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20年10月23日
6時59分迎來了「霜降」節氣。
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八個節氣,
也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
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
霜降節氣特點是
早晚天氣較冷、中午則比較熱,
晝夜溫差大,秋燥明顯。
由於「霜」是天冷、
晝夜溫差變化大的表現,
故以「霜降」命名這個表示
「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的節令。
俗話講「霜降殺百草」,霜降過後,植物漸漸失去生機,大地一片蕭索。但是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其實,「霜」也不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霜」是地面的水氣由於溫差變化遇到寒冷空氣凝結成,準確來說應是「結霜」。
在氣象學上沒有「霜降」的概念,氣象學上一般把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稱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現的最後一次霜稱為「晚霜」或「終霜」;從終霜到初霜的間隔時期,就是無霜期,「霜」通常出現在秋、冬、春這三個季節。「霜降」節氣與「降霜」無關,兩者不是同一概念。
一
描寫霜降的優美詩詞
嚴歌苓在《霜降》裡寫道:
春天時,不知道秋天的事,
秋天來了,知道了所有的事。
隨著最後一片落葉歸根,
隨著最後一枚碩果收藏,
一歲榮辱,到此終結。
讓我們平靜地送走昨天,
欣喜地迎接明天,
不管四季如何更替,
生命總有恆常的溫暖。
《霜降》
左河水
一朝秋暮露成霜,幾份凝結幾份陽。
荷敗千池蕭瑟岸,棉白萬頃採收忙。
《賦得九月盡(秋字)》
元稹
霜降三旬後,蓂餘一葉秋。
玄陰迎落日,涼魄盡殘鉤。
半夜灰移琯,明朝帝御裘。
潘安過今夕,休詠賦中愁。
《泊舟盱眙》
韋建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
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館聽雞鳴。
鄉國雲霄外,誰堪羈旅情。
《秋懷奉寄朱補闕》
武元衡
上苑繁霜降,騷人起恨初。
白雲深陋巷,衰草遍閒居。
暮色秋煙重,寒聲牖葉虛。
潘生秋思苦,陶令世情疏。
已制歸田賦,猶陳諫獵書。
不知青瑣客,投分竟何如。
《歲晚》
白居易
霜降水返壑,風落木歸山。
冉冉歲將宴,物皆複本源。
何此南遷客,五年獨未還。
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彌安。
亦嘗心與口,靜念私自言。
去國固非樂,歸鄉未必歡。
何須自生苦,舍易求其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
「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
氣溫逐漸降低,露水凝結成了霜。
霜降的到來意味著即將進入冬季。
蘇軾有詩曰:
「千林掃作一番黃,
只有芙蓉獨自芳。」
此時樹葉轉變為金色,
在秋風的吹拂下更是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蕭瑟秋風,葉葉梧桐墜,
為秋天的離開畫上詩意的句號。
二
圖說霜降三候
【一候 豺乃祭獸】
「豺乃祭獸」這個詞最早出現在《逸周書》中:「霜降之日,豺乃祭獸」。
又曰:「豺不祭獸,爪牙不良」。
意思是說此節氣中豺狼開始捕獲獵物,並以先獵之物祭獸,以獸而祭天報本也,方鋪而祭秋金之義。如同人間新谷的收穫,用以祭天,以示回報,並以此祈禱來年風調雨順。是獸之義,也是人之本也。
圖片源自:知乎@小象艾爾
【二候 草木黃落】
秋天,西風漫捲,催落了葉,吹枯了草。逐漸寒冷的氣候,將大自然所有的生命力進行了一次次毀滅性的摧殘。翠減紅消,雁影無蹤。
圖片源自:知乎@小象艾爾
【三候 蜇蟲鹹俯】
蜂蝶不見蹤跡,蜇蟲無聲,都為經歷漫長的冬天而作準備。那是以修行的姿態,期待來年的新生。
圖片源自:知乎@小象艾爾
三
和霜降有關的習俗
吃柿子
在中國的一些地方,霜降時節要吃紅柿子,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但可以禦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
泉州老人對於霜降吃柿子的說法是: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有些地方對於這個習俗的解釋是:霜降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個冬天嘴唇都會裂開。
(圖片來自網絡)
賞菊
古有「霜打菊花開」之說,所以登高山,賞菊花,也就成為了霜降這一節令的雅事。
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上有記載。「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視為「候時之草」,成為生命力的象徵。
霜降時節正是秋菊盛開的時候,我國很多地方在這時要舉行菊花會,賞菊飲酒,以示對菊花的崇敬和愛戴。古人眼裡,菊花有著不尋常的文化意義,被認為是「延壽客」、不老草。
(圖片來自微博)
《雜五行書》說:在屋舍旁種「白楊、茱萸三根,增年益壽,除患害也。」侵害身體的晚秋寒氣在古代常被視為鬼魅惡氣,能驅風逐邪祛寒的茱萸,民間作驅病療疾之用。
登高遠眺
古時霜降時節有登高遠眺的習俗。九月節,寒露、霜降、重陽到。登高能使人的肺通氣量和肺活量明顯增加,血液循環增強,腦血流量增加,達到增強體質、防病治病的目的,而且,登高還可以培養人的意志,陶冶情操。
(圖片源自中國日報)
掃墓祭祖
古時候,霜降時節有掃墓祭祖的習俗。據《清通禮》中說:「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擴荃,屆期素服詣墓,具酒撰及菱剪草木之器;周服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
進補
民間有「補冬不如補霜降」的講法。霜降時節,天氣越發寒冷,民間食俗也非常有特色。人們認為先「補重陽」後「補霜降」,而且「秋補」比「冬補」更要緊。因此,霜降時節,民間有「煲羊肉」「煲羊頭」「迎霜兔肉」的食俗。
三
給老師們的養生小貼士
預防呼吸道疾病
慢性咽炎在教師職業中已經是常見病了,臨床接收的慢性咽炎患者中教師要佔上一大半比例。可以說教師就是靠嗓音來廣播桃李的,因此要多加呵護。
秋末時節,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期,搓揉迎香穴鼻翼兩側,練練呬「嘶」音字功等,都有助於我們預防呼吸道疾病。
一定要注意口腔的衛生,因為咽位於口、鼻後下方,與口、鼻直接相連,口腔、鼻腔、鼻竇的慢性感染常因病毒、細菌、膿液等波及咽部黏膜而導致咽炎。
堅持鍛鍊,增強體質,為吸氣、呼氣和發音奠定良好的基礎。晚秋時節的肅殺景象容易引人憂思,使人意志消沉、抑鬱,加強運動不僅可以防寒保暖增強免疫力,還可以調節情緒。
另外,這個季節不是人人適合「秋凍」。對於抵抗力差、畏寒的老師們,應及時關注天氣,按時增減衣服,以免溼邪、寒邪入侵,導致生病。
食補防秋燥
霜降作為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此時天氣漸涼,秋燥明顯,燥易傷津。霜降養生首先要重視保暖,其次要防秋燥。
飲食調養方面,此時宜平補,要注意健脾養胃,調補肝腎,可多吃健脾養陰潤燥的食物,忌食油炸、醃烤、辛辣食物。多吃小米、綠豆、蕎麥和玉米等性涼質潤並有滋陰清熱作用的主糧,還可食用蘿蔔、芹菜、菠菜等涼寒性的蔬果。
中醫專家指出,防秋燥、防秋鬱、防寒是霜降期間的健康防護重點。秋燥表現為口乾、唇乾、咽幹、便秘、皮膚乾燥等。因此還應多吃芝麻、蜂蜜、銀耳、青菜、蘋果、香蕉等滋陰潤燥食物。
勤泡腳緩解靜脈曲張
霜降時節是秋冬氣候的轉折點,也是陽氣由收到藏的過渡。俗語有「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此時節,晝夜溫差變化增大,特別要注意腳部和胃部保暖。最好養成睡前用熱水泡腳的習慣。
(圖片來自網絡)
老師站立時間過長,腿部肌肉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下肢血液回流受到影響,造成下肢腫脹、疼痛,嚴重的還會引起靜脈曲張。一些老教師常會出現小腿血管暴露,彎曲如蚯蚓,淺表色素斑塊等症狀。
建議休息時可將腿抬至高於心臟平面,以緩解雙腿承受的壓力,讓血液儘量流回心臟;日常可以穿預防小腿靜脈曲張的彈性襪,並多做促進腿部血液循環的運動;睡前用熱水泡腳,多做踝關節的屈伸活動。
「片片楓葉情,莫負最後秋。」
霜降至,秋將逝。
冬日已在路上,記得穿秋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