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清水小刀
「不要拍電視劇!」
這是張藝謀告誡給他的「謀女郎們」的一席話,原本已經過去了數年,如今,隨著章子怡首部電視劇的播出,再次被網友擺到檯面上,用來調侃她不遵師訓,新作遭遇差評的結果。但鮮少人知的是,不只章子怡,外界傳言張藝謀自己也在籌備第一部劇集導演作品《求生》。
事實上,從湯唯的《大明風華》到章子怡的《上陽賦》,從陳坤的《天盛長歌》、周迅的《如懿傳》到倪妮、張震的《宸汐緣》……最近兩三年,電影人轉戰劇集市場的例子不勝枚舉。國師的諄諄教誨言猶在耳,影視界的「鄙視鏈」為何突然斷了線?
抱著這樣的疑問,娛樂產業(ID:yulechanye)採訪了幾位電影和劇集行業的從業人員,希望通過他們的講述,進一步了解「鄙視鏈」斷線背後行業的變化。
鄙視鏈真相:權力鏈
所謂鄙視鏈,更加露骨的說法,其實是「權力鏈」。
導演、演員作為影視行業從業者,其實更像是一種人才資源,是隨著平臺之間權力的變化而流動。「以前《大明宮詞》《大明王朝1566》的時候,電視劇的黃金時代,大家都願意演電視劇」,一位劇集行業資深從業者告娛Sir,「《大宅門》播出的時候,陳凱歌、張藝謀還在裡面客串呢」。
彼時,國內的電影銀幕沒有幾塊,電視臺是消化影視化內容的主陣地,電視劇行業有著充沛的資金,曾經是很多大腕的第一塊試煉場。「久遠一點,像葛優、姜文,都是從電視劇裡出來的,周迅、陳坤、趙薇,也都是通過電視劇走向電影的。」
但隨著《英雄》在海外電影市場的成功,國產商業大片的概念興起,國內開始加速建設國產電影產業化,越來越多的資金流向了電影行業,人才資源也隨之傾斜。
而所謂的「鄙視鏈」也是在這個時候才開始凸顯,「通過電影賺到了錢的人站在鄙視鏈頂端,而沒能進入電影行業的人分到一杯羹的人,則成了被鄙視的存在」,作為影視行業的老兵,白楓曾是製片過多部國民度極高的作品,見證了劇集行業十幾年的變化。
但這種情況,也很快隨著網際網路資本的進入而打破,與全世界的一樣,視頻平臺掌握了影視行業的話語權。但視頻平臺之間的競爭卻愈演愈烈,甚至掀起了版權大戰,將一部大劇的價格抬得非常高,「2018年到2019年上半年,大劇一集能賣到1000-1500萬」,一位劇集行業資深媒人透露。
另有了解內情的從業者證實了這個觀點:「彼時某視頻網站一年的預算能夠達到300億」。
然而,平臺雖然有錢,但並不會創造內容,他們只會創造流量。
在當時劇集切實捧紅過一大批流量明星,包括《盜墓筆記》出來的楊洋、《古劍奇譚》出來的李易峰等,視頻網站也以此在會員增長上吃到了一些紅利,一部分視頻網站開始輸出自己認為的方法論:大IP+流量演員+大投入,用公式的方法來創造內容。
而這樣的方法論傳導到創作層面,很多導演也按照公式來創作,很多演員按照程式來表演。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彼時許許多多的當紅明星,都被批評過表演僵化。比如李易峰就被批評是「冰山臉」,表演看不出心理變化,而楊穎則被批評表情浮誇、表演造作。
儘管如此,坐擁頂級流量的他們,依然是視頻網站爭奪的對象。但頂流畢竟是少數人,想要每家平臺都能吃到「流量的紅利」,演員只能一個人掰成幾個人用,軋戲、摳圖、倒膜等「分身術」也成了家常便飯,哪怕是資方和平臺也都心照不宣,放任縱容。
這種對待創作輕蔑的態度,很快在觀眾層面引起反噬。
在大量擁有頂級流量的鮮肉、鮮花類似的行為被曝光之後,路人好感度降到冰點,他們能夠給平臺帶去的紅利也越來越少。此時,一直以來,觀眾心中在表演上擁有更強實力的電影咖替代流量明星,成為了視頻網站們追捧的新的對象。
但在創作上,遵循的依舊是收割粉絲的那套公式在創作,只不過收割對象,換成了對電影咖迷信的影迷們。
電影咖「下凡」:後泡沫時代的產物?
事實證明,按照公式進行創作的影視作品,大多數時候播出效果並不好。《大明風華》6.2分、《上陽賦》開分5.8、《如懿傳》曾低至6.6分……針對這個情況,不少從業著都認為,這是過分放大演員作用的結果。
「無論流量明星還是電影咖,難道要專門為一個演員來寫個角色、創作個劇本?」作為從業多年的劇集行業媒體人,徐磊覺得不可思議,「這類劇集中,演員往往具有極大話語權,雖然有IP背書,但依然會根據演員要求來調整創作」,在他看來,「這完全違背了創作規律」。
不僅創作圍繞演員,資本同樣圍繞演員,「畢竟,能夠國際章、女神湯唯『下凡』,才是項目最大的賣點」,白楓調侃。當時的劇集行業有多有錢?「片酬很高很高,前所未有,比一部電影的片酬高太多了。」傳聞當時周迅拍《如懿傳》的片酬就過億了,拍《天盛長歌》的陳坤同樣如此。
儘管這樣浩大的聲勢,在當時引起了監管部門的注意,隨即頒布了「限籌令」,出現了部分演員退還片酬的新聞,但真實的情況,或許並沒有那麼樂觀。有在視頻平臺經手過不少劇集項目的從業者告訴娛Sir,「表面上看,1億片酬退回了5000萬,但實際上這5000萬最終依然會流進演員的口袋。」
具體的操作方法是,演員成立自己的影視製作公司,作為製作方承擔製作,合同上明星的片酬可以寫5000萬,但私下裡約定的依然是1億,另外5000萬最終會以製作費用的名義,通過公司間接輸送給演員,「最終的效果其實是一樣的」,他感嘆。
因此,動不動就投資幾個億的大製作,演員其實拿走了大頭。「後面隨著限古令一來,但凡有投資方撤資,抽走的只能是製作費用,演員是這個劇的唯一招牌,肯定不能動他的利益」,而這就導致最終留給製作的費用少之又少,真正承擔著創作思考的部分,反而供給不足。
而平臺為了回血,只能將原本水準不高的網文IP,擴拍成70甚至90 集,創作上注水,觀眾不買帳,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反觀尊重創作規律的項目,都是根據劇本和導演需求找演員。同樣是電影演員「下凡」拍電視劇,姚晨的《都挺好》、秦昊的《隱秘的角落》《無證之罪》、廖凡的《沉默的真相》,則看起來順眼多了,無論點擊還是口碑都能取得不錯效果。
或許演員就只是演員,並不應該有電影和電視劇之分。儘管有人會在表演細節和慣性上提出疑問。但從行業的角度來說,他們只是一顆螺絲釘,一個項目最終呈現結果的好壞,並不能依賴於其中的某一個人。之所以「下凡」概念被炒的火熱,本質上也只是一種營銷手段,是泡沫時代的產物。
因此,泡沫破掉之後炒作」電影演員下凡「概念的營銷手段或許會冷卻,但好演員、聲望高、影響力大的演員作為一種稀缺資源,依然會流入劇集行業。畢竟,隨著流媒體發展,多數業內人會認為,在流媒體上看內容是未來趨勢。而在去年和今年疫情的影響下,這樣的變化或許會加劇。
只不過,無論平臺還是演員本身,應該都不會太盲目了。作為最新一代「謀女郎」,劉浩存在接受採訪時對媒體說,張藝謀曾告訴她電影也可以拍、電視劇也可以拍,時代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