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贊曰:于謙為巡撫時,聲績表著,卓然負經世之才。及時遘艱虞,繕兵固圉。景帝既推心置腹,謙亦憂國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偉矣。變起奪門,禍機猝發,徐、石之徒出力而擠之死,當時莫不稱冤。然有貞與亨、吉祥相繼得禍,皆不旋踵。而謙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卒得復官賜恤。公論久而後定,信夫。
最近炙手可熱的電視劇《大明風華》想必早已進入大家的視野,這也讓觀眾對歷史人物和古代發生的事情產生極大的興趣,看過《大明風華》的觀眾,應該也有留意其中的一個人物——于謙。歷史上于謙這個人物是真實存在的嗎?答案是確實是存在的。那麼于謙的形象和電視劇裡的一樣嗎?他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年輕有為。
公元1398年,于謙出生在浙江杭州錢塘縣一個普通家庭裡。按照《大明風華》裡面敘述的來說,于謙家裡條件很艱苦,供不起他讀書。但于謙並不是一個認命的人,他通過自身的刻苦努力學習,最終考上一甲進士。但是真正的歷史上的記載,于謙的家裡條件並不是很艱苦,雖說和名門望族比不來,但其實也算得上"官二代"。並且,于謙是在公元1421年才考取進士,但並不是一甲,而是三甲。由此可以看出,于謙跟明成祖應該沒有很多聯繫,也不會喝完酒後趁醉意大鬧朝廷。在《大明風華》中,于謙考取進士時已經將近30歲,但其實真正歷史上于謙是23歲金榜題名的,放在現代,也稱得上是年輕有為了。
二、剛正不阿。
公元1426年,于謙被賜予御史一官職。什麼是御史?其實就是皇帝的眼睛和耳朵。品級位列七品,但其實掌握的權力很大。"御史"具有彈劾任何品級官員的資格。大事情要稟報給皇帝,小事情可以不上奏直接處理的特權。當年,朱高煦起兵想要造反,朱瞻基親自出徵平定朱高煦的判亂。明宣宗朱瞻基讓于謙列出朱高煦的罪行,于謙為人剛正不阿,不偏不倚,一一將朱高煦的罪行列舉出來。而這一次的軍事行動也讓明宣宗對于謙更加信任。這和《大明風華》中于謙出徵平定叛亂也是有出入的。
三、忠心耿耿。
大明王朝開國歷經的種種危機,也讓于謙一一化解。因此明代宗對于謙甚是器重。只要是于謙上奏的建議,明代宗都會採納。在這樣一個忠臣明君的通力合作下,大明王朝逐漸恢復往日生機。尤為突出的就是明英宗時期的"土木之變",由於皇帝的一意孤行,導致明朝的精銳兵力,朝中大臣以及皇帝本人,都在這次土木堡戰役之中徹底的了淪喪。作為當時文人首領的于謙便站了出來,立刻扶持明代宗即位。積極備戰,也就因為此,再後來的北京防禦戰當中,徹底擊退了瓦剌的進攻。因此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了大明朝,並沒有自己的私利。
四、清明廉政。
在明代宗信任于謙的同時,一場危機也悄悄地來臨。于謙為人明代宗甚至依仗,可是明英宗是新一代的皇帝,自然不會對護主的昔日臣子手下留情,于謙對明代宗忠心耿耿就是對明英宗的背叛,因此,當明英宗上位之後,就給于謙定下謀反的罪名,將其賜死。連于謙的家屬也全部被流放到邊疆。最值得一說的是,明英宗派人去于謙家裡抄家,發現他家中除了每月該領的俸祿,並沒有其他的金銀財寶。于謙身居如此高位,抵擋住了多少的誘惑,清廉如此,不禁讓人感嘆于謙是權力鬥爭中的犧牲品。
無論如何,于謙的為人都是正直的清白的。突然想起來一首古詩句"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不就是于謙一生真實的寫照,無論外界風雲如何變化,懷有一顆赤誠護主的心,對國家,對君臣,對百姓,忠心耿耿。身居高位以百姓的快樂而快樂,以君主的憂愁而憂愁。這不正是一代名臣的榜樣嗎。
同時,《大明風華》的節目效果的播出,我們可以通過對一部劇而對一個人物感興趣,雖然在劇中,于謙的人物形象,多有一些搞笑的成分,尤其是喝酒那段。影視當中,他的每一次喝酒都給他的人生帶來不一樣的影響。不過這樣倒是可以讓我們從而去理解歷史,去了解歷史人物,不管從哪個方面來說,都是對中國文化的推進。而我們從中也應學到,無論外界風雲如何變幻難測,守住自己的本心,做自己信仰的事情,不忘初心,總是沒錯的。就這麼一個文人,卻足足撐起了大明的江山。幫助大明朝可以繼續延續下去,如果沒有于謙的所作所為,那個明朝在歷史上或許又是一個笑話。想必朱元璋"地下"有知,估計也會吐血吧。
參考資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