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如何見證香港發展

2021-03-05 香港薈

提起地圖,大家可能會想到個人電腦、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的搜尋工具,但大家可能不知道,本地地圖由紙品轉變到電子平臺上的數碼地圖,過程經歷了約半個世紀。

地政總署測繪處是香港土地測量及繪製各類地圖的中央監督機構,由地政總署測繪處同事帶大家回顧香港地圖繪製技術和地圖產品的演變,以及講解地圖如何見證香港的發展。

傳統製圖需大量人手時間

製圖師張偉明說,從前的測量及地圖製作,包括實地量度、計算、繪製地圖,需要用上大量人手和時間,如60年代用作土地測量的經緯儀,不能直接量度距離,只能依靠量度角度及運用三角幾何來間接計算長度。

另外,地圖是製圖團隊以人手,一筆一筆繪畫出來,因此當時更新製作一張地圖,需要用上超過一年時間才可完成。

以人手一筆一筆繪製

張偉明展示了一幅80年代以人手繪製的港島山形地貌圖。他說,當年同事需要遠赴海外,學習如何以鉛筆來掃描地貌暈渲,可見地圖製作十分專業。他亦展示了各類型繪圖工具,如用以勾畫線條、狀似金屬鉗的夾筆;

用於插入字母模板的針筆;用以拉出均衡曲線的迴轉刻圖儀(「三腳車仔」)等。製圖師以線條及幾何圖形,表達大廈和道路的空間關係,並在不同的膠片上刻上符號和地名,加上地貌暈渲及描繪大面積如海的膠片,製成正片菲林,用於製版印刷。

如果市民對古舊地圖有興趣,可於地政總署網頁內免費下載一張繪製於1889年的《香港維多利亞城圖》https://www.landsd.gov.hk/mapping/tc/download/psi/openmaps.htm。

科技提高地圖精準度

傳統繪製地圖工序花費不少時間,隨著科技迅速發展,部門利用新技術改善傳統製圖作業,例如以雷射掃描、車載及背包式移動測量系統、數碼航空相機、無人機拍攝等收集數據,再運用地理資訊系統及製圖軟體將數據轉化為地圖。

技術的轉變省卻了大量人手及時間,亦提高了地圖的精準度,更大大加快了地圖更新的速度,並可作進一步的策劃及分析。

地圖產品日新月異

同樣,地圖產品日新月異。由60年代的黑白地圖,發展至70年代以全彩色製作,到90年代中期開始電腦化製作,隨後把閱讀地圖由紙品轉變至個人電腦、平板電腦、手機等電子平臺。

此外,香港人生活上急速的改變,將地圖由過去只作一般郊遊遠足活動時應用,延伸至日常相約友人覓地聚會,尋找購物位置,以至策劃旅程等的便捷工具。

見證香港高速發展

張偉明說,地圖亦見證了香港半世紀以來高速的發展及演變,例如海岸線的改變、城市中建築物密度、道路網絡及各項基建等的增減,都刻劃出香港的轉變。

他以兩張於70年代印製的沙田範圍1:20 000地圖為例,1974年製成的第一版,當時沙田還未填海,城門河仍未出現,但3年後,更新了的地圖已有馬場,但沙田第一城的位置仍未填海,因此從地圖的更新,可以清楚看到這些年來香港獨特的地貌轉變和社會發展。

地政總署製作的地圖產品,無論是紙品或是網上電子地圖,均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而2020年版的《香港街》街道及地名錄已公開發售,其電子版本《e香港街》亦供公眾免費下載 https://www.landsd.gov.hk/mapping/tc/download/ehkg.htm。

未來,署方會繼續引入先進的測繪技術,為各行各業及市民整合並發布地圖產品和各類空間數據,以促進香港成為智慧城市的發展。

資料來源:發展局

相關焦點

  • 填海對香港發展緣何重要?
    點擊上方獅子山下關注香港最新時事填海對香港發展緣何重要?
  • 雙十一 | 香港是一本讀不完的書
    《香港.開港》是一本具開創性的歷史著作,作者林準祥博士根據前人不曾注意或未曾發掘的香港早期史料,作出重新檢視,提出了不少新見解。本書涵蓋內容包括:探討香港島如何被西方發現,重溫香港名稱的來源,介紹島內重要的村莊、地名和街道的命名依據,觸及開埠初期的城市建設、土地政策、司法、教育、商業、貿易和金融等,對香港島開埠最初階段的歷史,進行深入的硏讀。
  • 專訪蘭桂坊集團主席盛智文 : 我以中國人身份見證歷史
    為呼應懷舊主題,盛智文口裡叼著牙籤,口袋裡裝著「馬經」,打扮成人力車夫他在香港創造了多個「奇跡」,將本是花店、肉攤和小印刷商佔領的街區發展成「香港名片」蘭桂坊,將本是瀕臨倒閉的海洋公園一舉翻身崛起為可與迪士尼抗衡的亞洲娛樂新地標……他與香港識於微時,相互成就,在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在近50年的長於斯中,他回憶了香港回歸時的特別經歷,展望了香港未來的發展,也袒露了選擇中國籍的心路歷程
  • 香港發展才是硬道理
    但包括港鐵線、西九文化區及港珠澳大橋等多項基建正在動工,可支持本港經濟增長。行政長官梁振英在任內的第四份施政報告中提及中長期土地供應,指政府積極推動在新界和大嶼山的新發展和擴建,供應房屋單位和發展地區經濟。以基建、投資作為拉動香港經濟的引擎。強調擴大基建和發展範圍,成為香港未來的發展方向。這不僅可以解決土地供應問題,且擴大就業市場以應對香港人口增長,同時也可以為旅遊增長轉頹分流壓力。
  • 【方便快捷】中銀香港內地賬戶 香港手機號可申請
    中銀香港(02388)為提升大灣區「開戶易」見證開立內地賬戶服務的客戶體驗,除內地手機號碼外,新增以香港手機號碼申請「開戶易」服務,為香港首家可以用香港手機號碼開設內地戶口的銀行。中銀香港個人金融及財富管理部總經理陳文表示,中銀香港是首家獲監管機構批准提供見證開立內地賬戶服務的銀行,自「開戶易」服務推出以來深受市場歡迎,目前成功開立賬戶的人數已超過10萬。
  • 書訊:《臺灣歷史地圖》
    內容簡介本書精選臺灣歷史66個重要主題,將主題中的人、事、時、地、物等元素轉化為地理空間資訊,繪製135幅歷史地圖;並精選28幅17—18世紀古典地圖及20世紀日本時代的舊地圖,進行部分解讀或考訂;另搭配105幅歷史照片輔助說明,共同呈現臺灣歷史重大進程中的各個視角與樣貌,是一部可輕鬆閱讀、深入感受的視覺臺灣史。
  • 一級歷史建築皇都戲院被申請強拍 發展商擬保育重建
    新世界發展旗下公司昨日(22日)宣布,就「皇都戲院大廈」向土地審裁處申請強制拍賣,希望藉此統一業權以進行重建。新世界發言人表示,皇都戲院大廈由住宅、商用及前皇都戲院部分組成,集團計劃保育大廈前皇都戲院的相關部分,惟由於有關項目已進入強拍程序,集團未獲得全部業權及未能詳細勘察現況及結構之前,現階段未能落實任何發展方案。
  • 香港人工智慧發展策略研究
    近年來香港政府在推動人工智慧發展方面做出了顯著的努力,包括開放數據、增加科研經費、開設「人工智慧及機器人科技創新平臺」、設立「智慧政府創新實驗室」、構建新一代政府雲端基礎設施、大數據分析平臺等舉措都令人十分欣喜,這無疑為未來香港人工智慧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然而,香港在人工智慧發展上仍相對落後於其他地區,一些較根源性的問題仍未得到解決。
  • 【輿圖】漫步左營舊城歷史地圖集
    這部《漫步左營舊城-歷史地圖集》是筆者第10本地圖集/地圖研究著作,也是筆者第1本以歷史街區為主題的歷史地圖集。        近年來由於臺灣本土意識的興起,以全臺或城市為主題的「多地圖」史志較多出版,包含了一些古地圖圖錄,以及「歷史地圖散步」系列等。「古地圖」與「歷史地圖」原應是兩種不同的概念,不過在臺灣已經頗為混用。
  • 香港歷史散步: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目前坊間不乏介紹香港古蹟及街道歷史的書籍,但大多聚焦於單一歷史建築物的歷史和建築特色,鮮能進一步綜合分析該等建築物背後所反映的歷史,更遑論宏觀地把這些建築物置於香港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發展的大框架裡作進一步探究。《香港歷史散步》的出版,正期望能填補此一空白。
  • 邪惡飲食地圖系列!香港西多士地圖
    邪惡飲食地圖系列!
  • 灣仔味覺地圖
    既然都要為裝逼打卡做功課,所以索性就做一個不完整的灣仔味覺地圖公之同好吧。就算你錯過了這個月的藝術展,接下來的玩具展汽車展古玩展婚展家居展珠寶展書展動漫展各種展覽,你總會有機會走進灣仔這個帶著吃貨人設的文藝街區的。一己之胃有限,未能全部吃過再寫,所以就全部用來自Instagram的截圖咯。反正,大家都說好才是真的好嘛。
  • 【香港新聞】中銀試點開內地戶口 可綁定電子錢包
    下一步將與內地當局探討進一步簡化開戶手續和文件,未來會繼續與內地當局合作,積極研究和落實其他支持大灣區發展的金融措施。中銀香港代理見證開戶申請者以往曾以人民幣現鈔在內地購物,但職員指不收現金,因此是次代理見證開戶後料日後在內地消費將更方便,而開戶過程簡單方便,雖然內地戶口設有交易金額限制,但認為足夠使用。
  • 香港科技如何融入國家 「十四五」發展 ——從大灣區科技市場一體化角度考慮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和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的出臺,為香港科技產業未來發展帶來了巨大發展空間和無限機遇,也對香港科技融入大灣區一體化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從具體操作產業領域來看,以「智慧城市群」所涉及的相關產業作為政策改革落地點,既具有高科技屬性的探索,也可以滿足國家對大灣區規劃發展的戰略目標。
  • 屋邨學校見證港人集體回憶
    筆者:梁思韻亞洲兒童教育協會主席聖公會聖十架小學前身為靜山小學和日修小學,發展如香港歷史縮影,坐落於其中之一最老牌屋邨──彩虹邨,經歷嬰兒潮到區內人口老化,學校由學額緊張到縮班,下年將遷入啟德新校舍。難忘患血癌學生梁思韻:陳校長入行多年,有什麼難忘的事?陳頌康校長:難忘的事都是關於學生。幾年前在靜山學校,有一個女同學很乖巧的,後來發現患了血癌,對她的家庭、老師、學校也是一個很大的衝擊,大家都在想辦法如何幫她。
  • 香港特色建築:唐樓
    大家在香港街頭又或者在香港電影中,一定有見過這樣的建築。根據香港大學建築系學者朱慰先博士(Cecilia Chu)指出,唐樓一詞大約在1880年代出現。香港有唐樓、洋樓,但這種稱呼實際上和唐人、洋人的概念沒有必然聯繫。兩者主要是在地契條款上的區別。
  • 「香港動漫電影未來發展論壇「內容預告
    、解讀動漫產業的發展趨勢。此外,今次邀請了香港藝人鄧英敏金牌司儀到場,主持論壇活動,精彩不容錯過!2016年3月16日於〝第四十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期間舉行的《香港動漫電影未來發展論壇》,旨在討論、研究動漫產業未來發展。資深動畫人,1977年開始獨立動畫創作,作品連獲四屆香港獨立短片展動畫組冠軍並升格為評審。翌年加入香港電臺電視部擔任動畫師直至1993年止,作品無數。
  • 港大繪「螞蟻地圖」 全球首見「吸血鬼」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的研究團隊在今年5月起,開始搜集本港螞蟻數據,到目前已發現了27種香港從未見過的新品種,其中的12個品種如「吸血鬼螞蟻」更是全球首次發現!專家將繼續進行實地普查及整合有關數據,並建立全球首個網上資料庫「螞蟻地圖」,讓大眾了解螞蟻的物種及分佈;研究團隊更邀請有興趣的市民參與,一起發掘新品種。
  • 走進香港啟德郵輪碼頭:機場跑道上的郵輪樞紐
    維多利亞港是世界著名的天然良港,曾滋養起無數香江兒女,見證著香港從貧瘠走向繁榮。2013年6月,維港沿岸再添一座新地標——啟德郵輪碼頭落成啟用。這個在《忠奸人》、《名門暗戰》等多部港劇中出現的「龐然大物」,如何實現從機場到碼頭的「華麗轉身」?將為香港旅遊發展和啟德地區建設帶來什麼影響?人民網記者帶你一探究竟。
  • 香港有志|文化發展與人才的南流北傳
    | 圖:《香港志‧總述 大事記》香港不僅是中外文化薈萃之地,也是中國南北文化交匯之地。文化人至少四次較大規模的南下香港,推動香港文化的發展。他們帶領著青年文藝愛好者,在困難的時代中緊隨母會前進,給香港文壇帶來一股新風。南來作家對香港新文學的發展亦帶來兩方面的直接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