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活趣談:打井技術最早起源於何時?古代人如何開鑿水井?

2020-12-26 思帆歷史趣聞

「井」是我國古代社會中,必不可少的汲水文化源泉。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原始社會早期人們想要飲水,會直飲江河、湖泊、溪流中的水。當「井」出現之後,人們在飲水問題上,開始從被動向主動轉變。可以說「井」既是古人智慧的體現,同時也是人類飲水史上的重大變革。

各種史籍中關於「井」的記載,最早見於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但根據考古學家推斷,以及大量文物逐步證實,早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時期,河姆渡人就已經掌握了打井技術。筆者認為「井」的誕生,是人類再一次探索自然的成功體現。

有關「井」的成語高達幾百條,坐井觀天、井底之蛙、落井下石,背井離鄉、市井無賴、井井有條,仿佛都在訴說著與「井」有關的故事。唐代學者曾對古井做出了精闢論斷:「古者穿地汲水,謂水為井」,這句話說出了打井方法,以及「井」的主要作用。

事實上自水井出現之後,關於「井」的傳說就比比皆是。從西漢至清朝2000多年的時間裡,曾出現過不可計數的水井,但卻只有「五大名井」流傳於世:文君、昭君、薛濤、珍妃、灌嬰,五口與歷史人物有關的「井」,總會給人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

在「五大名井」中昭君井、薛濤井,都是以唐朝時期知名女性命名。這說明唐代井文化發展十分繁榮,而且據史料記載,打井技術在唐代也得到了長足發展。

筆者認為起源於河姆渡的打井技術,之所以能夠世代相傳,主要是因為「井」與人們生活密不可分。

一、古代水井歷史起源

1.起源於河姆渡的水井

關於「井」的歷史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河姆渡時期。筆者認為「井」作為新石器時代的標誌物,自出現伊始,就在向世人證實,只要敢於和大自然進行抗爭,就可以讓人類智慧更上一層樓。水井誕生之後不僅方便了生活,而且也改變了古人的飲水方式。

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水井,位於河姆渡古文化遺址內。經過考古專家勘查發現,這口水井出現的時間距今約5700年。這口水井外圍近似於一個圓形,但內側卻是規則的方形豎井。河姆渡人為了防止井壁坍塌,還在井坑中打入四排木樁,形成了個方形樁木牆。

排樁內頂還修建了一個方形木框,外形看起來類似象形文字「井」,筆者認為,這可能也是「井」最早的雛形。這口方形木結構水井,深度大約為1.35米,邊長差不多有2米左右。從井口向下望去就是一個「井」字,由此可見「井」字的起源,應該是水井方框支架的形狀。

2.「井」的多種來源說法

相信對古代歷史有一定了解的人,一定會知道從西周開始一直到宋代,「市井」都是其城市規劃的基本形制,人口集聚的地方可稱為「市井」。當然關於「井」的起源還有一種說法,那就是西周時期施行的井田制。

雖然這兩種說法仿佛與水都沒有關係,但因其都擁有「井」字,所以作為的「井」的起源,其實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當然,關於水井起源於井田制,還有一種比較確切的說法。據說奴隸主為了管理奴隸,會將一裡見方的土地劃為九個區。

如果按照兩橫兩豎的劃分來看,實際上就組成了一個「井」字。每一個片區大約有一百畝地,奴隸制將其分給八戶人家耕種。而中間一塊空地則被當做公田,簡而言之就是由其他八個片區的奴隸,一起來耕種的公共土地。

一般情況下公田中央,都會挖掘一口水井供八家灌溉農田。筆者認為如果從這個角度來分析,可以發現這口由人畜共飲的水井,其實就是大家熟知的「井」。這口井其實不僅與水息息相關,而且還關係到農田灌溉,以及人、畜的生活用水。

據《穀梁傳》記載:「古者公田為居。井灶蔥韭盡取焉」。這句古文所表達的含義,其實也是在強調水井的出處。《孟子》曰:「方裡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此古井田之制,因象井而命之也」。這說明水井在當時社會,外形酷似「井」字。

3.伯益作井,澤披後世

《說文解字》卷五井部記載:「丼,八家一井,象構韓形。之象也。古者伯益初作井。凡井之屬皆從井」。文字所說的「伯益」是堯的大臣,而「八家一井」可以解釋為,八戶人家共用一口井,這種說法其實與井田制如出一轍。

筆者認為從「伯益初作井」,可以看出「井」誕生於遠古時期。雖然這種說法,並沒有確切史料記載,但也可以證實,水井是古代社會每家每戶都必須具備的日常用品。由於井水是從地面向下開鑿而成,所以這種地下水更加清澈、清涼。

由此可以推斷,水井應該早於河姆渡時期就已經存在。這種原始態的水井誕生歷史,其實要遠早於大家已知的歷史時期。筆者認為水井雖然在現代消費比較普通,但是在各方面都比較落後的古代社會,能夠發明一種汲水工具,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水井尚未出現之前,用水極為不便,無論是飲用、做飯還是洗衣服,都需要直接使用江河湖泊水。由於這種水長期裸露於地面,這也很容易受到外界汙染,很多人因為長期飲用這種水,而導致拉肚子或其他疾病。

筆者認為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水井不僅是一種極為精妙的發明,同時也是人們邁向文明社會的標誌。雖然當時社會根本做不到,每家每戶都可以開鑿水井。但是類似於井田制類似於井田制的公用水井,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十分普遍。

時至今日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水井依然是他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生活工具。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水井技術,或者說水井汲水作用的重要性。一個能夠歷經幾千年歷史風霜,在現代社會依然存在的物品,其實也是歷史變遷的一個真實寫照。

二、唐代詩歌中的「井」

唐朝是我國古代歷史發展高峰,由於社會環境比較寬鬆,生產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尤其是人口數量逐漸擴增的前提下,當時的裡坊、市井可謂人滿為患。為了解決城市人口的用水問題,相關部門在人群聚居地,開鑿了很多口用以生活的水井。

唐代詩人李嶠以《井》為詩名,描繪了唐代的「仙井」。雖然全文並未見一個井字,但卻以生動的語言和豐富的情感,讓世人對「唐井」有了一定了解:

「玉甽談仙客,銅臺賞魏君。蜀都宵映火,杞國旦生雲。向日蓮花淨,含風李樹薰。已開千裡國,還聚五星文」。

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曾作《桓公井》:

「桓公名已古,廢井曾未竭。石甃冷蒼苔,寒泉湛孤月。秋來桐暫落,春至桃還發。路遠人罕窺,誰能見清徹」。

桓溫雖然已經千古,但他挖的這口井卻依然清泉長湧。

唐代冷門詩人蘇味道,也曾以《詠井》為題賦詩:

「玲瓏映玉檻,澄澈瀉銀床。流聲集孔雀,帶影出羵羊。桐落秋蛙散,桃舒春錦芳。帝力終何有,機心庶此忘」。

這首詩以一個「詠」字為題,生動的描繪了一口古井的魅力。

筆者認為「井」雖然沒有生命,但是在唐代詩人的筆下卻魅力叢生。或許每一口唐代的古井都未曾言語,但卻被唐朝詩人以妙筆生花的姿態,描繪成了一個個富有生命的事物。正如蘇味道所言「玲瓏映玉檻,澄澈瀉銀床」。

唐代邊塞詩人王昌齡作《長信秋詞五首》: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捲夜來霜。燻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金井」邊上的梧桐秋葉漸黃,珠簾不捲可知夜裡飛霜。燻籠玉枕有如容顏憔悴,靜臥愁聽南宮漏聲悠長。

三、古人如何開鑿水井

1.普通百姓挖井,方便日常用水

或許在很多人的思想中,都曾有過這樣的疑問,在生產力落後的古代社會,人們沒有任何現代打井工具,他們是如何打井取水的呢?事實上當人類開始探索大自然時,有很多雖然原始但有效的方法,就會像雨後春筍一般拔地而起。

河姆渡時期人們在開鑿水井時,主要的方法就是用工具挖掘,直到有地下水冒出為止。當然這段時間發展打井技術也逐漸提升,用轆轤架在井口然後用鐵器下挖。挖到一定深度之後要注意用木頭加固,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塌方。

在挖井的過程中,一邊用轆轤把下面的泥土,用竹筐取上來,等挖井到了水層之後就要加固井壁,然後在井口處設置圍欄,這樣一口水井就大功告成了。筆者認為,這種挖井的方式並不複雜,人們可以很輕鬆地掌握基本要領。

事實上無論是古人還是現代人,在挖掘水井的時候,方法基本上都大同小異。只不過現代社會的挖掘工具比較先進,雖然相對而言抓緊的速度也會有所提升。當然在一些相對貧困的農村地區,依然採用這種方法打井。

2.古代軍隊挖井,防患於未然

周朝時期由於已經掌握了挖掘技術,所以軍隊內專門設立了一個,負責挖井的官職「擎壺氏」。每當軍隊開拔到一個地方,「擎壺氏」就會負責挖井,而且是每一個駐地都有一口水井。這樣就可以有效確井水定安全,水井開鑿完成之後「擎壺氏」,就會在井上懸掛一個水壺。

而春秋時期,齊國名相管仲則認為,軍隊駐地水井一定要安裝井蓋。而且還要派專人時刻把手,這樣才能防止敵人往井裡投毒。相傳諸葛亮七擒孟獲時,就曾在註定挖掘水井供士兵飲用。這樣做不僅有效預防了投毒事件,而且也保證了軍隊用水安全。

筆者認為古人是水井的挖掘和保護意識,在歷朝歷代的發展中逐漸加深。他們意識到水井的重要性知識,實際上也是水井技術發展的高潮。當水井誕生之後人類用水歷史翻開了新篇章,這也是人類戰勝大自然的一次勝利。

結 語

從距今6000年的河姆渡時期,一直到現代社會雖歷經了千年巨變,但可以肯定的是人們對水井的情感,時至今日依然沒有絲毫減弱。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水井早已融入了每個人的生命中,可以說如果居家沒有水井,那麼就會給人一種緊迫感。

【參考文獻】

《水井的歷史》

《大水井觸摸歷史的脈搏》

《歷史時期水井技術研究》

《戰國秦漢時期長江中遊水井研究》

相關焦點

  • 歷史趣談:古代人一般養些什麼寵物,原來古代寵物也是五花八門
    我們現代人都非常的熱愛在家中養寵物,讓小動物陪伴我們生活。那在古代的時候,古人會不會養寵物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沒有哪一種生物生來就是被人們圈養的。我們現在所養的寵物都是由古代人組建的把野生動物馴化成了家養寵物。那麼在古代,人們又通常會養些什麼動物呢?原來古代的寵物也是五花八門。
  • 古代鄉下有許多水井,但城市裡面的居民,是如何解決生活用水?
    那個時候,鄉下的人家都有水井,而且一口就足夠喝幾代人的水,如果沒有意外的話。然而,儘管鄉下有許多水井,那個時候住在城市裡的人是怎麼得到這些水的呢?實際上,古時候也有過這種想法。眾所周知,城市的水比農村的水要多得多,農村的水,基本上都是在乾旱的時候澆灌的,以及平時家裡的一些生活用水等等。但是,城市裡用到水的地方太多了。
  • 風水:農村水井的風水要點及打井填井注意事項
    在住宅風水環境中,水井的位置十分的重要,尤其是農村沒有自來水的地方,家家都要打水井。可是很多人基本上都不知道水井打在何方,只知道打出水來就行了,更不知水井的位置關係到住宅家人的身體健康!住宅周圍按八卦分有廿四個方位,只有甲、壬、庚三個方位可以打水井,而且對家運有扶旺之相,其它的廿一個方位都是兇相,輕則病魔纏身,重則傷人口。
  • 為何古人打井後要在井底扔兩隻烏龜?這智慧真讓人折服
    為何古人打井後要在井底扔兩隻烏龜?這智慧真讓人折服 前言: 在古代的時期裡,我們都會看到,有很多的人們喝下的都是井水,在5700年之前,河姆渡古文化之中,水井就被打造得很是精緻,它的出現更是對人類的發展有著很重要的意義所在。
  • 古人們在打井時,為什麼會在井裡放烏龜?起到什麼目的呢?
    說起水井,要追溯到遙遠的古代,那時候的古人就已打井取水了。大家知道中國發現最早的水井在哪裡嗎?讓我們走進古井歷史的記憶。01古井的歷史記憶我們都知道,人類的起源離不開水。最初的人類只能在靠近河流或者有湖水的地方生活,水井的發明,是一個初步擴展人類活動範圍的一大重要發明。我國也是世界上利用地下水的最早的國家。
  • 古人髮型趣談:「束扎髮髻」起源於何時?看髮型就能識別小孩年齡
    近年來以古代生活為題材的影視劇,在大銀幕和電視螢屏上大放異彩。人們在觀看這些古裝影視劇的時候,除了被劇中的精彩故事情節所吸引,其實也被演員們的服裝、飾品,乃至語言、髮式等方面所折服。雖然影視劇中所展現的古代生活,肯定與真實的古代生活有差異,但卻給很多現代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 漲姿勢,「漫畫」最早起源於古代中國,你都見過嗎?
    文|泡泡國漫漫研社 梨子眾所周知,我們如今無處不在的動漫起源於漫畫,而世界上最著名的兩個動漫大本營,一個是日本,一個是美國。中國的動漫尚處於發展階段,在一步一步茁壯成長。然而,令人驚訝的是,「漫畫」一詞早先起源於古代中國。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時期,這時「漫畫」指的是一種鳥類,即棲息在黃河岸邊的琵鷺。(《和漢三才圖會》上的琵鷺)直到清代初期,「漫畫」才開始與繪畫發生聯繫。
  • 高原高寒地區部隊打井取水技術有新突破——實現在平均海拔四千米...
    近日,我軍在高原高寒地區永凍層打井取水試點獲得成功,高原邊防部隊官兵喝上了甘甜井水。多年來,各級採取運送河(泉)水、融冰化雪取水、安裝淨水設備、上送純淨水等措施,解決高原高寒地區部隊供水保障難題。今年以來,軍委後勤保障部著眼進一步改善戍邊官兵生活條件,遴選陸軍部分高原高寒邊防點位,按照「因地制宜、多措並舉、一點一案」思路,組織開展高原高寒地區打井取水試點。實施過程中,軍委後勤保障部、陸軍和新疆軍區、西藏軍區各級密切協同,任務部隊和承建單位集智攻關,精準勘探、鎖定取水點位,因地制宜制訂供水方案,多線並行展開打井試驗。
  • 我的爸爸會打井
    起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奇怪,會打井是什麼意思,這個有啥可說的,其實不然。在兒時的記憶裡,黃土高坡打井並非易事,聽我慢慢說來……02泉水的記憶文字|莫小北 配圖|莫小北在我的老家西部甘肅地區,小時候並不像現在挨家挨戶都有自來水。
  • 人類是從何時穿衣服的?人類最早的衣服起源於哪裡?
    人類是從何時起穿衣服的?衣服起源於哪裡?從何處來?這是一個有趣的話題,但很多人並不清楚衣服的起源問題。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頭說起。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教會人們製作衣服的人是黃帝時期的伯餘,史書記載:「伯餘之初作衣」。但神話傳說往往很難有確切的歷史時間,因此無法從這個傳說推斷出衣服的起源。
  • 古代人日常生活細(新人古風寫作素材)
    1.古代人的廁所。春秋時期,露天挖坑。漢代,溷廁(hun溷字無三點水),上方坑,下方豬圈。戰國,虎子。唐朝,由於君主名字衝突,改為馬子,又更名為馬桶。收糞工為高薪職業。2.古代人上廁所用什麼。海外羅馬用棍子捆綁的海綿,鹽水消毒。元朝時期開始用紙。元朝之前用廁籌,類似於木片或者竹片。
  • 奧運會起源於何時何地
    迄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那麼奧林匹克運動會究竟起源於何時何地呢?現在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奧林匹克運動會因古希臘奧林匹斯山俺得名。希臘人最信奉的眾神之父宙斯是烏蘭諾斯之孫,她娶其姐赫拉為後。他們與其他十名兄弟既兒女組成奧林匹斯眾神。宙斯的神宮就建在奧林匹斯山上。
  • 駐藏空軍某旅部隊打井取水技術有新突破,高原深井暖兵心
    駐藏空軍某旅部隊打井取水技術有新突破,高原深井暖兵心來源︰解放軍報作者︰趙凌宇 薛灝 李建文責任編輯︰王鳳2020-11-19 09:4810月30日,駐藏空軍某旅所屬雷達站傳來喜訊︰在各級黨委機關的關心幫助下,經數月攻關,官兵們在陣地成功打出一眼200多米深的水井,結束了他們長達57年的用水難歷史。該陣地位於海拔4900多米的藏地荒原,社會依託條件差;年平均氣溫-10℃,常年平均風力達6、7級,高寒缺氧,環境惡劣;每年封山期長達6個月,每次冬儲冬備,官兵都要提前半個月籌措生活用水。
  • 廣東佛山溫泉打井施工報價.(新泉鑽井)
    廣東佛山溫泉打井施工報價.(新泉鑽井)惠州市新泉鑽井有限公司(原廣州新源打井隊)成立於1997年,是一家專業從事機械鑽井,水文地質勘察,工程降水井,溫泉深水井,避雷孔。空調孔,水處理設備的一體化服務公司,本公司是一家正規註冊,有資質的鑽井隊伍,擁有不同程度的鑽井設備二十多臺,立足於惠州。
  • 烈火焚燒若等閒,從古代人對化學認知,分析影響了生活的哪些方面
    我國古代在銅、鋼鐵、金、銀、錫、鉛、鋅、汞等金屬的冶煉史上均居於世界的前列。古代的許多冶金技術,通過不斷向外輸出,對歐洲各國產生了很大影響。如"中國鐵"西傳的情況,在著名的羅馬學者老普林尼所著《博物志》中就有所記載。英國學者李約瑟認為,歐洲的鑄鐵技術是在11或12世紀由中國傳去的。
  • 讓「貧水村」用上放心水——山東地礦四院「抗旱找水打井 服務地方...
    崔吉剛說:「紙坊村歷來十年九旱,在地礦四院的大力幫助下,終於解決了村民生活用水和農田排灌的難題,真是為老百姓辦了一件好事,辦了一件實事。」  山東地礦四院為該村義務找水打井以來,發揮自身物探找水專業技術,成果顯著,在短短60餘天時間裡完成了5口井施工,其中有2口井出水量在10立方米/小時以上,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該村的旱情。
  • 中國古代人見面時會如何打招呼?淺談5個時期的常用語句和句型
    中國古代人見面時會如何打招呼?淺談5個時期的常用語句和句型人與人之間見面打招呼是一種十分基本的禮節。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成年人以及小孩,在遇到父母、老師、朋友的時候,會根據角色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問候語。這種以禮待人的優秀品質,從古代至今已經流傳了幾千年。
  • 古華夏文明起源於哪?可能與蘇美爾文明都起源於同一個地外文明
    因為它可能與蘇美爾文明都起源於一個未知的高級文明。到底怎麼回事呢?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也提到過,三星堆出土的青銅人像不僅跟外星人很像,而且從出土的文物來看,根本就不像是那個年代的工藝技術。有學者曾表示,三星堆文明可能來自於外部文化和自身文化融合之後的產物。那麼這裡所說的外部文化究竟又是來自哪裡?
  • 中國建設者用千口水井滋潤柬埔寨村莊
    新華社金邊11月29日電 通訊:中國建設者用千口水井滋潤柬埔寨村莊  新華社記者毛鵬飛  柬埔寨班迭棉吉省戈萊村位於首都金邊西北450公裡處。今年11月,這個有112戶人家的村莊迎來了一個不一樣的旱季。
  • 農村水井越打越深,百米深水井已成常態,難道水真的不夠吃了飯?
    日常生活中水是一天也離不開的,在農村基本每家每戶都會有自己的水井。小時候村裡都會有一口大的吃水井,就是那種大口水井,井旁邊還有一架轆轤,做飯前村裡人會陸陸續續挑著水桶去擔水,水挑回家後倒進自家的水缸裡,基本上一缸水就夠一家人吃用一天了。那時候水井水面離井口也就幾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