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昆德拉盛讚的《夢遊人》究竟好在哪?時間:10月16日(周五)19:00-20:00
地點:小鵝通直播
主講人:流暢(譯者)
啟發米蘭·昆德拉寫出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與馬爾克斯齊名的拉美文學四主將之一卡洛斯·富恩特斯,亦對其多有效仿。這部萬眾矚目、備受期待的作品就是來自赫爾曼·布洛赫的《夢遊人》。赫爾曼·布洛赫逝世近70年,《夢遊人》在世界各地出版了幾十種譯本。國內讀者期待了幾十年的中文譯本,終以紙質書的形式出版,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文學翻譯界的盛事。所以,本次活動我們就邀請到了本書的譯者流暢老師,來為我們分享關於夢遊人的故事。
中國科幻研究新時代時間:10月17-18日8:00-19:00
地點:騰訊會議
嘉賓:李廣益(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副教授)、馮慶(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美學專業講師)、楊慶祥(評論家)、張曦(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等
科幻研究青年學者論壇,將邀請多位青年學者參與,從中國科幻研究的得失與展望這兩方面探討科幻的邊界、人工智慧與未來人文、中國科幻史前沿等主題。
「重溫人文主義、人文學科與大學教育」學術論壇
時間:10月17日(周六)8:00-17:30
地點:騰訊會議(ID:272172833,密碼:1017)、嗶哩嗶哩
嘉賓:劉鋒(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教授)、陳眾議(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金雯(華東師範大學比較文學教授)、王升遠(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
新世紀廿載以來,世界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學愈益昌明,技術日新月異。然而,「人文主義」卻漸入尷尬之境地,反思者有之,批判者有之,捍衛者亦有之。由此,後人文主義、新人文主義以及反人文主義等眾多思潮興起,學界開始重新思考當下人文主義的意義,重估人文主義與反人文主義的雙向傳統價值,探究以文學為代表的人文學科與人文主義的內在機理。在此背景下,為進一步重估人文主義與人文學科,研討人文教育與科技教育、人文傳統與中西方文化傳統的深層脈絡,進而深入思考中外文學研究對當下人文主義、人文學科與大學教育的意義和價值,《國外文學》雜誌聯合北京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舉辦此次學術論壇。
天地事,八篇中——漫談《史記》八書的撰寫與流傳時間:10月17日(周六)14:00
地點:i中華書局小程序
主講人:陳正宏(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
《史記》位列「二十四史」之首,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不可不了解《史記》。但普通讀者要了解並讀懂《史記》,最好的門徑是對它有專深研究的學者以通俗的語言來介紹清楚,告訴讀者《史記》到底是一部什麼樣的書。復旦大學陳正宏教授以通俗的語言講史記,練達幽默,深受讀者們歡迎。本次講座,陳正宏教授將以新著《時空:〈史記〉的本紀、表與書》為基礎,帶您探尋司馬遷撰述《史記》八書的心曲,並了解早期中國制度史書寫與傳播的艱辛。
黃梵:重新理解新詩
時間:10月17日(周六)19:30
地點:江蘇圖書館雲平臺
主講人:黃梵(詩人、小說家、南京理工大學副教授)
新詩,指五四運動前後產生的、有別於古典、以白話作為基本語言手段的詩歌體裁。新詩在建立和發展過程中,受到外國詩歌較大的影響。許多詩人在吸取中國古典詩歌、民歌和外國詩歌有益營養的基礎上,對新詩的表現方法和藝術形式,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眾多詩人的探索和一些傑出詩人的創造,使新詩逐漸走向成熟和多樣化。本期南圖名家直播活動,特邀著名作家、詩人黃梵談談他對於新詩的理解。他將從新時期的三次新詩轉向入手,探討其轉向原因,以及新世紀新詩面臨的任務和多元複雜審美帶來的融合挑戰。當新詩面對諸多融合的挑戰時,必然會觸及當下詩壇的一個分歧,即對詩作完成度和好詩的不同理解,此分歧看起來無望獲得解決,然而一些啟發性的思考,將會影響你寫新詩的樣貌和方向。
如何開展一項快遞員研究?時間:10月21日(周三)19:00-20:30
地點:社會學之思微信群
主講人:張楊波(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
本期社會學之思讀書會,張楊波將為大家解讀自己的新書《熟悉的陌生人——快遞員的日常工作和勞動過程》:為什麼選擇快遞員群體開展社會調查?快遞員與外賣員的異同點是什麼?對於快遞的「最後一公裡」問題,不同主體存在哪些想法上的差異?
中國歷史人類學的嘗試——基於一種批判性視角時間:10月22日(周四)14:00-16:00
地點:騰訊會議(ID:748159964)
主講人:全京秀(韓國首爾國立大學教授)
從認識論的問題上看,興起於西方的人類學學科在走向亞洲的路徑中基本都經歷過現代化,結合東亞現代化進程的歷史,若這兩個事實與「中國人類學自1903年嚴復翻譯《天演論》一書為始」的假設相吻合,那麼我們就會發現中國現代化開始的時間與上述假設之間大約有40年的巨大差距。怎樣填補這個空白?此外,從方法論的問題上看,民族志作為人類學研究的中心方法,由馬林諾夫斯基於1915年至1918年間在特洛布裡安群島進行田野調查時所重新定義。從無文字的社會轉向充斥著大量歷史文獻的文化社會,對此我們在田野調查中如何進行處理?在把交流作為文化傳播和獲取的主要工具的情形下,考慮到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的功能問題,應再重新定義「民族志」這個詞,即作為一種人類學方法在文化社會裡開展人類學研究。於未來,尤其是在這場疫情的影響下,我們能用民族志做些什麼?
附:線下活動預告
北京|只是因為這世界美麗——諾獎詩人露易絲·格麗克詩歌朗讀會時間:10月16日(周五)19:00-20:30
地點:朝陽區光華路5號院1號樓世紀財富中心東座2層建投書局
嘉賓:張靜雯(詩人)、王徹之(詩人)
10月16日晚,青年詩人張靜雯與王徹之將做客建投書局·北京國貿店,在北京最美的秋日,與大家一同朗讀新晉諾獎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的詩作,一同走入詩人用文字構築的精神世界,感受她如錐子般直扎人心的殘酷文字背後,帶給我們的有關「愛、死亡、生命、毀滅」的思考與追問。
北京|成為女學生與中國現代女性寫作的發生——張莉《中國現代女性寫作的發生(1898-1925)》新書發布會時間:10月16日(周五)19:00-21:00
地點:朝陽區建國路87號北京SKP購物中心4樓RENDEZ-VOUS書店
嘉賓:戴錦華(北京大學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張莉(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2020年,值《浮出歷史地表之前——中國現代女性寫作的發生》出版十年之際,此書再版《中國現代女性寫作的發生(1898-1925)》問世,我們榮幸地邀請到戴錦華、張莉兩代學者同臺對談。女學生身份對於現代女作家的出現意味著什麼?女學生群體的出現,是否標誌著新的女性文化的開始?把婦女們從家內「解放」到學校,就能產生真正的現代女性嗎?新文化運動對「婦女是人——有著獨立自由意志的人」的認識,對於現代女性產生了怎樣的影響……10月16日晚,著名學者戴錦華、張莉,攜手嘉賓主持、《十月》雜誌副主編季亞婭,做客SKP RENDEZ-VOUS,共話中國現代第一批女學生與中國現代女性寫作的發生。
北京|詩歌新力量——《那些寫詩的80後》《正在寫詩的年輕人》新書發布朗誦會·北京詩人專場時間:10月16日(周五)19:30-21:00
地點:東城區和平裡北街6號15號樓一層碼字人書店
嘉賓:春樹(作家、詩人)、李柳楊(詩人、小說家)、宋壯壯(針灸科大夫)等
今天是《那些寫詩的80後》《正在寫詩的年輕人》兩本詩集正式上市的日子。新鮮的詩集終於在途,這兩本詩集無疑是中國當代青年詩人們代表作和近作的一次集中展示。正值第五屆北京十月文學月,詩歌新力量:《那些寫詩的80後》《正在寫詩的年輕人》新書發布朗誦會·北京詩人專場將於10月16日晚在北京碼字人書店 · 和平裡店舉辦,歡迎各位詩友和讀者參加。
北京|用文學書寫北京的現在進行時——石一楓《玫瑰開滿了麥子店》新書分享會時間:10月17日(周六)14:00-16:00
地點:朝陽區光華路5號院1號樓世紀財富中心東座2層建投書局
嘉賓:石一楓(作家)、張慧瑜(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
《玫瑰開滿了麥子店》是著名作家石一楓的最新長篇小說,故事場景設定在北京城東部的麥子店。10月17日下午,著名作家石一楓,著名學者、批評家張慧瑜,將應邀做客建投書局·北京國貿店,與讀者一道分享《玫瑰開滿了麥子店》中的「強大而堅韌的普通人故事」。
北京|書寫愛情:生活大霧,愛就是能見度——劉慶邦《心事》新書發布會時間:10月17日(周六)14:30-16:30
地點:東城區和平裡西街雍和宮壹中心北下沉庭院雍和書庭
主講人:劉慶邦(作家)
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著名作家劉慶邦的小說著意展現鄉土社會的原始風貌,通過中原鄉土社會中最普通的景物,展現濃鬱的人文關懷精神。在他的最新短篇小說集《心事》中,精心收錄了22篇有關「愛情」的短篇故事,也是劉慶邦以愛情為主題的短篇小說首次結集。本次活動為劉慶邦《心事》的首場新書發布會,特別邀請劉慶邦做客北京雍和書庭,在2020年這個特殊的年份,共同探討愛在生活中的重要價值,探討短篇小說寫作的要義。
北京|現代詩歌愛好者如何進行自我教育——來自瑪麗·奧利弗《詩歌手冊》的啟發時間:10月17日(周六)15:00-17:00
地點:朝陽區建國路6號郎家園6號院郎園Vintage 21號樓薈讀空間
嘉賓:冷霜(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胡續冬(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世界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近日,樂府文化與紙上造物聯合推出了被《紐約時報》評選為最受歡迎的詩人——瑪麗·奧利弗的《詩歌手冊》,原書作為詩歌閱讀與寫作的理論總結,在國際上暢銷多年,被許多國家的讀者視為詩歌愛好者們的必讀書目。本次活動圍繞著「詩歌的閱讀與寫作」邀請了兩位在高校任教並極富詩歌教育實踐的詩人——胡續冬和冷霜。兩位不僅自身都是優秀的詩人、學者、譯者,也親身參與九十年代以來的中國詩歌進程,並見證了當代青年詩人寫作的新生態,邀請他們就當下國內詩歌創作的現狀,以及各自的詩歌閱讀、寫作實踐展開對話,對於國內詩歌愛好者們來說,是非常有指導和參考意義的。而對於像《詩歌手冊》這樣的詩歌閱讀、寫作指南書,兩位以自身多年的詩歌創作及理論實踐經驗,更能有針對性地指出它在詩歌學習中的實際價值,點明它對我們當下的詩歌寫作者具有怎樣的意義。
北京|故事在黑暗之中——阿特伍德《證言》新書分享會時間:10月17日(周六)19:00-20:30
地點:朝陽區新源南路8號啟皓大廈一層中信書店
嘉賓:張莉(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止庵(學者、作家)、霍豔(學者、作家)
《證言》通過三個不同的女性角色各自的經歷和視角,撥開前作留下的重重迷霧,構建起一個更宏大、更開闊的時空,首度披露了基列國傾覆背後的秘聞。10月17日,上海譯文出版社邀請學者張莉、作家止庵、青年作家霍豔,一同來到中信書店啟皓店,解讀這部全球矚目的作品。
北京|駱駝之城:近代北京駱駝的城市化時間:10月17日(周六)19:00
地點:海澱區中關村南大街27號中央民族大學文西1327歷史文化學院會議室
主講人:張雷(香港嶺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自從清代中期,北京西山地區的駱駝,從門頭溝和房山運煤至北京城內,形成產業,溝通城鄉。1900年義和團運動之後,駱駝接受包括交通、衛生等近代化工程的審視。1928年之後,北京變為北平,駱駝被作為舊京的象徵,構建文化之都和旅遊之城的新身份。北京駱駝的城市化並非是通常的去動物化(Deanimalized),而是超越實用主義,從社會和文化維度重新定義城市與動物關係,同時是一個保存過去,調和現實的過程。
北京|昆鳥詩歌朗誦會
時間:10月17日(周六)19:30-21:00
地點:東城區王府井大街253號王府井百貨B2王府井和平菓局內碼字人書店
主講人:昆鳥(詩人)
作為在碼字人出場率最高的一位詩人,同時也是碼字人市集攤位中最快賣光的詩集作者,我們榮幸地邀請昆鳥成為「向陌生致敬」青年詩人系列第五季第2場的主嘉賓詩人,而之前已經預購詩集的讀者們,歡迎你們來到碼字人書店王府井新店的讀詩現場,我們將要兌現邀請你和昆鳥一起讀詩的約定!
北京|對話張宏傑 簡讀中國史時間:10月18日(周日)14:00-16:00
地點:朝陽區朝陽北路101號朝陽大悅城9層曉島圖書館
主講人:張宏傑(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研究員)
歷史圈有這樣一個人物,他的風格不是傳統的嚴肅歷史文學,曾出版《曾國藩傳》《簡讀中國史》《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飢餓的盛世》等歷史暢銷書,卻自稱「歷史的局外人」。10月18日下午,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清華大學歷史系博士後、《百家講壇》主講人之一張宏傑來到北京·曉島。他將把歷史拆開揉碎,用通俗化的獨特視角帶現場觀眾們簡讀中國史;也將把世界坐標下的中國脈絡娓娓道來。
北京|當生老病死成為商品
時間:10月18日(周日)14:00-16:30
地點:朝陽區亮馬橋路52號燕莎友誼商城四層奈目書店
如今我們每個人都接觸過保險,都知道它對於我們究竟意味著什麼,然而保險進入國人的生活也只有三十年,為什麼我們會逐漸接受了自己的生老病死可以成為一種可以定價的商品?保險公司是怎樣和老百姓打交道的?這裡面涉及了很多文化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和市場營銷的問題。本期讀書會將要給大家分享的這本書,是一本針對中國壽險市場形成的社會調查研究,書中探討了為什麼國人開始接受了保險這一新鮮事物,以及不同保險公司是怎樣利用和規避國人的文化傳統來銷售產品的,從中可以看到我們社會觀念變化的種種印記。我們會在活動中圍繞這些話題進行探討,歡迎新老朋友來參加活動,和我們一起聊聊你是怎麼認識保險以及跟保險銷售打交道的。
北京|萬物皆堪垂淚——麥克尤恩《我這樣的機器》新書分享會時間:10月18日(周日)15:00-17:00
地點:朝陽區新源南路8號啟皓大廈一層中信書店
嘉賓:韓松(科幻作家、媒體人)、谷第(科幻科普作家)
麥克尤恩在《我這樣的機器》中寫道:「我們創造了一種有智能、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並將其推入我們這個不完美的世界。」由人類設定參數、控制運行的機器人,為人類服務的同時,倘若捲入人類的情感衝突與道德矛盾之中,會帶來怎樣的後果?10月18日,上海譯文出版社邀請兩位著名的科幻作家——韓松與谷第,一同來到中信書店啟皓店,圍繞麥克尤恩的新作品《我這樣的機器》,聊聊文學中的人工智慧這個話題。
北京|也沒有人逼著我們寫字——《時間的僕人》新書首發沙龍時間:10月20日(周二)19:00-21:00
地點:朝陽區朝陽北路101號朝陽大悅城5F單向空間
嘉賓:楊葵(編輯、作家)、蔣方舟(作家)、蒯樂昊(媒體人)
《時間的僕人》是《南方人物周刊》總主筆蒯樂昊的小說處女作,近日出版。單讀新書圓桌論壇「小說與我」藉此討論創作者的動機、這個時代的女性寫作、文學與寫作者的歷史角色等話題,並再一次思考:閱讀小說,對於一個現代人而言到底意味著什麼?而這個時代的文學創作者們,又如何理解他們與小說的關係?此為論壇的第一場,除了蒯樂昊,還邀請了楊葵、蔣方舟兩位嘉賓,談談他們在正職工作之餘的寫作。
北京|有了自己的空間,女性就能寫作了嗎?——《現場:當代藝術訪談錄》、《時間的僕人》及《竹不如肉》新書分享會 時間:10月21日(周三)15:30-17:00
地址:朝陽區東三環中路1號環球金融中心東樓201金杜藝術中心
嘉賓:曾焱(媒體人)、蒯樂昊(媒體人)
單讀新書圓桌論壇「小說與我」第二場活動,邀請了同為媒體人、《三聯生活周刊》副主編曾焱,一起談談女性寫作。
上海|魏晉易代的大事因緣時間:10月16日(周五)19:00-21:00
地點:浦東區浦城路150號3樓上海浦東圖書館·融書房
主講人:仇鹿鳴(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東漢末年至魏晉,政治局面雲譎波詭。在這亂世之中,有個家族逐漸從幕後走向臺前,這就是三國魏晉史上的司馬家族。周五晚,陸家嘴讀書會邀請到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仇鹿鳴,仇老師將探究司馬氏家族的權勢網絡在曹魏政治中的成長與運作,解析魏晉易代之際一系列歷史事件背後的隱秘,為讀者揭示魏晉之際政治變化的實相。
上海|從老城廂開始,聊聊上海城事時間:10月16日(周五)19:00-21:00
地點:虹口區四川北路1468號四川北路公園內海派文化中心一樓景雲廳
嘉賓:黃飛珏(媒體人)、周力(媒體人、體育評論員)
10月16日,「海派青申活」讀書會請來了著名的「老娘舅」黃飛珏與體育評論員周力,談談上海老城廂建築和他們喜歡的上海體育明星。活動現場還會有上海故事家、相聲演員嚴夏的精彩表演。
上海|「怪誕」與「真實」之間的託卡爾丘克時間:10月16日(周五)19:30-21:00
地點:黃浦區復興中路517號思南書局
嘉賓:曹元勇(出版人)、李燦(文學編輯)
「她是位速寫大師,捕捉那些在逃避日常生活的人。她寫他人所不能寫:『世間那痛徹人心的陌生感。』」這是2019年,瑞典學院將201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給奧爾加·託卡爾丘克時的授獎詞。託卡爾丘克善於將精深的寫實與瞬間的虛幻巧妙地融合在作品中,將目光投向生活中飽受忽視的小角落、平平無奇的小人物,從中發掘富有詩意的部分,以瑰奇的想像拓展現實的邊界。近期出版的兩部小說集《怪誕故事集》和《衣櫃》,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她的寫作特色。10月16日,出版人曹元勇、文學編輯李燦將來到思南書局,結合《怪誕故事集》和《衣櫃》兩本新書,解讀「怪誕」與「真實」之間的託卡爾丘克。
上海|三稜鏡中:身為翻譯家的詩人
時間:10月17日(周六)9:30
地點:楊浦區長海路366號楊浦區圖書館2樓報告廳
主講人:包慧怡(復旦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從喬叟到莎士比亞,從柯爾律治到艾略特,從埃茲拉·龐德到伊莉莎白·畢肖普,本講座聚焦於英語文學中那些同時從事翻譯工作並以此滋養或批判自身創作的詩人。從自我教育的角度來看,這些詩人無不將翻譯經典作品視為完善個人詩藝的關鍵步驟,即使他們的譯作常常在生前並未出版。主講人、青年學者包慧怡也同時是一位詩人和翻譯家,她將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通過從中世紀、文藝復興到現當代的眾多詩歌實例,引領大家走近翻譯、改編和創作這三個古老工種之間的靈泊地帶,審視在作者和譯者的角力拔河中,如何能誕生一種「忘我而無用的專注」,去反哺在勞作中安放的生命。
上海|回歸藝術哲學:形式、圖像與感性的思辨時間:10月17日(周六)10:00-18:00
地點:靜安區曲阜路9弄下沉庭院B1層OCAT上海館公教空間
嘉賓:孫向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賀聖遂(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總經理)、張培力(藝術家、策展人)、張堅(中國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沈語冰(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等
《藝術史與藝術哲學》創刊發布暨主題論壇「回歸藝術哲學:形式、圖像與感性的思辨」將於10月17日在OCAT上海館公教空間舉行,特邀來自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等多位重量級嘉賓,借《藝術史與藝術哲學》創刊之際圍繞「藝術哲學」這一久違的概念,探討感性、思辨何以成為藝術哲學的基本要素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繫。
上海|《上海表情》——城市有愛,生命更燦爛時間:10月17日(周六)14:00-16:00
地點:黃浦區復興中路505號思南文學之家
嘉賓:何建明(作家)、高偉(作家)
關於創作《上海表情》一書,作者何建明曾說「這是一個意外收穫」。因疫情「被留」,與孤獨相伴,與流浪貓互動,與「發熱」搏鬥,在孤寂中堅持……他在那段最艱難的時期所看到的,感受到的,以如椽之筆記錄下的,是疫中上海最真實的表情,描繪的是上海這座人民城市「人民至上」的溫暖底色,尤其是作家細膩而獨特視覺下的個人體驗,更讓上海這座城市充滿了溫暖與人情、科學與理性、大氣與高尚、智慧與高遠……這是一位作家深厚的家國情懷、時代意識的生動體現,是中國抗疫珍貴的現場記錄,更是作家獻給他所熱愛的國家的一片赤子之情。
上海|水銀燈影裡的輝煌人生:唐大郎與電影時間:10月17日(周六)14:00-16:00
地點:徐匯區淮海中路1555號上海圖書館正門3樓創·新空間
嘉賓:張偉(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湯惟傑(同濟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副教授)
唐大郎(1908-1980)是解放前的小報狀元,人稱「江南第一枝筆」。他大約從1927年開始投稿,以後投身為職業報人,從事了大半輩子的新聞事業,蜚聲海壖,交遊無數。唐大郎喜歡看電影,早年在大報發過影評文章,以後結交許多電影界人士,如龔之方、陸小洛、柯靈、沈浮、朱石麟、桑弧、黃佐臨、李萍倩等。有意思的是,唐大郎還曾在電影中露過相,本色表演,博得大家一致好評。10月17日,讓我們聆聽張偉、湯惟傑兩位對談唐大郎與電影的不解之緣。
上海|今天,我們需要阿瑟·米勒時間:10月17日(周六)15:00-16:30
地點:浦東新區銀城中路501號上海大廈52樓朵雲書院·海上文藪
嘉賓:孫甘露(作家)、喻榮軍(劇作家)、馬凌(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韓博(詩人、藝術家)
10月17日下午,在阿瑟·米勒105歲誕辰當天,「阿瑟·米勒經典劇作合輯」將在朵雲書院旗艦店首發。作家孫甘露,劇作家、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藝術總監喻榮軍,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馬凌,詩人、藝術家韓博,將來到朵雲書院旗艦店,和主持人陳飛雪(上海譯文出版社編輯)一起,談談阿瑟·米勒作品跨越時空、經久不散的魅力。
上海|尋找海派美食的文化密碼
時間:10月18日(周日)14:00-15:30
地點:徐匯區淮海中路1555號上海圖書館正門三樓創·新空間
主講人:梁清散(科幻小說家)
《廚房裡的海派少女》是梁清散在多年研究海派文化後的集大成之作,將海派西餐的演變與晚清時期的上海灘文化結合在一起,以五位少女的成長故事來表達。本次活動中,梁清散將與讀者分享在寫作過程中,收穫的關於海派文化、海派美食相關的一系列趣味故事。
上海|紅樓人物的結構化理解時間:10月18日(周日)14:00-16:00
地點:黃浦區福州路401號上海古籍書店
主講人:詹丹(上海師範大學教授、中國紅樓夢學會副會長)
《紅樓夢》,中國古代小說的巔峰之作,極摹人情世態之歧,備寫悲歡離合之致。10月18日,上海師範大學教授、中國紅樓夢學會副會長詹丹,將在上海古籍書店舉辦「紅樓人物的結構化理解」講座暨籤售會,與讀者一起重溫經典,解讀《紅樓夢》中的重要人物。
上海|一個法語編輯在法國文學中的奇幻漂流時間:10月18日(周日)17:30-18:30
地點:靜安區安遠路1號1樓Atelier咖啡廳
主講人:黃雅琴(圖書編輯)
「你為什麼選擇學習法語?」一個深入靈魂的叩問,在法語學習者們無數個失眠的夜裡再三再四地出現。作為一個從業多年的資深法語編輯,黃雅琴最初學法語的初心又是什麼呢?本期活動,我們將對話上海譯文出版社資深法語編輯黃雅琴。在她眼中,中國與法國的文學出版行業有什麼聯繫和差異;聊聊她工作生涯接觸的第一位作家讓她激動得整夜未眠;做一個法語編輯是種怎樣的體驗;一個法語編輯在疫情期間有哪些轉變和感悟;在整個世界範圍內,她為何如此鍾情法國文學……
上海|人立而後凡事舉:魯迅教育觀今讀
時間:10月21日(周三)9:30
地點:徐匯區淮海中路1555號上海圖書館西區二樓報告廳
主講人:劉國勝(魯迅文化基金會特邀顧問、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顧問、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
本講座選取魯迅研究中較少涉及的一個專題——魯迅教育觀,系統而扼要地介紹魯迅對教育本質及其重要性、教育目標、教育發展的基本條件、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師的關鍵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讀書在教育中的作用、社會進步和教育的關係等現代教育基本問題的看法,闡釋魯迅教育觀對解決當下教育面臨的一系列難題的啟發,包括對破解「錢學森之問」的啟發。
上海|魯迅的為人&魯迅精神的草木背景
時間:10月21日(周三)14:00
地點:徐匯區淮海中路1555號上海圖書館西區二樓報告廳
嘉賓:王錫榮(中國魯迅研究會副會長、上海交通大學訪問特聘教授)、薛林榮(作家)
本講座主要從魯迅怎樣作為社會生活中的各種角色,來解讀魯迅的為人。從怎樣做兒孫,到怎樣做學生,怎樣做兄長,怎樣做丈夫,怎樣做父親,怎樣做老師,怎樣交朋友,怎樣做同事,最後,怎樣做一個社會人,也就是做一個不懈抗爭的精神界戰士,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通過具體生動的事例,提示魯迅為人的準則,彰顯魯迅人格的偉大,以及給我們今天做人做事的深刻啟示。
廣州|災難年代,文學何為?——《見證者之書》新書分享會時間:10月17日(周六)15:00-17:00
地點:天河區天河路383號太古匯負一層MU35號方所
嘉賓:凌越(詩人、評論家、譯者)、杜綠綠(詩人)
20世紀無疑是人類歷史上人道災難最頻發的一個世紀,以納粹德國發動的猶太人大屠殺為代表的人道災難,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無法磨滅的惡之印記,也為自此之後的文學提出了新的拷問,如何以文學見證災難?如何書寫災難的見證?災難之後,又應當以怎樣的文字和語言重新嘗試演說?此次作家、評論家凌越將攜新作《見證者之書》與詩人杜綠綠一起探討文學的見證功能。
杭州|音樂是時間的藝術,生活也是——《時間深處的花園》新書分享會時間:10月17日(周六)15:00-17:00
地點:拱墅區麗水路58號遠洋樂堤港文化體驗區B103單向空間1F
嘉賓:田藝苗(作家、樂評人)、王旭烽(作家)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是田藝苗對《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的評價,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這部電影,「唱片公司的錄音師帶了設備登上維吉尼亞號輪船來找1900,要將他彈的音樂錄下來,帶回美國出版。對那時的音樂家來說,錄音一定非常尷尬。在他們看來,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是此時此刻,是每一次聲音與靈魂的相遇。」這不就是我們的生活嗎!生活對我們來說也意味著此時此刻,是每一次我們的身心與靈魂的相遇,是活在不可複製的當下。10月17日,來聽田藝苗和王旭烽聊一聊影響了一代人的音樂、分享她們與寫作相伴的生活。
杭州|勇敢地成為心中的自己——《木蘭辭》繪本分享會時間:10月18日(周日)14:30-16:30
地點:拱墅區麗水路58號遠洋樂堤港文化體驗區B103單向空間1F
主講人:葉露盈(繪本家)
10月18日下午,葉露盈攜《木蘭辭》繪本做客單向空間·杭州樂堤港店,和讀者朋友分享她筆下的花木蘭,分享一個勇敢做自己的動人傳奇。
南京|故有斯人慰寂寥——《孟子讀法》新書分享會時間:10月18日(周日)15:00-16:30
地點:鼓樓區廣州路173號先鋒書店
嘉賓:張定浩(文學評論家)、何同彬(評論家、《鐘山》雜誌副主編)
如今,當我們身處全然不同的歷史環境,為何依然需要閱讀《孟子》?我們又應該如何理解處在文言文語境下的古典作品?而這些也是張定浩在新書《孟子讀法》中試圖與讀者討論的問題。在書中,張定浩通過逐節文本細讀的方式,力求在「人人可讀」之前提下,折衷諸家,撮取大義,對《孟子》中所囊括的先人智慧進行全面且深刻的挖掘。10月18日,作家張定浩將與青年評論家何同彬來到南京先鋒書店,與讀者分享《孟子》其書,孟子其人。
成都|老友記——詩人與詩人的致敬時間:10月17日(周六)19:00-20:30
地點:青羊 窄巷子30號三聯韜奮書店
嘉賓:汪劍釗(詩人、翻譯家、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教授)、高興(詩人、翻譯家、《世界文學》主編)、蔣藍(詩人、散文家)
10月17日晚,誠邀熱愛文學的、享受孤獨、靈魂相似的朋友,到窄巷子三聯韜奮書店,與兩位詩人及散文家蔣藍老師一起,聊聊詩歌,聊聊散文,聊聊我們迷惘而又必定充滿希望的未來。
成都|我們不會告別——金色俄羅斯文學分享會時間:10月18日(周日)14:00-16:00
地點:青羊區人民西路4號四川省圖書館一樓報告廳
嘉賓:汪劍釗(詩人、翻譯家、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教授)、高興(詩人、翻譯家、《世界文學》主編)、池濟敏(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俄文系副教授)、劉亞丁(四川大學教授)、林文詢(作家、編審)
2016-2017年是中俄媒體交流年,四川人民出版社藉此契機,策劃出版了「金色俄羅斯叢書」。經過五年積累,目前已經出至近30冊。為更好地推廣優美而深厚的俄羅斯文學,我們將邀請「金色俄羅斯叢書」主編汪劍釗和「藍色東歐叢書」主編高興,四川大學教授劉亞丁、金色俄羅斯譯者池濟敏教授、作家林文詢一起,跟讀者分享俄羅斯文學之美。
成都|經濟學視野:愛情、婚姻與選擇時間:10月18日 (周日)14:30-16:30
地點:天府新區天府大道麓湖生態城藝展中心尋麓書館
主講人:趙長軼(四川大學創業與創新管理研究所副所長、四川大學商學院戰略與人力資源管理系副教授)
與愛情的浪漫不同,婚姻會捲入更多的現實考量與經濟利益。前段時間熱播網劇《三十而已》中呈現了三個女孩三種不同的婚戀選擇與不同人生狀態,這三種不同的婚戀觀都具有其代表性,若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三種不同的婚戀觀,到底孰優孰劣?如果是你,你會如何選擇?10月18日,生命議題第三講特別邀請四川大學趙長軼副教授,將用經濟學來分析愛情與選擇,並將從人類行為經濟分析的角度來探討婚姻與家庭。側重從個人的角度來理解經濟學視野中的生命哲學,以經濟學的理性來思考愛情、婚姻與家庭,希望大家結合自己生活經驗,加深對愛情、婚戀和家庭的認識。
成都|中國十四億人口是怎麼來的?——《中國人口發展史》分享會時間:10月19日(周一)14:30-17:00
地點:高新區府城大道中段88號九方購物中心文軒BOOKS一樓階梯劇場
主講人:葛劍雄(復旦大學資深教授)
「就像國民應該了解自己國家的歷史一樣,中國公民都應該了解中國人口發展的歷史。」葛劍雄教授通過爬梳史料,詳細論述了中國兩千多年間的人口現象、人口變化發展的過程及其原因,總結了其中的規律。在歷史的回溯與重建中,通過葛劍雄教授的講述,既能使讀者對中國人口發展的全過程有整體了解,從而進一步理解現在,思索未來;同時也能為歷史學、民族學、考古學、社會學、地理學等各相關學科提供有利條件。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此書,並擬舉辦「中國14億人口是怎麼來的?——暨《中國人口發展史》新書發布會」。
成都|文學紀錄片在當下——《岸螢》圖書分享會時間:10月20日(周二)19:30-21:30
地點:錦江區中紗帽街8號成都遠洋太古裡M68-70號方所
嘉賓:陳傳興(導演、學者、攝影家)、易丹(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
2020年是中文文學紀錄片罕見的「大年」,除了《掬水月在手》,BBC的《杜甫》、賈樟柯的《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也先後引發熱議。為什麼在文藝電影波瀾不驚的當下,文學紀錄片仍然能受到大規模的關注?我們在觀看文學紀錄片時,究竟在看什麼?10月20日,在方所成都店,我們邀請了《掬水月在手》的導演陳傳興先生,與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易丹老師一起,在影像與文本之間穿梭,度過一個「紀錄片之夜」。
福州|第三屆譯想論壇:翻譯的使命與關懷時間:10月16-18日
地點:鼓樓區文儒坊39號無用空間
嘉賓:姜鳴(歷史學者)、戴濰娜(詩人)、彭倫(出版人)、朱嶽(出版人)、張明揚(作家、歷史寫作者)、汪天艾(編輯、譯者)、陸大鵬(譯者)
系統、科學的翻譯事業在我國出現不過百年,但對社會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今,國外作品的引進、譯介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維度。多樣的語言、多彩的文化、多元的思想,號召並渴求更多有志之士參與、加入翻譯事業。10月16日-18日,新京報文化客廳聯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舉辦的第三屆譯想論壇(2020)將在福州舉行。我們邀請了17位來自學術界、翻譯界和出版界的行業權威,以「翻譯的使命與關懷」為主題,探討翻譯的時代使命,體味獨特的人文關懷。
福州|中國與非洲 從歷史到未來——《穿越非洲兩百年》新書分享會
時間:10月16日(周五)19:30-21:30
地點:鼓樓區五一北路128號鰲峰坊書城三樓
嘉賓:郭建龍(作家)、張明揚(作家、歷史寫作者)
提起非洲你會想到什麼?或許是貧窮落後、種族衝突、政局動蕩、疾病肆虐……非洲問題從何而來?熬過了混亂期的非洲該如何擺脫殖民主義的夢魘、抓住發展的機遇?從合作夥伴到命運共同體,中國在非洲的發展過程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汴京之圍》作者郭建龍的新書《穿越非洲兩百年》,或許可以對上面的問題給出答案。10月16日晚,郭建龍老師攜新書《穿越非洲兩百年》做客鰲峰坊書城,和大家一起討論非洲問題的形成、發展與現狀。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