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第一份工作薪水重要嗎」一話題上了熱搜引發熱議。
此話題一出,園長又雙叒叕一次想起各界大佬們的 「金句」 並再次戳中了內心深處。
近來風生水起的網易 CEO 丁磊在接受採訪中,當被問起到金錢帶來的幸福感佔比有多少時
丁磊坦言:「可能 5% 都不到……」
真心不懂大佬們的世界,可能這些有錢人的腦迴路真的和我們不一樣。
這個始終處在熱議風頭的話題 「第一份工作,到底要不要在意薪資」
網友的回答簡直高贊啊!
看來這屆網友很清醒!
通過廣大網友的 「警告」,你可以看到,第一份工作的薪資還是非常重要的,但不首要。
其關鍵的一點在於,你的收入,打算用多長的一個周期來衡量?你看重的是眼前收入還是長遠的增益值?
薪資的背後,反應的是你的價值。當然,這是在理想的狀態下,現實並不是這樣,房子和房價就是最好的證明。
還有一種更深層次的理論:
你的收入與職業生涯之間,呈現的是一種回歸曲線,除了起薪高之外,更要看重後面的增值空間,
也就是你的曲線是不是一直往上走,是不是比別人更加陡峭,越陡峭說明你的薪資增長的頻率和幅度越大,
所以你也要從長遠看,看後面的大頭,而不是純粹計較一時的得失。
也有很多所謂的專家學者可能告訴你:不要在意第一份工作的工資,要在意經驗積累。
固然第一份工作積累經驗比薪水高更重要的 「心靈雞湯」 論調鋪天蓋地,但如果
你的起薪低到堪堪夠生活費,甚至還要自己往裡貼錢,那還是不要勉強自己了,
連生存都困難,長此以往一定會心聲怨懟。
有網友說的辛酸:
當年被奉為聖經的雞湯,如今就是一碗毒藥。
很多喝高了雞湯的職場新人,天真的以為,起薪低一點不算什麼,只要自己足夠努力,積累豐富工作經驗,未來加薪的幅度一定會超過他人。
但事實上,還真不一定。
薪酬網曾經做過一個統計,分析得出:
「如果你懂得爭取更高的起薪,那麼你在你的整個職業生涯中,你將比其他人多賺一百萬」
「磚家」 害人不淺
有研究表明第一份薪資對日後的收入有著顯著影響,在這個馬太效應愈演愈烈的時代,行業內的好公司都挺有錢,而且捨得給職場新人高工資,他們願意花錢招來最優秀的人才,其人才儲備和培養體系都比較完善。
而只願意支付低薪水的,一般都是小公司,因為他們知道即使支付了高工資後,應屆生一旦羽翼豐滿了也不願意留下來。
在谷歌和騰訊從事多年的吳軍博士,就曾在《見識》一書中提及過優秀企業招聘的秘訣,用高於市場一倍的薪資,避免員工在多家企業間選擇,同時人盡其用,這樣的企業才能領跑市場。
薪水高低影響你的定價
蜜芽創始人兼 CEO、、北大學子劉楠就斬釘截鐵的說過
剛畢業的同學需要關注薪水,因為能付給你高薪的地方,往往說明:
1. 行業好
2. 公司實力強或者利潤好
3. 崗位重要或者看中你
我們經常認為更要關注工作中累計的資源、鍛鍊的能力、做事的價值等。
但其實,薪水的高低往往恰好是這些方面的定價。
這段話的潛臺詞,如果你的第一份薪水不高,幾種可能:
第一,個人能力與商業價值不符,說白了,企業覺得你不值這個價,或者說你所在的崗位只有這個數,沒有更好上升通道。
第二,你所處的行業並不在頭部,或者說知識不夠密集。舉個例子,富士康的 6K 工資已經算是高薪,但到了 BAT 就是實習工資。
第三,這家公司運營效率不夠高。
正如馬雲說的:
面子的 「趨之若鶩」
逢年過節被七大姑問候:薪酬、存款、車子、房子,如果你單身還為你相親。
結果相親的對象一見面也是同樣的話題:工作怎樣啊,工資多少啊,存款多少啊。
你說太現實。只憑薪水論高下,其實你還懂得浪漫與遠方,為什麼偏偏只看卡裡的數字。
與 「馬太效應」 相互接應
為什麼每年各個大型企業讓那麼多求職者擠破頭,還不是因為更好的平臺意味著更高的薪水、更好待遇、更亮的品牌背書。
目前的薪資會敲定你下一個職業階梯,第一份薪資往往是你第二份工作的起點,畢竟人人都是往高處走,誰願意接受反方向的前進呢。
如果第一份工作能夠登上更高的階梯,無疑意味著錦上添花、如虎添翼。
就正如馬太效應,你越到一個較高的層次,就越有機會發展的更好,也就意味著你的起點更靠近於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