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識別下方二維碼加我好友
撰文 | 魏水華
頭圖 | 安徽發布
公元322年,大將軍王敦起兵造反,攻破了東晉國都南京。在誅殺異己、自立宰相後,撤兵回到武昌。為了更方便地遙控南京政局,王敦選擇了南京上遊的一塊臨長江的港口築城。從地理來看,這裡屬於長江中遊江漢勢力的輻射區域;同時,它又扼住了長江下遊南京城的咽喉。三國兩晉時代,長江流域開發程度很低。有人建議王敦,此處沒有成熟的耕地,恐怕養不活軍隊。王敦答:魚蝦遍地,豈足慮乎?
史書把這座城市稱為「王敦城」。當軍事作用褪去時,它後來的名字成了「蕪湖」;而王敦口中遍地的魚蝦蟹,則被今天的蕪湖人做成了蝦子面、火烘魚、蟹黃湯包。
淡水河鮮的美味與叛逆的性格,是蕪湖建城的基因,也是這座城市傳續千年的基因所在。▲蕪湖古城 | 攝影S小民
晉明帝平定王敦之亂後,以王敦城為核心,設立了上黨、襄垣等幾個縣城,統一由南僑郡管轄。蕪湖之名,作為南僑郡的別稱,由此源起。沒錯,
上黨、襄垣這些地名,都來自千裡之外的山西,而最早安置在這裡的百姓,則是五胡亂華時南遷的山西士族和難民。作為晉王朝的基本盤,山西移民在南方得到了善待,除了按照故土為遷居地起名之外,不難想像,北方民風民俗也得到了很多保存。
▲蕪湖中江塔 | 攝影S小民
今天,
帶有移民色彩的名字「南僑」雖然被人淡忘,但蕪湖人對麵食依然有著異乎尋常的熱愛,究其源流,恐怕與山西移民們帶來的飲食習慣和味覺基因不無關係。「光面」或者「光頭面」是蕪湖人最常吃的麵條之一,不是因為老闆光頭,而是面裡什麼輔料澆頭都不放。相較於江浙地區文雅的稱呼「陽春麵」,蕪湖光面直白易懂,但做法卻不打折扣:豬骨和雞架熬出的高湯加一勺豬油、頭水焯熟的手工麵條、碧綠的小油菜,湊成一碗三足鼎立的大戲。如果能外加一隻荷包蛋,就是蕪湖人最家常的一頓早餐。大肉麵的核心是一塊燜到入口即化的紅燒豬五花肉,在麵湯的浸潤下脂香撲鼻,老麵館六朝居只憑這一味,就在蕪湖的麵食江湖上縱橫百年,堪稱傳奇;
蝦子面只取淡水河蝦的蝦子,加入蔥姜醬油炒成綿糯幹香的蝦膏,吃時澆在麵條上,其鮮無比,善制此味的耿福興酒樓,每天排成長隊。相比隔壁江蘇的三蝦麵,蕪湖蝦子面的削減了蝦仁蝦腦,如蕪湖這座城市一樣,保留味覺精華的同時,更接市井地氣。湯包是反映了蕪湖江南風情的面點。說是湯包,其實與揚泰地區拿著吸管吸的湯包完全不同,長得更近似於江南蘇錫常地區的「小籠饅頭」:一個個一口能吃掉的小包子,用半發酵的薄麵皮包裹,裡面晃蕩著皮凍融化的湯汁,誘人食慾。
在蕪湖,湯包是幾乎所有早餐店的標配,是不管貧賤富貴、不管男女老幼,人人熱愛的點心。各式各樣的餅,是蕪湖作為南方麵食之都的另一種詮釋,蘿蔔絲餡兒的千層酥燒餅、甜鹹平衡的椒鹽餅、肥多瘦燒油潤無比的肉燒餅、包裹甜桂花醬的桂花燒餅……燒餅這種本質上屬於平民的美食,和江南風味的多變吃法講究做工,在蕪湖得到了最好的結合。腰子餅是最值得一提的蕪湖面點。說是餅,其實更像是一種炸糕。白蘿蔔絲與麵粉漿混合,用特質的腰子形模具在寬油中炸到外酥裡嫩。在江浙,這種小吃被稱作「油墩」「油墩兒」,但蕪湖當地腰子形小巧的模樣,就讓它多了三分誘人。腰子餅最正宗的吃法要配藕稀飯,這種蓮藕與稀飯分別煮熟後,加糖混在一起的小吃,可以視作南京糖芋苗的變體,也可以看成蘇州糯米藕的散裝。總之香甜滑爽,一派平民小吃的情趣。從南北朝到南宋,長達八百年的南方大開發,終於讓中國南方的經濟實力全面超越北方。精緻與優雅,從此成了江南的代名詞。作為江南地區的一份子,蕪湖在這八百年中,也逐漸從一片雜草叢生的溼地,變成了聞名遐邇的江南佳麗之城。最早在明初葉,長江流域出現了安徽蕪湖、江蘇無錫、江西九江、湖南長沙(一說湖北沙市)並列的「四大米市」。四座稻米交易核心城市脫穎而出,成為明帝國的稅負重鎮。相比無錫、九江、長沙,蕪湖是四座城市中歷史最短、底蘊最淺的城市。但它卻在四大米市中交易量最大、排名最前。這與元明兩代資本主義萌芽有關,更與蕪湖獨特的地緣結構有關。這座坐擁長江幹流,和兩大長江支流青弋江、青安江的城市,是天然的內河良港、水路通衢。向西,輻射江漢;向東,直達吳越;向南,連通贛、湘水系,乃至嶺南桂粵。這導致了蕪湖作為商貿城市,在明以後的逐步繁榮。
各地官宦商人、販夫走卒的往來,也為蕪湖帶來了包容的美食基因。一句民間俗語「
客到蕪湖吃不愁」,既說出了蕪湖的好吃,也反映了蕪湖小城,能容納各地口味的歷史。渣肉蒸飯,本質上是江西粉蒸肉與米飯的結合,一小撮吸味道的千張絲,把這種小吃的悠長滋味提升到頂點。炒涼粉是四川涼粉和江西小炒的結合。晶瑩剔透的涼粉,加上辣椒、蝦皮、蘿蔔乾等佐料後,在鍋裡用近似於魯菜「軟炒」的方式逼出鑊氣。滋味香濃,口感嫩滑。
赤豆酒釀是蘇州綠豆湯的改版升級。燉到酥爛的紅豆,與香甜的酒釀混合後冰鎮,是夏日蕪湖街頭的扛把子。
此外,蕪湖還是隱藏的吃鴨之都。坊間傳聞,蕪湖人每天消費的鴨子超過五萬隻,雖然看起來不如南京八萬隻多。但對比蕪湖不到200萬人口,和南京超過800萬人口,「鴨之地獄」絕非浪得虛名。蕪湖人吃的紅皮鴨子和無為板鴨,其實也脫胎自南京烤鴨和鹽水鴨。區別是紅皮鴨子刷了醬料,皮不如南京烤鴨酥脆,但更多汁、更有嚼勁,肉質比南京烤鴨更酥鬆。無為板鴨則可以視作南京鹽水鴨的減鹽版本,滋味清淡,不易儲存運輸,卻在當地更有市場。此外,許多板鴨店還會搭售燻鴨。這種先滷後燻的鴨子,顏色褐紅,除了鴨肉本身的清甜之外,還加入了煙燻香味,頗有點西南地區燻臘肉的模樣。1876年9月13日,對蕪湖的美食史來說,是決定後來走向的一天。在這天,滿清政府和英帝國籤訂了《中英煙臺條約》。長江良港蕪湖,成了中國最早開埠的內河城市之一。
從民族史觀出發,這當然是喪權辱國的一頁。但客觀來說,西方文化的入侵,也為蕪湖帶來了現代化的城市規劃、接軌當時世界科技水平的學校、醫院和工廠。
從此之後,蕪湖一路「嗚呼」起飛,超越周邊宣城、安慶、徽州、蚌埠等老牌名城,成為今天經濟發達程度僅次於省會的安徽第二大城市。這種文化自信,也反映在了蕪湖的飲食上。一方面,安徽本土的臭菜、黴菜,在蕪湖得到了最精緻的製作;另一方面,來自江浙地區的清蒸、紅燒,也在蕪湖生根發芽,融合發展。今天,包括毛峰燻鰣魚、蟹黃蝦盅、鮮蝦藕餅、百子酥肉、紅米炒河蟹在內的眾多安徽名菜,最早都發源於蕪湖地區。
即便最簡單的河蝦,蕪湖人也喜歡拿來清蒸,長江水滋養的鮮、甜、嫩的蝦肉,是別處不多見的美味。安徽人把蕪湖及周邊城市的菜品,形象地統稱為「沿江菜系」。它是中國最早誕生的融合菜系之一,也是中餐現代化的前哨兵。在同時代國內其他地區執著於手工、匠人、老字號這些關鍵詞時,作為最早實現工業現代化的城市,蕪湖還把工業與飲食結合起來,打出了自己的城市品牌。
從改革開放之初的傻子瓜子,到今天的三隻松鼠,在以吃吃吃吃影響中國的道路上,蕪湖人從未落後。從某種角度來說,公元322年,王敦選擇在這塊長江良港築城,就已決定了它後來的滋味,和命運。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食味藝文志(ID:foodoor)授權轉載,作者:魏水華,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愛味精選。歡迎加入廚影美食超級吃貨群(加微信 zhp20201112 申請入群)。您的支持就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
更多精彩內容
請點下方連結關注
請識別下方二維碼加我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