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是多少中國人一場不願醒來的夢。
它也許不能洗滌每個人的靈魂,也許不及新疆視覺衝擊強烈,
但是它會讓你相信世間真的有一片淨土,不圖名利,只為信仰。
都說去西藏的有三種人,
第一種,止于欣賞美景;
第二種,執著尋找信仰;
第三種,一個生命在叩問和聆聽另外的生命。
而我承認,欣賞美景!!!
去西藏吧
去看看卓瑪的故鄉
雪域高原 美麗天路
那是離天堂最近的地方
再帶朵格桑花回到家鄉
去西藏吧,為了聖潔的山
登高極目知天地之大,置己蒼茫知寸身之微。
自帶神秘面紗的南迦巴瓦峰就像一把直刺天空的長矛,
它將自己的鋒芒隱藏在厚重的雲霧之後,
只待有緣人的到來,才能撥開遮攔的雲霧,
將陽光下最為金黃剔透的容顏展現出來,
看似冷峻,卻最是多情。
任世間如何變遷,歲月如何滄海桑田,
雪山都不悲不喜,不離不棄,
它們是時光的見證者,是造物者為世間留存的秘境。
每一次的仰望,每一次的凝視,都讓人更加敬畏幾分。
去西藏吧,為了清澈的湖
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一個地方,
像西藏一樣,擁有如此清澈的湖和極致湛藍的天空,
在皚皚的雪山相襯下,
每一處湖泊都像一顆純粹的藍寶石,
藍得透亮,也藍得讓人心醉。
在這高山和湖泊之間,
仿佛聽得到天空雲彩飄過的聲音,
聽得到花朵盛開的聲音,聽得到清澈湖水潺潺的聲音。
相互依偎的青唐古拉山和納木措湖
不僅是西藏最引人注目的神山聖湖,
在西藏古老的神話裡,它們還是生死相依的情人。
念青唐古拉山因納木措的襯託而顯得更加英俊挺拔,
納木措因為念青唐古拉山的倒映而愈加綺麗動人。
羊卓雍措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水」。
在西藏,最不缺的色彩就是藍色,
而羊卓雍措更是把藍色詮釋的如此多樣。
時深時淺,整個羊湖就像一塊巨大的寶石,
折射出獨一無二的光,千百年來不帶重樣。
有人為了信仰去尋找星辰大海、有人為了信仰踏上萬裡徵途、有人為了信仰一生只做一件事。
若是問信仰是什麼?
對於我來說,我想是那對轉經筒修來世今生的篤定,
是那就算只有微弱光芒,也要拼命去追尋的力量。
曾無數次幻想布達拉宮出現在眼前的場景,
在悠悠五千年歷史的中國,
上帝遺落人間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它就是布達拉宮。
紅色的布達拉宮莊嚴的聳立在藍天白雲的布景之下,
一股濃濃的異域風情擊中前往的每一人。。
每上一步階梯,都感覺離通悟大道更近了一步,
聽壁畫、靈塔訴說故事,感受經幢、寶瓶、摩羯魚承載的靈魂。
起風時,似乎還能聽到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
「住進布達拉宮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薩街頭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的絕唱。
大昭寺,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人們常說「先有大昭寺,後有拉薩城」。
它是西藏宗教文化的精神所在,
如果說布達拉宮是拉薩的靈魂,那麼大昭寺就是整個西藏的眼睛。
在通往大昭寺的八廓街上,那些無畏千裡,三步一叩首,
前來朝拜的藏族信徒,渾身散發著光輝。
去西藏吧,為了虔誠的藏民
藏民對於信仰有多虔誠呢?
虔誠到他們的一生不是在朝拜的路上,
就是在準備去朝拜的路上。
從家鄉一路朝拜到拉薩,是他們一生的心願,
就算為此花上幾個月的時間,甚至是幾年的時間,
但是這又怎樣,一步步靠近聖城的曙光,
讓一切艱難險阻都顯得暗淡。
帶上全部家當,
把自己的身體當作標尺丈量青藏公路、丈量與佛祖的距離,
三步一磕,用廢輪胎做成「護膝」,用木屐當「手套」,
風吹雨淋,不辭辛苦,行程數千公裡,
仿佛這是刻在他們骨子裡的儀式。
藏民手中都會有一隻轉經筒,
他們認為轉經筒每轉動一次就相當於念頌經文一次,
這是他們在懺悔往事,期望能消災避難、修積功德的方式。
轉神山、拜神湖、撒風馬旗、懸掛五彩經幡、刻石頭經文、放置瑪尼堆、供奉朵瑪盤、酥油花,
每一種儀式,他們都虔誠至極。
去西藏吧,為了靈動的生命
世間難能可貴的是,
一種生命能夠聆聽另一種生命的聲音。
在前往西藏的路上,或一個轉彎、或一個不經意的瞬間,
就能看到那些靈動的生命,
肆意鮮活的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痕跡。
這裡是野生動物的天堂,是屬於它們的樂園。
奔跑在草原上的藏羚羊、澄澈海子旁溫和靜默的犛牛、釋放天性、活潑跳躍的野驢,
都在肆意享受天地間的自由,這才是本該屬於它們的生活。
西藏這個地方,不僅能給予人們信仰,
還能給予每個生命尊重。
如若沒有西藏,
那些珍稀的高原生靈或許早在人類的貪念中走向滅亡,
是西藏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守護了自然對人類的恩賜。
那清晰可見的眼眸裡的真誠,
那處處體現的惺惺相惜的生命平等和諧,
一切的一切自然而美好,一切的一切細小而偉大。
真正去過西藏的人,才會明白西藏的意義。
我曾經以為,西藏是本泛黃的書,
只要我安靜地讀,就能讀懂。
後來,才發現,西藏是一幅巨大的畫,
沒有人能剝去它一天天堆積起來的厚重,來猜測它的底色,
只有靜靜地凝視,默默地仰望。
我們永遠不知道下個路口會碰到誰,
也不知道碰到的那個人在下個路口還在不在。
但是西藏,給了我們另一種可能,
無論是前世今生,避世桃源,還是夢的延續。
它讓我們走了另一段路,遇到了另一個自己。
來源:襄陽戶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