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象塔,「陸行象力大,水行龍力大」而得名,俗稱青山塔。青山塔位於南寧市東南面約五公裡處的邕江江畔青秀山青山嶺頂,海拔二百零四米,它是青秀山象徵。是廣西最高最大的塔。
承露塔位於巒城西南二公裡邕橫公路南側金龜嶺上,距縣城及南寧均為六十公裡。塔東臨鬱江,因塔南一點五公裡為高村,又稱「高村塔」。 塔七層八角青磚砌成,頂為鐵質葫蘆形。夾層內壁詩詠題墨琳琅,多為明萬曆年間永淳知縣童時明所題。底門有聯「天外瑤臺承玉露,雲間瓊樹起金鱉」。
左江斜塔又名歸龍塔,塔傾斜角為4°24'46",是世界八大斜塔之一,位於崇左縣城東北二公裡處,建在左江中石頭島鰲頭峰上。塔建於明天啟元年(1621),八角五層磚塔,塔底直徑五米,高18.30米,塔頂置園形鐵鍋一口,從不生鏽。自建成至今屢遭洪水衝刷,日曬風吹雨打,仍屹立不倒。
蓉峰塔位於寧明縣城西北1.3公裡,建於清道光初年,知州伊枕雲籌建,八角五層磚塔,高44.44米。內有樓梯通頂層,每層均有題名匾額和壁畫。第一層「蓉峰」二字冠首。塔頂為尖嘴葫蘆狀,瓦簷六角各垂吊一個風鈴。塔旁有一大榕樹襯託,顯得肅穆、威嚴。
平果縣在二千零二年打造縣城馬頭山風景區,並投資二百多萬元修建馬頭山白龍塔。
文昌塔位于靖西市城南8公裡,舊州街東面,舊州街為明歸順州府所在地,建在鵝泉河中一塊天然石頭上。塔呈方形三層磚木結構,高11.81米,有木梯直達頂層,底面正方形邊長6.85米。閣內供奉文昌魁星諸神畫像,清朝科舉時期,當地人士常在此讀書,臨流觴詠,風流韻雅。清嘉慶年間,知州宋慶和題匾「蔚起南州」。
文江塔位於武鳴縣城南東、西江兩江匯流處石岸上,建於清道光六年(1826)。塔八角七層,高31米,尖頂,青磚砌築,各層頂作布筒瓦,簷脊塑成獸面飾。塔內設塔梯187級,以螺旋復道而上,拱頂。
迴風塔在賓陽縣蘆圩鎮新模村合嶺山上,八角七層青磚砌成,清光緒二年(1876)由知州葉茂松倡建。塔高23.30米,底徑4米,每層塔簷外伸,略為上翹,造型古雅,簷下飾各種圖案。清南海張中武題書「迴風塔」三大字刻於塔門上,塔門兩側為寶塔建成時知州葉茂松題書石刻「秀氣凌雲天上星辰俱動,祥光耀日人間將相迭興」。
龍州凌雲塔,又名文昌閣、文昌塔,建於清乾隆二十二年(1758)。據清乾隆時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立的《鼎建碑文》載:龍州「避處邊陲,然奇峰峻岭,迴環拱立,載之志者,亦備勝概」,但因「科甲瘡連,蓋以建立登科崖,文昌閣,故茲克踵前轍,作新我邦家,「閣亦觀成,氣象恢宏,規模廓大。」一九七八年被公布為龍州縣文物保護單位。
噹噹噹噹…
桂平東塔壓軸登場!
桂平東塔坐落在桂平市區東4公裡、潯江岸邊,隔江與賓山寺相對峙。明萬曆年間(1573一1620)知縣劉萬安建,成二級而卒。崇幀年間(1628-1574)御史李仲熊、知府葛元正增建成9級。
八角形樓閣式磚塔,底徑12米,高約50米。塔身每層疊澀稜角重簷,簷頂平座一周。東北和西北面開圭角形門,其餘各面設圭角形假壺門。頂置銅葫蘆,塔內木樓板和木板樓梯登頂。有「東塔回瀾」之稱。
是廣西區內保存最好的磚塔之一,享有「廣西第一塔」之譽,登塔極目桂平風光盡收眼底,1981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 府公布東塔為區級重點文物保護。
一起看看震撼的東塔航拍視頻
航拍時間:2015年;航拍作者:cjbs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