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隊員在洪水中執行夜間救援任務。
大洋網訊 7月28日,從上午5時到下午2時,一直忙碌著救援、轉移群眾任務的江西藍天救援隊隊長潘國武原本計劃返回營地稍作休整,哪知救援裝備剛搬上車,他的手機卻再次響了起來;隨著潘國武一聲「出發」,藍天救援隊隊員們又重新回到了水面上。過去20多天內,潘國武帶著救援隊員一同去了多個洪水受災區域:安徽歙縣、江西油墩街鎮、響水灘鄉、謝家灘鄉等。隊員們出現在受災區域的各個角落,潛水進行水下排險、上堤壩填補管湧、乘衝鋒艇救援和轉移群眾……危急時刻,這支民間救援團隊再次展現出其社會擔當。
據了解,在此次抗洪搶險救災過程中,江西藍天救援隊分別在鄱陽、永豐、峽江、九江、都昌等地出動了多支隊伍,總計600餘名隊員、衝鋒舟100餘條。僅7月8日至11日,他們就協助政府轉移受困群眾近兩萬人。目前仍有多支救援隊伍駐守在一線,協助當地政府和村民開展抗洪搶險及災後重建工作。
長時間與洪水作戰,不少救援隊員都曬黑了,但對於他們而言都是值得的。潘國武說:「保護人民群眾,乘風破浪,在所不惜。」
救援隊員救出受困民眾。
提前進入備戰狀態
潘國武介紹,藍天救援隊作為一支專業的民間救援隊,如今已經細分出高空救援、山地救援、水上救援、潛水救援、翻船救援等多種救援類型,而潘國武所帶的這支隊伍便是以水上救援和潛水救援為主。
對於此次抗洪搶險,潘國武實際上也是早有心理準備。潘國武時常會和隊友們一同駕駛著衝鋒艇在鄱陽湖水面上開展作業和演練,而自今年6月初進入汛期以來,鄱陽湖的水位便開始不斷上漲。為此,江西藍天救援隊便提前啟動了全省防汛備勤,省內83支隊伍進入備勤狀態,要求各隊組建一支抗洪搶險突擊隊,24小時備勤,一出現險情立即出發。
7月7日,多地水位超警戒線,在收到各地發來的求援信息後,藍天救援隊立即下令啟動抗洪搶險應急預案,並啟動後方平臺工作組收集各地災情;江西省應急協調中心以就近救援的原則,通知險情地周邊200公裡範圍內各抗洪搶險突擊隊火速趕往增援,而300公裡範圍的隊伍則備勤,隨時準備增援。
水面「首戰」持續25小時
7月7日,受強降水影響,安徽省歙縣縣城部分地區出現房屋被洪水淹沒的情況,在得到消息後,負責此次抗洪搶險任務的第一梯隊藍天救援隊隊員們立刻奔赴安徽歙縣進行馳援。
然而8日凌晨,鄱陽鎮卻意外出現決堤。「鄱陽鎮決堤,有群眾被洪水衝走,你們馬上撤回鄱陽!」一直駐守在鄱陽縣的潘國武接到協調中心消息來不及多想,在收拾好裝備後,他便帶領第二梯隊的隊友們迅速轉場到達當地。兩個半小時後,第一梯隊也到達距離歙縣600裡外的鄱陽縣鄱陽鎮磨刀石鄉鄧家村。「這次應該是我們參加救援以來經歷的情況最複雜和最險峻的一次。」潘國武回憶。
當時他在石門街前沿進行救援指揮,親眼見證洪水的兇猛。「當時有另外一支救援隊也在現場參加救援,他們自己的衝鋒舟都差點被衝走了,卡在了兩棵樹中間,船上還有人,當時我們馬上實施方案計劃對他們進行救援,最後幸好這支救援隊得以自救,順著水流漂了下去,找了個平緩的地方重新靠岸。」潘國武說。
救援過程中,藍天救援隊隊員們也同樣遭到險情:由於洪水來得突然,當時洪水已淹沒了當地民房的一層,其中有一位村民在決口處被洪水衝走。儘管到達當地時夜色正濃,藍天救援隊隊員們依然頂著探照燈,駕駛著衝鋒艇前去對受困群眾開展救援。潘國武總共派出了三艘衝鋒艇,「哪知決口底部當時有不少建築、鋼筋等硬物,三艘衝鋒艇被水下硬物刺穿了兩個氣艙,如果不及時撤退,我們的隊員和衝鋒艇都會被捲入洪流中。」慶幸的是,很快隊員們在洪水中聽到了受困村民的呼叫,經過及時的救援和撤退,所有人得以順利「返航」。
而7月8日上午8時許,一位叫餘寶先的隊員更是在轉移三名群眾的過程中,由於皮划艇無法劃入房子的大門,索性從3米高的院牆上跳入老人家中,不慎踩中玻璃導致大腳趾上一塊肉被割傷,「但是他一聲不吭,堅持完成了救援任務。」潘國武說。
從8日凌晨一直到9日凌晨,藍天救援隊的隊員們與洪水鬥爭了長達25小時,「回來之後,大家累得渾身汗水混雜著泥水,但是能夠從洪水中救回群眾的生命,就是很值得的。」據記者了解,參與救援那些天,上百名救援隊的隊員們只能擠在一間面積約80平方米的辦公室的地板上休息,即便如此,隊員們依然不言苦累,不分晝夜地奮戰在一線。
潛水幾十次排查管湧
除了水上救援任務之外,藍天救援隊這次還參與了對水下閘門的排查以及管湧的圍堵工作。「最近鄱陽湖的水位基本上下降了,所以我們主要是做一些決口的填補工作。比如昌州圩的決口較大,如果要填補決口,就需要潛水員潛入水底勘察其中的地形地貌,便於後續工程隊進行回填。」潘國武說。
而每次下水,潛水員們都需要背負50斤左右的氧氣瓶等潛水設備,而且要多次上下水,在水下也需要面對渦旋和雜物纏繞等風險,因此對潛水員的體力和專業性都有很大要求。潘國武告訴記者,管湧的形成多是由於圩堤的土壤黏性不夠、比較脆弱,或是由於蛇和老鼠在圩堤下方打洞導致水流不斷衝擊。而管湧存在的最大危害是會把圩堤內的泥沙帶走,使圩堤內形成空虛,從而有決口風險,因此圍堵管湧至關重要。
「但是圍堵管湧不能堵死,如果它不冒水,堤壩的其他地方就會有決口的風險,因此我們只能通過將它圍起來的方法,來保存它的泥沙。」在填補管湧的過程中,難度較大的便是對灌溉閘等閘口處管湧的處理:「閘口的寬度往往只有四米寬,位於水下,潛水員只能潛入水中,用一袋袋沙子去填補,外面一層,裡面一層,形成一個梯形。但由於水下較黑,潛水員往往只能用手來摸,憑感覺和經驗進行圍堵,難度很大。」即便是一個僅僅4米寬的閘口,往往可能要消耗50多袋沙,也就意味著潛水員需要上下水幾十次。
此外,潛水員還需要進行水下開閘排澇。為了讓村民們早點回家,僅7月20日當天,四支藍天救援隊潛水隊伍便打開昌洲圩的15個閘門進行排澇,總計約38公裡,途經15個行政村。
據了解,過去幾年為了填補水下救援能力的空白,藍天救援隊便有針對性地開展對持證潛水員的隊伍組建,目前江西藍天救援隊一共有四支專業的潛水員隊伍。「當然,每一次行動之前,我們的潛水員都會隨時進行風險評估,確保安全後才會行動。」潘國武說。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程依倫、肖歡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