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戲之王》劇照
1927年10月6日,《爵士歌手》上映。
從這一天開始,電影正式進入有聲時代。
菲茨傑拉德把這個時代稱作「爵士時代」。
他說「這是一個奇蹟的時代,一個藝術的時代,一個嘲諷的時代,一個放縱的時代」。
緊隨爵士時代而來的,是波及全球的大蕭條。
菲茨傑拉德關於黃金時代的夢,碎了一地。
當經濟危機給人們的生活蒙上一層陰影,歌舞片成了他們得以暫時解憂的桃花源。
這種在亦真亦幻之間給予觀眾心靈慰藉的電影,誕生至今已近百年。
它既經歷過一時無雙的輝煌,也忍受過漫漫無涯的低谷。
華麗至極的《馬戲之王》,像一場以歌舞為饌的極樂之宴,讓觀眾記起了歌舞片最好的時光
又或許我們此身正在千禧年後歌舞片最好的時光。
昨日的低迷
經歷過黃金時代的歌舞片,像這地球上生長的花草樹木一樣,在上世紀50年代開始「死去」。
從圖表中可以很明顯看出,從50年代到80年代,好萊塢每年製作的歌舞片數量總體趨勢一致在下降
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二,一是1948年曾經轟動一時的「派拉蒙法案」。
判決結果裁定,美國電影製片廠不得擁有自己的院線和要求影院對自己公司的影片獨家包銷。
在此之前,大部分好萊塢製片公司在投資和發展自己的院線時,普遍採取的是「賣片花」的方式。
放映商如果要購買某家製片公司的影片,就必須連帶買下這家公司該年計劃完成的其它影片,即使有些是沒有試映過的。
譬如放映商想要買下《亂世佳人》,就需要在額外購買米高梅當年出品的其他影片,而眾所周知,黃金時代米高梅素來以歌舞片著稱
這部分額外需要購買的影片,主要以歌舞片為主,「賣片花」的發行方式無形中給影片票房帶來一定的保證。
但旨在反壟斷的「派拉蒙法案」一出,製片廠無法再以捆綁銷售的形式售出自家影片,首當其衝收到影響的就是歌舞片了。
另一個導致歌舞片走勢低迷的原因是好萊塢明星制度的衰落。
在傳統好萊塢製片廠明星制度下,演員一旦與某家製片廠籤約,就意味著未經製片廠允許,不得擅自為其他公司拍攝影片。
這裡又要提到和華納打官司的貝蒂·戴維斯,因為曾經自請為雷電華拍攝《人生的枷鎖》,貝蒂在華納勢力幹預下錯失奧斯卡提名
整包式的明星制度使製片公司有權力要求旗下演員練習演唱和舞蹈,以便出演公司所拍攝的歌舞片。
但進入50年代,一種更為自由的明星經紀方式開始興起。
演員們紛紛與經紀人或代理經紀公司籤約,在其牽線下參演獨立製作影片,而不必再忍受製片廠的終身制合約。
依舊是貝蒂·戴維斯所說,歌舞片限制了她在演技上有所發展
除此之外,50年代電視機在美國家庭的普及、在披頭四等音樂人帶動下的流行音樂發展,一定程度上都對歌舞片造成影響。
多種原因的作用下,歌舞片走向低谷,也就成為了歷史的必然。
在大趨勢的影響之下,即使是《杜立德醫生》這樣膾炙人口的經典歌舞片,在當時也遭遇了票房滑鐵盧
《星星星》號稱是《音樂之聲》原班人馬回歸打造,但即使是歌舞片女王朱莉·安德魯斯也難以帶動觀眾走進影院
《長徵萬寶山》大概是觀眾能聽到年輕的東木開嗓的唯一機會了
今日的復興
進入千禧年之後,好萊塢歌舞片似乎重新找回了一絲過往的光輝。
首先是百老匯三大長壽音樂劇被接連搬上大銀幕。
巴茲·魯赫曼執導的《紅磨坊》為千禧年的歌舞片開了個好頭。
故事延續了經典好萊塢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歌女與窮小子一見鍾情模式,妮可和伊萬的加盟也為影片帶來票房保證。
這部投資500萬美元的歌舞片,最終收穫全球票房將近2億,賺得盆滿缽滿,對於後來者而言,無疑是一顆強大的定心丸。
妮可在片中一襲紅裙好似烈焰,帶著歌舞片的這把「火」,從坎城蔓延到奧斯卡,也點亮了屬於歌舞片的新紀元
此後羅伯·馬歇爾執導電影版《芝加哥》,Cell Block Tango一出,就在告訴觀眾,那個沾滿金粉與罪惡的「黃金時代」又甦醒了
再後來的《歌劇魅影》裡,蘇格蘭男星傑拉德·巴特勒的深情,為這齣兼具浪漫與悲情的經典音樂劇賦予全新的生命力
有一種說法,歌舞片捕捉到了舞臺上最光芒萬丈的瞬間。
《理髮師陶德》、《媽媽咪呀》、《悲慘世界》等等百老匯或倫敦西區的重量級劇目,都在大銀幕上重新「活」了過來。
既然說到了《悲慘世界》,當然就不能不提當年休叔的冉阿讓
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悲慘世界》劇組全員演唱的一段One Day More,即使今天拿出來重聽依然能讓人熱血激蕩
如果說千禧年後的好萊塢歌舞片兩分天下,與百老匯「勢力」分庭抗禮的,一定要說迪士尼了。
歌舞一直以來都是迪士尼動畫電影的保留項目之一,特別是近10年,說迪寶寶扛起復興歌舞片的大旗,一點都不為過。
一邊是迪士尼在動畫電影中增加歌舞部分的比重。
除了讓歌舞部分發揮推動影片敘事的重要功能之外,創作者還有意識的讓歌舞成為凸顯價值觀的符號。
一曲Let It Go火遍全球,其中暗含的LGBT平權意味,也是影迷格外推崇迪士尼動畫電影《冰雪奇緣》的原因之一
《馬戲之王》中的主打熱門曲目ThisIs Me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難預見這首歌很有可能在今年的奧斯卡上複製Let It Go的成功。
另一邊號稱「版權狂魔」的迪士尼,自然不會放過千禧年後歌舞片復興這股小東風,把壓箱底的舊寶貝重新拿出來「招搖過市」一番。
這就不得不提迪士尼將以往動畫電影改編為真人版歌舞片了。
去年一部《美女與野獸》真人版,榮登北美年度票房榜第二名,多少超級英雄,竟然沒「打過」愛看書的文藝女孩貝爾
在百老匯和迪士尼兩大勢力之外,依然有不少實力不俗、專攻歌舞題材的電影人,不斷尋找歌舞片新的閃光點。
愛爾蘭導演兼音樂人約翰·卡尼,憑藉《曾經》、《再次出發之紐約遇見你》和《初戀這首情歌》三部都市民謠歌舞片,在最近十年積累了不少忠實影迷。
《再次出發之紐約遇見你》中彈著吉他唱著小情歌的KK,完全滿足了陷於都市泥淖的我們,對於「詩和遠方」的幻想
再來說另一個響噹噹的名字,達米恩·查澤雷。
一部《愛樂之城》,足以讓那些斷言「歌舞片已死」的人馬上閉嘴。
這座《愛樂之城》,有歌舞片黃金時代久違的純真與美好
明日未可知
歌舞片之所以能夠被觀眾喜愛,是因為它建造了一個烏託邦。
誠如《馬戲之王》中的巴納姆馬戲團,給了那些在現實中被輕視、被嘲笑、被誤解的人,一個能在聚光燈下挺起胸膛的舞臺。
巴納姆說「最崇高的藝術是讓人幸福的藝術」,歌舞片正是如此
數數即將上映的重量級影片,不難發現歌舞片不在少數。
《媽媽咪呀2:再次出發》、《歡樂滿人間2》、《冰雪奇緣2》、真人版《阿拉丁》、《魔法壞女巫》……
歌舞片曾經「最好的時光」,已然封存於好萊塢黃金時代,有些遺憾,那個時代,我們再也回不去了。
萬幸的是,屬於歌舞片未來的光輝歲月,或許同樣值得我們帶著期許,靜候它的到來。
或者其實它已經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