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滑板的人,都怎麼找到彼此?
最直接的辦法,是在廣場、公園、河岸等適合玩滑板的地方刷街,滑手與滑手在路上相遇,不需要太多的語言,自然就能打成一片。
有些人在日常生活裡看起來內向靦腆,踏上滑板就像換了一個人。
@滑手日記-阿文就是其中之一。
滑板喚醒了他對生活的熱愛,也徹底改變了他的生活方式。
在大學裡,阿文玩得是輪滑。因為一次事故骨折之後,阿文有許久都沒有再碰輪上運動。
大學畢業之後,阿文從事的是戶外運動比賽的賽事執行工作。賽事覆蓋全國,一年在全國巡迴四十多場,在這個過程裡,阿文接觸到了不少極限運動的俱樂部、運動員和愛好者。
在朋友們的鼓勵之下,阿文接觸到了滑板。
滑板不是一個隨隨便便就能上手的愛好,享受御板而行的自由與快樂,需要付出不少時間與精力,還需要更多的熱愛與堅持。
玩了不到一年時間,阿文再一次受傷骨折。
休養了一年之後,阿文還是放不下對輪上運動的熱愛,在朋友的推薦下,這一次,阿文選擇了相對易學也相對安全的長板。
那時候國內玩長板的人不多,氛圍也不怎麼好,想要學點東西很難,也沒什麼人可以交流。阿文就一遍一遍看國外的長板視頻,一遍一遍模仿。
自己度過了「瞎琢磨著練」的新手期之後,阿文活躍在貼吧,分享滑板相關的內容。直到有一天,他收到了微博運動運營人員的私信。
「他們希望我到微博上分享優質的興趣內容,但是我當時感覺微博內容量比較龐大。很難精確地將我擅長的東西分享給真正喜歡這項運動的人看到。」阿文還記得最初收到邀請時,自己主要的顧慮就是怎樣找到對內容感興趣的人。
那是 2016 年,微博剛推出超級話題,一個專門針對興趣話題聚集內容與用戶的產品。
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已經成為職業滑手的阿文組建了微博的#滑板##輪滑##長板#等超級話題。社區剛組建的時候,阿文把之前積累的視頻和作品一口氣分享了個遍。
一個人的建設總是緩慢的,阿文叫上了身邊一起滑板的朋友。還招募了運營經驗的夥伴,一起參與內容的分布。
「做起來才發現,這項運動並沒有我想像的那麼小眾。」阿文回憶道,「微博改變了我的想法,原來全國各地還有那麼多的人在玩滑板。」
他們在微博上搜索微博用戶發布的關於滑板的問題,主動給予解答,再引導板友到超級話題交流。
現在打開#長板#超級話題,有滑板小白求教第一塊滑板怎麼買,有已經開始進階的滑手討論酷炫的新招怎麼練習,也有像阿文這樣的專業內容創作者發布教學內容……無論是什麼程度的愛好者,都能在這裡分享、學習、交流,運動本身的獨特魅力吸引人們加入,社區開放、活躍的討論氛圍則將他們長長久久地留了下來。
一個活躍的滑板愛好者的興趣社區逐漸成型。
用三個關鍵詞來形容滑板超話的氛圍,就是「年輕化」、「互動高」和「門檻低」。
滑板這項運動吸引的都是年輕人,阿文自己的粉絲大部分都是 24 歲以下的青少年。微博超話社區裡參與互動討論的也同樣以年輕群體為主。
阿文經常收到來自高中生、大學生的私信,請教如何選板、如何入門。這項運動不僅受到年輕人的喜愛,很多年輕的家長也將滑板納入了他們的育兒計劃裡。
很多寶媽開始詢問阿文,如何幫孩子選擇滑板、能不能線下教學。「其中最小的是一個三歲的女寶寶,用她媽媽的話來說,她一看到滑板就開心,就想上去滑。」
這麼算起來,不只是 00 後,連 10 後也加入了討論滑板的陣營。
最近一年,因為王一博的偶像效應,非常多粉絲是因為偶像的力量關注到滑板,想要學習滑板。根據阿文粗略地統計,滑板超話的粉絲量因為王一博增加了三分之一以上。
通過粉絲效應實現小眾運動出圈,這在微博之外的其他平臺很難實現的。
「門檻低」則是微博超話能一直保持活躍的基礎。對阿文來說,這也是微博的互動氛圍與其他論壇、貼吧最大的不同之處。「超話裡從來不會歧視新手,任何程度的滑板愛好者我們都非常歡迎。」他說,「所以我們能不斷吸引新鮮血液加入。
和超話同時漸漸成型的還有阿文自己的內容與團隊。
那一年年底的微博 V 影響力峰會,阿文獲得了微博十大運動博主的獎項。隨著平臺官方認可與社區活躍度上升,阿文把越來越多的精力用在運營帳號上,開始製作自己的原創內容。
滑板與他的生活早就融為一體,阿文記錄著與運動相關的生活,也精心製作一個個視頻教初學者滑板動作。
平常,阿文與杭州各大高校的滑板社合作,不定期去大學校園做免費教學指導。有一位在杭州上大學的粉絲看了阿文的視頻買了滑板,卻一直沒能克服心理的恐懼。
直到有一天,阿文發現她所在的學校正是周末要去的學校,那次教學活動變成了特別愉快的網友見面會,那位粉絲也成功地克服恐懼,踩上滑板開啟了屬於她的滑板人生。
通過阿文的分享,許多對滑板感興趣但又不敢嘗試的粉絲,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開始感受街頭運動的獨特魅力。
通過微博,滑板從阿文一個人沉溺在自己世界裡的享受,變成了與更多人一起「雲」運動。「長板已經不僅僅是一項運動,更是我們之間特別的連接。」他說。
隨著在微博上結識的朋友越來越多,作品被更多人觀看和喜歡,阿文意識到要推廣長板這項小眾運動文化,值得去做的還有很多。
「比如詳細、優質的教學,開發板的更多玩法,包括好用、安全的板子,這些都太缺了,行業需要的是更多熱愛且專業的服務者。」
帶著這樣的想法,專門做滑板文化內容的品牌「不在家」也隨之誕生。阿文想表達的很簡單:「不在家,在街頭!」
那些踩在滑板上滑過的世界,阿文也想與同伴一起,傳遞給更多的同好。通過微博看到的更大的世界,也是時候好好分享給和他們一樣熱愛滑板的人,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可以走上街頭,勇敢地挑戰自己,體會街頭文化的魅力。
「我很認同當時微博向博主建議的方向,在自媒體時代不會是博主單打獨鬥的時代,我應該把我的個人影響力順勢擴大,藉助微博平臺去建立自己的品牌。」在微博官方運營的鼓勵之下,「不在家」這個品牌,專攻滑板達人的內容製作與培養。
找到達人的方式很直接,他關注那些在超話裡分享優質內容的滑手,直接私聊他們是否有意願加入,
阿文現在的合作夥伴@這隻吳邪會爆炸 就是阿文「盯」上的優秀創作者之一。
「當時我的粉絲大概有 50 萬左右,在滑板這個領域算是大號了,我直接私信他說,兄弟可以聊聊嗎?好笑的是,他當時第一反應是,這麼大的號找我,是我哪裡內容違規了嗎?就一直很緊張。」阿文回憶道。
像@這隻吳邪會爆炸 一樣,「不在家」的滑板達人基本上都是阿文從微博超話裡招募而來的。到現在,阿文還保留著給達人們發私信、邀請他們加入「不在家」的聊天記錄。大家聚在一起的時候,最初是怎麼聯繫上的,也是時常被拿出來回味的有趣回憶。
除了在微博上發布滑板相關的興趣內容,「不在家」還會經常舉辦一些線下賽事或者教學活動,「不在家」 的達人們來自天南地北,有來自北上廣的,也有來自四五線城市的。這樣一來,全國各地的粉絲都能找到「不在家」的達人們,在線下學習動作、一起玩耍。
在日常生活中,「不在家」的達人們從事著不同的職業,有三甲醫院的麻醉科醫生、有街舞 dancer、有體育老師、有化妝師……只是下班之後,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滑手」。
「不在家」團隊正式成立後的第一次聚會,就是一群熱愛滑板的人相聚一起,通宵徹夜的練招交流,互相展現,互相學習。
之後的每一次聚會也都是如此。無論在線上還是線下,他們就如同阿文所說:「我們為了共同的熱愛,追逐更多有趣的玩法,也分享自己滑板生活。」
如今,「不在家」的籤約達人已有 30 人,粉絲總量達到 634 萬。
阿文說,邀請達人加入團隊並不想改變他們原有的生活,也不想消耗他們的熱愛,而是希望通過微博,將他們與滑板有關的生活分享給更多的人。
「我們在 MCN 成員的管理上一直不強調每周要發布多少多少視頻,我們都是強調,你自己想去滑板了再去錄製視頻。」阿文介紹說,「我們不想讓他們把滑板當做工作,他自己享受滑板,才能將滑板的樂趣傳遞給別人,粉絲更多的是認同我們這一幫認真分享自己愛好的人,才願意關注我們,從而願意消費我們的產品。」
對於@滑手日記-阿文而言,滑板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他與世界連接的方式。
挑戰更高難度的動作、享受出招後的喜悅,是阿文獨自面對滑板時的快樂。邊走邊滑,在不同的城市滑著看世界,是滑板帶給阿文的另一雙眼睛。
他習慣帶著滑板去旅行,在街上與陌生的板友會因為過招相識,也曾在異國與語言不通的人因為滑板成為朋友。
「板友之間有自己打招呼的一套,不需要說什麼,只要你拿著板子,大家擊掌、碰拳、過過招,就能熟起來。」
每到一個新的城市,熱情招待阿文的總是當地的板友,一起磕招、掃街、聚餐,是最常見的交流方式。
但是更多的時候,他與滑板愛好者是在微博相遇,一個更大的世界通過微博,擁抱了他。
玩微博五年,@滑手日記-阿文成為了滑板這一「小眾運動」領域裡的「大博主」,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因為他在微博上的分享了解滑板、愛上運動、享受滑板帶來的樂趣。
踩在滑板上聽見的風,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滑板到底有什麼樣的魔力,使得滑板愛好者們為了相互切磋甘願奔波於各個城市,一個動作苦練上萬次也不覺得辛苦?
或許只有真正踩上滑板、走上街頭才能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