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頂杜鵑種子繁殖及病蟲害防治栽培技術
華頂杜鵑( Rhododendron huadingense )是杜鵑花科杜鵑屬落葉灌木,由丁炳揚先生於 1990 年在天台華頂山發現並命名 [1] 。現存資源僅零星分布於天台華頂山、金華北山、磐安大盤山和寧波四明山等區域,屬浙江省特有種。華頂杜鵑自然分布區域狹窄,種群數量稀少,人為破壞嚴重,並且在系統發育研究中具有重要價值,現已被列為浙江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和極小種群保護植物 [2-3] 。此外,華頂杜鵑早春開放、先花後葉、花繁色豔,極具觀賞開發價值。
目前,對華頂杜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群落學特徵、種子萌發特性、遺傳多樣性、花粉活力、致瀕因素等方面 [3-8] ,而對其種子的系統繁育技術未見報導。本文總結了一套華頂杜鵑種子繁育技術,旨在為其種群保護與群落結構恢復提供科學依據,也為其他高山杜鵑的種子繁育提供借鑑。
1 華頂杜鵑的特性
華頂杜鵑為落葉灌木。樹高 1~4 m ,樹皮灰褐色,深縱裂。當年生枝綠色,無毛。葉紙質,常 4~5 枚集生於枝頂,卵形、卵狀橢圓形或橢圓形,先端急尖,基部闊楔形或圓形,邊緣具細鋸齒和粗緣毛。花 2~4 朵簇生成傘形,頂生,花梗密被腺毛;花冠漏鬥狀,長 4.5~5.0 cm ,淡紫色或紫紅色, 5 裂,裂片橢圓形,上方 3 裂片基部有紫色斑點;雄蕊 10 ;子房卵形,無毛;蒴果卵球形,長 10 mm ,直徑 8 mm ,黃色,幹時變黑褐色。花期 3 月底至 4 月初,果期 10 — 11 月。群落主要分布於海拔 800~1100 m 的黃山松林以及針闊混交林中 。
2 華頂杜鵑種子繁育技術
2.1 種子採集與貯藏
種子採集於寧波市林場黃海田林區自然群落植株,海拔 850 m ,西南坡,該區域華頂杜鵑自然分布較為集中,結實母樹數量多。採種時間為每年 10 月下旬至 11 月上旬,待蒴果果皮顏色變為暗黃色或黃褐色時及時採下。將採集的種子放於乾燥通風處攤涼陰乾,蒴果乾燥開裂後,碾開果皮,將種子充分釋放,然後去除果皮、果柄以及摻雜的枯枝落葉等,篩取乾淨種子,將種子放於紗網中乾燥保存。
2.2 圃地選擇
圃地應選在與華頂杜鵑自然生境相似,水源灌溉方便,有一定遮蔭度,土壤肥厚、土質疏鬆、排水良好的地方。本苗圃地位於寧波四明山鎮甘竹嶺寧波市林場內海拔 800 m 的緩坡黃山松疏林下,鬱閉度 75% 左右。該地塊屬典型的低山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夏季涼爽, 7 月平均溫度 24 ℃ 左右,最高氣溫不超過 32 ℃ ;冬季寒冷, 1 月平均氣溫 -2.0~1.0 ℃ ;年平均氣溫 11.6~12.0 ℃ 。年均無霜期 203 d ,年均降雨量 2 000 mm 左右,年平均相對溼度 83.0% 。
2.3 整地做床
在選擇好的黃山松林下,於冬季去除林下雜草藤灌,根據地形開水平帶。春播前再翻耕 1 次,細緻整地,撿除雜草、石塊,土壤細碎。然後做床,床寬 1.2 m ,床間溝寬 25 cm 、深10 cm 。同步準備好林下腐殖土和松針。
2.4 播種
2.4.1 播種時間與種子處理。播種時間宜選擇在氣溫穩定回升後,在四明山區育苗應選在 3 月中下旬。播種前將種子置於溫水中浸泡 24 h ,能有效縮短萌發時間。
2.4.2 播種方法。首先在床面鋪 5 cm 厚粗篩林下腐殖土,播種方式採用條播,床面每隔 10 cm 開橫溝,橫溝宜淺不宜深,將處理好的種子均勻撒在橫溝內,然後覆蓋細篩林下腐殖土 5 mm ,最後覆蓋一層乾淨松針,以不露床面為宜,既能保持苗床的溼度,又能有效防止雨水的衝刷和濺泥。澆透水1 次,以後注意保持床面微溼狀態及時補水, 20 d 左右即可出苗。
2.5 苗期管理
在種子發芽期和幼苗期要勤觀察,不可乾旱缺水,澆水以噴撒為主,防止大水將幼苗衝出床面。苗期要定期除草,保持床面乾淨,速生期幼苗長至 4~5 cm 時可每月施肥 1 次,用磷酸二氫鉀 + 尿素進行葉面噴施,濃度不宜超過 0.5% 。梅雨季還要每月噴施多菌靈等廣譜性殺菌劑,防止苗期發生立枯病等病害。如發現有紅蜘蛛等蟲害要及時噴施殺蟲藥劑。
2.6 苗木移植
幼苗生長期一般為 5 — 10 月, 11 月中下旬葉片枯落後或第 2 年新芽萌動前可移栽。移栽時間宜選擇少風的陰天,移栽株行距為 20 cm×30 cm ,也可移栽到容器內培育容器苗。移栽後澆透水並適當遮蔭,移栽成活率可達 95% 以上。
生境被破壞以及植株被大量盜挖,目前華頂杜鵑已處於瀕危狀態。雖然有學者嘗試從群落特徵、種群結構、種子萌發、花粉活力等方面闡釋其瀕危原因 [2-3 , 7-8] ,但也未能得出一致有效的結論。華頂杜鵑自然結實率高,種子顆粒較大,並且發芽率也不低,這為華頂杜鵑的種子繁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本團隊現已通過以上種子繁育技術成功培育華頂杜鵑幼苗 6 萬餘株,這為後期華頂杜鵑的種群恢復與開發應用提供了充足的種苗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