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拘無束,信筆書來!趙孟頫大字行書精品!

2021-02-23 中國書法網

趙孟頫 《送瑛公住持隆教寺疏》卷 (局部)

紙本,縱47.7、橫333.5釐米。天津博物館藏

讀天津博物館藏趙孟頫晚年力作《送瑛公住持隆教寺疏》卷
  馬大東

   趙孟頫(公元1234—1322年),堪稱我國元代最偉大的書畫家,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水晶宮道人,中年曾署孟俯,湖 州(今浙江吳興)人。生於宋保佑二年,卒於元至治二年,宋宗室。入元,世祖忽必烈搜訪『遺逸』,經程鉅夫薦舉,官 刑部主事;後累官至翰林學士承詣,封魏國公,諡文敏。工書法,猶精正、行書和小楷。所寫碑版其多,圓活遒媚,人 稱『趙體』。擅畫,主張『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並用書法技巧寫古木竹石,自稱『石如飛白木如籀』。他變 革南宋院體格調,開創了元代畫風。能詩文,風格和婉。兼工篆刻,以『圓朱文』著稱。有《松雪齋集》。趙孟頫存世書跡多,如《洛神賦》、《道德經》、《膽巴碑》、《玄妙觀重修三門記》、《四體千字文》等。其畫作亦有存世,皆為珍品。其妻管道昇, 字仲姬,工書法,擅畫墨竹梅蘭,亦為我國古代著名女書法家。


  趙孟頫書《送瑛公住持隆教寺疏》卷,紙本,縱47.7、橫333.5釐米,書於至治元年12月,趙氏時年 68歲。疏的正文凡25行,每行最多7字。


  此卷曾著錄,見《鐵網珊瑚》、《式古堂書畫匯考》,明項元汴曾收藏。疏中之瑛公,即僧祖瑛,曾住持杭州萬壽寺,昌國 州即今之浙江定海。為送祖瑛住持隆教寺,趙氏特書此疏。趙氏是於第二年6月辭世的,這又是趙較為少見的大字行書作品。在 趙近60年的書畫生涯中非同一般,佔據重要的地位,故此卷吸引了眾多學者的關注。關於趙氏一生對書法的追求及其書風的演變, 明初宋濂在跋趙書《浮山遠公傳》中云:『趙魏公之書凡三變,初臨思陵(宋高宗),中學鍾繇及羲、獻,晚乃學李北海。』此言 影響較大,但這只能說是趙氏書法發展的大概軌跡。因所述過於簡要籠統,因此也有現代學者認為並不確切,曾對此趙氏書風的 三段論提出異議。誠然,像趙氏這樣的書畫大師,其藝術創作的時間近60年,藝術修養又是那麼全面高深,藝術成就又是那麼傑出偉大,其書法風格的形成、演變,理應有一個相當複雜、長期的過程,絕不是後人一句話、幾句話就能概括得了的。趙 氏自己所述的學書心得和自己的藝術作品才是其走過的書學道路的最好寫照。書家的創作實踐,總是和他的藝術追求分不開的。 一個人的審美取向,一個人的美學價值觀念,對藝術創作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這一點在趙氏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我們知道,宋代的蘇黃米蔡四家,在當時對書壇有很大影響,而且也是我國書法史上的傑出書家.但趙氏不以為然,他 對宋人『尚意』書風極為不滿。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中年以後,他逐漸在心中豎起崇高的藝術偶像,而且自此以後再五更改, 那就是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簡稱『二王』。他曾說:『右軍字勢雄強,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 『蘭亭者,新體 之祖也,然書家,不學蘭亭,復何所學?正是趙氏的這一觀念,使他一步步走向書法藝術的頂峰。


  縱覽趙氏晚年較大字體的書作,有延佑三年的《膽巴帝師碑》、延佑六年的《仇鍔墓誌》、延佑七年的《福神觀記》等, 但這些書作基本上還是屬於楷書,與此疏的書體尚有不同,可比性不是很大。此疏更像是即興之作,無拘無束,信筆書來,行中 夾草,方圓並用,別有一番筆墨,別有一種風格,別有一番意趣。它在趙氏的書作中是極為罕見的,趙氏在其晚年,於諸多江南 名流面前,又著實顯露了一次非凡的藝術才華,同時也使自己的書法藝術攀上又一新的高峰。這是趙氏晚年爐火純青的書法藝術 在自己一生中空前絕後的展示,也可說是在近60年書畫創作舞臺上,乃至在中國延綿數千年的繽紛書壇上,最後一次完美謝幕。 之後,這顆書畫巨星便隕落了。難怪書中所列江南名流胡長孺發出如下感嘆:『子昂書,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裡,舉無此書,』這種評價,對子昂並不為過。難道不是這樣嗎?自元至明清的幾百年間,再沒有哪位書家的藝術成就能與子昂相比。即使是極為 自負,總欲將己與子昂相提並論且風靡一時的董其昌,無論是在人品、藝術的修養方面,還是在書法功底方面,與子昂相比也差 之遠矣: 雄強縱逸而不失法度,圓活遒媚而不落輕浮,筆墨嫻熟而又張弛有度,深沉儒雅而又平易近人,我想這就是此疏的藝術風格。

釋文:
  茲審石室書記瑛公住持昌國州隆教禪寺,凡我與交,因詞勸□
  處西湖之上,居多志同道合之朋;歌白石之章,遂有室邇人遠之嘆。第恐大瀛之小剎,難淹名世之俊流。石室長老禪師,學 識古今,心忘物我.江湖風雨,飽飲諸方五味禪;棒喝雷霆,顯揚聖諦第一義。掃石門文字之業,傳潛子書記之燈。鈯斧既已承 當,瓣香須要著落。望洋向若,不難浮尊者之杯;推波助瀾,所當鼓烝徒之檝。即騰闊步,少慰交情,開法筵演海潮音,龍神拱 聽,向帝闕祝華封壽,象教常隆。
  至治元年十二月日疏。松雪道人書。山村逸民仇遠、北村老人湯炳龍、巴西鄧文原、婺胡長孺、吳興趟孟籲、西秦張模、楚 龔鏽、長沙馮子振、燕山貫雲石、吳張淵、浦城章懋卿、玄覽道人王壽衍、紫霞道士馬臻、句麴道士張嗣顯。 



   元楊載《翰林學士趙公狀》云:『公性善書,專以古人為法。篆則法《石鼓》、《詛楚》;隸則法梁鵠、鍾繇;行草則法逸 少、獻之,不雜以近體。』陶宗儀《輟耕錄》云:『文敏以書法稱雄一世。其書,人但知從魏晉中來,晚年則稍入李北海耳。嘗 見《千字文》一卷,以為唐人書,絕無一點一畫似公法度,閱至後方知為公書。』楊慎《黑池瑣錄》云:『虞文靖公曰:「魏晉 以來,善書者未嘗不通六書之義。吳興趙公之書冠天下,以其深究六書也。」此評始為的論。』孫退谷《庚子消夏記》云:『楷 法至晉人而聖。唐楷失之板。宋人無楷。即吳說以楷名,亦多帶行。唯子昂獨得晉人遺法,蓋其結構精嚴,丰神瀟灑。胡汲仲謂 「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裡,無此書」,非過也。』包世臣《藝舟雙楫》文:『吳興用筆結體,全以王士則《李寶臣碑》為枕中 秘,而晉唐諸家,亦時出其腕下。』


  楊守敬《學書邇言》云:元人書碑之存者,以趙松雪為最多。大抵胎息李北海,足以上凌宋代,下視勝朝。』又云: 元人自以趙松雪為巨擘,簡札脫胎右軍,碑版具體北海,自是東坡後一人。』何良俊《四友齋叢說》云:『至元時有趙集 賢出,始盡右軍之妙,而得晉人之正脈。故世之評其書者以為,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裡,舉無此書。』項穆《節法雅 言》: 『趙孟頫之書,溼潤閒雅,似接右軍正脈之傳。妍媚纖柔,殊乏大節不奪之氣。』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云:『古 人作書,必不作正局。蓋以奇為正,此趙吳興所以不入晉、唐門室也。』又云:『書家以險絕為奇,此竅唯魯公、楊少師得之,趙吳興弗能解也。』王世貞《藝苑卮言》云:『趙承旨則各體俱有師承,不必己撰。評者有奴書之誚,則太過。然 直接右軍,吾未之敢信也。小楷法《黃庭》、《洛神》,於精工之內,時有俗筆。碑刻出李北海,北海雖佻而勁,承旨 稍厚而軟。唯於行書極得二王筆意,然中間逗漏處不少,不堪並觀。承旨可出宋人上,比之唐人,尚隔一舍。』馮班《鈍 吟書要》云:『子昂用筆絕勁,然避難從易,變古為今。用筆既不古。時用章草法便拙。當其好處,古今不易得也。』錢泳《書學》雲 『或問餘,宋四家書既不可學,當學何書為得?餘曰:「其惟松雪乎!」松雪書用筆圓轉,直接二王,施之 翰牘,無出其右。前朝如祝京兆、文衡山俱出自松雪翁。本朝如姜西溟、汪退谷亦從松雪出來。學之而無弊也。唯碑版之書則不 然。碑版之書必學唐人,如歐、褚、顏、柳諸家,俱是碑版正宗。其中著一點松雪,便不是碑版體裁矣。』包世臣《藝舟雙楫》 云:『吳興書筆專用平順,一點一畫,一字一行,排次頂接而成。古帖字體大小,頗有相逕庭者,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 情意真摯,痛癢相關。吳興書則如市人入隘巷,魚貫徐行,而爭先競後之色,人人見面,安能使上下左右空白有字哉,其所以盛 行數百年者,徒以便經生、胥吏故耳。然競不能廢者,以其筆雖平順,而來去出入處,皆有停蓄。其後學吳興者,雖極似而曲折 停蓄不存,唯求勻淨。是以一時雖為經生、胥吏所宗尚,不旋踵而煙消火滅矣。』吳德旋《初月樓論書隨筆》云:『學趙松雪不 得真跡,斷無從下手。即有真跡臨摹,亦須先植根柢。昔之學趙者,無過祝希哲、文徵仲。希哲根柢在河南、北海二家。徵仲恨 柢在歐陽勃海。此如學六朝駢麗文,須先讀漢書也。豈惟松雪不可驟學,即學元章、思白,亦易染輕綺之習。』

高清全捲圖

業務聯繫電話:15899791715

————中國書法網微信公眾平臺————

關注熱點,傳播最及時的書畫資訊;

堅守傳統,打造專業書畫權威平臺。

投稿及廣告推廣合作請聯繫:

廖偉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郵箱:cmlwf@126.com

往期經典

(直接點擊標題可進入瀏覽)

書畫高清資料

起居何如——米芾手札高清全集

傾仰情深——趙孟頫手札高清大圖全集

起居佳勝——蘇軾手札大全

雖遠為慰——王羲之傳本手札墨跡十三帖

極感遠意——黃庭堅手札大全

名家訪談

【對話名家】補硯齋訪談錄

【名家面對面】系列專訪之一 —— 石開先生訪談  (上)

【名家面對面】系列專訪之一 —— 石開先生訪談 (下)

經典專題

《石渠寶笈》特展布重量級展品搶先看!

「還原大師——何紹基的書法世界」展覽作品欣賞

不愛江山愛丹青——宋徽宗 趙佶 書法專輯

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展·國展學術論壇實況報導

推薦展覽

事茗——東一書畫雅集

陳忠康精品書法展在國家博物館舉辦(最全記錄)

"守正——全國百家楷書邀請展」

"望嶽——南嶽紀遊書畫展

傅志偉篆刻展

山房寫字——廖偉夫書法作品集

相關焦點

  • 清朝最美行書,啟功正是學的他
    梁詩正擅長書法。清人吳修在《昭代尺牘小傳》稱「詩正工書。」清人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書中說到梁詩正的書法:「公書初學柳成宮(柳公權),繼參文(徵明)、趙(孟頫),晚師顏(真卿)、李(北海)。」後人對梁詩正的書法評價很高,啟功先生多次提起「二梁」(梁詩正和其子梁同書),啟功先生的書法也受到梁詩正的影響。
  • 宋代名家,朱熹寫大字行書,這種大氣,誰能寫出來?
    朱熹自幼跟隨父親學習書法,臨寫過曹操的書法,學習過鍾繇的楷書,當然了,最愛的還是顏真卿的行書和草書。在個人風格方面,朱熹偏愛大字行書。《書史會要》中記載:柱子繼續道統,尤入聖域,而於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筆即沉著典雅,雖片縑寸楮,人爭珍秘。
  • 劉九庵:趙孟頫書偽作簡析
    據明代常熟詩人畫家鄧韍(黻)跋趙孟頫致季淵宗源信札後云:「趙魏公(孟頫)書,世多偽筆,予聞浙東西、江東仿公書者四百餘家。今以公手筆較之,始覺天駿行空,馳驟與凡馬遠矣。」清代鄭燮小楷書與小翁論書詩首云:「國初書法尚圓媚,偽董(其昌)偽趙(孟頫)滿街市」。可見偽跡流傳之廣。再如明清以來的法書著錄和各種《匯帖》的拓本中,也有些偽跡混雜在內。當然在偽品中,亦存在書法水平高下之分。
  • 五百年一趙孟頫 這個行書作品放的開
    趙氏是於第二年6月辭世的,這又是趙較為少見的大字行書作品。在 趙近60年的書畫生涯中非同一般,佔據重要的地位,故此卷吸引了眾多學者的關注。關於趙氏一生對書法的追求及其書風的演變, 明初宋濂在跋趙書《浮山遠公傳》中云:『趙魏公之書凡三變,初臨思陵(宋高宗),中學鍾繇及羲、獻,晚乃學李北海。』此言 影響較大,但這只能說是趙氏書法發展的大概軌跡。
  • 文徵明大字行書《燈花》,學的黃庭堅,2014年,拍了1150萬
    清代的王澍,在《論書滕語》中曾這麼說:「習古人書,必先專精於一家。」王澍說的有沒有道理?當然有。特別是初學書法,儘量不要今天寫這個,明天寫那個,逮著一個字帖往深處寫,比漫無目的地忙來忙去要強。特別是在寫大字的時候,他還會跑去借鑑一下黃庭堅。文徵明是怎麼將王羲之和黃庭堅結合到一起的?咱們可以舉個例子。比如說,文徵明的大字行書《燈花》,瀟灑大氣,開張舒展,就是學的黃庭堅。另外多說一句,文徵明的這篇行書《燈花》,在2014年,拍了1150萬,可見其珍貴程度。
  • 一字百萬金 米芾罕見大字書法珍品《研山銘》
    米芾《研山銘》,絹本手卷,行書,卷縱36釐米,橫136釐米,用南唐澄心堂紙書寫行書大字三十九個。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研山銘帖》是米芾書法精品中的代表作。   《研山銘》共計39個字,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書畫鑑定專家對此帖的評價為:「下筆揮灑縱橫,跌宕多姿,不受前人成法的羈勒,抒發性情天趣,在他的大字墨跡中,應推為上品。
  • 他72歲醉中戲書擘窠大字,名動天下,被譽為「宋書殿軍」
    歷代書壇公認「大字難妙」、「自古為難」、「少見功效」。很少有人能在大字的行筆與結構上達到理想境界。而南宋的張即之卻尤其喜歡寫擘窠大字,為世人所珍愛,北方金人多重金求其字。
  • 趙松雪行書真跡神品《惠竹帖》,附單字高清放大圖
    趙孟頫諸體兼善,尤以楷、行書最為著,無不冠絕古今。當時人說他的書法是「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裡,舉無此書。」後人說他是「 超宋邁唐,直接右軍」。 趙孟頫行草書冊頁《惠竹帖》(疑),又稱《明遠提舉帖》,元黃紙本,24×28釐米,臺灣陳氏藏。
  • 米芾行書手札9幅:險而不怪,肥而不膩,穩而不俗,老而不枯
    米芾行書手札9幅:險而不怪,肥而不膩,穩而不俗,老而不枯「宋四家」之一的米芾,在書法史上的影響力不需多言。早期的米芾,遍臨前人名帖,且用功頗深,能達到真假難分的精準度。現在我們看到的一些傳世名帖,有很多就是米芾的臨摹版本。
  • 【龍靈書道】行書要寫好,記住用筆12條
    行書的用筆方法很多,具有靈活性、伸縮性、多樣性等特點。因此,掌握行書的用筆方法是至關重要的,用筆的熟練與否,直接關係到書寫質量。 01.用毫得當 行書用筆,一般以只用毫之全鋒的三分之一為度,最重的按筆也不宜超過二分之一。這樣,行筆時即按得下,又提得起。
  • 趙本山秀書法,寫了四個大字酣暢淋漓,專家:大師風採
    這幅作品是趙本山老師為一次公益活動創作的書法作品,作品非常簡潔,只有四個大字「龍騰鳳舞」!四個大字寫得大氣磅礴、酣暢淋漓,而且最後在慈善拍賣上,還賣到20萬的價格。這四個大字,本山老師用的是行草的創作方式,字體的結構非常嚴謹,筆畫連貫、用墨大膽,筆勢酣暢淋漓。但是,若仔細品味的話,不難發現本山老師的筆力其實相當內斂,看似大氣外放,實則嚴謹內斂,整個字體的結字相當沉穩、合理。這四個大字,本山老師收放自如、一揮而就!寫得十分痛快。難怪連專業書家都大讚:「大師風採!」、「大師水準!」
  • 在公園裡拿筆提著水筒寫大字,還收了幾個徒弟,最大的八十歲
    作者 | 三友書畫社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大家見過公園裡有好多老年人拿著大大的海綿頭的筆,提著小水筒在地下寫著大字。有的寫歐,有的寫顏,有的寫柳,有的寫趙,行書,草書更盡姿態,內容更是五花八門,蘭亭序,對聯非常豐富,讓人頓感這個城市還是有點文化底蘊的。我雖然是一個70後油膩大叔,可從17年開始,自己也開始寫開了。
  • 史上最貴的行書,作者是位「書法狂人」,價值100萬一個字!
    米芾《研山銘》行書長卷在「二王」的筆法體系當中,沒有出現過大字的作品,所以今天的人想學習晉唐的大字書法,不能直接將原帖放大來寫,直接放大則會面目全非。「二王」體系中的大字跟小字是兩套筆法體系!而米芾的這件大字行書《研山銘》為後世解開了寫大字行書的範式,他拜託了「二王」小字的積習,將中鋒絞轉的變法做成了篆籀鋪毫之法,所以筆筆力能扛鼎,在筆鋒的變化上也極為完備,基本在線條的中斷,都能夠以中鋒鋪好為主,呈現出了一種大字獨有的氣勢!
  • 天下第三行書《黃州寒食帖》: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
    《黃州寒食帖》,又稱《寒食帖》、《黃州寒食詩帖》、《黃州寒食詩卷》,紙本墨跡,蘇軾書,後有黃庭堅跋,全卷縱34.2釐米,橫199.5釐米(含黃跋),蘇書17行129字,黃跋9行59字,東坡此帖約書於北宋元豐五年(1082),黃跋約書於元符三年(1100),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 學習行書有訣竅,用筆特點要記牢!
    劉熙載《藝概》云:「書家於提按二字,有相合且無相離,故用筆重處正須提正、用筆輕處正須實按,始能免墮、飄二病。」這種功夫要從楷書中來,根據楷則進行放鬆,使行書行筆有節奏。在起筆、收筆時緩些,在中間行筆時快些,而在筆畫之間交換過程中,筆勢更迅疾些。總之,行筆既要不徐不疾,沉著從容;又要有疾有徐,態度自在。
  • 乾隆皇帝行書真跡展示,雋秀灑脫行雲流水,筆筆入骨真書法也
    行書和楷書章法最大不的同,一般體現在前者「有行無列」,後者則「有行有列」,且行書中字與字之間是由牽絲映帶及體勢變化來達到統一協調。行書常常出現將分開的點畫連起來寫的現象,這就是點畫簡化。輕者由牽絲相連,使點畫成串,重者把數筆寫成一筆。如三點水旁可簡化成兩筆甚至一筆,四點底可用數筆或一筆代替。
  • [老抱說書]陳忠康——大通堂書趙蘭亭及十三跋
    即使是趙之後的另一座高峰董其昌,拿自己與趙分了一個生熟,勉強覺得自己與趙半斤八兩。但我想董先生從內心裡,一定認為自己實際上還是不如趙的,因為他老人家,實際上一直在把趙當成一個標杆和榜樣,試圖超越。董先生不傻,他不會把一個不如自己或者與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當成一生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