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讓一個沒有任何書法素養的普通人來評價一幅書法作品的好壞,拋開能不能認出來寫的什麼字這一層面,他可能最先觀察的是這個字是不是工整。簡要地用一個字概括就是是不是寫的「穩」。
在我們目前的硬筆書寫中,由於涉及到實用性,我們通常會以是否工整來評價字寫得好或者不好。大體上就是看字的比例是否協調,有沒有東倒西歪、忽大忽小。
因此,不少人也將這一標準運用到書法的欣賞中。包括目前的一些書法家們,也將書寫儘量達到所謂的極致工整。一方面會被普通大眾所接受,另一方面不少人也將能把字寫工整當作是功力深厚的體現,但是書法寫得工整就一定是好書法嗎?其實並不必然。
孫過庭在《書譜》中提到「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大體上將學書法分成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非常重要的打基礎的階段。
"分布"主要是指字的結構安排。即按照一定的方法正確地寫出每一個筆畫來。"平正",從結字上說,是端正、平穩、均衡的意思;在筆法上,則應是嚴格地遵從規矩法度,絕不能隨心所欲、胡塗亂抹。"但求",即只能有此追求,莫有過高要求。
第二階段的要求,是在基本掌握了結字方法、用筆法度,要探索自己藝術語言。
即打好基本功之後,一定要充分發揮個人的創作才華,在不失法度的前提下,大膽追求變化,且要力爭達到驚險異常、令人叫絕的程度,探索自己的藝術語言。從古今名家的各體法書中,都能看到許多結體、用筆一反常態、不落俗套、極富個性的字。正是這個朝氣蓬勃的階段,書家們八仙過海,才使書法藝術永葆青春。
第三階段是"復歸平正"的階段。
同是"平正"二字,與第一階段的意思卻大不相同。這是在已能"險絕"基礎上的"平正",是通會之際"人書俱老"、藝術內涵豐富、充分個性化的返璞歸真。這是一個出乎自然、"隨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境界。
舉一個例子。當代田英章是一個頗具爭議的書法家。一些追隨者視其為當代歐體書法大師,但一些書法專業人士往往認為他的字過於呆板,且從其帶過的徒弟的書寫風格看,千篇一律,毫無風格可言。而他的書法又欠缺書寫性,用筆為了達到所謂的極致常有塗描,使得筆畫和字缺乏自然性,毫無歐體的險絕之勢。
但由於一些人只認外形方正,不懂得用筆技巧及相關的書法理論。所以田老師及其弟子的「美術字」仍然有很大的市場。
那寫得工整就代表功力深厚嗎?其實也不必然。
書法功力的深厚並不通過某一書體來呈現。有的人楷書好,行草書一般,有的人行草書好,楷書一般。書法功力主要體現在對毛筆的控制,對用筆的掌握。對字框架結構的處理,對墨乾濕濃淡的掌控以及對全篇布局的處理。欣賞一幅書法作品需要專業的書法知識,它和我們的寫字有聯繫又有區別。
一些人總用自己上學學到的簡體字的標準去評價書法的好壞。往往會造成對書法的誤讀以及對書法學習形成認知和實踐的阻礙。
有些人總認為越工整書法作品就越好,其實我可以給他們提一個省錢又起到裝飾作用的辦法。電腦列印然後裝裱,絕對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