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廣西新聞1月10日電(周濤)近日,81歲高齡的黃奶奶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溪山醫院脊柱骨病外科完成了膝關節置換術,成功解決了她多年行走不便的痛苦,更令她與家人欣喜的是,術後第三天,他就能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下床活動,出院前甚至可以不借用助行器進行獨立下床活動。
據了解,黃奶奶出現雙膝關節疼痛已經有5年多,右側比左側嚴重,跛腳走路1年多了,當時被診斷為骨性關節炎,吃過藥,做過理療、按摩之類,效果時好時壞,經多年的保守治療,效果仍不理想,每天都在病痛的折磨中度過。近段時間,黃奶奶的右側膝關節疼痛逐漸加重,嚴重影響日常活動,生活也難以自理,她曾前往多家醫院進行診治,醫生建議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經過與家人商量比較後,他們最終選擇到南溪山醫院進行手術治療。
術前X線照片提示關節間隙變窄、關節軟骨受損。南溪山醫院供圖
黃奶奶入院後,脊柱骨病外科主任醫師吳石奇帶領的團隊為她進行了全面的檢查和評估,認為她年齡大,右側膝關節病變嚴重,經過多次保守治療方案療效不佳,最終決定為她實施膝關節置換手術。
經過術前詳細規劃,術中密切地團隊協作,黃奶奶的手術很成功,在醫護人員悉心照顧下,她術後3天就能下床活動了,「我能在助行器的輔助下行走自如,腿腳也變得靈活了,解決了困擾自己多年的病魔,感覺自己變得年輕了!」黃奶奶高興地豎起大拇指稱讚道。
膝關節置換術後照片。南溪山醫院供圖
吳石奇介紹到,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屬於老年性疾病,也稱退行性骨關節病。通常是由退變導致軟骨受損,使平滑的關節面變得粗糙,甚至出現軟骨脫落、骨刺形成。患者經常出現關節腫脹、疼痛、關節僵硬、活動不便,甚至出現關節難以進行屈伸活動,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據研究報導,50歲以上的膝關節骨關節病男性發病率35%,女性高達74%。對於中、晚期骨性關節炎患者,目前國際上主要的治療方案之一是行膝關節置換術,是用人工假體取代已經嚴重損壞而不能行使正常功能的膝關節表面,從而解除膝關節疼痛,改善關節功能,糾正膝關節畸形,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趨勢,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發病率在老齡人中呈明顯增加的趨勢。對於如何預防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減輕膝關節負荷是關鍵。適量運動,加強膝關節周圍肌力訓練,適當減輕體重;儘量減少爬樓梯、爬山等增加關節負重的運動,可適當進行自行車、遊泳等有氧運動。同時還要注意保持身體骨骼骨量,進行抗骨質疏鬆治療,讓自己的骨質變得更加堅固。
對於疾病早期患者可適當進行熱療、中藥燻洗、超聲波、針灸、針刀、按摩、牽引,經皮神經電刺激等物理治療;若非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可選擇口服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藥、全身鎮痛藥物以及進行關節腔藥物注射;對於疾病晚期病變嚴重的膝關節,疼痛難以忍受,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經過保守的物理和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結合影像學改變,則需要行手術治療,目前依據膝關節病變的程度手術方式可選擇關節鏡、截骨術、關節融合、關節置換,而關節置換術對於晚期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療效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