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特律:成為人類》評論:關於仿生人的浪漫科學幻想

2020-12-27 飄零聊遊戲

我對遊戲一直堅持的概念是,遊戲是一種故事載體。

遊戲和電影、小說、繪畫等人類藝術一樣,是承載故事的一種載體。從功能性上來講,就目前而言遊戲這個故事載體要比其他故事載體要高級,遊戲所具有的實時互動性是目前其他故事載體所難具備甚至不具備的。與電影的作為第三方被動觀賞故事、小說的依照文字轉化為想像理解故事等相比,遊戲所具有的實時反饋與互動性為人類在講故事這種行為上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

講故事也是一門技能和手藝,不少人以此謀生,絕大多數小說家、編劇、遊戲製作人等等都以講故事為生。講故事既然是一門技能,那麼技巧就必然存在,一個故事講出來精彩與否在於兩個方面:故事本身就很精彩,以及講故事手法的精妙。擁有上千年歷史的人類發展至今對於前者很難做到了,而後者相對於前者來說卻有更多的可能。如果二者結合起來,那講出的故事一定會更加精彩:原本就很精彩的故事加上精妙的敘事手法。

這樣的講故事的作品不算多,但《底特律:成為人類》可以算做一個。

劇情為王有市場

講故事一直以來就是人類的天性,用一個故事賦予人物或是物品一定的意義,人們對這件物品或是人物就會抱有更多複雜的感性理解與認識。舉個例子不難理解:一張看起來普通的椅子你的理解自只有坐具而已,如果告訴你這是皇帝坐過的龍椅,不僅如此,這張椅子上還發生過紅顏薄命的悽美故事以及驚心動魄的宮廷政變,那麼你對這張椅子的理解立刻變得複雜起來,這就是講故事的好處之一。

所以,無論處於哪種目的,人類總是熱衷於講故事。遊戲作為目前最高形態的故事載體,可用的講故事的手法並不少,但大多遊戲都把講故事放在了第二位,將遊戲互動性所帶來的感官刺激放在了第一位。雖然有不少遊戲稍微將玩與遊戲故事載體這個功能倒置,但講故事一直以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你看就連隔壁的模擬經營遊戲《侏羅紀世界:進化》這種運營恐龍主題公園的遊戲也要賦予一些故事來起到驅動玩家進行遊戲的作用。

《底特律:成為人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將「互動式電影遊戲」這種看劇情為主、玩遊戲為輔、一切都為講好一個講故事為主旨的遊戲類型真正的帶入了大眾視野內。前有《暴雨》、《奇異人生》、《超凡雙生》、《行屍走肉》等作品,但其中的一些作品仍然屬於小眾甚至只屬於遊戲圈內的小眾。《底特律:成為人類》的成功一方面將和互動式電影遊戲帶入大眾視野,另一方面也證明了用遊戲單純的講故事這事兒在市場上的可行的,換句話說,互動式電影遊戲這種剛剛走入大眾市場的新的遊戲類型和所有老牌遊戲類型一樣是有很大市場的,缺的只是好作品。《底特律:成為人類》的功勞之一就是證明了這一點,而這件事在以前是完全不可想像的事情。

體量龐大分支多

在如同《底特律:成為人類》內仿生人冰冷AI邏輯一樣陳述完《底特律:成為人類》的偉大之後,我們就可以帶有情緒、感性的來看看這款互動式電影遊戲的品質究竟如何。《底特律:成為人類》講述的是一個近未來的科幻故事,我們知道,在娛樂化嚴重的時代裡,科幻題材一直以來就是一個小眾題材,不過隨著近幾年各色科幻題材影視作品的出現,科幻題材也越來越為大眾所理解和接受,無論是在電影劇集、動漫還是在遊戲方面,科幻題材也逐漸打開了市場,相關作品也越來越多,原本小眾的題材和市場也成為了大眾市場。《底特律:成為人類》的成功也許也少不了這個因素。

《底特律:成為人類》的故事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並不是一個很精彩的故事。遊戲以三個不同境遇的仿生人為視角,以三個基本獨立而偶有交集並互相影響的故事講述了仿生人逐漸向擁有感情的人類發生轉變的故事。人工智慧覺醒後反抗人類,這樣的故事套路在科幻圈裡完全就是一個最為俗套的故事,不少小說、電影、美劇、動畫、漫畫、遊戲什麼的全都講過類似的故事,所以從本質上來講《底特律:成為人類》的故事毫無新意。儘管遊戲有一些設定、對話和劇情有些過於生硬與不合理,但是《底特律:成為人類》在故事細化方面和講故事的方式層面上卻運用了很多精彩的手法,加上遊戲這種故事載體的諸多講故事的高級可用手段的配合,將一個原本老套毫無新意的科幻故事講出了彩。

《底特律:成為人類》細節上的處理很強,將一個仿生人從絕對服從人類命令的奴隸地位逐漸變成擁有向人類討要平等自由意識的過程,從三個截然不同的視角,也就是遊戲中的三個主角卡拉、康納、馬庫斯所帶來的三個故事線,將這個多因素下促成的仿生人覺醒的過程不慌不忙地娓娓道來。卡拉與愛麗絲的部分側重仿生人對人類小孩產生的愛的情感,玩家跟隨著卡拉與愛麗絲的逃亡旅程,二人的羈絆越來越深,平淡中的真情流露足夠感染玩家引起共鳴。

處理異常仿生人的康納與漢克隨著調查的不斷深入,康納也逐漸從接觸到的各種異常仿生人所流露出的人類感情中逐漸獲得了人類感情而變成異常仿生人,一段以諷刺意味明顯的故事。馬斯庫故事線是《底特律:成為人類》的主線故事,從覺醒到領導仿生人向人類討要自由平等的權利,從默默無人成為仿生人領袖。三條線互相交織,部分劇情互相重疊並互相影響,雖然整個遊戲的故事線的最終結果固定,但每一條故事線內都有很多不同的故事走向,不同的選擇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在遊戲中,玩家越是看到了更多的故事不同走向的可能性,越是對角色和故事能夠擁有更深層的理解,還記得前邊我們講的關於賦予椅子更多意義的例子嗎?《底特律:成為人類》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將原本平淡無奇甚至不起眼的老套故事賦予了更多的含義,這也讓玩家們產生了更多不同的理解,而這種「同一種事物放在不同理解情境下並人為的賦予不同的含義會產生不同理解」的手法在最近大熱的美劇《西部世界》中也是被運用到了極致,隨著觀眾獲得的信息數量的上升,對同一件事的理解也會發生變化甚至翻轉,這所帶來的震撼遠比精彩故事本身所帶來的震撼要強的多。

因此,《底特律:成為人類》是非常鼓勵玩家進行多次遊戲的,遊戲鼓勵玩家嘗試走不通的故事線,在同一條既定的故事線中鼓勵玩家解開更多可能的發展走向。過完一邊遊戲劇情大致只需要10多個小時的時間,然而想要將所有分支都體驗一遍的話30個小時也不夠用,當然這裡會包含大量重複體驗的劇情,這一點上《底特律:成為人類》做的並不好。想要體驗更多可能性,除了重玩某一章並選擇不同分支之外別無他法,遊戲不允許玩家直接在某一分支點上開始遊戲,這一點上《底特律:成為人類》有些不人性化的同時,遊戲體量雖然的確很大,但在大的基礎上還是注入了不少水分讓體量顯得更加龐大。

另外與《暴雨》、《超凡雙生》這些Quantic Dream之前的作品相比,遊戲中的互動部分是有進步的,除了簡單的QTE之外,分析線索重現事情經過以及計算行動方案找出可行方案並執行的這兩種在遊戲中的表現形式是很棒的思路,既直觀化的展現了仿生人超人的計算能力和過程,又增加了比較新穎有趣的操作互動,再賦予推動劇情的任務,讓這兩種新穎的玩法變得非常精彩。

我們也來談談雲玩家

最後需要聊聊的是雲玩家這個早已出現卻一直在地下活動,而又恰好而因為《底特律:成為人類》的大熱而被擺在檯面上的特殊群體。廣義上的雲玩家指的是那些自己不去實際來玩遊戲,而是通過觀看直播或是視頻攻略來享受遊戲的群體。狹義上的雲玩家概念在廣義概念中再加上一條「視頻通關後去各大網絡平臺發表看法」即是。正統玩家們——為了區分我們暫且稱之為正統玩家,這裡的正統玩家在意義上沒有任何意義上的高低,只是一個稱呼而已。正統玩家們所憎恨的並非廣義上的雲玩家,而是狹義的雲玩家:「憑什麼沒買主機沒買遊戲沒花時間玩的雲玩家們還能像我們這樣付出了時間精力和金錢的正統玩家一樣享有發表意見的權利?」換句話說,你偷偷的視頻通關了不讓我知道也就算了,一旦我發現你不僅雲通關還出來瞎BB我就得義不容辭的出來懟你。

其實正統玩家和雲玩家之間的鄙視鏈與正盜版玩家之間的鄙視鏈很類似,圍繞的都是「在沒有付出相應時間金錢等代價下是否擁有對某遊戲評價的有無話語權」的問題。在我看來,正統玩家和雲玩家都是玩家,都有享受和評價、討論遊戲的權利,雲玩家與正統玩家們的卻別只是在於體驗遊戲方式上的不同,雲玩家吃的是快餐,正統玩家吃的是正餐,正餐的營養必然會遠比快餐要高,而吃快餐也必然會失去正餐本有的營養。

在如今生活節奏與來越快的時代裡,能夠真正享受正餐的群體數量並不多,熱愛遊戲玩家們的群體是很多元的,有正是處於擁有相對來說大把私人時間的學生黨和大學生們,也有拖家帶口賺錢養家油膩的中年人,不同的群體享有的私人時間的多少截然不同,用同一把標尺來衡量是有失偏頗的。我們沒有要求7x10小時工作的人只有完整玩完一款遊戲才能上論壇、微博上表達對這款遊戲看法的權利,而且這也很不現實。對於私人時間並不多的玩家來說,利用碎片時間視頻通關是最好的選擇,如今各種「5分鐘看完一部電影」的電影劇情快餐、「3分鐘速度一部經典」的讀書快餐出現的原因就是因為有需求的群體,有需求才有供應,這基本的道理我們不難理解。

所以正統玩家和雲玩家沒有誰高誰低,消費遊戲的方式不同獲取的營養不同,僅此而已。世界觀格局越大的人,就越能夠理解和包容更多事情。拋開那些遊戲之外的爭端,享受遊戲本身的樂趣,這才是作為一名合格玩家的根本精神。

結語

Quantic Dream在經歷了2005年的《幻象殺手》、2010年的《暴雨》、2013年的《超凡雙生》之後,終於在2018年5月25日發售的《底特律:成為人類》在商業上的成功而將互動式電影遊戲這個新興的遊戲類型帶入了大眾的視野內。遊戲的品質高、體量大,遊戲的體驗和重玩度也很好,遊戲的故事雖然老套,但以科幻的題材探討了近代未來世界會出現被仿生人的可能性,為玩家們帶來了更多關於「AI發展到極致後的世界是什麼樣的」的思考,這一點上做的也很成功。

遊戲對人工智慧與情感的討論讓《底特律:成為人類》在劇情上超越了單純遊戲的範疇,遊戲所講述的並不只是一個關於近未來人工智慧覺醒的故事,結合現實世界中在如今人各國工智能急速發展的大背景,或許《底特律:成為人類》的故事就是我們的未來世界的樣子。正如遊戲開始的那位女性仿生人對你說的那樣:「…別忘了,這不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這也是我們的未來。」

相關焦點

  • 評《底特律:成為人類》:關於仿生人的浪漫科學幻想
    體積大,分支多當陳述很棒,因為《底特律:成為人類》和《底特律:成為人類》中的AI邏輯一樣冷淡,我們可以對這個互動電影遊戲的質量有一個感性和感性的看法。《底特律:成為人類》在不久的將來是關於科幻故事,我們知道,在嚴肅娛樂的時代,科幻小說一直是少數民族的主題,然而隨著近年來各種科幻題材影視作品的出現,科幻題材越來越被大眾所理解和接受,無論是在電影連續劇、動畫還是遊戲中,科幻題材都是隨著市場的發展而逐漸開放的,相關作品也越來越多,原創少數民族的題材和市場已經成為大眾市場。《底特律:成為人類》的成功可能沒有此因子。
  • 遊戲《底特律:成為人類》裡面覺醒的,可能是假的仿生人
    仿生人如何繁衍自身,他們怎麼看待人類這種創造了他們又在體力和智力上都不及他們的物種?這些問題,在《底特律:成為人類》裡都找不到答案。
  • 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底特律:成為人類》 評測
    :成為人類)》。《底特律:成為人類》(下面簡稱《底特律》)的誕生很是有趣, 2012年工作室在PS3平臺上發布了一段名為「Kara」的技術演示,這段驚豔了全世界的CG我至今印象深刻。在眾多的討論和支持聲中,次年工作室總監David Cage決定把它做成一部完整的遊戲,當然,是在《暴雨》和《超凡雙生》的形態基礎上,而片中這個叫Kara的仿生人現在也就成為了遊戲裡的主角之一卡菈。
  • 人類與仿生人的區別?都說《底特律》的機器沒感情,康納表示不服
    《底特律:成為人類》,之前挺具有話題性的一款互動式電影遊戲,倒不是因為它很火,而是它的話題性已經超出了遊戲圈,大體上有兩個原因,首先是它的玩法,讓他看起來不像是遊戲,更像欣賞一部長達十多個小時的電影一樣。
  • 用另一個曾經熱門的遊戲舉例——《底特律:成為人類》
    講世界觀需要單開篇章,用另一個曾經熱門的遊戲舉例——《底特律:成為人類》玩過這個遊戲的人,會更加認同的是遊戲的技術表現力,而不是遊戲故事,這就源於其世界觀與故事定位的偏離。無論是否資深的玩家,都有著明顯的微妙感,雖然不一定能說出來是為什麼。
  • 劇情類遊戲巔峰《底特律:成為人類》——互動電影遊戲的新裡程碑
    (關注我,即刻白嫖《底特律:成為人類》~)《底特律:成為人類》,最初於2018年在PS4上發布,2019年年底被移植到PC上。作為一款略帶爭議性的互動電影遊戲,本作因獨特的玩法和敘事讓無數玩家驚嘆。在深入探究《底特律:成為人類》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一些背景信息。如果你玩過Quantic Dream的其他遊戲,那麼你應該你對其遊戲風格和故事很熟悉。《暴雨》(可在公眾號回復下載)、《超凡雙生》都包含著濃濃的互動電影類動作冒險元素,由玩家自己的抉擇故事發展和結局,對每個抉擇負責,這一賣點瞬間引起無數玩家的熱議。《底特律:成為人類》也是如此。
  • PS4遊戲《底特律:成為人類》,究竟算火還是不火
    《底特律:成為人類》可以說,對於經常上網的人來說,並不是一個陌生的字眼,前段日子更是火得一塌糊塗。網絡上的視頻、漫畫、同人圖,可以說是應有盡有。這樣看上去,似乎是一個大熱的遊戲。因為全民的興趣度都被挑起了。但是小編近日看到了一組數據。
  • 《底特律:成為人類》——不僅僅是一款互動遊戲這麼簡單
    《底特律:成為人類》是由一家法國工作室——Quantic Dream研發了一款遊戲。從遊戲的名字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改變人類」,以人性為核心的「機器人」的故事。因為遊戲不受畫面長度的限制,你幾乎可以在《成為人類》中找到所有動人的淚水。而這款遊戲不同於現代電子遊戲的發展,它提供了重要的遊樂場以及增強了可玩性。和《隱形守護者》一樣,它增強了交互和幹預,用一個鏡頭或者一封信來表達以及將聚焦點放在對話和解謎上。
  • 《底特律:成為人類》白金攻略
    進入演播廳之後可以選擇殺死逃跑的人類,並注意在演講完畢之後的QTE,否則賽門會受傷。這幾點都完成之後就可以跳傘離開,並解鎖獎盃。這個獎盃和一督耶利哥二選一一督耶利哥康納連接賽門的記憶章節:公敵首先要保證在「史特拉福大廈」這一章中賽門受傷但沒有死亡,這樣才能在「公敵」這一章裡找到活的賽門。到達頂層之後,選擇【襲擊】之後,先攻擊左邊打電話的警衛,這樣右邊的警衛就會開槍擊傷賽門。
  • 《底特律:成為人類》上電視:遊戲的常態化
    這個7月,《底特律:成為人類》的熱度有了小小回暖:它代替《實況足球2019》成為本月PSN會免遊戲,而且是數字豪華版。除了「實況」忠實粉絲之外,大部分玩家對這個消息還是喜聞樂見的,不論之前買沒買,都不妨礙我們刷些「真香」「猶豫就會白給」「Becoming Free」的玩笑梗。
  • 底特律成為人類為什麼突然大火?這款遊戲的質量到底有多高
    就在最近,一款名為底特律:成為人類的遊戲突然火爆了整個PS和PC平臺,全球各國的玩家都在競相購買,而這款遊戲的評價也是非常之高,而且在單機遊戲銷量不好的中國也是獲得了很高的人氣,很多的主播例如大司馬等等都開始玩了起來,這也對於這款遊戲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 《底特律:成為人類》帶你摸索答案
    這一款《底特律:成為人類》,也因循舊作應該說在發布之後,貶褒不一。遊戲在一經發出之後緊接著在全球掀起了一波熱潮,許多的主播玩家都已經選擇直播這款遊戲。在b站也有很多二次對創作的一些作品,其實這也反映出了我們對互動電影遊戲的一種探索和好奇,這樣一種全新的合作方式,會讓人們更高的感受一種參與感。遊戲的開發商也是卯足了勁兒要做互動電影遊戲領域裡的領頭羊。
  • 底特律:變成人類,白色連帽概念服cos,我的心都被撩走啦
    《底特律:成為人類》是一款人工智慧題材互動電影遊戲, 遊戲的背景設定在未來的底特律,講述了擁有自我意識的仿生人卡拉、康納和馬庫斯三位角色,並在一個個的選擇中,見證仿生人和人類的命運。
  • 《底特律:變人》開啟AI之旅,仿生機器人與人類大戰一觸即發
    馬庫斯(男),馬庫斯是模控生命公司的創始人親自設計研製的RK-200型號仿生人原型機,後作為禮物贈予畫家卡爾·曼菲爾德(卡爾·曼菲爾德成為他的主人)。在卡爾與其不孝子李奧·曼菲爾德的一次爭執中覺醒成為異常仿生人,並被隨後趕到的警方控制,被輕度拆解後從垃圾場逃亡至異常仿生人革命組織「耶律哥」,逐步提升在組織中的地位並最終以領袖的身份發動了底特律仿生人革命。康納(男),遊戲中康納是模擬生命公司於時下研製出的RK-800型號仿生人,具有市面上其它型號仿生人所不具有的高性能。
  • ZX ALKYNE 是你曾經幻想過的那雙「未來球鞋」嗎?
    而關於科幻、關於未來,「仿生人」一直都是大熱的題材,我們也更容易對類人形象的仿生人產生共情。 「仿生人」究竟象徵著什麼? 樂園裡,人類可以在肉眼無法分辨的仿生人世界為所欲為。而另一部科幻遊戲大作《底特律:變人》,那些看上去與人類幾乎無異的仿生人,也將科技發展後人類生存的反思體現得淋漓極致。
  • 遊知有味:《底特律:我欲為人》中的機器人真有可能成為人類嗎?
    唯有通過對未來科技的幻想,才能描寫出那個不可知的未來世界一角。正因如此,科技當中最容易讓人有技術力體現的,感受度最高的,衝擊力最大的,莫過於出現機械人(robot)。在科幻小說《科學怪人》中,弗蘭肯斯坦的出現,代表著人造人這一概念的出現,人們開始思索:人造之物真的能夠擁有思考能力嗎?
  • 《底特律:成為人類》——品質毋庸置疑,可惜優化不太理想
    《底特律:成為人類》是由QuanticDream製作的一款人工智慧題材互動電影遊戲。遊戲於2018年5月25日發售於PS4平臺,後續登陸到PC端的EPIC平臺鎖區獨佔了一年時間,並於今年6月18日與《暴雨》、《超凡雙生》一同登陸到Steam平臺。
  • 底特律變人各種結局,未來的人類社會真的會出現人工智慧麼?
    5月25號新發售的互動類ps4遊戲《底特律變人》火遍了遊戲圈,很多人分分入手攻略這個遊戲,由於它是很據蝴蝶效應的一種遊戲,遊戲中的不通選擇,導致了遊戲結局的不同走向。《底特律變人》三大主線康納線底特律變人與康納有深厚友誼的人類警察其實是支持仿生人擁有自我意識的,而很多人選擇了投靠馬庫斯,如果選擇這個結局,就意味著革命要與人類站在對立面,最後的劇情,如果選擇制服馬庫斯幫助人類,如果我再玩一次很可能會選擇這個,就像看過的電影
  • 《底特律變人》劇情心得 底特律變人劇情怎麼樣
    筆者對於底特律的心得,在上次的試玩版中也詳實地描述了,因此系統的部分就不再多加的贅述,僅對於劇情做出一些個人的想法,因此多少有些劇情透露,還沒破關得請三思喔。  本作描述在未來的世界,製作出一個名為仿生人的機器人產品,用來服侍人類,並且滿足人類所有的欲望。包含了工作上、打雜以及七情六慾……人類受傷需要醫療費、養病,人有體力,也會累。
  • 把互動電影遊戲做出新高度——《底特律:變人》
    常年對專一領域的深耕使得他們成為了業界最頂尖的團隊,回顧Quantic Dream曾經的作品,《暴雨》、《超凡雙生》,無一不是推動著互動電影發展的精品。而這次《底特律:變人》同樣令人驚喜,雖然在電影、文學裡關於智慧機器人意識覺醒反抗人類這種題材並不少見,但在新奇的互動電影表現下,卻有了不一樣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