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貨,海鮮,海味,海錯。
這幾個詞彙,其實說的都是海中的物產,只不過有的用於白話,有的用於文言。其中的「海錯」,就是比較文雅的一種。古代文人寫書著作,多用「海錯」一詞。在清代,有一本記錄海鮮知識的書籍,名字就叫做《記海錯》。
在三面環海的膠東半島,棲霞是為數不多的內陸縣市。而有趣的是,《記海錯》的作者,就是來自不靠海的棲霞,他的名字叫做郝懿行。
郝懿行(1757~1825), 字恂九,號蘭皋,棲霞城人,出身於明清棲霞四大望族牟郝林李中的郝氏家族。
根據《棲霞縣誌》記載,他在乾隆五十一年以優貢入太學,乾隆五十三年中舉,清嘉慶四年中進士,此後任戶部額外主事達二十多年,道光五年病逝於京師。
就仕途而言,擔任閒職的郝懿行並不顯赫。但他在經學、訓詁方面的成就非同小可,代表作有《爾雅義疏》、《春秋說略》、《山海經箋疏》、《易說》、《書說》、《詩說》、《禮記箋》等。
後來,這些著作被收錄成集,稱《郝氏遺書》,清末就曾刊刻出版。到了當代,齊魯書社也曾整理髮行了一套《郝懿行集》,全書有七大本,超過三百萬字,真可謂大部頭之專著。
在郝懿行的著作當中,篇幅只有五十多頁(估計萬字左右)的《記海錯》其實並不起眼。但作為一本記錄海產品的古書,它也有相當的史料價值。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煙臺市編修《水產志》的時候,也曾提到過這本書。
或許有的朋友心中會這樣想:「棲霞不靠海,由棲霞人來寫海產品,夠資格麼?」這一點,郝懿行當年可能也想到了(實際上他的妻子王照圓來自福山古現王氏家族,不僅距海不遠,也很有文化,對郝懿行寫書也很有幫助)。因此,他在寫《記海錯》的時候揚長避短,重點介紹的不是打魚撈蝦的方法,而是考證古籍對同一海產的記載,以及該海產在京師的流通情況。通俗一點來說,這是一本專門訓詁「海鮮」的書。
訓詁,多少會給人一種「佶屈聱牙」的感覺。不過,郝懿行在書中也記錄了不少相對有趣的現象。其中,對於加吉魚(現在通俗寫法如此,《記海錯》中寫作嘉鯕魚),郝懿行記載說:「啖之肥美……(然)經宿味輒敗,京師人將冰船貨致都下,因其形象謂之大頭魚。」
也就是說,加吉魚味道鮮美,在京城也深受歡迎。但當時沒有冷鏈物流,想要吃到味道比較好的加吉魚,只能用冰船運過去。顯然一般人是吃不起的,只有達官貴人才有這等口福。
再者,郝懿行又提到了海腸的鮮美。他說:「(海腸)海人亦喜啖之,或去其血,陰乾其皮,臨食以溫水漬之,細切下湯,味亦中啖。」書中還記載,用海腸作為魚餌,加吉魚容易上鉤。兩百年過去了,據說如今的海釣人士,仍推崇這一方法。
此外,郝懿行還考證了在古籍《文選》和《南越志》中提到的「蜛蠩」,就是登萊海邊說的「八帶魚」。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不勝枚舉。
郝懿行寫這本書時,是在嘉慶丁卯(嘉慶十二年)。當時他已經在京師居住數載,未免思鄉。他自己在序言中也說道:「餘家近海,習於海久,所見海族亦孔之多,遊子思鄉,興言記之。」
因此,《記海錯》寫的不僅是海鮮,也是寄託了膠東遊子對故鄉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