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三百字布告,為收復臺灣提供了關鍵依據

2020-12-22 迷彩說

學過歷史的都知道,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中華民國政府緊跟美國對日宣戰步伐,於1941年12月9日,正式發布文告,向日宣戰。但很多人不知道,就是短短三百餘字布告,為收復臺灣提供了關鍵依據。這份布告史稱《中國對日宣戰布告》,其全文如下:

中國對日宣戰布告

「日本軍閥夙以徵服亞洲,並獨霸太平洋為其國策。數年以來,中國不顧一切犧牲,繼續抗戰,其目的不僅在保衛中國之獨立生存,實欲打破日本之侵略野心,維護國際公法、正義及人類福利與世界和平,此中國政府屢經聲明者也。 中國為酷愛和平之民族,過去四年餘之神聖抗戰,原期侵略者之日本於遭受實際之懲創後,終能反省。在此時期,各友邦亦極端忍耐,冀其悔禍,俾全太平洋之和平,得以維持。不料強暴成性之日本,執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諸友邦開釁,擴大其戰爭侵略行動,甘為破壞全人類和平與正義之戎首,逞其侵略無厭之野心。舉凡尊重信義之國家,鹹屬忍無可忍。茲特正式對日宣戰,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間之關係者,一律廢止,特此布告。」

文告大致意思就是我們一直忍耐,一直希望日本能悔過,沒想到你日本執迷不悟,現在居然還敢跟美國和英國開戰,為了維護世界和平,我們實在是忍無可忍了。前面這些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布告的末尾,明確要廢除與日本之間的一切條約、協定。這句話相當關鍵,它為將來抗戰勝利後收復臺灣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日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我們知道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與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根據條約規定,中國割讓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在那之後臺灣成日本的殖民地,日本統治那裡也有近四十年的時間,這個時間可謂不短了。如果不是布告裡明確不承認以前的一切條約,包括不承認《馬關條約》,那麼隨後的《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中恐怕未必會提到歸還臺灣的內容,現在臺灣的歸屬恐怕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

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很多人可能認為,日本戰敗,歸還臺灣那是必然,如果這樣想,那就有點想當然了,要知道當時的美英可是各懷鬼胎的,在中英美三方起草《開羅宣言》時,英國代表賈德幹就提議把宣言中將滿洲、臺灣、澎湖歸還中國的表述改為日本應放棄滿洲、臺灣和澎湖這種含糊其辭的表述,這是典型埋坑,還好當時中國代表王寵惠據理力爭,才沒讓英國的奸計得逞。

蔣介石參加開羅宣言

事實上正是《中國對日宣戰布告》《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和日本《無條件投降書》,這四個文件組成了環環相扣的國際法律鏈條,明確了臺灣作為中國領土一部分的法律地位,保證了臺灣回歸中國的無可爭議。更多內容請關注迷彩說。如果覺得文章還不錯請點讚分享。

迷彩說原創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總是挨揍,伊朗究竟能不能造出核武器?

戰略轟炸機究竟有多長壽?橫向對比,轟6居然還年輕

相關焦點

  • 臺海一旦有事,臺灣空軍是否會一觸即潰,專家稱未必
    很多網友都說,臺灣空軍和大陸相比完全是不堪一擊,只要大陸動手,臺灣空軍瞬間就會被擊潰。事實真是這樣嗎?其實早有相關軍事專家對此進行過分析。專家認為臺灣空軍有較強的韌性,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對手,我們絕不可輕敵。
  • 彭勝玉:統一法破除中國收復臺灣的緊箍咒
    該法總共10條,法律全文為一千餘字,主要表述了和平統一的對臺方針、政策以及實現和平統一的可能途徑和策略。《反分裂國家法》僅適用於臺灣問題。  在本法第一第二條中明確:為了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勢力分裂國家,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維護臺灣海峽地區和平穩定,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 協助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功臣--何斌
    何斌本是鄭芝龍的舊部,極有愛國心,他對荷蘭殖民者欺負、屠殺臺灣同胞的種種罪行早就痛恨在心。這一次有機會回到廈門,見到鄭成功,當然願意將臺灣島內各方面的情況告訴鄭成功。於是,他將臺灣各方面情況,特別是荷蘭人在臺的兵力部署情況詳細地告訴了鄭成功,力勸鄭成功出兵收復這一塊本來是他父親開發、完全屬於中國人民的土地。 何斌臺後,繼續作荷蘭人通事,同時暗地裡用心觀察、探查地形。
  • 臺灣怎麼割讓及收復的
    美國為擴大它的侵略利益,乘機「出面調停」,單獨操縱中日之間的和談,在美國的示意下,清政府於年底派遣戶部侍郎張蔭桓和湖南巡撫邵友濂為全權大臣,前往日本廣島議和。日本方面認為張、邵兩人官位太低,拒絕談判,要求清政府派北洋大臣李鴻章去日本。
  • 為何鄭成功一定要收復臺灣?被清朝逼的,實在是沒出路了!
    說到底,收復臺灣是一件必須做的事,但何時做、以什麼方式做,還是有很多講究的。 要不然,也不會任由荷蘭佔據38年。 可是1661年,世界變了,逼的鄭成功主動去收復臺灣。 不管他願不願意,這是唯一的路。
  • 史上收復臺灣的7次戰役
    次年派水軍萬餘眾徵伐臺灣本島,在擊退土人抵抗後在本島駐軍下來,為解決駐軍的給養問題,實行屯墾制度,並委派朝官開牙建府。這也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駐軍。 4、第四次戰役(元朝時期) 元朝時期,公元1292年世祖忽必烈派熟悉水戰的漢軍六千餘人戰艦三百餘艘前往澎湖(今臺灣省)招撫當時的土著高山族。元軍抵達後遭到當地土人的抵抗,無奈元軍人數太少,再加上水土不服,士氣低落,終於兵敗將倒剩餘的漢軍只能逃回大陸。
  • 收復臺灣或要兩種時機
    眾所周知,自解放戰爭國民黨退卻臺灣,臺灣就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中國急需收復臺灣,但收復臺灣的時機什麼時候最好、最適合?其一,在中國國力鼎盛世界的時候收復。其二,找準時機,一舉收復臺灣。現在中國軍事、經濟方面已得到很好發展,軍事方面更是讓世界其他包括美國在內的大國、強國不敢小覷,而臺灣彈丸之地,儘管有美國在後面撐腰,出售武器給臺灣,但就目前來看,其武器裝備和作戰水準不敢恭維,可以說如大陸真的要收復臺灣,解放軍分分鐘就能佔領臺灣,但美國不會坐看中國收復臺灣,定會出軍隊幹涉,美國儘管離亞洲較遠,但亞洲有著美國的幾個駐軍據點,且美國有洲際飛彈等,可以遠程攻擊,又可派航母、艦艇等直接到臺灣海峽等近海與中國對抗
  • 歷史上收復過幾次臺灣,現在我們距離收復臺灣還有多遠?
    臺灣主要的少數民族是高山族,自三國時期吳國曾派軍東渡臺灣海峽並帶回了臺灣的上千人口「公元230年,吳主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得夷洲數千人還。」後來大陸與臺灣來往密切,漢族人口定居臺灣的越來越多,直至南宋時期,正式將臺灣劃歸福建晉江縣管轄,並開始派兵駐守。
  • 歷史上收復失地的戰爭那麼多,為什麼鄭成功收復臺灣最為人稱道?
    鄭成功認為,這艘戰艦有神明庇佑,所以在後來的戰爭中,每次都以這艘船為指揮艦。除了中軍艦之外,鄭成功海軍最先進的戰船就是「龍炮船」了。這種船上部署了當時最先進的火炮,在攻佔島嶼期間龍炮船提供了大部分火力。在這艘船的龍頭部分,有一尊享譽盛名的「紅衣大炮」,這種火炮的射程約為五公裡。在當時的海戰中,龍炮船的威力無船能比,是鄭成功船隊火力輸出的核心。
  • 臺灣是什麼時候收復的
    從1683年清政府統一臺灣到1895年日本佔領臺灣,清政府有效治理臺灣200餘年。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中日戰爭,翌年3月攻佔澎湖,1895年4月17日強迫清政府籤訂《馬關條約》,強行割佔臺灣、澎湖等地。從此臺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 康熙皇帝是如何輕鬆收復臺灣的?
    背景 鄭成功在1661年收復臺灣,但幾個月後因病去世了,使臺灣陷入內亂中。 臺灣民心所向 清王朝沒有趁鄭經軍事力量損壞重大之時派人收復臺灣,而是再次派出大臣和鄭經和談。但鄭經提出的歸降要求沒有得到康熙同意,所以,便再次和談失敗。
  • 因收復臺灣有功被康熙封為靖海侯的施琅,其後代的結局是怎樣的?
    施琅,字尊侯,號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今晉江市龍湖鎮衙口村)人。早年的施琅是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的部將,從17歲開始就跟隨鄭芝龍南徵北戰,屢立戰功,鄭芝龍對其也是非常器重。在順治三年(1646年),原本在東南沿海組織抗清的鄭芝龍,突然選擇了向清朝投降,這使得當時閩浙一代的抗清形勢瞬間惡化,在期間,鄭成功還因不願投降清朝而與其父鄭芝龍反目。
  • 蔡孝乾:致使臺灣難以收復的關鍵人物,若不是他臺灣或許早已解放
    三大戰役後,國軍精銳全軍覆滅蔣介石敗退臺灣,賊心不死的蔣介石企圖在臺灣東山再起,臺灣就此陷入了狂風暴雨之中。然而隨著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人民解放軍的戰略方向也在經歷著重大轉變,與此同時,黨中央基於祖國統一大業,解放臺灣這一重要工作當即被提上了日程。
  • 鄭成功:曾做過海盜行徑,之後出兵收復臺灣,樹立民族英雄形象
    其次,其實鄭成功收復臺灣是一件偶然的事情。當時朱聿鍵死後,鄭成功開始避走金門。通過多種方式為自己募集兵力,而後帶領他們繼續抗清。而自金門起兵之後,雖然鄭軍轉戰多地,軍隊也越來越壯大,但是始終沒有辦法取得相適應的根據地以提供軍糧。
  • 慧說趣事|鄭成功收復臺灣
    他們一面偷偷派人到巴達維亞(今爪哇)去搬救兵,一面派使者到鄭軍大營求和,說只要鄭軍肯退出臺灣,他們寧願獻上十萬兩白銀慰勞。鄭成功喝退荷蘭使者,派兵猛攻赤嵌。赤嵌的敵軍頑抗,一時攻不下來。有個當地人給鄭軍出個主意說,赤嵌城的水都是從城外高地流下來的,只要切斷水源,敵人就不戰自亂。鄭成功照這個辦法做了,不出三天,赤嵌的荷蘭人果然乖乖地投降。
  • 鹿鼎記:收復臺灣,施琅出力最多,最後韋小寶卻是最大贏家
    在收復鄭氏臺灣上,他也是手到擒來,成為最大贏家。其實,對於收復臺灣,真正一馬當先功不可沒的是施琅,可是最後頂著萬民傘得意洋洋的卻是韋小寶。這一份奪功的本事也是無人能比。為什麼韋小寶總是這麼順風順水呢?從收復臺灣這一件事上就可以看出端倪。明末清初,鄭氏雄踞臺灣,虎視眈眈,一直蠢蠢欲動。成為小皇帝康熙的心腹大患。平定三藩之後,康熙再也不能忍,決心要搞定臺灣。
  • 收復臺灣時,康熙為什麼啟用施琅,施琅有多大作用?
    因為收復臺灣非施琅莫屬,於公於私、於恩於怨,於才於志,施琅都是收復臺灣的不二人選。可以說,施琅收復臺灣,也為康熙獲得清聖祖的廟號加分不少。康乾盛世的締造者、奠基者清聖祖康熙皇帝,其一生堪稱傳奇。他智擒鰲拜、他勇平三藩、收復臺灣、驅逐羅剎、親徵噶爾丹!
  • 古代史: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寶島臺灣
    但年僅22歲的鄭成功拒絕清朝的多方勸,毅然與父親決裂,遙尊在廣西的南明永曆帝(桂王),被封為延平郡王。他組織水師繼續抗清鬥爭,成為當時東南沿海地區的主要抗清領袖。1659年,鄭成功北伐南京,為清軍所敗,後退至福建廈門、金門一帶,繼續與強大的清軍對抗。
  • 那些年大陸收復臺灣的坎坷歷程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那些年大陸收復臺灣的幾次坎坷歷程:第一次 荷蘭人侵佔臺灣38年 1624年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殖民者為建立與中國和日本貿易的據點侵入南臺灣。 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佔北臺灣,後被荷蘭人驅逐。荷蘭人在臺灣實行強制統治,把土地據為已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租稅,掠奪臺灣的米、糖,將其收購的絲綢和瓷器經臺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臺灣百姓生於水火之中,民不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