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永生,漢族,男,1979年生,河北省唐山市灤縣人。1999-2003年,瀋陽農業大學,金融專業學習;2003-2011年,唐山恆源典當有限公司,業務主管;2012-2015年,唐山東方匯通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2015年至今,灤縣樂農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2018年,參加農業農村部管理幹部學院農民合作社帶頭人能力提升研修班學習;組建灤州農發產業化聯合體,擔任秘書長;2019年參加鄉村振興新農人研修班第3期學習。
一、創業歷程
2003年金融本科畢業後,我聽從實習銀行主任建議,沒有進銀行,直接進入一家私企,從事典當、投資工作。進入公司後,堅持踏踏實實做人,規規矩矩做事,基本上都是第一個來公司,最後一個離開公司,工作很累,也失望過,更想放棄過,每每此時,腦海中就出現爸爸常說的一句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所以就不斷提醒自己,再堅持一下。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人品和能力終於得到領導們的認可,我本人也獲得了更多的發展機會。
隨著國家經濟增速的放緩,我意識到典當投資行業風險越來越高,所以不斷提示公司回收回收再回收貸款,及時為公司避免上億元資金的損失。我非常感謝公司給與的發展機會,所以一直提醒自己要忠誠。在整體市場環境萎靡的情況下,我一個人在對方公司兩年多時間,收回貸款本息人民幣兩億三千多萬元。
隨著自身經濟價值的逐步實現,實現自身社會價值的夢想又常常縈繞在我的腦海中,幾經前思後想,帶著一點小情懷,本著「是騾子是馬,牽出來遛遛」的想法,於2015年開始了返鄉創業之旅——在老家灤縣創建了灤縣樂農種植專業合作社。最初的入社成員就五人,而且是沾親帶故。當時夢想很大,也沒有具體規劃,一下就流轉了三百多畝地,並計劃兩年內將全村近三千多畝的地都流轉過來。根本沒想什麼商業模式、盈利模式、銷售渠道等,就是簡單粗暴的大田種植。但是一幹起來,各種問題撲面而來,這才逐漸認識到自己的渺小與無能,也迫使自己痛定思痛,尋找所面臨問題的原因及解決之道。於是從2017年開始認真琢磨,給自己真正的清零,開始了對農業的學習,首先我在北京「農合論壇」培訓了四次,其次是幾次自駕到河南、山東、遼寧三省主要農業大縣田間地頭考察學習。再次是2018年在農幹院系統培訓學習。這樣才使自己不再盲目自大,並有了一個相對清晰的發展方向。
幾年下來,我與合作社成員一起調整種植結構,爭取發改立項,獲得用地手續,完善規章制度、財務及稅務等,一步一個腳印,規規矩矩發展。現已確定合作社三百畝的種植基地以綠色生薑和馬鈴薯的種植、加工、倉儲、運輸、銷售為主,以農機服務、貨運服務、農資服務、農技服務為輔的經營模式。目前,合作社有成員119人,長期員工7人,農產品主要有灤縣東路花生、荷蘭十五馬鈴薯、唐山生薑等。
抱著「結硬寨,打呆仗」的決心,我想著一定要把自己的小合作社做好,以便有實力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更想讓那些幫助過我的貴人們分享我的成果。
二、經營模式與創新
合作社內在創新主要體現在逐步完善的內部運營機制:1.股權機制創新,我將自己擁有的部分股權,無償轉給管理團隊成員和骨幹成員,並達到股權合理配比,增加其凝聚力和主人公精神。2.管理機制創新,採用「各班長對經理負責,經理對理事長負責,理事長對成員大會負責」的制度,各司其職、各擔其責,權利義務明晰。3.種植模式創新,現已確定合作社三百畝的種植基地以綠色生薑和馬鈴薯種植、加工、倉儲、運輸、銷售為主,以農機服務、貨運服務、農資服務、農技服務為輔的經營模式。4.種植技術創新,除與高校對接新品種新技術外,自己也改良了生薑品種,設計了除草、澆地、噴灑農藥農機,省時省力,大大節省了水資源,降低了農藥使用。並以灤縣樂農科富農業服務有限公司名義申請了「一種具有障礙物自動規避功能的除草機」專利。5.科學種植,現已完成200.34畝的綠色生薑認證。6.銷售模式創新,農產品銷售改變過去單一的批發模式,與一畝田、京東及唐山市惠農電商平臺合作,採用小包裝做品牌,線上線下新零售模式,除了增加收益,更帶動了當地銷售模式創新。
合作社外在創新主要體現在聯合共贏。經過摸索發現,與其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一樣,我的合作社存在小而弱、小而落後、小而單一等問題。基於內在發展的需要和外在各級政府主管部門的指導,我們七家上下遊企業、九家市級以上示範社、五家省級師範家庭農場自願組建了灤州農發產業化聯合體。我在聯合體擔任秘書長職務,負責組織、運營、協調發展,並計劃於2020年挑選出優質企業,組建實體集團公司,來實現長遠規範發展。
聯合體成立之初,我們馬上抽選了幾名樂於奉獻的同仁,組成了一個運營管理團隊,負責聯合體運營管理,及風險分擔機制、利益分享機制的制定與完善。
聯合體啟動的同時,一套種養結合、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商業模式悄然形成。比如種植企業可以直接向養殖企業提供青儲飼料,養殖企業可以把發酵處理後的動物糞便轉給種植企業;又比如種養企業可以向餐飲企業提供新鮮農副產品,餐飲企業可以將部分客流引到種養企業參觀消費;再比如養殖企業死掉的動物屍體可以轉給肥廠,肥廠可以把簡易包裝的化肥出售給種植企業,等等。基本實現了橫向縱向聯合聯盟,而且不必擔心貨款不支付,大大降低了生產經營成本、增加了收益。
因為我們自身獲得的發展機會在不斷增多,所以帶動的就業人數和帶動農民增收也會逐年增加。聯合體不求最快最大最好,但求長遠穩定發展。
三、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及挑戰
幹上農業,不斷地在嘗試,調結構,找技術,求聯合,清資產,也不斷地在失敗。激情過,鬱悶過,有時感覺成功遙不可及,有時又感覺成功觸手可及,感到自己忽冷忽熱。我們在享受豐收節帶給我們榮耀的同時,更應敢於面對當前的農業問題,以便更好的解決。在當前國內幹農業,失敗的案例比比皆是,簡直成了資本和情懷的絞肉機,炒股頂多是開奧迪進去開奧拓出來,幹農業最後有可能連塊遮羞布都剩不下。
希望各級政府主管部門能夠提前預判,出臺的農業相關政策措施能夠有前瞻性,提前規劃布局,並且能夠有效、持續落實到地。不要動不動就只關注大項目,大項目固然好,但是複製性不強,應把中國農業的最基本組成單元做好。讓我們這些真刀真槍幹著的、堅強的新農人也得到應有的認可和鼓舞。幹農業是一份周期長、系統性的工作,新農人需要一個好的政策、機制環境,以便真正的幹好。
2018年是比較慘敗的一年,是灰心失望的一年。幸好參與了農幹院和鄉村振興的培訓,了解了更多中國農業發展趨勢及相關法律法規,尤其是浙江大學魯教授、農業農村部管理幹部學院朱院長的講課更是點撥迷津、醍醐灌頂,及時讓自己內心重新清淨,重歸起點,重聚初心。幹農業幾年下來,深知自己的無能與無助,縱使這樣,也要堅守住自律、規矩、誠信和自尊。革命尚未成功,還得擼起袖子加油幹!
四、發展成效及下一步打算
自2015年返鄉創業至今,一直把合作社當做一個「點」,認真打磨,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組建運營管理團隊,規範發展,調種植結構,勇於創新,現已確定合作社三百畝的種植基地以綠色生薑和馬鈴薯種植、加工、倉儲、運輸、銷售為主,以農機服務、貨運服務、農資服務、農技服務為輔的經營模式。可以帶動指導周邊五千畝種植規模,成員人均增收3500元,年用工量1600人次,並大大改變了當地效益低的花生、玉米單一種植模式,這個點還要做一面旗幟,引領更多的人返鄉創業,吸引更多的資本下鄉,助推美麗鄉村建設;將聯合體當做一條「線」,本著獨立經營、合理分工、要素融通、穩定合作、聯合發展、產業增值的經營宗旨,將其做優做強;將帶動當地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為一扇「面」,使其當地農民更富,農村更美,農業更強。
五、新農人自我點評
也許是父親謙遜、低調性格的影響,使自己始終堅持水潤萬物而不爭。我不太在乎面上的或眼前的利益,更喜歡一點點成其大。作為新農人,我將始終秉持著「健康樂享、綠色農業、重誠守信、合作共贏」理念,實現為城鄉搭建一座誠信、友善、便捷之橋,讓成員之間、城鄉之間、遠近之間、供需之間互通有無、互享實惠、互建共贏,完美對接,共創和諧美好!
在國家對農業的大力關注支持下,在各級主管領導的監督指導下,誠心歡迎有「無祿尚憂農」情懷的朋友加入農業大軍。讓我們攜手共進、順勢而為。以「結硬寨、打呆仗」的方式幹好農業;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精神服務大眾;以「流水不爭先」的心態共創輝煌!
很喜歡下面這部簡書,願與大家共分享。
圍棋(贈美人劍)
黑白乾坤轉,縱橫幾度歡。捉對風雲湧,痴迷夢也酣。窮極局無定,人渺在其間。宇宙生萬象,此物宜常禪。棋藝有高低,精進莫等閒。高山自仰止,流水不爭先。
(材料提供:郝永生)
本文修定稿節選自2019年出版的《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新農人發展研究》,中國農業出版社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新農人發展研究》
訂書聯繫人:農業農村部管理幹部學院 張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