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月餅製作。(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圖)
今天是2020年中秋佳節。賞月、團圓、桂花飄香、月餅甘美,中秋節的風情與風物是華人代代相傳的記憶。
不過,要說起中秋節的起源,並不簡單。公認的說法是中秋節源於上古的月亮崇拜,是祭月日。這當然是有充分依據的,時至今日,中秋節儀式也是圍繞月亮展開的。不僅有賞月和月餅,吳剛伐桂的傳說把桂花和月亮也聯繫起來了。
但是,中華先民的祭月日是每年9月22日-24日的秋分日,改到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漢代以後的事了。
祭月日的改變並沒有留下清晰的線索,有多種解釋。有的學者認為秋分日的月相不定,祭祀儀式有所不便,因此轉移到了月亮又大又圓的八月十五;也有說法認為,從秋分祭月轉移到中秋祭月,是為了同時慶祝秋收;還有人提出,道教興起後三元節成為流行(農曆正月十五的上元節即元宵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即鬼節,以及十月十五的下元節即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受此影響祭月日換到了農曆八月十五日。這些說法各有各的道理和依據,但是也沒有充分的佐證。
大體上講,中秋節起源於對月亮的自然崇拜,後來逐步和農業節慶相融合,因此是帶有濃厚家庭色彩的人間節日。既然是祭月日,那就有月神作為祭祀的對象。然而,中國傳統神話體系中,月神的存在很模糊。與月亮相關的古老神祇有兩位,一位是月母常儀,另一位是駕駛月亮馬車月御的纖阿,都是女性,「設定」比既是日母也是日御的羲和要清晰一些。
後來流行的廣寒仙子嫦娥嚴格講只是「移民」月亮的仙女,並非月神。不過,嫦娥的名氣太大,遠遠超過了常儀或纖阿,在中秋節的地位大有鳩佔雀巢的意思。只是嫦娥的「嫦」和常儀的「常」有對應關係,也有說法認為嫦娥就是常儀,只是讀音的變化罷了。
當然,被天蓬元帥調戲的段子是後來加上去的,與古代神話無關。人家嫦娥有猛男丈夫英雄后羿,誰敢輕易去「Me too」?后羿射日的事跡是大眾熟知的,妥妥的古代神界弓箭冠軍——但不知道他是不是能過基礎體能測試,沒有記載他三千米跑和引體向上的成績。
中國是古代東亞的文化中心,中秋的習俗也傳播和影響了東亞鄰國,也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在朝鮮半島,中秋節被稱為秋夕節,與春節、端午並稱為傳統三大節,地位甚至在春節之上。有趣的是,秋夕節的祭月色彩淡薄,卻和祖先崇拜緊密結合,更類似中國的清明節。這一天要舉家赴家族墓地掃墓、除草,相當隆重。準備工作要提前一個月,而且不返鄉過秋夕節的人會被視為家族疏遠。因此,韓國秋夕節被英語翻譯為「韓國感恩節」。行禮如儀後,家族成員聚餐也是少不了的,這倒是和中國的中秋節沒有區別,連宴席上的秋夕特供點心也和中國的蘇式月餅相似,是一種以粳米粉制皮的鬆餅,用紅豆、慄子、芝麻加上白糖調成餡料,上鍋蒸熟。樣子和口味都和中國的月餅相似。可以說,朝鮮半島的秋夕節是發揮中國中秋節的家庭倫理價值觀,超越生死的團圓之節,與祭月的關係反而更為淡薄了。
和中朝的高度隆重不同,日本的中秋節要「低調」很多。嚴格而言,日本的農曆八月十五日算不上節日,或許這和日本神話中月神的尷尬地位有關係。日本的上古神話系統保存完好,並且形成了樸素原始的神道教。在神道系統中是以「皇祖」太陽神天照為核心,耀眼的太陽、狂暴的大海之力是主角,月神就沒有多少戲份了。
月神被稱為月讀,名義上和同為創世天地神子嗣的太陽神天照、海神素盞鳴尊並列為「三貴子」,地位似乎很高。可是,對月讀的記載少而模糊,和另兩位「貴子」相差甚遠。最權威的日本神話著作《日本書紀》和《古事記》中連月讀的性別也沒有記載,後代的《皇太神宮儀式帳》設定了月讀的男性身份,大半是根據天照大神是女性的設定腦補的。這位神祇的性格和作為也沒有留下多少痕跡,《古事記》中對月讀的記載就是他的誕生,此後未著一筆。《日本書紀》多記載了一個段子,卻是一樁罪行。說的是月讀殺害保食神導致天照大神震怒,從此日月不相見。更可憐的是,《古事記》記載的犯罪者是素盞鳴?尊而不是月讀,這一說法更被普遍接受。看來神道教正統把月讀「透明化」是相當努力的。
月神是個「小透明」,祭月之節的中秋節在唐代傳入日本後也並不流行,只在貴族小圈子裡有影響。後來逐漸為社會大眾所接受時,日本的「節日名單」已經排得滿滿的了,其中農曆七月十五的中元節與春節已經成了重要節日。和中元節僅一月之差的中秋節的地位大大降低了。按照日本習俗,農曆每月的十五日都可以稱為「十五夜」,只是單獨使用時一般就是農曆八月十五日,更明確一點可以稱為「中秋的名月」。既然是「名月」,自然是以賞月夜遊為主題,也會對月亮供奉祭品,那就是用糯米做成的「月見糰子」和芋頭。月見糰子通常沒有餡料,這就和中國月餅大不一樣了。不過,受中國月兔傳說的影響,月見糰子除了做成圓形外,也可以做成小兔子的形狀,糯米做的小兔晶瑩剔透也是很可愛的。當然,再可愛的月見糰子最後的歸宿也是入人口腹,東亞人民是有充分利用糧食的傳統的。有的地方還會舉行「十五夜祭」「名月祭」的遊行、廟會,更有節日氣氛,但這並不是正統的神道祭祀,也不是全國性的活動。無論如何,「十五夜」也是屬於家庭的,賞月是全家的聚會,參加「十五夜祭」是親子活動。東亞文化最為相通的,就是對家庭和家人的重視,這才是中秋節最重要的精神。比起廣寒宮中清冷獨處的嫦娥仙子,形單影隻、「日月不相見」的月讀,人間的親情溫暖更值得羨慕。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江東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