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一線見聞」新莊村唱起新民謠

2020-12-12 央廣網

央廣網海東1月21日消息(記者劉澤耕)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新莊村,地處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國家扶貧攻堅的主戰場。新莊村原來是「兩面荒山一片天,太陽出來曬死人」的地方。村支書李連和自籌資金2000多萬元,綠化新莊村東西兩面荒山3000多畝,種植樹苗幾十萬顆,昔日光禿禿的大山披上了綠裝,新莊村變成了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小樹苗引來了大產業,李連和帶領新莊村發展鄉村旅遊,打造卯寨景區,從一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進一步拓展到相鄰三個村共同發展。如今,新莊村戶戶安其居,人人樂其業,村民收入翻倍,綠水青山正在變成金山銀山。《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一線見聞》今天(21日)推出:《新莊村唱起新民謠》。

山下小橋流水,山上滿目蒼翠,青磚白瓦的民居在霧氣中顯得朦朧迷離,位於青藏高原上的新莊村更像「高原小江南」,但在6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山。

「一溜兒天,兩溜兒山,一條溝溝九道灣,高楞趄坡水不站,老天爺開眼才能吃上個飯……」李連和今年61歲,是新莊村的黨支部書記,這首民謠,他再熟悉不過。為了能吃飽飯,李連和20歲遠離家鄉,55歲「衣錦還鄉」,在外漂泊了整整35年。

李連和:我回家的時候,我們村上破爛得看不了,我就說我要從山上開始綠化,把山先綠起來,再把環境做起來,再把人引進來,再把地方的經濟發展起來。肩背上的擔子特別重,重的原因是我們這個窮山溝什麼都沒有。

記者:當時您開始種樹的時候,是怎麼說服家裡人的?

李連和:我們青海有一句話,「老子有福老子享受,何必給兒孫置馬牛。」我栽樹他們不同意,包括我朋友們看見都覺得心酸。幾百年的荒山,世世代代沒栽了,你把這個樹栽上是笑話。

李連和要讓笑話變神話。2014年開始,他先後自籌資金2000多萬元,讓黃土高坡徹底改變了模樣。2017年,他嫁接當地旅遊扶貧資金,又把山區變成了卯寨景區。

「這是一個中心廣場,這裡修了一個網紅水上樂園,把水放滿人就在這裡跑動,爬過去,吊過去,走過去,跑過去。政府投資修的停車場、遊客中心,框架起來了,過完年趕在五一全部修完。那是卯寨花田,前面是水滑道,這是村上修的採摘園和花卉基地。」採摘園裡,32歲的李積良帶著四五名工人管理著四個採摘大棚。去年6月,李積良回到家鄉,從頭學習種植技術,現在已經能獨當一面。

李積良說:「去年李書記給我打電話,說家鄉建設好了,缺少年輕血液,沒必要去外面打工。這樣一來家也照顧上了,錢也掙上了。李書記今年60多歲了,一天跑到黑,我們看在眼裡,他這麼大歲數還努力拼搏發展家鄉,作為我們年輕人更應該加把勁。同時有個方向,看李書記咋幹,先學,哪天他老了,幹不動了,年輕人上。」

孟福雲則是放棄了30萬元的年薪,回到村裡幫助農戶種草莓。

記者:這個群裡面這麼多人,104個人。

孟福云:對,每天都有加入的,都是來摘過的。這個(群)建了也就20天左右,後面我朋友跟我說,樂都那邊朋友圈全發的你們卯寨的草莓。到上個周末,最多的一天賣了2300元。

記者:這個收入還是挺可觀的。

孟福云:對,一天2000多元的話,你想打工的話得幹幾天。卯寨這個地方挺另類的。

孟福雲說的卯寨,就是民謠裡唱的那「一條溝溝」,新莊、扎門、老莊三個村的祖祖輩輩在這條溝裡靠天吃飯。2017年4月,隨著卯寨景區開門迎客,脫貧按下了快進鍵。

去年5月,李沅業夫婦開起了農家樂,讓他們沒想到的是,除了遊客,村裡人的消費也在升級。今年正月初三到初六,每天的酒席訂單都超過了40桌,就連原來的停車場也不得不改建成了現在的小舞臺。

趙春秀:要是不擴建這個,就沒辦法發展,如果沒有這個臺子,體驗不到這種感覺。

記者:收入怎麼樣?

李沅業:收入可以,原來最早出去打工,一個月3000多元。

記者:現在平均一天大概多少?

李沅業:好的時候9000多塊錢,禮拜六禮拜天要是提前不預定,中午晚上吃不上飯。

趙春秀:一般都說這飯菜質量好,味道好,他們都說有空餘時間帶客人來這吃飯。人多的時候累,但是心裡美美的,客人來我也覺得有個奔頭,有個賺頭。

記者:想過卯寨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嗎?

李沅業:想都想不到。

趙春秀:不可能,我那時候想怎麼把我孩子供出來,能念個書,啥時候都把路修平,這個想法已經實現。李書記的眼光比一般人看得遠,以前我們村莊封閉式的,現在幾乎青海省都知道我們卯寨,卯寨很火的。

當年的李沅業和村民們確實沒想到有一天能在家門口解決就業、脫貧致富,沒想到李連和自費帶著村裡的年輕人到陝西、甘肅等地學習考察。而正是這一次次的學習、動員、培訓,讓村裡人轉變了觀念、學會了技能、卯足了幹勁,實現了夢想。趙春秀說:「當時我看到火熱的一片,那個心情實在是特別激動,我就像是有使不完的勁,什麼都想幹,後來他回來以後,在村上宣傳,搞旅遊,農家樂、民俗賓館,我就把我原來的家房屋都拆了,重新蓋,要不沒有整體的規劃,不能實現。」

在李連和的帶領下,扎門村2016年摘帽,新莊村和老莊村2017年脫貧,去年,新莊村人均年收入從9000多元增加到12000多元,村裡還舉辦了第一次集體分紅大會,每人分紅500元,每戶還有10斤肉和1000元的天然氣補助。2019年卯寨景區接待遊客達30萬人次,旅遊收入800萬元,卯寨景區3村26戶貧困戶實現了脫貧後持續增收。但李連和和鄉親們並未就此止步,而是續寫起卯寨的「新民謠」。

臘月十七,李連和召集起村裡的年輕幹部整裝待發,他們第二天要到華東地區考察學習鄉村旅遊的先進做法,和以往一樣,所有的開銷都由他個人承擔,這是李連和給鄉親們備下的年貨。李連和說:「現在黨的政策這麼好,讓我們做起事來,不用擔心,膽子要大,我們步子邁寬點。我要把這地方持續發展,並不是現在脫貧摘帽了,再過五六年咋辦,要完全徹底脫貧摘帽,就要把他們的心、腦子打開,帶動他們再幹啥。我們僅僅是小小的村上書記,脫貧攻堅我們一定堅持完善。」

又是忙碌的一天,又是華燈初上,李連和帶著年輕人走出會議室,村裡的大紅燈籠目送著他們走向遠方。

相關焦點

  • 【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一線見聞】外來媳婦的扶貧路
    【新春走基層
  • 「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一線見聞」福州九峰村:用「一筆一畫」勾勒...
    在八閩大地的脫貧一線,幹群齊心攻堅克難、努力奮鬥,開啟新徵程。在人民網福建頻道「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一線見聞」專欄中,記者走進田間地頭、走進群眾生產生活,捕捉感人瞬間、記錄奮鬥故事、感受發展之美。七月的烈日炎炎,避暑的「桃花源」自然成了好去處。近兩年來,福州市民發現,避暑的「桃花源」就藏在市區「家門口」。
  • 【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一線見聞】彎不下腰的養蜂人
    2017年,在扶貧幹部的幫助下,崔建存靠「站著」養蜂脫了貧,如今正走在致富的路上。《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一線見聞》今天(30日)推出:《彎不下腰的養蜂人》。從那時起,借錢、看病成了家裡的無限次循環。崔建存說:「借的300元、500元,自己怕把人家忘掉,就用信紙列了一個單子,總共四五十戶那麼多。」
  • 「新春走基層」甘肅省東鄉縣大樹鄉脫貧攻堅見聞:幸福就在眼前
    在2020年新春走基層採訪活動中,中國網記者來到東鄉縣大樹鄉,了解到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各級政府因地制宜宏觀規劃,扶貧單位對症下藥雪中送炭,扶貧幹部百折不撓堅定不移,脫貧個人自我覺醒自強自立,多方的努力繪就了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東鄉畫卷。
  • 「新春走基層」日子就像紅心橙
    海南白沙縣光村日子就像紅心橙(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一線見聞)本報記者 黃曉慧韋威動是海南白沙黎族自治縣榮邦鄉光村村民。為脫貧,韋威動沒少費勁。他種過橡膠搞過養殖,但總差臨門一腳。400株橡膠開割時趕上膠價狂跌,2000多隻雞快出欄時碰上禽流感……他為此舉債十幾萬元,妻子又病了沒法下地幹活,日子越過越難。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金果致富新莊村
    通訊員 龔衛國 唐瓏瑜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黃巍6月23日清晨,芷江侗族自治縣大樹坳鄉新莊村,村主任田年髮帶上剪子、捆枝繩等工具,來到他聯繫的貧困戶龍啟林家的葡萄園裡,查看葡萄長勢,指導生產。「這個角葉攔起陽光就會影響葡萄的光合作用,需要剪掉一片至兩片角葉。」田年發邊現場示範邊指導龍啟林。高山刺葡萄是新莊村傳統產業,但一直以來,葡萄產量不穩定、價格上不去,還經常面臨滯銷難題。2017年,新莊村以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為契機,重點發展高山刺葡萄產業,積極探索「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將貧困戶利益緊緊聯結在產業鏈上,鋪築起村民穩定增收、快速致富的高速路。
  • 「我的扶貧故事」一步一腳印 傾情促脫貧丨七星關區林口鎮新莊村駐...
    2018年1月8日,畢節市七星關區誓師大會吹響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衝鋒號,千名黨員幹部冒著嚴寒,奔赴在脫貧攻堅一線的路上,我也一樣,告別了舒適的辦公室來到脫貧攻堅一線,近三年的駐村工作讓我感慨良多,如今,我的辦公桌上已寫滿整整三本《民情日記》。
  • 高原綻放笑顏——青海脫貧攻堅一線見聞
    高原綻放笑顏——青海脫貧攻堅一線見聞 2020-07-13 20:02:24   來源:新華社
  • 「中國夢·泰安年」新春走基層:精準扶貧暖人心 新泰市委宣傳部...
    編者按: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決勝之年。今年春節期間,大眾網·海報新聞將連續第11年開展新春走基層活動。全體編輯記者將繼續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大眾日報創刊80周年重要批示精神為指引,進一步錘鍊提升「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圍繞「脫貧攻堅」主題,在春節期間、在回家路上,用手中的筆、話筒和鏡頭記錄時代變化,集中反映山東幹群一鼓作氣、迎難而上的精神風貌和實際行動,充分展現欣欣向榮、歡度春節的美好景象。
  • 「新春走基層 脫貧攻堅一線見聞」「點谷成金」摘窮帽
    山西日報記者袁兆輝 通訊員呂建全 武麗偉報導:「我家的新房子蓋好了,你不來看看?」1月8日一大早,記者就接到了山陰縣合盛堡鄉來遠村貧困戶苗雨德的電話。電話中,他的語氣喜悅而真誠。54歲的他,做夢都沒想到,有一天他會蓋起新房子,過上好日子。
  • 只爭朝夕不負韶華·2020新春走基層的故事
    這個春天,走過十年的新春走基層活動更顯厚重。踏著新春的腳步,光明日報近百名記者奔走在決戰脫貧攻堅的基層一線,奔走在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戰「疫」前線。今天,光明日報推出《只爭朝夕不負韶華·2020新春走基層的故事》專版,讓我們共同傾聽記者們在基層不斷增強「四力」、踐行初心使命的所見所聞和所思所想,讓我們永遠記住2020新春的故事。
  • 「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一線見聞」廣西東興市江平鎮黃竹村村民何...
    何定意家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2017年,他成功脫貧。也是在那一年,利用農村危舊房屋改造給予補貼的機會,何定意終於搬出了10平米的老房子,住進了120平的紅磚房。兩口子2019年又開始張羅著養鵝。何定意:每天晚上我都在養殖場那邊,晚上隔了兩個鍾就起來看一下小鵝苗,怕它凍著、餓著、渴著。
  • 「只爭朝夕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上下同心 合力攻堅——內蒙古全力...
    內蒙古為切實加強各級黨委對脫貧攻堅的領導,按照自治區負總責、盟市旗縣抓落實、蘇木鄉鎮和嘎查村抓實施的要求,制定出臺了《內蒙古自治區五級書記抓脫貧攻堅工作職責》,對自治區黨委書記、盟市黨委書記、旗縣(市、區)黨委書記、蘇木鄉鎮黨委書記、嘎查村黨組織書記脫貧攻堅工作職責進行了明確。實行省級領導幹部聯繫貧困旗縣工作,36位省級領導「一對一」聯繫貧困旗縣,幫助基層推動脫貧攻堅。
  • 新春走基層|聽場新春音樂會,濰坊人過年要有「儀式感」
    編者按: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決勝之年。今年春節期間,大眾網·海報新聞將連續第11年開展新春走基層活動。全體編輯記者將繼續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大眾日報創刊80周年重要批示精神為指引,進一步錘鍊提升「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圍繞「脫貧攻堅」主題,在春節期間、在回家路上,用手中的筆、話筒和鏡頭記錄時代變化,集中反映山東幹群一鼓作氣、迎難而上的精神風貌和實際行動,充分展現欣欣向榮、歡度春節的美好景象。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為脫貧攻堅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華聲在線12月11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劉燕娟 周帙恆)「基層工作雖然繁忙辛苦,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是我們幹部鍛鍊成長的最好平臺。」石門縣三聖鄉幹部郭倩蓉原是三聖鄉脫貧攻堅站副站長,在該鄉從事脫貧攻堅工作4年,因工作成績突出,近期被提拔為三聖鄉黨委委員、組織委員。
  • 「同心脫貧在行動」致公黨員索緒洲:主動請纓奮戰脫貧攻堅一線
    2017年年底,剛結束了浙江溫嶺掛職工作的索緒洲,主動請纓承擔起攀枝花學院在甘孜鄉城的扶貧任務。2年多時間,索緒洲在決戰脫貧攻堅的偉大戰役中,飽嘗工作的苦澀與甘甜,他所有的付出與努力,只為了靜靜等待我國決勝全面小康的勝利宣言。
  • 「新春走基層」老溫的幸福年
    農曆臘月二十三,小年,空氣中洋溢著節日氣氛,內蒙古2020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集中採訪媒體團踏雪而行,來到脫貧戶溫艮忠家中。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2013年有1.3萬名貧困人口,截至目前已全部脫貧,塔布賽鄉北園子村溫艮忠家就是其中一戶。
  • 十四五開新局|講好河南脫貧攻堅出彩故事——「決戰脫貧攻堅決勝...
    這15場系列新聞發布會,發權威聲音、以人民視角、用生動語言,講述全省上下砥礪奮進的脫貧故事,展現我省脫貧攻堅的亮點成就,進一步凝聚起廣大幹部群眾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強大動力。2 基層聲音以小切口話大變遷我省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離不開廣大基層黨員幹部群眾的奮鬥和付出。系列新聞發布會的另外一個突出特點,是堅持基層導向、傳遞群眾聲音。發布會現場,除了有我省14個脫貧攻堅重大專項工作指揮部相關責任單位發布的權威數據,還有許多來自脫貧攻堅一線的「好聲音」。
  • 「媒體走基層」中國網:河南省精準幫扶殘疾人脫貧紀實
    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河南省委省政府加快實施扶貧助殘行動,統籌協調推進,凝聚攻堅合力,科學精準施策,殘疾人脫貧攻堅工作交出了亮眼成績單。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又帶來了新的挑戰。作為殘疾人口大省,帶領貧困殘疾人脫貧奔小康,河南必須用非常之力,竟非常之功。
  • 「決戰脫貧攻堅」《脫貧大決戰》:用心用情用功記錄和推動脫貧攻堅...
    導讀2016年是脫貧攻堅開局之年,河南衛視主動承擔新時代記錄者主流媒體職責,推出大型公益扶貧節目《脫貧大決戰》,用鏡頭真實記錄下脫貧攻堅戰中自強不息的中國實踐,用四力鍛造出一檔十分土氣、卻接著地氣、充滿底氣的品牌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