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是新型城鎮化主體形態,是支撐全國經濟增長、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重要平臺。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範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
目前國內較為成熟的都市圈有5個,分別是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長江中遊、成渝都市圈。
根據戴德梁行的報告,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和成都都市圈分別佔全國GDP的比例分別為19.8%、12.2%、10.4%和6.4%。
(來源:戴德梁行)
(來源:戴德梁行)
長三角都市圈
區域範圍
2019年,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規劃範圍為蘇浙皖滬四省市全部區域。長江三角洲城市群規劃範圍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積35.8萬平方公裡)。以上海市,江蘇省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揚州、鎮江、鹽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寧波、溫州、湖州、嘉興、紹興、金華、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27個城市為中心區(面積22.5萬平方公裡),輻射帶動長三角地區高質量發展。以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面積約2300平方公裡),示範引領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以上海臨港等地區為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打造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
經濟與產業
1)長三角GDP達17.9萬億元,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城市層級結構最合理的城市群,已有六大城市躋身GDP萬億俱樂部,未來將以核心城市為支點構建南京、杭州、合肥、蘇錫常、寧波五大都市圈。2)長三角以電子、汽車、現代金融等產業為核心,致力於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高地和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位造業中心。3)長三角石化、冶金等領域存在一定無序競爭,核心城市規劃滯後,經濟效率與世界級城市群存在差距。
(來源:戴德梁行)
京津冀都市圈
區域範圍
京津冀地區是中國的「首都經濟圈」,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保定、唐山、廊坊、石家莊、邯鄲、秦皇島、張家口、承德、滄州、邢臺、衡水等11個地級市以及定州和辛集2個省直管市。其中北京、天津、保定、廊坊為中部核心功能區,京津保地區將率先聯動。
(來源:戴德梁行)
經濟與產業
1)京津冀整體創新水平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A+H股上市公司市值31.4萬億元,佔全國的41.1%。近年頂層設計不斷強化,將打造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2)京津冀呈現「重工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產業布局,高耗能行業佔比近幾年明顯下降,未來將向「高端製造+科技創新」方向著重發力。3)京津冀城鎮規模等級不合理,發展不平衡明顯。
粵港澳大灣區
區域範圍
粵港澳大灣區由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九個珠三角城市組成,總面積5.6萬平方公裡,2018年末總人口已達7000萬人,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按照規劃綱要,粵港澳大灣區不僅要建成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還要打造成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典範。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粵港澳大灣區與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並稱為世界四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以廣府文化作為核心文化。
(來源:戴德梁行)
經濟與產業
1)2018年珠三角人均GDP達12.9萬元、居中國五大城市群首位,城鎮化率85.3%、中國最高,將與港澳「拼船出海」,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2)珠三角製造業水平發達,未來致力於構建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和先進位造業、現代服務業基地。3)除深圳外,珠三角城市主要以中低端製造業為主,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高,優質公共資源短缺。
長江中遊都市圈
區域範圍
2015年3月26日,國務院正式批覆《長江中遊城市群發展規劃》。這是貫徹落實長江經濟帶重大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出臺後國家批覆的第一個跨區域城市群規劃。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明確要求以武漢為中心引領長江中遊城市群發展。
長江中遊城市群以武漢為中心,是以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為主體形成的特大型國家級城市群,規劃範圍包括:湖北省武漢市、黃石市、鄂州市、黃岡市、孝感市、鹹寧市、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襄陽市、宜昌市、荊州市、荊門市,湖南省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嶽陽市、益陽市、常德市、衡陽市、婁底市,江西省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鎮市、鷹潭市、新餘市、宜春市、萍鄉市、上饒市及撫州市、吉安市的部分縣(區)。
(來源:戴德梁行)
經濟與產業
1)長江中遊土地面積合計32.6萬平方公裡,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城市群,常住人口總量達1.3億人、僅低於長三角,承東啟西、連接南北,是中部崛起的戰略支撐帶。2)長江中遊以鋼鐵、汽車等傳統工業為基礎,以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等高科技產業為支撐,未來重點推進金融、旅遊、文化創意的深度合作,打造世界級規模的先進位造業帶。3)長江中遊中心城市輻射能力較弱,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三產業比重低。
成渝都市圈
區域範圍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明確要求以重慶、成都為中心,引領成渝城市群發展,帶動相關板塊融合發展。 2020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召開,研究了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問題,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強化重慶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帶動作用,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質量發展。
經濟與產業
1)成渝2018年城鎮化率達53.8%、西南最高,處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沿長江通道橫軸和包昆通道縱軸的交匯地帶,戰略地位突出,極具發展潛力。2)成渝產業協同度較低,未來將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打造全國重要的先進位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建設長江上遊地區金融中心和全國重要的商貿物流中心。3)成渝內部缺少重要節點城市,成渝兩地產業分工協作不夠充分、競爭大於合作,創新能力不足。
已公布4.3萬億重大工程計劃
到目前為止,幾乎全部的都市圈省份(城市)都已經公布了2020年重大投資計劃,其中長三角三省一市中,上海為1500億,江蘇為5410億,浙江為4150億。京津冀中,北京為2523億,天津為2105億,河北為2402億。粵港澳大灣區中,廣東為7000億。長江中遊都市圈中,湖南為4686億,湖南為3050億,江西為2390億。成渝分別為4686億和3445億。
(五大都市圈2020年年度計劃投資額明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