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上海地名中的天主教印記

2021-02-08 上海老底子

徐家匯因有明末禮部尚書徐光啟的墓地和徐氏後人結廬居住,兩側又有肇嘉浜和李漎涇(法華浜)兩條河流交匯,因而被稱作徐家匯。徐家匯天主堂乃是徐家匯的標誌,與教堂緊鄰的兩條貌不驚人的小路,同樣與天主教會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


堂前的蒲西路,原名天主堂街,清同治二年(1863年)天主教會築,原路長448米,起自徐家匯止於土山灣,1945年以地處蒲匯塘以西改名蒲西路。蒲匯塘填沒築路,經歷年拓寬改建,現此路僅餘天主堂門口一段曲尺形路面,長140餘米。


緊鄰堂南側圍牆外的紫陽路,1910年建徐家匯天主堂時就修築了泥石路,初時稱為「堂街西」,因地處天主堂以西而得名,後因路東蒲肇河上有慈佑橋(取聖母仁慈恩佑之意),改名慈佑路。路原長412米,經徐家匯地區舊區改造後現僅剩西首斷頭,東端同蒲西路相通的100米路段。


大約在19世紀50年代,徐家匯南部的蒲匯塘(蒲肇河)沿岸一帶因疏浚河道,堆泥成阜,積在灣處,形成土山灣。土山灣在近代備受矚目,幾乎都和天主教會有關。而天主教在上海的傳布,又和徐光啟及其家族有著很密切的關係。1847年,耶穌會傳教士由浦東移駐徐家匯,先後建起天主堂、大小修院、徐匯公學、藏書樓、聖母院、博物院、天文臺等,在徐家匯和土山灣一帶形成了方圓十幾裡的天主教社區。1864年,教區將土山夷為平地,土山故跡不可復尋,但土山灣之名卻因傳教士所建的土山灣孤兒院,一直流傳至今。



另外,不得不提的還有上海市區的東西向幹道:斜土路。起點斜橋,終點土山灣,取兩地首字命名。只不過,現在的斜土路與零陵路交會後向西止於漕溪北路的一段,已經納入零陵路了。


同處土山灣的慈雲街也因橋得名。慈雲橋是架設在蒲匯塘(蒲肇河)上一座小橋,橋西是土山灣孤兒院,橋東則是土山灣人居家所在。1872年,馬歷耀修士在修建聖衣院(在今上海電影博物館內)時修建此橋,橋墩全部以巨木做成。進入20世紀後,由於潮漲潮退,原來的木製橋墩腐爛,加之上海城市的發展,來往船隻從小舢板變成了大型船隻,碰撞橋墩在所難免。而附近的大戶人家相繼在徐家匯建造房屋,車馬頻頻路過此地令他們頗感不安,遂商議出資改造舊橋。在得到教會同意後,新橋於1902年開工興建,橋墩改為石制,橋身鐵製,次年竣工,因土山灣慈母堂之名,過此橋如同沾了慈雲之氣,故命名為慈雲橋。


慈雲橋以東,現漕溪北路與慈雲街的交會處一帶,原先稱之為「五埭頭」。「埭」是江南一帶方言用字,意即「行」「排」,五埭頭即五排專供土山灣作工之人居住的房子。該地地處土山灣河對岸,聖衣院西南角一塊由河流淤積形成的「三角地」上(影業街的原名「三角街」即出於此)。1874年,土山灣孤兒院第一次作為獨立編制出現在耶穌會每年的職位表上,與此同時土山灣也迎來了自己第一批長大成人的孤兒,到了適婚年齡,不少人娶的都是聖母院的孤女,而婚房便因此成了一個大問題,於是教會方面在土山灣對岸的「三角地」建造專供土山灣人員使用的房屋,這一帶也因而形成了一個「教友村」。一直到1980年代末,隨著地鐵建設的展開,五埭頭居民動遷離開此處,這個有著特殊意義的地名就此從地圖上消失。後來又隨著三角街的改名,現而今,唯有其東側尚存的三角東街還能勾起老人們的回憶。


在老城隍廟以東的梧桐路上,有一座傳統中式大殿,曾經是梧桐路小學的所在,現今則為豫園街道文化活動中心分部。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她最大的光環卻是上海歷史上最早的公眾天主堂。


這是一座始建於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由義大利籍傳教士潘國光(François Brancati)在徐光啟第四個孫女瑪爾定納(教名)的幫助下,購得原潘允端的世春堂改建而來的傳統中式殿宇,取名為「敬一堂」,習稱「城內老天主堂」。直到清雍正年禁教前,老天主堂一直是上海天主教的中心。正因此,堂前梧桐路曾一度呼作「天主堂街」,風頭一時蓋過其舊名。


鴉片戰爭後,天主教馳禁,法籍傳教士向清政府索回老天主堂,但當時該堂早已被改作關帝廟,清政府不得已於城外另謀3塊土地批給教會,作為抵償。今天地處四川南路的洋涇浜聖若瑟堂和董家渡聖方濟各·沙勿略堂都是在此情形下建立的。


洋涇浜天主堂是上海租界內最早建立的天主堂,門口的四川南路曾經就叫作「天主堂街」,而這樣的路名命名方式恰好與傳統的中式路名如出一轍,上海市民自然樂於使用。這條天主堂街一直到1946年才改成現在的路名。需要順帶一提的是,「洋涇浜」三字系歷史地名,一般不會在當今的地理實體上見到,而至今仍能在街頭找到「洋涇浜」字樣的,恐怕只有這座聖若瑟堂了。


1917年地圖中四川南路的舊名「天主堂街」(法文名Rue Montauban,中文直譯即「孟鬥班路」)

董家渡天主堂曾是上海教區的主教座堂,又曾設主教公署。鹹豐年間曾在此舉行過被稱作「董家渡主教會議」的中國東部地區主教會議。抗日戰爭前,董家渡堂多上層教友,是教區神父和教友的活動中心。在董家渡堂前的東西兩側,各有一條以天主堂命名的南北向小路——天主堂東街和天主堂西街。1964年兩條街分別改名為天生港東街和天生港西街。如今,兩街早已於2010年世博會前夕因開闢世博專用停車場,連同周邊建築一起被夷為平地了。


1998年南市區地圖中的天生港東、西街及攝於2006年的路牌

同屬原南市區,在其南部徽寧路一帶原先也有一條天主堂街,即今天的天柱山路。早先該路59號有一座天主堂,名為「聖墓堂」。該地是徐光啟的另一位孫女許甘第大(教名)所購,作為耶穌會傳教士的墓地,也是上海的第一座「外國墳山」。1960年代起,聖墓堂所在地被改為徽寧路第三小學,路名也在1964年更改為現在的天柱山路。


1917、1949、1998三個年份地圖中的「聖墓堂」一帶

現今仍在用「天主堂街」作為正式路名的,恐怕要數閔行區七寶天主堂前的那條狹窄小路。地處七寶集鎮(老街)南部,南起寶南路,北行至七寶天主堂門口折西,止於七寶南街。全路呈曲尺狀,依傍教堂而生,實乃出入教堂之通道。無獨有偶,同屬七寶鎮管轄的九星市場區域內也有一條小路,因地處阮家厙天主堂之後,而得名「堂后街」。該路東端與虹莘路相交。


七寶鎮九星村的阮家厙玫瑰聖母堂(九星市場內)及路口的堂后街路牌(今已拆遷)

在近代上海法租界內,因教會而產生的路名不少,除了方才提到的四川南路(天主堂街)外,還有瑞金一路。該路闢築於1901年,因沿路有一座女修會安貧小姊妹會的會院,得名聖母院路(Route des Soeurs)。現今位於巨鹿路上的耶穌君王堂,原址即在長樂路瑞金一路口,在1930年代的法文版《天主教上海教區地圖》中,我們可以在相應位置清晰地看到,這一堂口的名稱標註為「聖母院路」。


1933年天主教上海教區地圖(法文版)中的「聖母院路」堂點,即今巨鹿路耶穌君王堂的前身

法租界內的道路名稱曾大量以外籍(以法籍為主)人名來命名,而上海教區多法國籍傳教士,因此除了法籍政要、軍人、歷史名人外,自然不乏神職人員的身影:


姚主教路(Route Mgr. Prosper Paris):今天平路。姚宗李(Mgr.Prosper Paris,1846~1931),法國籍,耶穌會士,1880年晉鐸,1883年來華,1893~1900年任代牧區會長,1900~1921年任江南代牧,頂西郎都府主教銜,1921~1922年任江蘇代牧,1922~1931年人南京代牧。在其任內創辦了許多重要的教會事業:1903年震旦大學、1907年廣慈醫院、1910年徐家匯新堂、1929年徐家匯大修院新舍等。


趙主教路(Route Mgr. Maresca):今五原路。趙方濟(Mgr.Maresca,西文音譯名瑪勒斯卡,1806~1855),義大利籍,那不勒斯聖家會士。1849~1855年擔任南京教區主教,在其任期內董家渡主教座堂建成,離任後將教區的管理權交給了耶穌會。聖高隆邦會帳房崇德堂曾坐落於此。

金神父路(Route Père Robert):今瑞金二路。金何伯(Pere Robert,生平不詳),法國籍,巴黎外方傳教會士,三德堂帳房。歷任第三十二至第三十九屆法租界公董局董事。廣慈醫院坐落於此。


古神父路(Route Père Huc):今永福路。古伯察(Évariste Régis Huc,1813~1860),法國籍,遣使會士。1839年晉鐸,1840年來華,在蒙古傳教。1841~1846年期間完成了橫穿中華帝國的旅行,經過熱河、蒙古、寧夏、甘肅、青海和西藏等地,著有《韃靼西藏旅行記》。


孟神父路(Rue du Père Meugniot):即永善路,位於原八仙橋菜場後,已湮沒。孟斐理(Pére Meugniot,1844~1926),法國籍,遣使會士。1869年晉鐸,1880年來華,擔任首善堂帳房,1890年被任命為巡閱使,1899年擔任總會長助理。歷任第十七至第三十四屆法租界公董局董事。


1949年地圖中的「孟神父路」,該路湮沒於2000年

杜神父路(Route Père Dugout):今永年路。屠恩烈(Père Dugout,1875~1927),法國籍,耶穌會士。1908年來華,1920年任震旦大學英、法文兼科學教員,繼而傳教於崇明和徐州地區,1925年調任南京震旦大學預科擔任教員。1927年,在北伐軍佔據南京時與義大利籍翟光朝神父一起遇害身亡。因上海話中「杜」和「屠」同音,因此中文路名誤作杜神父路。


勞神父路(Rue du Père Froc):今合肥路。勞積勳(Aloysius Froc,1859~1932),法國籍,耶穌會士。1883年來華,1896年出任徐家匯天文臺第三任臺長,前後長達37年之久,他對發生在遠東地區的颱風預報工作成績卓著,因此有「颱風神父」的美譽。1921年獲授法國「榮譽勳騎尉」獎,著有《遠東大氣》《六百二十次颶風的路向》等書。震旦大學附中坐落於此。


薛華立路(Route Stanislas Chevalier):今建國中路。蔡尚質神父(Stanislas Chevalier,1852~1930),法國籍,耶穌會士。1883年來華,1888年出任徐家匯天文臺第二任臺長,1899年籌建佘山天文臺。曾獲法國科學院金獎,著有《揚子江上遊地圖集》《赤道帶照相星表》等書。「薛華立」純系音譯。


邁爾西愛路(Route Cardinal Mercier):今茂名南路。邁爾西愛樞機主教(Cardinal Mercier,1851~1926),比利時籍。1847年晉鐸,1906年任梅赫倫(布魯塞爾)總主教,1907~1926年任樞機主教。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比利時政府和國王流亡國外,他成為了抵抗德國佔領軍的重要道德力量。同時他也是一位著名的多瑪斯學派學者。


自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徐光啟邀請義大利籍傳教士郭居靜(Lfizaro Catfino)來滬傳教開始,天主教活動就逐漸開始在上海地區各縣各鄉展開。郭定居滬上即與徐家田產經管人張氏在浦東傳教。天啟元年(1621年),徐光啟弟子孫元化又邀請郭氏前往嘉定傳教,並建住院。到崇禎十年(1637年),義大利籍耶穌會士潘國光(François Brancati)來滬建立敬一堂(老天主堂),並往崇明傳教。可以說,早在上海大都會形成以前,天主教信仰就已經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並茁壯成長。


隱沒於雜草中的錢堂村秦家石橋聖若瑟堂(2016年攝)

在上海市郊的一些行政村村名(專名)中,能反應天主教會傳教給當地所帶來的影響。如浦東新區張江鎮孫橋地區的錢堂村(原川沙縣孫小橋公社錢堂大隊),境內在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建有天主堂(主保為聖若瑟)一座,因錢姓村民居多,故稱錢堂,村名由此而來。相仿地,奉賢區泰日地區的姚堂村也是因聖堂與聚居姚姓而得名的。


有些行政村的專名由於歷史原因,作了些許更改,但往往也是有據可循的。川沙新鎮六團地區的大七灶耶穌聖心堂所在的純新村,本名誠心村,因村上信教者眾,「誠心」奉教而得名,後取本土方言諧音而改為「純新」。


由於傳教事業深入市郊鄉間各處,所產生與聖堂相關的自然村宅(「公社化」後稱生產隊)名稱就更多了,試舉幾例(以下以1984年撤人民公社建鄉後的名稱為主):


七寶鎮九星村吳家天主堂隊;

陳行鄉為民村六組天主堂隊;

陳行鄉三友村一組金主隊(宅上多為金姓,信奉天主,故名)

孫橋鄉橋弄村天主堂宅隊;

顧路鄉努力村天主堂隊;

六裡鄉同福村一隊天主堂隊;

花木鄉龍王廟村堂南北宅南宅隊;

高東鄉陳家墩村四隊天主堂隊(原名染布架)

橫沔鄉怡園村七組堂宅隊;

橫沔鄉沿南村一組張家天主堂隊;

坦直鄉範橋村八組西天主堂隊;

坦直鄉祝橋村五組蔡家橋天主堂隊;

祝橋鄉祝西村十五組施家天主堂隊;

祝橋鄉星光村九組周家天主堂隊;

鹽倉鄉永安村十八組周家天主堂隊;

佘山鎮陸其浜村聖堂頭隊

……


魚秧灘聖母領報堂,位於康橋鎮(原屬橫沔鄉)怡園村七組

1932年落成時的西八灶聖母七苦堂(張家聖母七苦堂),在今康橋鎮(原屬橫沔鄉)沿南村(原堂建築不存)

蔡家橋聖神降臨堂,在新場鎮(原屬坦直鄉)祝橋村五組

相關焦點

  • 【聖堂探址34丨四周年特刊】上主的臨在:上海地名中的天主教印記
    而天主教在上海的傳布,又和徐光啟及其家族有著很密切的關係。1847年,耶穌會傳教士由浦東移駐徐家匯,先後建起天主堂、大小修院、徐匯公學、藏書樓、聖母院、博物院、天文臺等,在徐家匯和土山灣一帶形成了方圓十幾裡的天主教社區。1864年,教區將土山夷為平地,土山故跡不可復尋,但土山灣之名卻因傳教士所建的土山灣孤兒院,一直流傳至今。
  • 敘說地圖 | 圖說金山地名:張堰鎮地名舉要
    敘說地圖 | 圖說金山地名:張堰鎮地名舉要 2020-08-15 09: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敘說地圖|圖說金山地名:亭林讀書堆與亭林華城
    敘說地圖|圖說金山地名:亭林讀書堆與亭林華城 2020-09-13 21: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天主教上海教區:洋涇浜聖若瑟堂
    因此,地名意義上的「洋涇浜」早已成為歷史名詞。然而在上海教區,有一座聖堂自創立至今一直沿用著「洋涇浜」之名。這就是著名的洋涇浜聖若瑟堂。清末洋涇浜河流1846年,道光帝下令天主教弛禁,法國傳教士試圖向清政府請求發還早前於雍正年間沒收的老天主堂(敬一堂)。
  • 聖堂探址39:天主教上海教區,邱家灣耶穌聖心堂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教宗克來孟十四世(Clment XIV,1769—1774年在位)命令取締耶穌會,上海地區天主教教務隨之衰落。直至1814年,教宗庇護七世又下令恢復,上海天主教事業很快又發展起來。在道光二十九年至同治元年間(1849—1862),已經設有松江、浦南、馬橋、青浦幾個鐸區,當時都隸屬江南教區所轄之松江總鐸區。
  • 天主教上海教區松江馬路橋聖若瑟堂與歷史上的若瑟醫院
    院中並聘救護隊十一人,常川駐院,每日派四人出外調查,倘途中遇患疫之人,即用病榻令工役舁入院中,竭力診救,以防傳染。本篇已在天主教上海教區《聖愛》2020年第4期刊載,敬請留意參考資料[1]上海宗教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宗教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1
  • 初心之旅|圖說普陀紅色地名:小沙渡路(今西康路)
    地名,承載著人們的鄉愁記憶和尋根感懷。特別是那些記載著紅色故事、滲透著紅色基因的地名,更有著別樣的魅力。今天為大家介紹小沙渡路(今西康路)和風起小沙渡的故事。1923年地圖中的「HSIAO SHA FERRY(小沙渡)」小沙渡路,上海舊地名,修築於1900年,1943年改名為西康路,全長2811米,得名於當時的西部省份西康省,是上海市跨靜安區、普陀區的一條重要的南北向主幹道,南起南京西路,北至蘇州河西康路橋。
  • 圖說上海長寧,310105的這些記憶
    長寧區,曾經的上海西站,市三女中,古羊路,一個歷史和現代,市井和優雅並存的區,一百個人能說出一百種愛這裡的理由。新華路臨街的老建築被整修一新,圍牆上布置了各色的浮雕,幾處酒吧掩映在樹蔭下,這條歷史悠久的老路古樸中透出一絲時尚。愚園路愚園路橫跨長寧靜安兩區梧桐掩映,兩邊舊式小樓洋房林立,傳奇飛舞。百年來,這條不長的馬路上留下過太多名人的印記,文藝氣息十足。
  • 上海天主教愛國會一甲子:發揚愛國愛教傳統,堅持中國化道路
    胡貝爾 攝12月18日,上海天主教界召開紀念上海市天主教愛國會成立暨上海教區自選自聖主教60周年座談會。他表示,上海天主教界要毫不動搖堅持天主教中國化的發展方向,毫不動搖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基本原則,毫不動搖辦好天主教愛國會,使愛國宗教力量成為我國天主教的中流砥柱。他勉勵上海天主教界更好地傳承和發揚愛國愛教和獨立自主自辦教會的優良傳統,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在上海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徵程中行穩致遠。
  • 松滋的地名文化,松滋人快來看看你家地名是怎麼來的!?
    松滋在古九州中屬荊州,我們先祖對於人類活動與社會發展的貢獻中,不斷創造與積累,留下了一筆難得的地名文化遺產,是我們研究松滋文化的寶貴資料。松滋地名十分豐富,有很深厚的文化內涵。一個地名,就是一段歷史;一個地名,就是一個故事;一個地名,就是一段人生;一個地名,就是一部輝煌。
  • 上海體育人回顧「2019上海體育年度印記」
    1月9日,來自上海市政府、協會、企業、媒體等方面的近800名體育人共同回望「2019上海體育年度印記」。這是上海體育文化品牌「體薈魔都」系列活動年度收官之作。上海市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徐彬在現場展望2020年上海體育發展,上海市體育局黨組副書記陸檁、副局長宋慧出席活動。
  • 圖說黃浦|盧灣體育館上演上海體育舞蹈總決賽
    圖說黃浦|盧灣體育館上演上海體育舞蹈總決賽 2020-10-26 17: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徐光啟:天主教在中國的「柱石」
    可以與託馬斯·莫爾媲美的徐光啟徐光啟,字子先,號玄扈,松江府上海縣人。但是此後的會試,卻意外地名落孫山。利瑪竇之所以說徐光啟把這次失敗看作「上帝的殊恩」,使他「得救」,是因為落第使他在下次會試及第前,有了充裕的時間,進一步了解天主教,並成為天主教徒。利瑪竇說:「由於疏忽,他被算作第301號與試者,而法定人數只限三百名,所以他的考卷被擯斥了。因此他無顏去見他的家人便隱退到廣東。
  • 圖溯上海「五四」系地名
    今天是五四運動101周年紀念日,彙編了一期上海「五四」系地名,以此獻禮。 而如今,五四農場已經演變為區域地名,這個當年曾經多次榮獲各項殊榮的已朝著上海南郊濱海生態之城的目標邁進。
  • 天主教與基督教究竟有什麼不同?
    天主教卻按基督的教誨,主張人得成義得救,一面要靠信德,一面要遵照天父的旨意去生活行善工。2.在天主三位一體的基本教義上,天主教完全信奉不渝。基督教中有的教派接受信奉,有的教派如惟一神派和耶和華見證人派則予以否認,他們只信有一個天主,不信一個天主有三位:父、子和聖神。關於耶穌所立的七件聖事,天主教都一一遵行。基督教除聖公會外,其他教派只奉行聖洗聖事。
  • 苦撐待變:抗戰時期上海周邊地區天主教漁民信眾的日常生活
    在中國天主教史上,包括南京、蘇州、上海等地在內的「長三角」是傳教士較早進入的地區,由此早在明末清初時期拉丁文、葡萄牙文、法文等外文文獻中就出現了「南京教區」這個宗教地理區域概念。也因此,天主教信仰在此區域特別是太湖流域內已有近400年的傳播歷史。
  • 國內地名中帶有「海」字的5座城市,除了上海,很難再說出兩個
    導讀:國內地名中帶有「海」字的5座城市,除了上海,很難再說出兩個帶你日行三千裡,吃貨相見泯恩仇,RR帶你看世界,大家好,我就是那個靠臉吃飯的小R。我們國家的國土面積的廣闊,在如此遼闊的土地上也形成了很多個城市,而且這麼多的城市,根據自身的發展情況以及歷史等多方面的原因,也就有了屬於自己的獨特名字,人們也經常能夠在我們國家的地名當中總結出規律,畢竟我們的地名也都是有跡可循的。
  • 圖說上海18家國營農場,帶你穿越時光,重溫難忘歲月(上)
    上海老底子圖說上海18家國營農帶你穿越時光,重溫難忘歲月上海的國營農場都是在20世紀50~60年代圍墾灘涂創建的。1954年9月,建立的奉賢農場(今五四農場)是上海地區最早的國營農場。
  • 全省含「龍」字的地名有1000多個
    本報訊 地名的產生與人的活動密切相關,與歷史、地理、語言、文字緊密相連,我省的地名文化也亦如此。昨日,記者在省民政廳舉行的加強地名文化建設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海南地名命名遵循自然地名命名和人文地名命名理念,紛繁複雜,豐富多彩。
  • 館藏品鑑 | 明嘉靖十五年《黃河圖說》
    《黃河圖說》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治理黃河水利工程圖,有大、小圖碑各一通,現存陝西西安碑林博物館,國家圖書館保存有早期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