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5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報記者 蔣肖斌)今天下午,汪世林將首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和《歌唱祖國》等33張黑膠唱片及發行時的文獻資料,無償捐贈給國家博物館。
汪世林生長在北京,從小學習音樂,研究中國音樂文化並有自己的理解和認識。近10年,他收集、整理和研究黑膠唱片,了解中國黑膠唱片的歷史價值和背後的故事。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汪世林向中國國家博物館無償捐贈有歷史價值的不同版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和《歌唱祖國》唱片及相關文件資料。
現場播放黑膠唱片。餘冠辰 攝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政協全體會議決定設立「國旗、國徽、國都、紀年方案」審查委員會。馬敘倫提議用《義勇軍進行曲》暫代國歌。但在是否修改歌詞的問題上,代表們各抒己見,最終由毛澤東決定,歌詞不改。
1949年9月27日下午3時,在懷仁堂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1982年12月,在第五屆人大第五次會議上,代表們一致通過將《義勇軍進行曲》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正式國歌。
1950年9月12日,音樂家王莘到北京出差,當他看見天安門廣場上慶祝國慶彩排的隊伍,深深感受到全國人民奮發作為,建設新中國的豪邁。醞釀已久的情緒,在返回天津的火車上點燃,一股強烈的創作欲望使他拿起筆,在隨身攜帶的煙盒反面飛快書寫。午夜時分,他回到天津家中,把將要分娩的愛妻叫醒,一起完成了全曲。
1951年9月15日,《人民日報》發布《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關於國慶節唱歌的通知》,規定在這一年的國慶節,除了要唱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外,《歌唱祖國》也是全國民眾普遍歌唱的基本歌曲。自此,《歌唱祖國》成為重大活動的禮儀用曲,素有「第二國歌」之譽。(文化副刊部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