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華學院 「一人一體育技能」 讓體育助力學生成長
文華學院校訓:「博學篤志 本立道生」。
跳繩、柔力球、武術……每名師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體育項目。
文華學院注重體育賽事,校外獲獎頗多。
每天早上7點半,文華學院大二學生張欣芸在操場跑步半小時後,正好趕去上課或自習。以前她上午沒課會睡到9點、10點鐘,現在一個學期練下來,不僅懶覺沒了,還喜歡上了跑步。
為了讓每個學生掌握至少一項體育運動技能,養成終身鍛鍊的運動習慣,充分發揮體育的育人功能,文華學院在全校推行「一人一體育技能」,作為學校個性化教育和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之一。從「以體育人」「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人本教育思想和理念出發,根據學生的身體機能特點、運動興趣需求與技能發展需要,通過體育理論學習、專項技能培養、體育俱樂部訓練、課外體育鍛鍊等方式構建了課內課外一體化的課程體系。
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文華學院校長劉獻君表示:「強化體育是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對於促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健康中國和體育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德智體美勞,一個都不能少。我們通過體育教學改革,推動體育鍛鍊,讓每個學生都掌握一項終身受益的體育項目,達到育體、育智、育心的目的。」
一生一跑一跳一技能 促進學生體能發展
全國教育大會強調,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鍊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鍊意志。「我們推行的『一人一體育技能』正與此契合。」2017年,劉獻君提出,充分滿足學生對體育鍛鍊的需求,尊重個性化發展,確保學生每天鍛鍊一小時,掌握至少一項可以長遠發展的體育技能,能夠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輩子。
該舉措面向全校,特別對大一、大二學生提出要求,覆蓋率超過90%。目前,學校共開設18項必修課程,包括足球、網球、柔力球、太極拳、羽毛球、籃球、武術、健美操、拉丁舞等體育課,每生每學期可選修一項發展特長,有需要的學生可利用課餘時間參加提高班,磨鍊意志,提升技能。
與此同時,學校還提出了「一生一跑一跳一技能」,強化學生身體素質,活躍學校運動氛圍。
「一到晚上,校園裡隨處可見拿著手機的夜跑族。」大二電氣工程專業學生徐彥彬每晚堅持跑步,去年還跑了半程馬拉松。學校在校園內設置了打卡點,每名學生每學期須跑滿30次以上,才算合格。一學期下來,學生平均要跑五六十公裡,多者達到二三百公裡。
侯東堃是學校大三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的學生,大一下學期樂跑112次,總裡程603公裡。大二樂跑93次,總裡程417.07公裡。侯東堃說:「堅持跑步以後我感覺自己身體輕快了很多,身體素質增強了不少,壓力大的時候跑步也能很好地緩解壓力。」
不僅如此,學校還經常組織大規模的跳繩比賽,單人跳、雙人跳、集體跳等形式多樣,參與者眾。經過跳繩訓練,每班有93%以上的學生每分鐘跳繩可以達到100個以上。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大三學生吳學穎原本手腳不夠協調,不會跳繩,在體育教師孔凌的指導下,跳繩考試每分鐘達到172個,「跳繩讓我對自己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只要自己努力,其實很多困難都可以克服,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吳學穎說。在學校舉辦的第15屆運動會開幕式上,「千人跳繩」項目成為當天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學校公共體育系主任餘昭煒說:「我們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通過樂跑、跳繩發展學生基礎素質,並在全校鋪開,形成特色體育氛圍,讓自主運動意識強的學生帶動自主意識薄弱的學生,走出寢室,走向操場,減少靜坐少動,促進體能發展,強化專項技能。」
以體育科研促進體育教學
公共體育系鼓勵教師們將教學和科研相結合,近5年來,公共體育系共承擔省級課題2項、校級課題10項,出版專著3本、教材2本,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其中核心期刊6篇。圍繞「一人一體育技能」課程架構核心與主線,積極改進教學方法,細化課程教學評價,並展開系列專項技能教學研究與探索,將「一人一體育技能」教學方案具體落地。2019年,校級科研項目「文華學院『一生一體育技能』課程體系構成及實踐研究」正式展開立項研究。
針對身體不適宜開展劇烈體育運動的學生,學校專門開設了體育保健班,學生需要提供醫院開具的紙質處方單、電子處方單、化驗單、報告單中至少兩種能證明病情的材料方可進入保健班。
譚潤芳是公共體育系負責保健班教學的體育教師,她藉助「體育保健班『一生一體育技能』教學目標實踐研究」課題,針對學生特點,以專業知識遷移體育技能學習,提出了適合保健班的「一人一運動方案」並試行,得到了學生的積極配合和高度認可,激發了學生運動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運動自信。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大二學生許曉垚是保健班的一名學生,「我有反流性食管炎,劇烈運動就會嘔吐不適,保健班運動量比較適中,挺適合像我這樣身體不好的學生」。在保健班,教師會先讓學生熱身,在操場快走半小時後回到風雨操場打八段錦,最後留時間給他們做康復運動。「運動完覺得整個人都放鬆了。」許曉垚很喜歡保健班的運動強度。
除此之外,為了培養大學生體育學習的興趣,掌握科學健身方法,助力「課內課外一體化」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學校公共體育系的教師們共同創編完成了55萬字的立體教材《大學體育教程》。該教材包含21個章節、127個微視頻,在傳統體育教材基礎上融入總結性思維導圖和「視頻教學二維碼」,將直觀圖表、動態數字媒體技術與書本理論知識相結合,凸顯和強化大學生一人至少擁有一項體育技能學習的科學性、趣味性、自主性。該教材不僅適合於當代大學生和體育教師,也適合於廣大體育愛好者。
「以往的體育課注重運動能力訓練,而現在,不僅要求學生進行運動能力的練習,還要求學生學習理論知識,掌握專屬運動技能。」從去年開始,公共體育系在全校開展體育大講堂,部分體育教師先行走上講臺,「體育大講堂既要幫助學生系統了解體育課程架構,還要幫助學生解決適合練習什麼項目、如何練習的問題,幫助學生填平認知的『窪地』。」譚潤芳說。
發揮體育的育人功能
在剛結束不久的2020年全國大學生足球聯賽湖北賽區的比賽中,文華學院女子足球隊榮獲校園組第二名。「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好成績,除了隊員們的刻苦訓練外,與學校實施的『一人一體育技能』舉措分不開。」女足教練黃超老師說,「『一人一體育技能』把足球列為特色項目,不僅給學生提供了展現平臺,還讓很多學生因此愛上足球這項運動。」
學校的五人制足球比賽戰況激烈,學生們的運動熱情燃爆校園。這項比賽的報名人數高達500餘人,已成為學校很受歡迎的體育項目。一到中午,操場上就湧現出大批踢球和看球的學生。「參與體育活動是學習之餘的調劑和放鬆,還能鍛鍊身體。另外,在運動隊之中每個人都是一分子,都要對集體有所貢獻,各司其職,在比賽過程中可以學會與隊友合作,培養堅忍不拔的品質。」大二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的陳慶豪談到自己熱愛的足球運動頗有感觸。
學校基礎學部常務副主任謝柏林說:「體育是教育手段,也是教育本身。體育競賽不僅是學生發揮潛能、提高技能的平臺,同時也要發揮競賽的育人功能,讓學生在競賽中鍛鍊能力、磨鍊意志。」
2019年,學校組織了50支隊伍的「五人制足球」賽、60支隊伍的「3對3籃球」賽和7500人參與的「跳繩比賽」,舉辦了首屆校園毽球比賽、首屆校園桌球比賽、師生桌球友誼賽、羽毛球比賽等各種項目的競賽,以賽代練、以賽促練、賽練結合,在集體榮譽感的帶動下,學生們參與熱情高漲,經常出現場地不足的情況。
學校各體育代表隊一直是各級賽場上的「黑馬」。楊玉亭老師帶領的柔力球隊多次在國際大賽上奪冠。2019年畢業的學生郭子銘學的是金融專業,卻已籤約成為一家知名體育公司的柔力球教練。他大一時原本想學武術,卻陰差陽錯被教練楊玉亭「騙」進了柔力球隊,也因此有了不同發展。「柔力球不能用蠻勁,要借力打力。剛開始我很難掌握技巧,擔心浪費時間想放棄。楊老師主動找我談話,還抽出時間額外教我。」郭子銘說。
漸漸入門的郭子銘把大半課餘時間用在了練球上。當學校的「一人一體育技能」氛圍漸濃時,他也頻頻出現在賽場上,陸續參加了19場比賽,獲得2018年日本柔力球國際競技大賽男子單打冠軍、2018年中國晉中柔力球大賽雙打冠軍等多項榮譽。郭子銘說:「今後就算轉行,我也會一直打球。」
讀書之於心靈、運動之於身體、教育對於人的影響,往往伴隨終身。學校常務副校長劉太林說:「體育之於成長的價值,在於讓學生學會如何在規則約束下贏,也學會如何正確得體地面對輸,更在於通過掌握技能、養成習慣、提高意識的體育終身教育,全面發展體質、才智和意志並將之融合為一體,加深對生活的理解和對生命的熱愛。文華學院的體育教育是生命教育、人生教育,讓每個人都從中受益。」
目前,「一人一體育技能」在文華學院蔚然成風。學校正籌劃建設體育實驗基地(包括體質監測中心、運動評價中心、運動處方中心、體能訓練中心、保健康復中心),分析受試者運動機能和運動技能利弊,並根據其體育意向與體育興趣,針對性地制定科學、合理、適用的運動處方。同時建設高水平的體育技能俱樂部,讓學生可以更好地錘鍊體育技能,實現個性化體育教育,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
(童 玲)(童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