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那年,為了愛情,我選擇了北漂。
萬家燈火,霓虹閃爍時,我也特別想家,也哭過,卻每次都跟自己較勁似地說「我就不信我待不下去」,這一待就是九年。
一起來的同學,有的相繼離開,問她們為什麼走,都說「不踏實」。
可什麼是踏實,漂泊的人擁有什麼才能踏實呢?
在北京的第1年,好幾個人勸我回老家,「咱家這邊也挺多好公司的,工資也不低,你有實力,在哪發揮不一樣?」
她們在老家一個月3500-4500,我在北京每個月到手工資1800。要說我一點沒有動搖過,那是騙人的。
「老家再好,竄一竄就到頂了,北京可蹦躂的空間多大啊,我肯定很快就能超過她們。」
我開始琢磨怎麼掙錢,先是跑問領導加薪可能,他說我這個崗位工資變化空間不大,如果兼任其他崗位,表現得好,可以適當調整工資。
我一想這是個機會啊,連具體做啥都沒問,就答應了,心想:不會再問唄,只要能漲工資,讓我幹啥都行。
我還尋摸各種副業賺錢門路,什麼淘寶代刷單,淘寶客推廣,我都幹過,每天上班忙,下班更忙。
後來忙到副業收入遠超過主業,給我興奮的裸辭了。開始沒日沒夜的幹活兒,經常一坐電腦前坐一天,頭不洗,睡衣不換,家務不幹,為此男友沒少跟我吵架。
眼瞅著帳戶餘額一天天增多,兩個人的感情卻日漸淡薄,我坐不住了。本來賺錢的目的為了以後的兩口之家,不是為我獨自一人吃小龍蝦。
我果斷剎車,重新思考要怎麼跟理想的他留在這裡,安定下來。
特別提醒漂泊的你:
第一,無技能增長的投入,拼的是體力。
第二,靠平臺及規則活著,靠的是運氣。
第三,工作能辭,社保不能斷,代繳很方便。
第四,賺錢很重要,但每天念叨念叨為什麼賺錢更重要。
好幾個朋友離開,也因為愛情。異地的兩個人,總感覺不踏實。再加上父母勸,就結束了漂泊。或許有遺憾,但在愛情面前,還是不敢承擔風險。
留下的單身女孩們總想找個伴,看起來獨居灑脫又自由,實際一個人一躺躺一天,一吃飯就自己的時候,特別寂寞。
她們羨慕我守著愛情的北漂生活,可她們不知道,愛情一旦碰了柴米油鹽,難免磕磕絆絆。
有一次,我在足療店交了100塊錢,男友知道後特別生氣,說我瞎花錢,讓我一個人回去退。我去求人家,說了好多好話,委屈極了。回住的地方時,我一直不敢上樓,怕看到他審視挑剔的眼神,我坐在小區的長凳上哭了很久。
路過的大媽過來勸我老半天,我埋著頭哭都沒顧上看大媽的樣子。不過,我特別感謝這些萍水相逢的人,她們的善意,她們說的的一些話,讓我又帶著一腔孤勇,咬牙走了很遠的路。
我回去跟男友解釋了為什麼花這個錢,他也跟我道了歉。日子繼續往前走,吵架還是有,誰讓我們總是成長慢,加偶爾嘴欠,還總是跟別人比較另一半。
雖然整天一起出門上班,一起下班做飯遛彎,還是擔心哪天突然散了,就想趕緊領個證才踏實。於是第2年我把男友成功轉正,成了現在的先生。
特別提醒漂泊的你:
第一,相愛的人,也不是時時刻刻都信任和理解對方;
第二,愛情可以有爭議,但不要隨便質疑;
第三,讓你踏實的不是他還愛你,而是更懂了對方心理。
第四,最好的愛情,就是可以踏實做自己。
結婚後同學們常問我:「在北京買房了嗎?」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我跟先生都是租房住。對於漂泊的人來說,租房是第一難題。
有一次我搞活動,報名人數還差幾個,我問朋友能不能來添個人氣,10個人有8個人說搬家。
如果把我們這些漂泊女人的故事拍成一部電影,可能從頭到尾的戲份都是收拾行李,拖著箱子,從一個房子換到另一個房子。
每次在新房子住下,都祈禱這次能夠住到樹葉變黃,窗子變亮,天氣變朗,忘掉過往。但總是因為房租漲價、出租屋拆除、公司搬遷等原因,被迫搬家。
但就算住下來,這也不是家。無論你放多少毛絨玩具宣告領地,用多少牆紙掩蓋年久發黃的四壁,也沒法說「這是我的家」。
周末的時候,我們總喜歡去逛最像家的地方——宜家,看著一件件家居用品,總想著將來有了房,全都扛回去。
有次我去上海出差,朋友邀請我去她家住,一進去我就驚了,這簡直就是宜家的縮微版。朋友說她跟我一樣,以前特別愛逛宜家,後來終於咬咬牙,又讓父母幫忙出了一部分首付,終於買了個小平米,算是把夢想實現了。
那時候正好快五一,我問她:「放假去哪玩啊?」她說「回家啊,我爸媽早打電話讓我們回去。」
你看,即便有了自己的房,我們還是下意識地認為「有爸媽的地方才是家」,這裡只是「住的地方」。
所以我不急著北京買房,除了錢不夠,還因為我早把公婆接來同住,我媽也住在離我半小時車程的地方。
一家人都在,住哪哪就是家。
特別提醒漂泊的你:
讓你踏實的不光是房本上有你的名字。
還有房子裡住著你愛的人,他們也愛你、支持你、理解你、包容你。
戚薇主演的《北京女子圖鑑》裡有句話特別打動我,「想要什麼,就勇敢去追求。」
工作前幾年,我總覺得自己能力沒充分發揮出來。是領導不賞識?是項目不夠好?好像又不全是因為這些。最後我決定,去大廠闖一闖。
費了很大勁,耗時半年多,終於進了一家上市公司做運營經理。可是這份「錢多、活少、離家近」的工作並沒有讓我開心太久,我就有了新的困擾。
現在的經濟形式,沒有哪份工作是鐵飯碗。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我的一技之長到底是什麼?我應該專精哪條路線,訓練到什麼程度?公司沒人能給我答案,那我只能自己想辦法。
從2016年開始,我開始大量的學習,看書、聽課、參加培訓,尋找自己的優勢,規劃自己的職業方向,構建T型能力結構,連結人脈拓展人脈圈。慢慢有了自己的作品,找到一些個人、企業、平臺背書…偶爾可以自己挑調資源,而不是全被資源挑。
特別提醒北漂的你:
挖掘技能特長:飽和性理論學習+大量寫作演講輸出+人際互動總結亮點
標籤打造:一個主標籤+N個輔助點,讓你更豐富、立體
營銷思維:打造作品+廣泛傳播+背書推薦
今年是來北京的第九個年頭,每天下班能跟一家老小吃飯,每天早起能繼續為夢想打拼,也經歷過部門解散,被迫離職,但好在能靠有一技之長,換個地方還有飯吃。
弗朗索瓦絲薩岡說:「所有漂泊的人生都夢想著平靜、童年、杜鵑花,正如所有平靜的人生都幻想伏特加、樂隊和醉生夢死。」
我覺得我現在挺好。
但老家的朋友經常問我:「一直折騰,你累不?」我笑笑說,「怎麼可能不累?「但我們這些漂泊的女孩都有個共性,就是一直不服輸,不服老,不服自己太弱小。
縱使偶爾有淚,也不回頭,就想在這個有吸引力的地方,折騰出個樣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