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為AI。
以前我們還覺人工智慧離現實生活很遙遠,只能在科幻片裡面存在。
2016年,阿爾法狗打敗世界圍棋冠軍柯潔,椒妹我至今記憶猶新。
AI由此震驚全世界。
柯潔說:我輸得沒什麼脾氣。
AlphaGo 跟去年比完全是兩個「人」,第一次時,很接近人,現在的棋太不一樣了。
以前是有弱點的,現在越來越像上帝了。
同年,Starship公司打造了一個送貨機器人。
京東、順豐、菜鳥等國內物流公司,也相繼投入AI快遞的設計開發和使用。
目前,無人駕駛技術又成為各大公司爭相研發的技術。
如今AI已經無處不在,我們早已習慣接受人工智慧給人類生活帶來的便利。
人工智慧逐漸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可以做到的事,AI也可以。
那麼,讓AI機器人成為人類的終生伴侶呢?
這個問題我從來沒有想到過。
要是說,如果一個男性伴侶機器人出現在椒妹面前——
好!羞!澀!
咳咳,最新上線的一部立意奇特的紀錄片《明天之前》,就深刻討論了這個問題, AI絕對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明天之前》
這個紀錄片節目相當低調,卻極具深度。
由曾寶儀擔任主持和策劃人。
所選取的4個選題分別是:
機器人能否進入家庭成為人類的伴侶?
人類應該追求永生嗎?
人類是否應該擁有退出生命的權利?
不同群體的人類該如何相處?
題材相當硬核,挑戰我們傳統的人倫道德觀。
首日上線,豆瓣評分8.2,微博相關話題討論量高達1億。
騰訊新聞出品聯合奧斯卡製作團隊,歷時一年,到訪將近20個國家,採訪世界頂級科學家、爭議話題人物以及各行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你會愛上一個機器人嗎?
你會喜歡上機器人陪伴你的感覺嗎?
這些問題聽起來荒謬怪誕。
可是人工智慧領域的開發潛能是無限的,對於人類的誘惑實在是太大。
曾寶儀在紀錄片展映分享會中說到,一開始她對女性玩偶極其反感,甚至預先準備好批判心態。
但當她觸摸伴侶機器人完美的軀體時,她有點動搖了。
2010年1月,美國True Companion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款美女性愛機器人Roxxxy,她是全球首個人工智慧「伴侶型」機器人。
Roxxxy她有五種個性可以設置:火辣奔放型的,純情可愛型的,保守害羞型的,性感御姐型的,還有SM型的。
體驗過她的男性全部表示:她和真人一樣。
唯一的缺陷就是Roxxxy不能活動、不能走路,不會進行任何實質性的對話和交流。
7年後,Abyss Creations公司突然官宣:他們研發出真正的伴侶型智慧機器人——哈莫妮。
曾寶儀來到聖地牙哥探訪這家美國最大的情趣玩具工廠Abyss Creations公司,見到傳說中的哈莫妮。
為平衡性別導致的觀念差異,曾寶儀找來堂弟一同參觀。
哈莫妮不但有高度仿真的肉體,還具備十幾種可以設置的性格特徵、微妙的面部表情,甚至還能模擬人類的體溫。
和人類交流互動沒有任何問題。
曾寶儀的堂哥簡單粗暴地問了一個問題:我能摸摸你嗎?
結果哈莫妮矜持地回答:摸我?耐心是一種美德。
逗得曾寶儀和堂哥哈哈大笑。
當熟悉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哈莫妮就主動調情了。
工作團隊還在不斷地研發新的功能,力圖讓這款智能伴侶機器人更加接近真人,甚至比真人更完美。
這意味著,AI機器人不僅可以滿足人類的生理需求,還能夠滿足人類的心理需求。
曾寶儀前去拜訪了幾位Abyss Creations公司資深成人玩偶客戶。
這些人幾乎都在感情上受挫折,在生活中抗拒和真人相處、交流感情。
對於這些用戶,AI機器人在滿足生理需要的同時,更多的就是在生活中扮演伴侶的角色。
比如曾寶儀第一個採訪的鐵桿用戶戴夫,甚至對親朋好友宣布,伴侶機器人就是他的妻子。
他對「她」,是一見鍾情。
你們是不是覺得戴夫的腦子有點問題?
但是在與曾寶儀的談話過程中,戴夫邏輯清晰,耐心傾聽曾寶儀的疑惑並表示理解,然後給予解答。
就像汽車剛剛出現時,人們害怕汽車,手機出現,人們覺得這玩意根本沒什麼用。
但如今,沒有這些科技發展的產物,人們就活不下去。
將來,AI機器人也會一樣,給人類帶來更加美好的生活。
瞧,他明白自己在做什麼,也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說簡單點,因為真人不能保證永遠對你忠誠,不會永遠讓你快樂,愛到極致的另一半隨時都會給你悲傷,痛苦,消極的情緒。
但AI機器人可以永遠回饋你的愛,永遠讓你開心,樂此不疲。
戴夫說:人們遲早明白,這不過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而已。
機器人從一開始的工具化定位,慢慢發展成人類伴侶的角色。
設計哈莫妮AI機器人硬體的工程師蘇珊認為,人們和Siri聊天,甚至是自動駕駛的汽車,都已經具備一定的人格,為什麼不能讓伴侶機器人也具備人格呢?
這持有爭議的觀點,自然少不了反對的聲音。
世界範圍內對機器人伴侶最堅定的反對者——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倫理學教授凱薩琳·查理森,她認為機器人伴侶會讓人喪失人性。
把女性物化商業化,也會影響到現實生活中的女性。
因為大部分成人玩偶都是針對男性消費者開發的,所以很多女性看到仿真矽膠娃娃時會有一定的不適感。
比如曾寶儀的另一個採訪對象,也是成人玩偶的資深愛好者,但這個採訪過程相對來說就不怎麼愉快了。
通過他房間的擺設,收藏的人偶和說話方式,不難發現,他是個性虐待狂。
他想著在機器人身上實現那些對人類女性無法實現的操作,或者可能會有可怕後果的事情。
採訪時他很自豪地說:我測試過她們的極限。
這時不僅是曾寶儀眼神中露出恐懼和驚訝,連我都在腦補這個人口中的「極限」到底是什麼樣的。
顯然,伴侶機器人給人類帶來黑暗的一面:人和情感被商品化,物質化。
用承受力更強的機器人和可以隨意「殺死」和處置的機器作為情感和生理互動對象,會漸漸給人帶來交際和判斷上的錯位。
甚至某種更極端的進化——在機器人無法滿足的時候,這一部分人是否會轉向真實的人?
為了想知道未來人工智慧機器人究竟會在人類世界佔據什麼樣的位置,曾寶儀來到英國,見到了人工智慧領域的世界級專家戴維·垃維。
戴維·垃維從上個世紀60年代起開始投身研究人工智慧,曾擔任在1995年西洋棋大賽中戰勝世界冠軍的IMB超級電腦「深藍」的團隊顧問。
他堅定地認為,人類即將面臨機器人時代的到來,而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人類想獲得主導地位,必須提前做好準備。
霍金提出的「人工智慧威脅論」裡提到,人工智慧的進步可能是人類文明史的終結。
當AI脫離人類束縛,發展到可以優化自身的時候,受限於生物進化的人類,將無法控制他們。
而當AI最終產生了自我意志,勢必與人類的意志發生衝突。
他還預測,2050年之前,會有人和機器人結婚,再過100年,甚至可以生兒育女。
細思極恐。
《明天之前》的每個話題都非常具有爭議性。
每個話題也都沒有標準答案。
這檔紀錄片的目的不在於為現階段的人類社會提供一個標準答案,事實上也不存在這個答案。
儘可能客觀展示話題中參與者們的各種看法,不避諱,不偏頗,不引導。
一切取決於你會怎麼看。
觀點相互碰撞的同時,我們傳統意義上的三觀也在激烈地碰撞。
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踩下的每一步,很難說每步都是精準無誤的。
更難預測踏錯一步可能帶來什麼巨大的災難,這種災難可能是不可逆轉的。
但是,我們有必要知道我們走向哪裡,提早規劃和準備,讓科技的發展在我們的掌控之中。
明天之前,就是現在。
這可能是這部紀錄片的意義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