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作為民族音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進步和民族音樂的不斷傳承光大,具有獨特民族音樂風情的民歌演唱,也從傳統風格到現代風格而進行不斷的發展創新,使中國民歌也成為了當今世界名歌舞臺上的一顆璀燦之星。在中國56個民族中,有著不同特色的民歌,像花瓣一樣散落在中華大地的每個角落,中國民歌獨具特色的音樂風格,吸引著人們,使大眾感受到了民歌的無比魅力。
中國各族的民族民間歌曲,異彩紛呈,各自有獨特的風採。僅就漢族中漢藏語系的民族就有30多個,其方言、土語有100多種,語言因素直接影響民歌的調式、旋律及歌唱的獨特藝術風格(形成了各自的風格特徵),自古以來,各族之間的音樂,早就多渠道地交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而,在中國各族的民歌中,又共同擁有東方的傳統審美神韻。由於各族人民的生活環境、自然地理、生產勞動場地以及民俗、風尚、宗教、禮儀之別,在其內容與形式等方面既有相同共性,又有相異個性。就地區而言,大西北各族的民歌,因地處高原,聲調高亢、跌宕,而內陸平原魚米之鄉的音調則婉轉清麗;江湖河海的水運號子伴隨著體力勞動,並和勞動節奏密切配合的民歌,具有齊心協力、鬥志昂揚的豪邁氣概,其音樂節奏、旋律特點、情緒表現都與勞動條件緊密結合。又如山歌、小調,山歌的音樂奔放嘹亮,開朗,抒情性強,富於濃鬱的生活氣息,有無限自由的想像空間,與山歌有所不同的是,小調除了在農村流傳外,在城鎮、集市上也多有傳唱,小調音樂風格細膩曲折,形式規整,表現手法豐富,反映社會各層的生活、嬉戲、愛情等內容,因自然地理的各地差異,有的氣勢軒昂,有的則情長意深,大相逕庭,它們總是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意志與精神風貌,並在各族生活方式、自然條件及歷史過程中形成其獨特風格特徵。
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的民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我國的民族聲樂事業更是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民歌從演唱到創作達到了空前繁榮。因而使民族聲樂作品發展集原始民歌、民歌改編、戲曲說唱、古典、民歌藝術歌曲、民族歌劇等方面內容,體裁組成的集成概念,在音樂風格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進、創新,以及注入一些與時代接軌的風格特徵,對民歌有了全新的注釋,讓人們耳目一新。在創作中民歌自由流變,並在流變中再發展、再流變、變有多種,可以移步而不換形,也可以既移步又換形,還可以嫁接創新,甚至涅 再生。可有些人認為,現代民歌經過加工之後,注入了太多的現代風格,已沒有以往民歌的味道、風格,感覺到「雜」不是純粹的民歌了。但是筆者認為,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發展,民歌也在不斷地變化,在原有的民族演變的自由性,加上它的敘事性、抒情性、或因語言、聲調、情調、情感幅度,以及演唱的時空環境的差異,都可能產生影響,發生變化。例如,陝北民歌《信天遊》可以「遊」出許多不同的曲調,西北民歌《走西口》,可以「走」出許多聲腔,像內蒙古的民歌《陽婆裡抱柴嘹哥哥》它是蒙漢語言結合而產生的新腔,又如《孟姜女》這一曲調,不知填寫多少不同的內容;大家熟悉的《東方紅》,它原是一首陝北的情歌,經陝北民間歌手的配調,再經過東北文工團、專業音樂家們的整理,一首情歌變成一首頌歌,音樂的形象完全不同了,但是在原有的風格上,更有新意,被世人所傳唱。在許多民歌中,有的因版式的調整,小調變成正調,如湖南花鼓戲的《雙川調》,原是車水時計數的短小號子,後來變成花鼓戲中的正調,傳統民歌,一般只有上下句,但經過專家的加工後,就變得極有風韻。又如內蒙古民歌《小路》,20世紀40年代整理出版時,伍雍誼同志增加了一句小花腔,給原曲增添了新意,情趣了,人物活了,至今曲仍是上乘之作,世代相聚的民歌,就是在這樣那樣的流傳中變得為某些因素而淹沒了原有的特點,但如變得不恰當,也會遭社會的淘汰。
近年來,由於民族聲樂的發展,在教學、演唱中教材告急,因此,奔走求新,已成為普遍要求。有的曲作家,為了把民歌的內涵揭示得更加深入,因教學之需、因演唱者要求已改編了一些新曲。如王志信的《孟姜女》、尚德義的《今年梅花開》、於學友的《小白菜》、景建樹的《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等等,這些由民歌改編的新曲,不但原曲精髓如故,而且形象更加鮮明,情趣更為豐潤,演唱技法也有所拓展。而讓筆者更為欣賞的是這幾年在青歌賽舞臺上湧現的原聲態民歌演唱,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對物質文明的追求,演唱民歌的場所從田間地頭逐步發展到電視晚會的舞臺上,如今的觀眾在各種晚會上看到大都是具有時代氣息的新民歌的演唱表式,而在青歌賽上聽到的原生態民歌,其獨特音樂風格,超乎世俗的聲調,讓人流連忘返,更加完美和形象地塑造了中國民歌的表演。 不同的音樂風格,表現不同的民歌方式,千變萬化,時代在不斷的變化,而民歌也在不斷地更新改變,在原始民歌的基礎上加入了許多不同風格的音樂,而音樂的創作者,也與時俱進地嘗試把自己所嚮導的多種音樂元素加以梳理,將民族、美聲、通俗、流行等不同的演唱風格加以組合,也可稱得上是一個創新,如2008年春晚的聲樂節目中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吳雁澤及戴玉強和阿寶(民歌、美聲與原生態)三種唱法組合演唱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讓人耳目一新,一位是著名民歌演唱藝術家,一位是有著帕瓦羅蒂美稱的美聲「王子」,另一位是原生態唱法領軍人,三人的完美結合,塑造了一個嶄新的音樂。又如周杰倫與臺灣民歌手費玉清的「千裡之外」,也把不同風格的音樂元素融合在一起,一個是流行天王,另一個則是民歌老將,兩人不同風格相結合的演唱,使人們更豐富了聽覺上的享受。新的演唱風格及完美的音樂是要靠創作者與表演者共同來完成的。
在近十年來,隨著中國民族聲樂的不斷發展,在演唱和創作上已經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歌,民族聲樂作品則是中國民歌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民歌在目前為此已經達到了空前繁榮的局面了,民族歌曲百花齊放。但是近幾年,許多作品給人一種模仿、雷同、克隆的感覺,這樣的現象不利於中國民歌的發展與傳播。一首好的歌曲之所以能打動觀眾,是因為歌曲具有真摯美好的感情和優美旋律的運用。每個時期的社會背景和人文環境不同,所以也就有各個時期的特點和局限性,但無論是哪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