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有幸遇見這樣的時代,但時代更有幸遇見這樣的你們。」
——《後浪》
冠軍教練
在CBA二十四年的歷史中,共誕生了七支總冠軍球隊,八位冠軍主教練。分別是王非、阿的江、李秋平、李春江、閔鹿蕾、郭士強、杜峰和楊學增。
有意思的是,這八位冠軍主教練全部是國產教練,難道是我們本土教練的帶隊水平要遠遠高於那些重金聘請的外教嗎?
當然不是,相信大部分球迷也不會認同這個觀點。事實上為了提高中國籃球水平,無論國家隊還是俱樂部,都請過很多外籍教練,哈裡斯、尤納斯、揚納基斯、鄧華德、戈爾、貝西諾維奇、胡安等等,看看他們的個人履歷,一個比一個牛,甚至不乏曾經擔任過世界強隊主教練的頭銜。然而,國家隊層面外教最好成績也僅是世界第八,並沒有突破之前的紀錄。俱樂部層面更是沒有強隊聘請外籍教練帶隊奪冠的例子。當然,老尤2012-2013賽季在廣東宏遠拿到一個總冠軍,只不過當時他是掛名執行主教練,主教練是杜鋒。況且一年之後,廣東宏遠12年來第一次丟掉了總決賽資格,還在合同期內的老尤還是落了個從宏遠黯然離場的結局。哪怕之後再次回來,一切已物事人非。
那麼,為什麼CBA二十四年只有這八位主教練能夠脫穎而出獨佔魁首?
八一五虎
這要從中國籃球獨特的「子弟兵」球隊培養模式說起。在CBA歷史上,廣東隊九次奪冠,八一隊八次奪冠,北京隊三次奪冠,遼寧隊、新疆隊、上海隊、四川隊各奪冠一次。在2011-2012賽季北京首鋼奪冠之前,CBA16年的歷史,實際上是「雙雄爭霸」的格局。除了不世出的天才姚明在2001-2002賽季給上海留下一次總冠軍之外,其餘15個總冠軍都被八一和廣東宏遠兩家瓜分,其中八一8次稱王,廣東7次奪冠,八一隊甚至擁有連續六年衛冕的記錄。也就是說在這之前的16年內,CBA聯賽先後歷經了八一王朝和廣東王朝的統治。而他們兩家當年之所以能夠一統江湖,靠的就是「國字號的子弟兵」打天下,無論八一的全華班,還是廣東的全華班,場上五人幾乎是國家隊的主力,八一有王治郅、李楠、劉玉棟、張勁松和範斌,廣東隊則是易建聯、朱芳雨、杜峰、王仕鵬和李群,甚至場下坐的也是莫科、李可、陳江華、劉曉宇這些國字號的球員。在CBA外援水平整體不高的情況,根本沒有隊伍可以和他們抗衡。當然,上海奪冠那年也不例外,畢竟他們的「國字號子弟兵」姚明是中國籃球百年不出的天才,一人就足可以挑落如日中天的八一隊。
廣東五虎
在當時「體教分離」的體制下,這些優秀的「國字號子弟兵」從小就進入專業隊的封閉環境,而且尖子球員基本上不會向外流動。於是各俱樂部形成獨特的「鄉土觀念」,就是說國字號球員只認把自己帶大的教練或朝夕相處的隊友,其它人不好使,而教練也在隊伍中擁有絕對的威信,有能力把各種事情壓在隊內處理。實力越強的俱樂部,國產教練在隊伍中的威望和地位越最,這個時期,教練員執教水平的高低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素。無論是王非、阿的江還是李春江,誰擁有的國字號球員越多,誰就能從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如果中途換帥,就會出現李群替換李春江而丟掉冠軍的結果。當年的競爭對手遼寧也罷,新疆也罷,都是因為缺少可以匹配對手的「國字號子弟兵」而數次挑戰均一敗塗地,無一例外鎩羽而歸。
北京首鋼開創歷史
2011-2012賽季北京首鋼橫空出世之後,CBA聯賽結束了王朝獨霸的局面,進入「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的季節,形成了北京、廣東、四川、新疆和遼寧群雄並起相互爭霸的局勢,實際上也開創了CBA新的歷史。
從那以後,一支球隊如果再想奪冠,隊內不僅要有「國字號子弟兵」,當然,這個時候的「國字號子弟兵」不再要求是自己培養的了,但必須是自己親自引進的。而且還必須配備實力頂尖的外援組合加以輔助。這兩個條件成為一支球隊是否具備奪冠的最低標準。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總決賽MVP的獲選球員名單上看出些許端倪,從2011-2012賽季起,分別獲得總決賽MVP的球員是李學林、易建聯、莫裡斯、馬布裡、哈達迪、亞當斯、哈德森和易建聯。除了易建聯和李學林外,全部是外援。事實上阿聯的實力是中國球員裡最頂尖的,絲毫不遜色於外援,而李學林獲得那個頭銜的原因大家都知道,如果不是聯賽的奇葩規定,總決賽MVP一定是馬布裡的。也就有了經典的北京 「馬莫組合」,新疆「亞布組合」、遼寧「哈巴組合」、廣東的「威馬組合」和四川的「鄧哈哈組合」。其中四川隊是一個特例,當年隊中只有一些國家隊邊緣的球員,而它之所以能夠搶下一次CBA總冠軍,完全是粘了2014-2015賽季CBA外援政策的雨露。當年外援政策是亞外第四節可上場,導致各隊與四川隊末節對陣時,都要面對哈達迪這個BUG。
這個時候,考驗教練的能力不僅要看他能否鎮得住國內「球星」,主要是看他能否控制球隊的外援,球隊要想有所作為,這是一個硬指標。楊學增做的不錯,閔鹿蕾和郭士強同樣做的不錯,用一個成語形容就是「恩威並重」。要想把外援調動起來帶動全隊,教練既需要察顏觀色,還得忍辱負重。既要心臟強大,又要腦子靈活,有時候甚至還要忍氣吞聲。說實話這需要很高的技巧,是真本事。相對而言,李春江和李秋平做的就不是太好,李春江入主廣廈後,曾經在2017-2018賽季帶隊獲得亞軍,事實上他是有機會登頂的,畢竟當時隊裡有林志傑,他的存在相當於廣廈第四節是雙外援。但是李春江卻無法控制福特森和博羅西斯兩個外援在場上的燒腦表現,最終功虧一簣,通俗說就是管的輕了。而李秋平則正好相反,無論是在上海面對「寂寞大神」弗雷戴特,還是在新疆面對亞當斯和布拉切,都沒有處理好與外援之間矛盾,既影響了球隊,也導致自己下課,通俗地說就是管的重了。所以說教練拿捏平衡也是一門手藝,否則輕重都會過猶不及。
外援配置好了,剩下就是管理國內球員了。通過分析這幾年奪冠隊伍的國內球員結構,我們不難發現。但凡球隊想取得好成績,隊內至少要有3-4名「國字號」球員。北京當年有孫悅、李根、翟小川等人,廣東有易建聯、周鵬、趙睿等人,遼寧有郭艾倫、趙繼偉、韓德君等人。最明顯的是新疆隊,奪冠那些隊內國手更多,包括周琦、李根、西熱力江和可蘭白克等人,於是總決賽4:0橫掃廣東隊。新疆之前多年,外援配置是CBA頂級的實力,卻屢屢衝冠失敗,就是因為缺少當打國手的原因。山西隊當年的「褲衩組合」大殺四方,最終輸給北京,就是缺少國字號球員壓陣。因為關鍵時刻「國字號子弟兵」能夠改變戰局的平衡,能夠豁出去為主帥拼命,所以靠這種方式打天下最靠譜,也最能延續球隊的穩定性和競爭力。倘若換成外教,由於在語言溝通、管理方式和訓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外教或許會與那些「國字號」球員在關鍵時刻爆發矛盾,也必定會影響全隊的士氣。鄧華德當年在新疆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以至於新疆廣匯籃球俱樂部董事長侯偉發出「選擇鄧華德是新疆最大的一個錯誤,我們選教練並沒有對他的性格和人品進行考察」的感慨。
cba年輕一代教練
目前CBA共20支球隊,一部分選擇名帥,一部分啟用外教,一部分用(體育局)系統內自己人,能夠給國產年輕教練提供舞臺的隊伍少得可憐。除了杜鋒,能夠拉出來用的也就是深圳王建軍、吉林王唅、浙江劉維偉、天津劉鐵、福建朱世龍和四川尹逵這幾人。其中朱世龍和尹逵已經下課,而且福建隊又一次挑選了洋帥帶隊徵戰。天津隊劉鐵也是外教下課後臨時救火上崗,相對於天津隊對於成績無欲無求的態度,劉鐵個人想有所建樹難度很大。吉林國內球員太年輕,沒有一名國家隊球員,王唅還得繼續熬下去。浙江雖然有吳前進入過國家隊,而且國內球員也處於上升時期,但它的外援選擇總是出問題,自己用不好,別人卻用的出彩,應該與劉維偉的個人能力有很大關係。
鞏曉彬
國產教練裡鞏曉彬屬於比較特殊的一位,他屬於體制內的人員,上課下課其實相當於內部崗位調整。雖然外界批評蠻多,對他執教壓力而言,並不是很大,這一點與遼寧的郭士強差不多。但是他畢竟已經51歲了,比較那幾位冠軍主教練的奪冠年齡,李秋平43歲,王非41歲,閔鹿蕾48歲、李春江40歲,阿的江40歲,楊學增57歲,郭士強43歲,杜鋒32歲。再看看現在山東國內球員的結構和能力,似乎留給鞏曉彬的時間並不多了。況且張愛玲說過:「出名要趁早呀,來的太晚,快樂也不那麼痛快。」
王建軍
如此說來,也就深圳的王建軍還有一丁點的可能。去年賽後賽翻盤北京,已證明深圳隊李慕豪、顧全、沈梓捷、賀希寧、於德豪等一批國內球員的實力,但是這個隊關鍵時刻總是缺少總決賽MVP級別的球員站出來,所以一直給人以「軟」的印象。原因就是這麼多年來一直無法挑選到合適的外援組合,外援換了又換,不停地磨合,不停地否定自己。好在王建軍一直能夠得到球隊管理層的信任,給自己爭取了機會 ,所以深圳隊如果想再進一步,選擇穩定的頂級外援組合迫在眉睫。比起提高國內球員的水平,扎紮實實選好外援難度並不是很大,畢竟還有什麼用錢解決不了的問題。CBA年輕一代教練要想掀起一朵浪花,暫時也是靠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