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抽抽涼
《囧媽》讓徐崢現出原形,但他的困境,從《我不是藥神》開始
在這個令人難忘的春節假期,《囧媽》作為唯一一部與觀眾見面的新電影,值得我們跟它說一聲謝謝,雖然業內對此做法爭議頗大,但對我們普通觀眾來說,沒什麼損失,至少打發了兩個小時的漫長禁足時光。
看完《囧媽》也能明白徐崢為什麼一會兒提檔一會兒撤檔,一會兒請觀眾免費欣賞。因為這是一部只適合賀歲檔上映的影片,只有在闔家歡樂的氣氛中,大家才會欣然接受其中三分之二的小品式劇情。
《囧媽》這部電影,類似於一部加長版春晚小品,劇情簡單無懸念,道理普世誰都懂,笑點淚點一樣不缺,最後關頭上價值。
《囧媽》之後,徐崢作為導演的功力顯出原形,他還是更適合做一個演員。並且適合做一個飾演聰明人的演員。
相比之前的囧系列,囧媽少了喜劇中的黑色幽默部分,流於小品套路。但其實從《港囧》開始,囧系列已經後勁不足。
要知道該系列最成功的兩部作品,首部《人在囧途》並非徐崢導演,《泰囧》開始徐崢接過導演指揮棒,但《泰囧》贏了票房輸了官司,向《人在囧途》版權方賠款500萬元。
可以說完完全全由徐崢操盤的囧系列電影,是《港囧》和《囧媽》,但口碑評價與前兩部有明顯差距。
而《囧媽》與《港囧》有兩個明顯類似的問題,一個是中年男人的自大和優越,一個是少了王寶強。
其實,相比徐崢,囧系列更不可取代的人物,其實是王寶強。如果是王寶強在一列北國列車爬上爬下抱火車,在雪地冰原與棕熊一決高下,觀眾的接受度,會比看徐崢做同樣的事情高出許多。
因為徐崢長了一張過於聰明的臉。王寶強犯傻是憨,讓人覺得真拿他沒辦法。徐崢犯傻是混,讓人覺得憑什麼所有人都得圍著你轉。
熊熊那麼可愛,為什麼要欺負熊熊?小番茄又做錯了什麼,為什麼要浪費食物?
《港囧》之中,包貝爾這個角色實際上並沒有扛起喜劇責任。《囧媽》中的賈冰要自如許多,但可惜劇情過於邊緣,至於沈騰和宋小寶就真的友誼萬歲吧。
而徐崢自以為的中年危機,無非是事業遇到瓶頸,家庭缺失溫暖,愛情不再激情四射,但最後一切困局並不是因他做了什麼而改變,主要靠別人自己想通。
以至於袁泉這個角色,在《囧媽》中僵硬得如同AI,但這也不怪袁泉,因為她沒有任何發揮空間,她全部的人生困境,都在他老公變了、他老公又變了、他老公變回去了之間反覆橫跳。
你堅強獨立有能力,身邊有個高以翔那樣的大帥哥也並不促成任何根本性質上的改變。
在自我優越感爆棚的男性視角作品裡,女人的命運大概永遠都是等待男人想通。
反倒是每個男人都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任性的覺得被全世界拋棄時,總會有一個不流於世俗的絕世大美女出現,喚醒他對愛情和這個世界最初的希望,呵呵。
仔細想來,大概是因為徐崢這樣的成功人士,並不太有實際生活中雞毛蒜皮的危機。
所以這些程式化的曲折,在《囧媽》中都只能點到為止。就像母子親情之間最後的交融,就因為它是親情,只要不是過於變態的家庭,親情就在那裡,你媽總是會喊你吃飯的,即便你是個混蛋。
《囧媽》並沒有想像中精彩,甚至令人重新評估徐崢作為一個導演的才華和能力。但徐崢的困境,應該是從大獲全勝的《我不是藥神》開始。
《我不是藥神》的成功,讓徐崢在成功的基礎上多了更多的光環,比如良心和責任。
可人性的閃光點也是弱點在於,被貼上了好人的標籤之後,做什麼都想對得起胸前的大紅花,也把自己限制在了獎框之內。
在當下國內電影環境中,人們對「可以改變現實的電影」呼聲最盛之時,《我不是藥神》橫空出世。它作為電影的藝術性另說,在題材上的大膽選擇和聰明取捨,形成了現象級的突破。
所以,儘管《我不是藥神》的導演是文牧野,但作為監製和主演,觀眾因被影片感動而產生的「移情」,也加之到了徐崢身上,「為山爭打call」讓徐崢迅速收穫了極高的觀眾緣。
於是,之後再看徐崢的作品,他仿佛總是希望再能找出點什麼,能引發共鳴的,構成社會責任感的題材,而不再滿足於單純的搞笑或是賀歲。
所以在《囧媽》中,我們仿佛總是覺得,有人在試圖給我們講道理,告訴我們這樣不對那樣不對,應該這麼做或者那麼做。但實際效果大概是,道理我們都懂,架還是要照樣吵起來的。
但父母子女之間,能吵吵鬧鬧不離不棄的過完一生,也算是人生之大幸。
《我不是藥神》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題材、班底、時機構成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局面,我們希望它的成功能夠複製,但事實上卻很難實現。
徐崢眼前的困境,除了要操心投入產出比,還想要維持住胸前的大紅花,但刻意想要給觀眾傳遞價值觀時,往往會引發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
就好像那些每每到結尾部分,就要開始要煽情上價值的晚會小品,用孟鶴堂和周九良的相聲段子來說,就是讓喜劇純粹一點吧!《囧媽》也讓賀歲片純粹一點,徐崢也讓自己純粹一點。
(本文圖片源自網絡及截圖,版權屬原作者所有)
(原創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