或曰:「每佾八人。」未詳孰是。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二十八:是可忍孰不可忍
    出自《論語·八佾篇》:「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yì):古代樂舞的行列。一佾八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周禮》規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雖然魯國由於周天子特許祭祀時可以使用天子之禮,但只有魯國國君在特定場合下有此特權,季氏作為魯國正卿,只能用四佾。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攤開手掌,看得最清楚的就是手掌紋路,這類比到治理國家上,紋路就代表著方法和規則,其隱喻是在說魯君行僭越之事竟然不自知,來問禘禮的流程就更是沒必要的舉動。八佾第三篇開頭孔子就說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我發現放在這個場景下做旁白很合適,裡子都破了,就沒必要拿外在的好看去遮遮掩掩。
  • 湯殷權《論語》講義:《八佾第三》篇「或問禘之說章」
    二、「或問」之意《禮記》:「禮,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魯君使用諦禮,其僭越而非禮,天下盡知。「或問」,就是有人問。魯君僭越禮制,不光是孔子知道,而「不欲觀」,很多知禮之人都是知道的,看在眼裡的。
  • 這就是幾千年來,中國孩子一定要學習《論語》的理由!(3.22)
    為此,「焦作晚報」微信公眾號開設《樂讀論語》專欄,品讀經典,共享書香!八佾篇(3.22)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樂讀論語》的講解內容及錄音,由李樂觀個人原創,未經本人授權禁止擅自轉載。【原文 八佾篇第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 【舞蹈百科】八佾舞
    古代舞蹈奏樂,八個人為一行,一行為一佾,八佾為八行,八八六十四人。此為天子所專用,諸侯、大夫、士依次降低。《穀梁傳·隱公五年》載:「舞夏,天子八佾,諸公六佾,諸侯四佾。」《左傳·隱公五年》載:「天子用八,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按當時的禮法,作為魯國大夫的季氏所享用的樂舞規格只能是「四佾」,而他卻僭用「八佾」,所以遭到了孔子的非議:「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唐瑜凌老師陪你讀《論語講要》 57.比力量更重要的事
    《論語講要》原文      此言君子與人無爭,若必曰有所爭,其為射箭乎。射為六藝之一,自古戰陣所必需,平時則有射藝比賽,講求射禮。揖讓句,宋注「揖讓而升,下而飲」,漢注「揖讓而升下,而飲」,今從皇邢二疏本,七字作一句讀。解從王肅註:「射於堂,升及下,皆揖讓而相飲也。」射禮行於堂上,升堂與下,皆揖讓,勝負皆飲,負者先飲,勝者陪之。
  • 爾愛其羊,我愛其禮|《論語》沒有那麼難
    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射,射禮。皮,箭靶子。有用布做成的,也有用皮做成的。射不主皮,這是《儀禮》中的一句話,本來的意思是說射禮重在禮儀本身,而不是射中沒射中。孔子這裡的意思是說,射禮重在射中沒射中,而不是有沒有穿透箭靶子。為,因為。同科,同等。
  • 《論語-八佾篇第三》注音誦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