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1. 現代漢語:漢語是漢民族的語言,現代漢語是現代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現代漢語包括多種方言和民族共同語。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標準、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作為語法規範的普通話
2.民族共同語:是一個民族全體成員通用的語言。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就是現代漢民族全體成員通用的語言。
3. 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是國家法定的全國通用的語言。
4. 文學語言:又稱標準語,是現代漢民族語言中經過高度加工並符合規範的語言。現代漢語的文學語言不僅包括文藝作品語言,也包括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著作的語言。文學語言主要在書面上,也在口頭上為民族文化生活和社會活動的各方面服務,它對民族語言的健康發展有極大地推動作用。
5. 方言:是局部地區的人們使用的語言。是語言內部的地方變體,是語言的地域分支。(作為民族共同語的基礎方言就叫作基礎方言)
第二章 語音
1. 語音:語音是人類說話時由發音器官發出來的表達一定意義的聲音,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是語言的交際職能能以實現的物質手段,語言必須憑藉語音這個物質載體才能表達出來。一切語音都具有三方面的屬性,即物理屬性、生理屬性和社會屬性。社會屬性是語音的根本屬性。
2.《漢語拼音方案》:是用拉丁字母拼寫現代漢語普通話語音系統的方案,1958年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正式通過。一共有五個部分組成,即字母表,聲母表,韻母表,聲調符號和隔音符號。
3.音素:是最小的語音單位。是從音色的角度劃分出來的。對音節進行分析,得出的就是音素。音素可以分為元音音素和輔音音素兩大類。
4.音色:又叫「音質」,指的是聲音的特色,是一種聲音區別於另一種聲音的本質特徵,是用來區別意義的最重要的要素。音色的差別主要決定於物體振動形成的音波波紋的曲折形式不同。
5.音長:指的是聲音的長短,它決定於發音體振動時間的久暫:發音體振動時間持久,聲音就長;反之則短。有的語音用音的長短來區別意義。
6.音強:指的是聲音的強弱,它與發音體振動幅度的大小有關:發音體振動的幅度大,聲音就強;反之,聲音就弱。語言中的重音、輕音就是由於音強不同所致。
7.音高:指的是聲音的高低,由發音體在一定時間內振動次數的多少決定:振動的次數多,即頻率高,發出的聲音就高;反之,聲音就低。漢語的音調有高低升降的變化,主要是音高的變化。
8. 隔音符號:以 a o e 開頭的音節連接在其他音節後面的時候,如果音節的界限發生混淆,用隔音符號(,)隔開。
9. 輔音:氣流在口腔或咽頭受阻礙而形成的音叫輔音,又叫子音。大多數輔音發音時氣流不振動聲帶,少數輔音要振動聲帶。不振動聲帶的是清輔音,振動聲帶的是濁輔音。普通話音節中一共有22個輔音。
10. 聲母:傳統的分析法把音節裡開頭的輔音字母叫聲母。聲母都由輔音充當,發音時多數氣流不振動聲帶,聲音不響亮。普通話聲母共22個。(21個輔音聲母,1個零聲母)
11. 塞音:發音時,發音部位形成閉塞,軟顎上升,堵塞鼻腔的通路,氣流衝破阻礙,迸裂而出,爆發成聲。
12. 擦音:發音時,發音部位接近,留下窄縫,軟顎上升,堵塞鼻腔的通路,氣流從窄縫中擠出,摩擦成聲。
13. 塞擦音:發音時,發音部位先形成閉塞,軟顎上升,堵塞鼻腔的通路,然後氣流把阻塞部位衝開一條窄縫,從窄縫中擠出,摩擦成聲。先破裂,後摩擦,結合成一個音。
14. 鼻音:發音時,口腔中的發音部位完全閉塞,軟顎下降,打開鼻腔通路,氣流振動聲帶,從鼻腔通過發音。
15. 邊音:發音時,舌尖和上齒齦接觸,但舌頭的兩邊仍留有空隙,同時軟顎上升,阻塞鼻腔的通路,氣流振動聲帶 ,從舌頭的兩邊或一邊通過。
16. 清音:發音時聲帶不振動的是清音。(又叫不帶音)
17. 濁音:發音時聲帶振動的是濁音。(又叫帶音)
18. 送氣音:塞音、塞擦音發音時,阻礙氣流的兩個部分要完全閉塞,使口腔中的氣流不能流出,當發音器官突然打開時有一股很強的氣流呼出,這樣的音叫送氣音。
19. 零聲母:有一些音節的開頭不是輔音而是元音,這就是說,它們的聲母是「零」,所以把不用輔音充當聲母的字稱為「零聲母字」。
20. 元音:氣流震動聲帶,在口腔、咽頭不受阻礙而形成的音叫元音,又叫母音。元音發音時氣流通過聲門時要振動聲帶,氣流在口腔中不受到發音器官的任何阻礙,只受口腔的調節。元音發音都比較響亮。普通話語音中共有10個單元音(7個舌面元音,2個舌尖元音,1個捲舌元音)和13個複元音。
21. 韻母:傳統的分析法把音節裡聲母後面的部分叫做韻母。可以由一個元音充當,也可以由兩到三個元音結合而成;有些韻母由元音加輔音韻尾組成。韻母中不能缺少元音,所以發音響亮;韻母可以獨立自成音節。普通話有39個韻母,按結構可分為單元音韻母、複元音韻母和帶鼻音韻母。
22. 單元音韻母:只有一個元音音素獨立充當的韻母叫單韻母。普通話語音共有10個單韻母,分為舌面單韻母、舌尖單韻母和捲舌韻母。舌面單韻母都可以單獨成為一個音節,但拼寫時要按照《漢語拼音方案》的規定。
23. 複元音韻母:由複元音構成,複元音指的是發音時舌位、唇形都有變化的元音,即由甲元音的發音狀況快速滑向乙元音,但是這種變化是逐漸的,不是突變的、跳動的,中間有一串過渡音。按照元音數量,複元音可以分為「二合元音」和「三合元音」;按照韻腹的位置,複元音韻母可以分為:前響複元音韻母、中響複元音韻母和後響複元音韻母。
24. 帶鼻音韻母:由個元音和鼻輔音韻尾構成,叫鼻音尾韻母。普通話語音中共有16個帶鼻音韻母。根據鼻韻母韻尾的不同,可以把鼻韻母分為兩類,韻尾是舌尖鼻音「n」的,叫做前鼻尾韻母,韻尾是舌面後鼻音「ng」的,叫做後鼻尾韻母。
25. 「四呼」:所謂四呼就是按韻母開頭的元音的口型分類。把韻母開頭的發音按唇形和舌位的不同分為: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撮口呼。以四呼為標準,普通話韻母分為下面四類:(1)開口呼韻母,韻母開頭不是 i 、u 、ü的韻母;(2)齊齒呼韻母,韻母開頭是 i 的韻母;(3)合口呼韻母,韻母開頭是 u 的韻母;(4)撮口呼韻母,韻母開頭是是ü的韻母。
26. 韻腹:是韻母的主幹,比起韻頭、韻尾來,聲音最清晰響亮,所以也叫「主要元音」。(又稱介音)
27. 押韻:又叫壓韻,指的是韻文(詩、詞、歌、賦、曲等)中常在每隔一句的末尾用同「韻」的字。使聲音和諧悅耳的情況。韻腳指各句押韻的字。
28. 聲調:是依附在音節上的超音段成分,主要由音高構成。是整個音節的音高格式。
29. 調類:是聲調的種類,就是把調值相同的字歸納在一起所建立的類。
30. 調值:是指依附在音節裡高低升降的音高變化的固定格式,也就是聲調的實際音值或讀法。調值有兩個主要的語音特點:第一,調值主要由音高構成。聲調是指相對音高。第二,構成調值的相對音高在讀音上是連續的,漸變的,中間沒有停頓,沒有跳躍。
31. 入聲:是古聲調的一類,發音特點是韻母后面帶有塞音韻尾,使它發音時在運維部分氣流收到阻礙,因此聲音不能延長,聽起來特別短促。
32. 音節:音節是有音素構成的語音片段,是聽話時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語音單位。發音時發音器官肌肉緊張一次就形成一個音節。漢語中一個漢字讀出來往往就是一個音節,但普通話語音中的兒化韻除外。音節一般包括聲母、韻母、聲調三部分,普通話音節結構最齊全的包括聲母、韻頭、韻腹、韻尾、聲調五個部分,每個音節至少包括韻腹和聲調兩個部分。
33. 音變:在語流中音節與音節、音素與音素、聲調與聲調之間會相互影響,發生聲音的變化,也就是說話時音節在一串語流中的讀音變化;在共時語流音變中,主要是連讀音變,普通話常見的音變有變調、輕聲、兒化、「啊」字變讀等。
34. 變調:有些音節的聲調在語流中連著念會起一定的變化,與單念時調值不同,這種聲調的變化變化叫做變調。音節變調多是受後一個音節聲調的影響引起的。漢語普通話中主要有上聲變調、「一、不」變調、「七、八變調」。
35. 輕聲:是四聲在一定條件下變成比原調又輕又短的聲調變體。輕聲沒有固定的調值,不屬於第五種聲
調,而是四聲的特殊音變。但是有一定的規律性,同詞彙、語法都有密切的關係。
36. 兒化:指的是一個音節中,韻母帶上捲舌色彩的一種特殊音變現象。這種捲舌化了的韻母就叫做「兒化韻」,原來的非兒化韻韻母可以叫做平舌韻。
37. 兒化韻:是指韻母「er」跟韻母結合(除了ê和er)並使這個韻母發音時帶有捲舌色彩的語音現象。韻母er的音節很少,只有「而、二、耳、兒」等幾個。但er可以跟韻母結合起來,使這個韻母發音時帶有捲舌色彩,這就是兒化韻。它不是單純的語音現象,它跟詞彙、語法和修辭都有密切的關係,具有區別詞義、區分詞性的作用,和表示感情色彩的作用。
38. 音位:是一個語音系統中能夠區別意義的最小語音單位,也就是按語音的辨義作用歸納出的音類。音位有區別意義的作用,是語音社會屬性的表現。由音素成分構成的音位叫音質音位;由其他特徵構成的音位叫非音質音位(又叫超音段音位),如從聲調中歸納出來的聲調音位,主要由音高特徵構成。音位和音素不同,音素不辨意義。
39. 音位變體:一個音位往往包含一些不同的音,這些音就叫做這個音位的「音位變體」,音位變體是音位的具體表現形式,音位則是從音位變體中概括歸納出來的。音位和音位變體的關係是類別與成員的關係,也可以說是一般與個別的關係。
40. 條件變體:音位有不同的變體,其中分為自由變體和條件變體。在一定條件下出現的音位變體就叫作條件變體。
41. 自由變體:沒有環境限制,可以自由替換而不影響意義的音位變體叫自由變體。
42. 語調:說話或朗讀時,句子有停頓,聲音有輕重快慢和高低長短的變化,這些總稱語調。
43. 停頓:是指說話或朗讀時,段落之間,語句中間、後頭出現的間歇。
44. 意群:從意義上的聯繫看,詞與詞可以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意義整體,這叫做意群。
45. 重音:指朗讀時把表意上需要突出的詞語略為加重音量,以吸引聽眾對它的注意。重音分語法重音和邏輯重音兩種。
46. 語法重音:在不表示什麼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況下,根據語法結構的特點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讀的,叫做語法重音,也叫自然重音。
47. 邏輯重音:為了表示特殊的思想和感情而把句子的某些地方讀得特別重的現象,叫邏輯重音 也可以叫做強調重音。
48. 句調:是指整句話的音高升降的格式,是語句音高運動的模式。有升調、降調、平調、曲調四種形式。
第三章 文字
1. 篆書:分大篆和小篆,廣義的大篆是指先秦時期的所有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鎦文、春秋戰國時代通行於六國的其他文字。狹義的大篆專指春秋戰國時秦國的文字。大篆一般以鎦文和石鼓文為典型代表,小篆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大篆的基礎上加以整理而成的秦朝標準字體。
2. 隸書:有秦隸、漢隸兩種。秦代時將小篆的筆畫和結構作了簡化,把圓改為方折,以便於書寫,這種字體就是隸書。但現多指漢隸。其特點是筆畫平直、筆勢發揚舒展,每一個字都用「挑法」,這種用點、橫、豎、撇、捺等筆畫轉寫篆書所發生的變化叫「隸變」。隸書的產生,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3. 楷書:就是端端正正可謂楷模的字體,又叫真書、正書,是現代通行的字體。楷書是由隸書演變來的,興於東漢末,盛於魏晉,直到現在仍然是漢字的標準字體。
4. 金文:指西周及春秋時期鑄或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古代把青銅稱為金,所以得名。
5. 甲骨文:是指通行於殷商時代的文字,因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所以叫甲骨文,是記錄商代王室貴族有關佔卜的文字,是目前所見最早而又成批和成熟的漢字。
6. 表意文字:從記錄語義入手,用符號(字形)直接表示語義,造出義符,以義符帶音,即間接表音,這種用義符直接表示語義的文字為表意文字。
7. 表音文字:從記錄語音入手,用符號直接表示語音(音素或音節),造出音符,憑音符得義,即間接表示語義,這種用音符直接表示語音的文字為表音文字。
8.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系統,是世界上起源很早的文字之一。是漢族人的祖先在長期社會實踐中逐漸創造出來的,是一種表意體系的文字。
9.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體系,是最重要的輔助性交際工具。
10. 草書:草書共有三種:章草、今草、狂草。章草是就隸書加以變化的,起於漢代;今草產生於東漢末,是從章草變化而來,筆形是楷書的草寫,狂草是在唐代產生,變化多端,極難辨認。變成了純藝術品。
11. 行書: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是介於今草和楷書之間的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
12.
13. 六書:是古代文字學家根據漢字形體和意義的關係,分析歸納出來的構形規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注。
14. 音素文字:是用一定的字母為書寫單位,用字母來記錄語言中的音素或音位的文字
15. 音節文字:是以音節為最小的書寫單位,一個書寫符號表示一個音節,不同的音節用不同的符號代表
16. 同音字:讀音完全相同,而字形和字義不同的一組字,就是同音字
17. 多音多義字:一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讀音,並且不同的讀音又跟不同的字義相聯繫
18. 異讀詞:表示同一個意義的詞中的字有不止一種讀音
19. 字體:是文字符號的體式,由於書寫工具和承載材料不同等原因,一種文字往往有多種不同的符號體式,既包括歷時的不同體式,也包括共時的不同體式。
20. 漢字的內部結構:指一般所說的結構方式或造字法,是構造字形以記錄漢語的方式、方法。
21. 部件:是由筆畫組成的具有組配漢字功能的構字單位。是構成漢字的預置構件,也就是漢字合體字中由一個以上筆畫構成可以獨立書寫的組成單位,與筆畫相比是高一級的構字單位,分為形旁和聲旁兩種;部首是具有字形歸類作用的偏旁,字典字書中為了對漢字分類排列以供查驗的標目,即字書中的各部的首字,也是構成合體字的基本單位。
22. 獨體字和合體字:是對漢字的形體結構進行分析後歸納出來的兩大類別
⑴ 獨體字:指某一漢字只有一個單個形體,由筆畫與筆畫直接組合而成,不能拆開,分不出偏旁來,
主要來源於由古代的象形字和指事字。
⑵ 合體字: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部件,即偏旁和偏旁組合而成的漢字,多來源於形聲字和會意字。
不過從古代到現代,漢字的字形和結構成分發生變化,有些古代的獨體字變成了現代的合體字,有些古代的合體字變成了現代的獨體字。
23. 部首:是字書中各部領頭的部件或筆畫,具有字形歸類作用。
24. 筆畫和筆順:筆畫是構成漢字字形的各種點和線,是字形結構的最小單位;書寫漢字時筆畫出現的先後順序就是筆順
25. 造字法:指漢字的構造方式。一般地說,漢字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種造字法。
26. 象形:比照事物的形體,描繪事物的形狀來表示字義的一種造字法。
27. 指事:用抽象的符號或在象形符號上加提示符號來表示字義的一種造字法。
28. 會意:用兩個或幾個部件合成一個字,把這些部件的意義合成新字的意義,這種合字表意的造字法叫會意。
29. 形聲:由表示字義類屬的部件和表示字音的部件即組成新字的造字法叫形聲。形聲造字法優於其他造字法,所以現代漢字也以形聲造字為主。現代漢字裡形聲字已達90%以上。
30. 形旁和聲旁:形聲字總是分成兩部分,一部分表意,一部分表音。表意部分稱為形旁,主要作用是表示字的意義類屬。但在表意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表音部分稱為聲旁,聲旁的作用是表示讀音,局限性主要表現為聲旁的讀音的準確率不高。
31. 異體字:指音同、義同而形體不同的字。其產生原因主要有造字方法不同、方言差異、書寫訛變。異體字的存在沒有任何積極作用,只會增加人們的負擔,應予以整理。
32. 漢字標準化「四定」:就是對現行漢字進行全面整理,確定明確的標準,提高漢字的規範化水平。漢字標準化,要求對漢字進行四定,即定量、定形、定音、定序。定量就是規定現代漢語用字的數量;定形是指規定現行漢字的標準字形,主要做好整理異體字、整理異形詞、規範書寫筆順三項工作;定音就是規定每個漢字的標準讀音,做好規範異讀字的工作;定序是規定限行漢字的排列順序。
33. 義序法:就是按照字義把字分類,較早的《爾雅》、《釋名》、《方言》等用過此法。
34. 音序法:是按照字音排列漢字的一種方法。如:《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
35. 形序法:按照字形排列字的順序。主要可分為筆畫法、部首法、和號碼法三種。
36. 常用字和通用字:都是對現代漢語的字量進行分類後得出的類別
⑴ 常用字:指使用頻率高,構詞能力強的字,《現代漢語常用字表》收字3500個,常用字2500個,
次常用字1000個
⑵ 通用字:指除專用字(如僅用于姓氏、人名、地名、譯名、科技術語等方面的字)以外的漢字。
《現代漢語通用字表》收字7000個
37. 漢字編碼:是指把漢字變換成可以輸入計算機的代碼,即漢字輸入碼的設計和編制,漢字編碼是漢字信息處理的關鍵技術,可以分為形碼、聲碼、形音結合碼三類。
38. 錯字和別字:指寫的不成字,規範字典查不到的字;別字,又叫「白字」,指把甲字寫成已字。錯別字也可簡稱錯字。
第四章 詞彙
1. 詞彙:又稱語彙,是一種語言裡所有的或特定範圍的詞和固定短語的總和,還可以指某一個人或某一部作品所用的詞和固定短語的總和。詞彙是眾多詞的匯集,即詞的集合體,詞彙和詞的關係是集體和個體的關係。 2. 3. 4. 5.
2. 詞根:表示詞的基本意義的語素叫詞根,包括成詞語素和不定位不成詞語素。詞根是詞的詞彙意義的主要承擔者,同詞綴相對,屬於詞彙學的構詞法範疇,指意義實在、在合成詞內位置不固定的不成詞語素和成詞語素。 6.
3. 詞綴:表示詞的附加意義和起語法作用的語素叫詞綴,包括定位不成詞語素。按照其在詞根前後的不同位置,分為前綴和後綴。
4. 不成詞語素:不能單獨成詞的語素叫不成詞語素,必須跟別的語素組合成詞。可分為兩類:定位不成詞語素和不定位不成詞語素。
5. 成詞語素:能夠獨立成詞的語素叫成詞語素,能夠單獨成詞,也能夠跟其他語素組合成詞。
6. 語素:是最小的有音又有義的語言單位,是構詞的備用單位。語素可以組合成詞,有的可以單讀成詞。
7. 離合詞:現代漢語中有些詞可以拆開來使用,如「洗澡」、「理髮」合起來算一個詞,分開用時「我洗了個澡」,「我這個月理了兩次發」,算兩個詞。這類詞稱之為離合詞。不過,合的時候是常式,離的時候是變式,變式是一種為了某種語用需要的特殊的表達形式,使用分離的形式可以使表達更加具體明確。現代漢語中的離合詞有四百多個,大部分是動賓式。
8. 固定短語:是詞跟詞的固定組合,一般不能任意增減、改換其中的詞語。可以分為專名和熟語兩類,其中熟語包括成語、慣用語、歇後語和諺語。
9. 詞:是語言中最小的能夠獨立運用的有音有義的語言單位。由語素構成。是構成短語和句子的備用單位,一部分詞加上句調可以單獨成詞。
10. 臨時短語:是詞跟詞按表達的需要的臨時組合。
11. 縮略語:是語言中經過壓縮和省略的詞語。可分為兩類,簡稱和數詞略語。簡稱和全稱相對,是較複雜名稱的簡化形式;數詞略語是為了使話語簡短,使用數字對並列詞語的語素或義素概括出來的略語。
12. 單純詞:由一個語素構成的詞叫單純詞。分為單音節詞和多音節詞(多音節詞又分連綿詞、疊音詞和音譯的外來詞)
13. 合成詞:由兩個或兩個以上語素構成的詞叫合成詞。與合成詞相對的是單純詞。合成詞的構詞方式分
為三種,分別是:複合、重疊、附加。
14. 聯綿詞:指兩個不同的音節連綴成一個語素,表示一個意義的詞。聯綿詞多是古代漢語沿用流傳下來的,可以分為雙聲、疊韻和其他三個小類。
15. 雙聲詞:指兩個音節聲母相同的連綿詞。(參差、仿佛)
16. 疊韻詞:指兩個音節的「韻」相同的連綿詞。(彷徨、窈窕)
17. 疊音詞:由不成詞語素的音節重疊而成,重疊後仍只是一個雙音語速,是單語素詞,不是詞的形態變化。(猩猩、姥姥)
18. 詞義:是詞的意義,包括詞彙意義(可分為概念義和色彩義)和語法意義,即詞的內容。
19. 詞義的概括性:一般的詞指的都是整類事物或現象。
20. 詞義的模糊性:指的是詞義的界限不群確性,它來源於詞所指的事物邊界不清。
21. 詞義的民族性:同類事物,在不同民族的語言用什麼詞、用幾個詞來表示,可以不同,詞義概括的對象也可以不同,由此而產生了詞義的民族性。
22. 概念義:詞義中同表達概念有關的意義部分叫做概念義,又叫理性意義或主要意義。詞典對詞目所作的解釋,主要是概念義。
23. 色彩義:色彩義附屬於概念義,也可稱作附屬義。它附在詞的概念意義之上,表達人或語境所賦予的特定感受。色彩義有:感情色彩、語體色彩、形象色彩。
24. 褒義詞:表明說話人對有關事情的讚許、褒揚的感情,這就是詞義中的褒義色彩,這樣的詞稱做褒義詞。
25. 貶義詞:表明說話人對有關事物的厭惡、貶斥的感情,這是詞義中的貶義色彩,這樣的詞叫做貶義詞
26. 語體色彩:又叫文體色彩,有些詞語由於經常用在特定的語體中使用,便帶上了某種語體所特有的色彩。有的具有書面色彩,有的具有口語色彩。
27. 形象色彩:表示具體事物的詞,往往給人一種形象感,這種形象感來自對該事物的形象的概括。詞的形象色彩往往在文學作品中得到充分的表現。
28. 義項:是詞的理性意義的分項說明。一個詞往往有多個義項,一個詞的各個義項之間存在著互補關係,各有自己的出現環境。義項可以分為基本義和轉義兩大類,其中轉義包括引申義和比喻義兩種。
29. 基本義:最常用、最基本的意義,其他意義由其轉化發展出來。
30. 轉義:由基本義直接或間接的發展轉化來的意義叫轉義
31. 引申義:在基本義的基礎上經過推演發展而產生的意義叫引申義。
32. 比喻義:借用一個詞的基本義來比喻另一種事物,這時所產生的新的意義是比喻義。
33. 單義詞:這是從義項的多少劃分的,只有一個義項的詞叫單義詞。
34. 多義詞:這是從義項的多少劃分的,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義項、彼此間有意義相聯的詞叫做多義詞。
35. 同音詞:指語音完全相同而意義之間並無聯繫的一組詞,是多詞同音現象。
36. 義素:是構成詞義的最小意義單位,又叫詞的語義成分或語義特徵。也就是詞義的區別特徵。同組中
的共同特徵叫共同義素,區別特徵叫區別義素。
37. 義素分析:義素分析法是現代語言學的一個重要成果和基本方法,它深入到詞義的內部微觀結構,系統地反映詞義之間的相互區別和聯繫,能夠較好地說明詞義的聚合關係或組合關係,對於詞義分析的形式化、精確化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其步驟是:(1)明確分析對象(2)進行詞義間的比較,找出其共同特徵與區別特徵,即找出相應的義素 (3)義素確定後,採取種種方法進行表達
38. 語義場:是語義的類聚,既有共同義素又有區別義素的一組詞的相關語義聚合為一個語義場。同一語義場的各詞都具有共同的義素,表明它們同屬於一個語義場;但它們之間又存在著不同的義素,表明彼此之間的區別。語義場內部有不同的層次,上一層次中某個詞的義素必然為下一層次的各詞所有,而下一層次又必然有自己的特殊義素。
39. 順序義場:順序義場的各個成員按照某種固定的順序排列,比如:小學、中學、大學。有些順序義場可以周而復始,叫做循環義場,如:春—夏—秋—冬……
40. 關係義場:關係義場中的兩個詞處於某種關係的兩端,它們互相對立、互相依靠,各方以對方的存在作為自己存在的根據。如:胖—瘦,整齊—凌亂
41. 同義義場: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的相關語義組成的語義場,同一義場中的各個詞叫同義詞。
42. 反義義場:意義相反或相對的兩個詞的相關語義構成反義義場,這兩個詞互為反義詞。主要有互補反義義場和極性反義義場兩類。
43. 互補反義義場:處於同一反義義場的兩個詞,肯定A必否定B,肯定B必否定A;同樣,否定A,就必肯定B,否定B,必肯定A。兩者之間不容許有非A非B的第三者存在。例如:「生與死」。
44. 極性反義義場:處於這種語義場的兩個詞,肯定A,就否定B,肯定B就否定A,但否定A不一定就是肯定B,否定B也不一定就肯定A,因為還有C、D、E等其他意義存在的可能。
45. 語境:指語言單位出現時的環境,一般分為上下文語境和情景語境(又叫社會現實語境)。上下文語境一般指該詞所處的同一個句子的其他詞或短語;情景語境是指說話時的人物、背景、牽涉到的人或物,時間處所、社會環境以及聽說雙方的輔助性交際手段(包括表情、姿勢、手勢等非語言因素)
46. 基本詞彙:是詞彙中最主要的部分,和語法一起構成語言的基礎;反映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為全民所共同理解。它使用平率高,生命力強,是構成新詞的基礎。具有穩固性、能產性和全民常用性的特點。
47. 一般詞彙:語言中基本詞彙以外的詞彙就是一般詞彙,具有很大的靈活性,但與基本詞彙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現代漢語一般詞彙包括古語詞、方言詞、外來詞、行業語、隱語等。
48. 古語詞:是來源於古代漢語中的文言詞和歷史詞,可以使語言簡潔勻稱,表達莊重嚴肅的感情色彩,或表達幽默、諷刺等意義。
49. 方言詞:普通話從各方言中吸取來的詞。文學作品中描寫風土人物時,方言詞用的比較多。
50. 外來詞:也叫借詞,指從外族語言語言裡借來的詞,根據外來詞的吸收方式和構造,可分為:音譯、半音譯半意譯或音意兼譯、音譯前後加注外來詞素和借形(借形包括字母式借形詞和漢字借形詞)
51. 行業語:是各種行業應用的專有詞語,是各種職業和某些特殊生活的專門用語。它受社會專業範圍的限制,但不受地域限制,也是豐富普通話詞彙的源泉之一。
52. 隱語:是個別社會集團或秘密組織中內部人懂得的特殊用語。它一般是用賦予現有普通詞語以特殊的含義的辦法構成,具有秘密性。
53. 熟語:是人們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語,是一種特殊的詞彙單位,由於熟語具有凝固定型的性質,人們常常把它當作一個語言單位來用。因而,熟語也是詞彙學研究的對象,屬於一般詞彙,包括成語、諺語、慣用語和歇後語。
54. 成語:是一種相沿習用具有書面語色彩的固定短語,同慣用語的性質相近,常作為完整的意義單位來運用,而比慣用語更為穩固。它的基本特徵是意義的整體性和結構的凝固性。其來源包括神話寓言、歷史故事、詩文語句和口頭俗語。成語的構造類型以「四字格」為基本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等格式。
55. 諺語:是群眾口語中通俗精煉、含義深刻的固定語句。
56. 慣用語:指口語中短小定型的短語。是一般人所熟悉的現成的固定詞組,口語色彩濃,含義單純。
57. 歇後語:是由近似於謎面、謎底的兩部分組成的帶有隱語性質的口頭固定短語。常使用比喻和諧音兩種修辭手法,據此可分兩類:喻意歇後語、諧音歇後語。
58. 詞義擴大:指擴大詞所概括的對象範圍
59. 詞義縮小:指縮小詞所概括的對象範圍
60. 詞義轉移:指表示甲類對象的詞轉用指稱與之有關的乙類對象
第五章 語法
1. 語法體系:有兩個含義,一個指語法系統,即客觀存在的語法事實、語法規律的系統性,就是說,語法是各種規則交織成的整體,每種語言的語法都是作為一個系統而客觀存在的;另一個是語法學體系,指語法學說的系統性。
2.名詞:表示人或事物或時地的名稱。主要有專有名詞、普通名詞、時間名次、處所名次、方位名詞。 虛詞:沒有詞彙意義僅有語法意義、不能夠充當句法成分的詞。
3. 實詞:指有詞彙意義和語法意義、能夠充當句法成分的詞。主要有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副詞和代詞等。
4. 詞類:是詞的語法性質的分類,劃分詞類的目的在於說明語句結構規律和各類詞的用法,分類依據是詞的語法功能、形態和意義三方面。
5. 句子:指由詞或短語構成的具有一個句調、能夠表達一個相對完整的意思的基本語言運用單位,句子前後有隔離性停頓。
6. 語法單位:主要有四級:語素、詞、短語、句子。它們都是語言中的音義結合體。
7. 語法:是語言的三要素之一,是語言的組合規則。有兩個含義,一個指語法規律,即客觀存在的語法事實;一個指語法學,即語法學者對客觀語法事實的說明,帶有主觀性。
9. 動詞:表示動作、行為、心理活動或存現等。主要有動作動詞、心理活動動詞、存在、變化、消失動詞、判斷動詞「是」、能願動詞、趨向動詞、形式動詞。按帶賓語的功能又可分為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
10. 及物動詞:能帶受事賓語或關係賓語的動詞。
11. 不及物動詞:不能帶賓語的動詞和能帶施事賓語的動詞。
12. 形容詞:表示形狀、性質和狀態等,分兩類:性質形容詞和狀態形容詞。
13. 區別詞:表示人和事物的屬性或區別性特徵,有區分事物的分類作用。往往是成對或成組的。
14. 數詞:表示數目或次序。分為基數詞和序數詞。
15. 量詞:表示計算單位的詞,分為名量詞和動量詞兩大類。
16. 副詞:限制、修飾動詞、形容詞性詞語,表示程度、範圍、時間等意義。
17. 代詞:能起代替和指示作用的詞。與所代替、所指示的語言單位的語法功能大致相當。可分為代名詞、代謂詞、代數詞、代副詞。
18. 擬聲詞:模擬聲音的詞。又叫「象聲詞」
19. 嘆詞:表示感嘆和呼喚、應答的詞。常用作感嘆語。
20. 介詞:依附在實詞或短語前面共同構成「介詞短語」,主要用於修飾、補充謂詞性詞語。常常充當語義成分(格)的標記,標明跟動作、有關的時間、處所、方式、原因、目的、施事、受事、對象等。
21. 連詞:起連接作用,連接詞、短語、分句和句子等,表示並列、選擇、遞進、轉折、條件、因果等關係。
22. 助詞:指附在實詞、短語或句子後面表示某種附加意義的虛詞,助詞必須附著在別的詞語的後頭或前頭,凡是後附的都讀輕聲。前附的不讀輕聲。主要包括結構助詞、動態助詞等。
23. 動態助詞:是附在謂詞後面表示某一過程中動作變化的狀態的詞,如「著」、「了」、「過」
24. 語氣詞:在於表示語氣。主要用在句子的末尾,念輕聲。
25. 短語:是由語法上能夠搭配的詞組起來的沒有句調的語言單位,又叫詞組。是大於詞而又不成句的語言單位。
26. 主謂短語:又有陳述關係的兩個成分組成,前面被陳述的部分是主語,表示要說的是誰或什麼;後面陳述的部分是謂語,說明主語怎麼樣是什麼。陳述關係用語序而不用虛詞的短語。
27. 動賓短語:由有支配、涉及關係的兩個成分組成,前面起支配作用的部分是動語,表示動作行為;後面被動作支配的部分是賓語,表示做什麼、是什麼。支配關係用語序而不用虛詞的短語。
28. 偏正短語:由有修飾關係的兩部分組成,修飾部分在前面,叫修飾語,被修飾的部分在後面,叫中心語。可分為定中短語和狀中短語。
29. 中補短語:由有補充關係的兩個成分組成,前面被補充部分是中心語,由謂詞充當;後面補充部分是補語,也由謂詞充當,起述說的作用,能回答「怎麼樣」的問題。有的補語前頭有助詞「得」作標誌。
30. 聯合短語:由語法地位平等的兩項或幾項組成,其間是聯合關係,可細分為並列、遞進、選擇等關係。有時用「和、並、或」等連詞表示。
31. 連謂短語:由多項謂詞性詞語聯用,謂詞性詞語之間沒有語音停頓,沒有基本短語調結構關係,也不用任何關聯詞語的短語。
32. 兼語短語:由前一動語的賓語兼作後一謂語的主語,即動賓短語的賓語和主謂短語得主語套疊,合二為一,形成有賓語兼主語雙重身份的一個「兼語」。有兼語的的短語。
33. 同位短語:多由兩項組成,前項和後項的詞語不同,所指是同一事物。前項後項共作一個成分,因前後語法地位相同,故名同位短語。
34. 方位短語:由方位詞直接附在名詞性或動詞性詞語後面組成,主要表示處所、範圍或時間,具有名詞性的短語。
35. 量詞短語:由數詞或指示代詞加上量詞組成,可分為兩組:數量短語、指量短語。
36. 介詞短語:由介詞附著在名詞等詞語前面組成。介詞短語常修飾謂詞,用來標明動作的工具、方式、因果、施事、受事、對象等多種語義成分或語義格。
37. 助詞短語:由助詞附著在詞語上組成,包括「的」字短語、比況短語和「所」字短語等。
38. 句法成分:指在句法結構中承擔結構關係的關係項,即句法結構成分的簡稱
39. 主語:在句子中是被陳述的對象。按構成材料可分為名詞性主語和謂詞性主語。按語義類型可分為施事主語、受事主語、中性主語。
40. 施事主語:主語表示發出動作、行為的主體。
41. 受事主語:主語表示承受動作、行為的客體,也就是動作、行為所涉及的對象。
42. 中性主語:主語表示非施事。非受事的人或事物,又叫非施受主語。
43. 謂語:在句子中是陳述主語的。通常由謂詞性詞語充當。
44. 賓語:是位居動語後面,表示人、物或事情,是動作所支配、涉及的對象。按構成材料可分為名詞性賓語和謂詞性賓語,按語義類型可分為受事賓語、施事賓語、中性賓語。
45. 受事賓語:表示動作、行為直接支配、涉及的人或事物,包括動作的承受者、動作的對象。
46. 施事賓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發出者、主動者,可以是人或自然界的事物。比較少見,多用於少數特定句型中。
47. 中性賓語:表示施事、受事以外的賓語,即非施非受賓語。
48. 定語:是名詞性短語裡中心語前面的修飾語。實詞和短語大都可以作定語。從表義作用看,可以分為限制性定語和描寫性定語兩大類。
49. 狀語:是謂語(動詞、形容詞)性短語裡中心語前面的修飾語,大多由副詞充當。按語義類別可粗分為描寫性和限制性兩類。
50. 補語:是動詞、形容詞性短語裡中心語後面的補充成分,一般由謂詞性詞語充當。可以用來說明動作、行為的結果、趨向、數量、時間處所、可能性或者說明的程度和人、物的狀態。按語義類別可分為結果補語、情態補語、趨向補語、數量補語、時地補語、可能補語、程度補語七類。
51. 中心語:是偏正短語、中補短語裡的中心成分,根據同它配對的成分性質的不同可分三種:定語中心語、狀語中心語和補語中心語。
52. 獨立語:獨立於是句子的特殊成分。它身在句內又與句內的其他成分不發生結構關係,無配對成分。它是由於語用或表達的需要才出現在句內的,在意義上有其特定的重要作用。大致分為:插入語、稱呼語、感嘆語、擬聲語四種。
53. 插入語:獨立語的一種。使句子表意嚴密化,補足句意,包括說話者對話語的態度,或引起聽話者的注意。
54. 單句:是由短語或詞充當的、有特定的語調、能獨立表達一定的意思的語言單位。
55. 句型:是句子的結構類,即根據句法成分的配置格局分出來的類。共分成兩個大類:單句和複句。
56. 句式:是指依據句子結構上某些特殊結構或特殊標誌劃分出的句子類型。
57. 主謂句:指由主語和謂語兩個成分構成的單句。從謂核心看,可分為:動詞謂語句、形容詞謂語句、名詞謂語句。
58. 動詞謂語句:動詞性詞語充當謂語的句子。主要用來敘述人或物的動作行為、發展變化等,因而又叫敘述句。
59. 形容詞謂語句:形容詞性詞語充當謂語的句子。主要用來描寫人或物的形狀、性質、特徵等,所以又叫描寫句。
60. 名詞謂語句:名詞性詞語充當謂語的句子。主要用來判斷或說明事物的種類數量、時間性質、特點、用途、等等。
61. 非主謂句:指分不出主語和謂語的單句,由主謂短語以外的短語或單詞加句調形成,可分為:動詞性非主謂句、形容詞性非主謂句、名詞性非主謂句、嘆詞句和擬聲詞句。
62. 主謂謂語句:指由主謂短語充當謂語的句子。
63. 「把」字句:是指在謂中心詞前頭用介詞「把」或「將」組成介詞短語作狀語的一種主謂句。意義上多表示對事物加以處置,所以又叫處置式。
64. 「被」字句:是指在核心動詞前面,用介詞「被(給、叫、讓)」引出施事或單位「被」的表示被動的主謂句。它是受事主語句的一種
65. 連謂句:是由連謂短語充當謂語或獨立成句的句子。
66. 兼語句:由兼語短語處於句子核心位置的句子。兼語短語中有前後兩個動詞,根據兼語前一個動詞的語義,常見的兼語句有:使令式、愛恨式、選定式、「有」字式。
67. 雙賓句:有指人和指事物雙層賓語的句子。
68. 存現句:是語義上表示何處存在、出現或消失了什麼人或事物,結構上一般有三段,即處所段+人或物段;語用上用來描寫景物或處所的一種特定句式。可分為存在句和隱現句。
69. 變式句:在交際中出於修辭或語用上的需要,故意減省了句發成分或調換成分的位置,這些變化了的句型叫變式句。變化前的句子叫原句,變式句可分為省略句和倒裝句。
70. 省略句:在一定的語境裡,為了語言的經濟原則,說話時往往會省去句中某個句法成分,這就叫省略句,可分為對話省略和上下文省略兩種情況。
71. 倒裝句:漢語句法結構中成分的位置比較固定,可是在一定條件下,句中有的句法成分的位置可以倒過來,如變成謂語在前主語在後、賓語在動詞前等,而且原來的主謂關係、述賓關係不變,這就是倒裝現象,有這種現象的句子就是倒裝句。
72. 句類:是句子的語氣類,即根據全句語氣語調分出來的類。漢語句子可劃分為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四大類。
73. 陳述句:陳述事實而帶有陳述語氣、語調的句子。它是思維最一般的形式,也是使用最廣泛的句子。
74. 疑問句:具有疑問語調、表示提問的句子。句尾用問號。根據提問的手段和語義情況,可以分為四類:是非問、特指問、選擇問、正反問。
75. 祈使句:要求對方做或不要做某事的句子。它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命令、禁止,一類是請求、勸阻。
76. 感嘆句:帶有濃厚的感情和感嘆語氣的句子。表示快樂、驚訝、悲哀、憤怒、厭惡、恐懼等濃厚的感情。一般用激昂語調,句末都用嘆號。
77. 複句: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意義上相關、結構上互不作句法成分的分句加上貫通全句的句調構成的。根據分句間的意義關係劃分,複句可分為聯合複句、偏正複句兩大類。
78. 聯合複句:複句內各分句間意義上平等、無主從之分的叫聯合複句,又叫等立複句。可分為並列、順承、解說、選擇、遞進五類。
79. 偏正複句:複句內各分句間意義有主有從,也就是有正句和偏句之分的叫偏正複句。可分為條件、假設、因果、目的、轉折五類。
80. 關聯詞語:在複句中用來連接分句並表明分句之間關係的連詞、副詞和短語,統稱關聯詞語。
81. 多重複句:根據複句結構層次多少劃分。有不止一個結構層次的複句叫多重複句。
82. 緊縮句:是由複句緊縮而成,緊是緊湊,指語氣上緊,隔開分句的語音停頓沒有了,縮是縮減,指結構上有些詞語被壓縮掉了。是分句間沒有語音停頓的特殊複句。
83. 句群:也叫句組,由前後連貫共同表示一個中心意思的幾個句子組成。
84. 標點符號:是輔助文字記錄語言的符號,是用來表示語句的停頓、語氣或標示詞語的,標點符號和文字是構成現代漢語書面語言的兩大組成部分。可分為7種點號和9種標號。
第六章 修辭
1. 修辭:有三種含義,用作名次的「修辭」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客觀存在的修辭現象,二是指修辭知識或修辭學。用作動詞的「修辭」則是指依據題旨情境運用特定的手段,以加強語言表達的效果活動。通常情況下,總是把修辭理解為對語言的修飾和調整,即對語言進行綜合的藝術加工。
2. 拈連:利用上下文的聯繫,把用於甲事物的詞語巧妙地用於乙事物,這種辭格叫拈連,又叫「順拈」。 借代:不直說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稱,借同它密切相關的名稱去代替,這種辭格叫借代,也叫做「換名」。 比擬:根據想像把物當作人寫或把人當作物寫,或把甲物當作乙物來寫,這種修辭方式叫做比擬,可分為擬人和擬物兩大類。
3.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質不同又有相似點的事物描繪事物或說明道理的辭格,也叫「譬喻」。基本要素為本體、喻體和喻詞,基本類型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大類。 散句:是指由長短不齊、結構相異的若干句子組成的語言單位。 整句:是指由長度和結構相近的若干句子組成的語言單位。
4. 句式:指具有某種修辭效果的句子格式。相同的句義可以用不同的句式去表達。任何一種句式都有其獨特的修辭效果,在語言交際中,可以根據表達的需要,選擇最恰當的句式 可分為全式拈連和略式拈連兩大類。
9.
10. 雙關:利用語音或語義條件,有意使語句同時關顧表面和內裡兩種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這種辭格叫雙關。就構成條件看,雙關可分為語義雙關和諧音雙關兩大類。
11. 仿詞:根據表達的需要,更換現成詞語中的某個語素,臨時仿造出新的詞語,這種辭格叫仿詞。可分為音仿和義仿兩類。
12. 反語:故意使用與本來意思相反的詞語或句子來表達本意,這種辭格叫反語,也稱「倒反」、「反話」。 可分為以正當反和以反當正兩類。
13. 婉曲:有意不直接說明某事物,而是借用一些與某事物相應的同義語句婉轉曲折地表達出來,這種辭格叫婉曲,也叫「婉轉」。可分為婉言和曲語兩類。
14. 對偶:結構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數相等、意義上密切相聯的兩個短語或句子,對稱地排列,這種辭格叫做對偶。有正對、反對和串對三類。
15. 設疑:說話時特意把關鍵性部分暫時隱下不說,以造成疑義,隨後在適當的時候補說出來,消除疑義,使語意明了,這種辭格叫設疑,也叫「歧疑」。
16. 排比:把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密切關聯的句子或句法成分排列起來,使內容和語勢增強,,這種辭格叫排比。排比可分為句子排比和句法排比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