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車一路西行,車窗外,夏日的河西走廊盛滿古老的寂靜,一望無垠的大漠是不成風景的風景。在黃沙的盡頭,在從祁連山連綿而來的長城邊,嘉峪關的雄姿終於出現在我們眼前,它身披土黃色的戰袍,倔強地屹立在茫茫戈壁,像一匹咴咴嘶鳴的戰馬。嘉峪關頭頂,瓦藍瓦藍的天空飄浮著幾縷白雲,更添英武之氣。
鳥瞰嘉峪關城樓。(人民圖片 孔令晟 攝)
白雲蒼狗,嘉峪關雖歷經數百年風吹雨打,但依舊氣勢逼人。我看見嘉峪關雄偉高大的城樓,土夯的堅固城牆上,高懸「天下第一雄關」的匾額。厚重的朱紅大門,青石鋪成的道路,青石上層層疊疊的腳印……這一刻,陽光像熾烈的火焰,點燃我的思緒,點燃嘉峪關的前世今生,與生長於此的傳說和沙塵碰撞在一起,騰起一陣陣塵煙。
嘉峪關始建於公元1372年,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公裡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隘,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為歷代軍事重地,素有「河西第一隘口」「連陲鎖鑰」之稱。
8月10日,遊客在嘉峪關關城景區遊玩。(新華社記者 馬希平 攝)
嘉峪關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整個建築由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關城有三重城郭,層層設防,它的內城、外城、城壕組成了三道防線,成重疊並守之勢。內城外牆勾連環接,箭樓角樓相倚相望,壁壘森嚴,與關外的長城連為一體,形成龐大的防禦體系。五裡一燧,十裡一墩,三十裡一堡,一百裡一城。這樣的氣魄在靜穆的雪山映襯下,更顯雄偉壯觀。
我們從東門登上城樓,跟隨一個旅遊團的腳步,過箭樓、敵樓、角樓、閣樓,看到城牆上那些或大或小的方形射孔。站在關城上,基本可以看清關城全貌。目光順著關城的中軸線看去,從前向後依次可看到光化樓、柔遠樓和嘉峪關樓,三座關樓均以「過洞式門樓」形式排列,且同處一線,令人嘆服。環顧四面,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樓,各具形制,直矗青空。那一個個城堞、烽燧,就像一個個驍勇善戰的戍邊將士嚴陣而列。
萬裡長城——嘉峪關(圖片來源 嘉峪關市委宣傳部)
東西甕城布局森嚴,三座高臺樓閣建築,依託寬大的城壕和長城烽火臺組成威風凜凜的建築群,令敵人膽寒卻步,如果敵人攻入,完全可以「甕中捉鱉」。內城寬廣,可以跑馬,內藏十萬兵力也不會擁擠。內城建有關帝廟、文昌閣和戲臺,供守邊將士在那裡謁拜孔子,誦讀詩書,默記經典,當然還可以在閒暇時看戲,生旦淨末醜粉墨登場,唱不盡的戍邊豪邁,訴不完的思鄉情結。
行走關城之上,我撫摸著留有歷史餘溫的城牆,遙看隱隱瀰漫著硝煙的烽火臺,思緒如在沙海逶迤,連綿不絕。我依稀看見西漢霍去病的戰馬從這裡馳騁而過,明代馮勝從這裡班師凱旋,左宗棠收復新疆的車輪在這裡隆隆駛過……碧血黃沙,鑄就了多少熱血男兒,那些英雄似星辰般鑲嵌在歷史的天空,如記憶般鐫刻在嘉峪關的城牆上。
嘉峪關關城景區提檔升級,遊客不僅可以「雲上」暢享,還可以通過「線下」慢遊的方式,身臨其境地體驗一場文化穿越之旅。(圖片來源 中國新聞網 謝生亮 攝)
佇立關城,極目遠望,連綿起伏的祁連山巍然屹立雲間,山下是一望無際的大漠,萬裡長城似一條蜿蜒奔騰的巨龍,烽燧遺墩、斷壁殘垣若隱若現,眼前猶如一幅滄桑的邊塞歷史畫卷。穿越時空,每一塊磚瓦土石,每一處關隘烽燧,都讓我真切地同歷史對話,金戈鐵馬仍在耳畔迴蕩,聲聲駝鈴仍在激蕩心弦。嘉峪關,積澱了太多歷史情感和文化精神,見證了太多生活變遷和文明光輝。
從嘉峪關出來,天已近暮。縱然我行色匆匆,可心卻走不出來,只因我對這大漠雄關充滿了敬畏。離開嘉峪關時,忍不住回頭張望,嘉峪關依舊靜靜地站在那裡,頭頂藍天,睥睨大地……
(宋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