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風雨兼程,
一百年勵精圖治,
一百年辛勤耕耘,
一百年春華秋實。
當歷史走到2017年,中國林學會已經走過了整整一百年的發展歷程,迎來了百歲華誕。
一百年,這是一份深厚的歷史積澱。從最初的中華森林會到中華林學會,乃至新中國成立後的中國林學會,中國林學會實現了一個又一個歷史跨越。
中國第一份林業期刊《森林》及其後繼者《林學》《林業科學》;
第一個林學會獎勵基金;
第一個中國植樹節;
第一屆梁希獎、勁松獎、陳嶸獎;
第一屆中國林業學術大會;
第一屆中國林業青年學術年會;
第一屆森林科學論壇……
這個承載著光榮與夢想的學會不斷開拓創新,艱苦創業,譜寫了一篇篇絢麗多彩的時代華章,為促進林業科技事業的繁榮和進步,為加快中國林業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林學會百年紀念林植樹活動
一百年前,中國森林自然生態如同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一樣,百般凋敝。
隨著辛亥革命的興起,隨著西方民主進步思想的傳入,以民主、科學精神相期許的各種學術團體如雨後春筍般相繼湧現。
上海申報刊登的中華森林會成立記事
中國近代林業的先驅凌道揚等人,深知「中國木荒」之痛,深知「林業之興廢,關係國家之興廢」,深知「振興林業為中國今日之急務」,於1917年2月12日在上海成立中華森林會,自此,肩負著發展我國近代林業科學歷史使命的首個社會團體誕生了。
《中華森林會章程》規定:「本著集合同志共謀中國森林學術及事業之發達為宗旨。」
學會會務主要有4項:刊行雜誌,編著書籍;實地調查,巡行演講;促進森林事業及森林教育;答覆或建議關於森林事項。
1921年3月,中國第一份專業林業科學刊物《森林》誕生。這份最早的中國林業科技刊物留下了不少有價值的林業文獻資料。
1928年,國民政府初立,在農礦部開設專門的林政司,植樹造林被列為政府訓導社會大眾的一項重要工作。同年8月4日,經姚傳法、金邦正、陳嶸等林學家積極推動和籌備,中華林學會在金陵大學成立。自此,中華森林會更名為中華林學會。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到抗日戰爭,回首那段不堪的歲月,戰爭的糾纏與生活的苦難,這是中華民族心頭共同的傷痛。炮火硝煙中,中華森林會的先驅們仍在為中國林業事業的發展奔走呼號。召開多次理事會,創刊《林學》雜誌,向社會宣傳林業,參與國際學術交往活動,建立省級林學會,推動成立臺灣省林學會,先輩們不畏艱險為理想而奮鬥著。從最初的黃河水文科考到現代「水土保持」概念的提出,林業科技事業有了起步與進展。可以說,早期學會同仁的共同努力,為新中國林業事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央人民政府設林墾部。林墾部的成立,標誌著新中國把林業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隨之,有著30多年歷史的林學會翻開了新的一頁。
1951年2月,林墾部召開會議決定恢復重建新中國的林學會,並定名為中國林學會。新中國第一任林墾部部長、著名林學家、林業教育家梁希先生當選為第一屆理事長,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林業工作者有了自己的新家,梁希先生描繪的「黃河流碧水,赤地變青山」壯美畫卷,成為林學會會員的不懈追求和奮鬥目標。
藉助新中國林業發展之勢,中國林學會工作全面展開:積極開展學術交流、科學普及與外事工作等活動;學術期刊《林業科學》很快創刊;組織機構逐步調整、擴展,會員人數大幅增加……
更讓人難忘的是,這個時期召開了一次大規模的學術會議,即1962年12月17日至27日在北京召開的學術年會。年會由張克俠理事長主持,國務院副總理譚震林出席了會議。這次學術會後還整理出《對當前林業工作的幾項建議》,以33名林業科學家和林業工作者的名義上報給中國科協、林業部、國家科委,並分別報送聶榮臻副總理和譚震林副總理。這份建議引起了國家和社會對林業的重視,學會的地位得到提升。
與國家的命運休戚相關,正當中國林學會事業順利發展的時候,1966年6月開始的「文化大革命」把中國人民帶進了一場長達10年的浩劫中。中國林學會被迫停止一切活動長達11年之久。
1976年10月結束了「十年動亂」,中國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精神給中國林學會事業復興帶來了強大動力,國家全面推進現代林業建設的形勢為中國林學會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不忘初心,把握機遇,奮發有為,中國林學會的事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可以說,改革開放新時代是中國林學會自強不息的新歷史,是中國林學會事業不斷繁榮、壯大的新時期。以學術交流啟迪創新思維,促進學科發展,引領林業科技發展方向,這是中國林學會著力主抓的重要工作。
1977年中國林學會在天津召開學術年會。這是「文革」後學會的第一次學術活動。以此為新起點,中國林學會拉開了以學術交流推動林業科技創新發展的序幕。
中國林業學術大會是中國林學會的品牌學術活動,在國內外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對促進學術交流、啟迪創新思維、推動自主創新發揮了重要作用。從2016年起,中國林業學術大會由原來的4年一次改為1年一次。
中國林學會除重點抓好中國林業學術大會外,中國林業青年學術年會、現代林業發展高層論壇、森林科學論壇等品牌學術活動,也不斷創新學術活動的組織方式和活動模式,力圖向「精品化」和「品牌化」邁進,不斷提升了學術活動的質量和吸引力。並且,學會每年都要圍繞林業建設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和學科發展的前沿,開展幾十項學術研討活動,啟迪創新思維。學術活動形成了總會與分會及省級林學會相互支持、協同配合的學術活動體系,而且,學會的學術交流活動都緊緊圍繞林業中心工作組織開展,使學會的學術活動成為有源之水,煥發出旺盛的活力。
青少年林業科學營活動
提高國民的科學素質和生態意識,中國林學會把此當成自己責無旁貸的任務。多年來,學會科普工作成效卓著。
學會每年都會舉辦青少年林學夏令營,利用植樹節、溼地日、科技周,組織開展科普宣傳和專家諮詢活動。此類活動累計開展超過200次,直接受益公眾近1億人次。學會還以林業科普「六進」(進村屯、進社區、進學校、進機關、進工廠、進軍營)活動為抓手,開展豐富的科普宣傳活動,提高公眾的生態意識。
學會制定了《全國林業科普基地創建與管理辦法》《全國林業科普基地建設標準》,截至目前,由中國林學會命名的全國林業科普基地達110個,由中國林學會推薦命名的全國科普教育基地達14家。全國林業科普基地已經成為對外宣傳的重要窗口和林業科普教育的重要陣地。
科普工作要尋找新突破,這是中國林學會近年來一直探求的新課題。學會組織開展了科普服務林改試點活動,在遼寧寬甸、浙江龍泉、陝西藍田建立示範點,組建「林改科普服務站」和各種類型的林改科普服務隊,利用項目示範帶動村民學知識、學技術,不斷引導農民理性追求科學與文明,在更廣泛的領域向落後與愚昧宣戰。這一試點工作創新了科普工作的形式與內容。
目前,中國林學會的科普工作基本形成了組織比較完善、學科分布廣泛、覆蓋全國的群眾性科普工作組織網絡體系。
2015'現代林業發展高層論壇
服務好林業中心工作是中國林學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多年來,中國林學會不斷提升服務能力,積極開展決策諮詢工作,不斷探索與創新決策諮詢工作新模式。
選擇林業現代化建設中的突出問題開展專項調研,為政府決策提供技術支撐和政策依據,這是中國林學會著力為之的事情。學會先後組織開展了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木本糧油產業發展、木材安全問題等專家考察和調研,提出了多項專家建議,組織專家完成了多項專題報告,為有關部門決策提供了依據。
為了讓決策諮詢工作成為一種常態,2014年,中國林學會專門創辦《林業專家建議》專刊,定期反映國家林業局的中心工作和政府關心、社會關注的林業重點、熱點和難點問題,其中既有關於林業智力體系、能力現代化建設等宏觀政策的建議,也有古樹名木保護等技術問題的具體建議,每一期專刊都得到了相關部門領導的高度重視。
啟動中國林業智庫建設,這是中國林學會提升創新和服務能力的一項戰略舉措。智庫建設從2014年底啟動,到2020年,林學會要建成現代化的、國內一流的高端新型林業智庫,為中國林業發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作為我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林業學術團體,中國林學會積極作為,在林業國際與兩岸合作交流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學會按照國家林業局積極支持和鼓勵學會加強國際合作、不斷提高學會在國際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代表國家林業NGO在國際舞臺上發聲、大力宣傳我國林業的相關精神,不斷加大與國際組織的合作與交流,作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國際楊樹委員會的會員,學會積極參加其活動,提交議案,不斷展現中國林業的重要性。此外,與IUFRO、TNC、UNEP、WWF等近10個國際組織建立了密切的合作與聯繫。
學會還積極與國外相關林業機構合作與交流,不斷加大多邊、雙邊及兩岸合作與交流,與美國林學會、加拿大林學會、澳大利亞林學會、紐西蘭林學會、臺灣中華林學會、奧地利大學、赫爾辛基大學等近30個國(境)林學會、高校及科研機構建立了密切的合作與聯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學會推動的國際合作項目「天然林示範區櫟類經營示範項目」的開展,為促進中國的櫟類經營發揮著積極作用。
「森林科學論壇」是中國林學會於2010年創建的國際交流平臺。論壇每兩年召開一次,該論壇已成為世界林業科技人員交流信息、啟發思想的場所,也是全球林業同行尋求合作、傳播友誼的平臺。
人才是實現林業現代化的重要基礎。作為我國林業最大的學術團體,中國林學會把大力培養人才當成了學會的重要職能。
從1978年天津年會倡議設置中國林學會基金獎,到後來設立勁松獎、陳嶸獎、梁希紀念基金及梁希獎、表彰從事林業工作50年以上科技工作者等,學會不斷完善人才培養獎勵機制。
2003年12月成立梁希科技教育基金是學會進行人才隊伍建設的大手筆。經過多年努力,梁希獎基金已達1000餘萬元,2004年經科技部批准,學會設立梁希科學技術獎,下設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梁希科普獎、梁希優秀學子獎、梁希青年論文獎4個獎項。可以說,中國林學會已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科技獎勵體系。
2013年,中國林學會制定了《領軍人才和青年後備人才培養計劃》,在院士候選人推選、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評選推薦、實施青年託舉工程等方面都走在了前列。特別是青年託舉工程大力扶持有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青年科技人才,為林業科技高水平創新團隊選拔並培養了年輕的領軍人才和重要的後備力量。
中國林學會在培養人才工作中積極作為,不斷創新,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促進林業科技進步和人才成長作出了重要貢獻。
《林業科學》經過60年的穩步發展,不僅成為中國林業學術第一刊,而且在全國科技期刊中也穩居核心期刊的地位。
作為林業綜合性學術期刊,《林業科學》以刊發原創論文、引領林業科技創新為己任,積極關注國家林業建設的重點和熱點問題,刊發論文「唯質是視,量質錄用」,保持了它一以貫之的學術權威性與高質量水準。
正是這種對品質的追求,《林業科學》獲得了諸多榮譽:
多次獲得國家科委、新聞出版署、中國科協優秀科技期刊獎;
在1999年、2002年和2005年舉辦的3屆國家期刊獎評選中,《林業科學》蟬聯第一屆、第二屆最高獎——「國家期刊獎」,名列第三屆國家期刊獎提名獎(科技期刊類)第一位;
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組織的15次評選中14次獲得「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稱號;
獲得中國期刊協會、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新中國60年有影響力的期刊」稱號;
2016年被《工程索引》(EI)收錄,成為我國目前唯一被EI收錄的林業類科技期刊,隨後,又被當今世界最大的文摘和引文資料庫Scopus資料庫收錄。
2016年,《林業科學》在中國知網下載量為16萬篇次,海內外機構用戶數達3682個。
中國科協領導考察寧波服務站
林學百年,創新引領。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為國家主體戰略時,推動林業科技成果轉化,驅動企業科技創新和地方經濟發展成為中國林學會的重要使命。
作為中國科協全國創新驅動助力工程試點單位,2015年,中國林學會在寧波市科協的支持下,依託寧波市林業園藝學會成立寧波服務站。建站後,在實施林業鄉土專家計劃、對接基層攻克生產技術難題、創新產學研合作機制等方面,寧波服務站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了中國科協、國家林業局、寧波市政府等有關單位領導的高度肯定。特別是在2017年4月13日中國科協創新驅動助力工程總結經驗交流會上,寧波服務站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家副主席李源潮的肯定,成為全國各學會實施創新驅動工程的典範。
學會除建立寧波服務站外,還在山東日照建立了現代林業科技示範園,在貴州丹寨,內蒙古清水河,江西贛州,福建福州、漳州、南平、莆田,黑龍江大興安嶺等地開展創新驅動助力工程,積極進行企會合作地會合作,推進成果轉化應用,為當地經濟建設提供智力支持,有力推動了地方企業創新和經濟的發展。
從最初的中華森林會到中華林學會,乃至新中國成立後的中國林學會,雖曾因社會變動歷經波折,幾易其名,但中國林學會為振興祖國林業奮鬥的主要宗旨和學會會員執著追求與艱苦奮鬥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
在一代代林業人薪火相傳、孜孜不倦的艱苦奮鬥下,中國林學會如今成為我國林業界學科最齊全、專業最廣泛、會員覆蓋面最廣、組織體系最完善,在國內外林學界享有崇高聲望的重要社會團體。
歷史與未來在此刻交匯。百年華誕是學會發展史上的裡程碑。在國家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這一崇高使命面前,走過百年的中國林學會將不忘初心,繼往開來,求實創新,勇攀高峰,按照第十一屆理事會提出的「繼承、創新、改革、服務」的要求,譜寫新一輪跨越騰飛的壯麗篇章。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內蒙古大興安嶺畢拉河發生森林火災 國務院赴火場工作組指導撲救 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緊急調撥撲火物資和力量
【大檢閱】「5·6」大火後中國森林防火30年巨變·森林消防隊伍
堅決打贏春防關鍵期這場硬仗
【大檢閱】「5·6」大火後中國森林防火30年巨變·森林消防裝備
穩步持續推進改革 抱定主業分類突破
譚光明帶隊赴山西河南兩省督查春季造林綠化和森林防火工作
國家林業局督查甘肅森林防火和春季造林工作
智慧財產權提升林業競爭力 全面創新助推林業轉型
【國有林場改革】南果北栽,培育發展新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