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世界萬物的發展都蘊含著無限的生機,在努力的和時間的見證下,曾經落後的事物也可能掌握逆轉乾坤的能力,80年代時國企競爭輸給了日本。
於是,為了擺脫落後的姿態,90年代中國軍工巨頭紛紛按照要求拆分肢解,在這明確的政企分家政策的指導下,中國經濟終於迎來了騰飛的時刻。
一:巨大的差距
戰爭是殘酷的,它帶走了無數鮮活的生命,也摧毀了無數家庭的幸福,更嚴重的是,戰爭還造就了一個國家發展倒退的局面。抗戰結束後,神州大地上一片狼藉,這片被炮火蹂躪過的土地上寫滿了貧困和落後。
為了改變經濟落後的局面,中國政府在蘇聯政府的幫助下確定了計劃經濟體系發展,當這個大方向確立後,中國經濟市場的各個成員都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從萌生階段到形成階段再到成熟階段,中國人花了近40年的時間摸索和實踐。
在無數國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經濟的發展終於迎來了新的局面,到80年代時,人們的生活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苦難和炮火中走來的中國人重新看到了幸福生活的模樣。
向內看,得到啟示,向外看,發現不足,從1952年的810億美元生產總值到1980年的3,053.5億美元,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得到了飛速的提高。這輝煌的成績離不開黨的正確領導和國人的不懈奮鬥,它是發展路上的一座豐碑,從站起來到強起來,中國人用行動書寫了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然而,這些成績仍和其他發達國家有著較大的差異,截止到1980年,日本的GDP已經達到了11,053.9億美元,同樣作為亞洲的知名國家,中國和日本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差異。
這些差異在國企的競爭中表現的尤為明顯,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國企承載了無數人的期待,這些企業吸引了各個領域的人才,也包含和吸收了代表國內最高水平的管理體系。
同時,這些國企還能牢牢的掌握各種生產資源和改革信息。按理來說,這些企業自然代表了國家發展的最高水平。隨著進出口貿易的完善和發展,國企也走上了世界的舞臺,一些國企也相繼加入了各國的競爭中,其中一個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魯布革大壩的競爭"。
在80年代初,日本和中國同時提出了要承包魯布革水電站的建設,為了得到承包資格,國企中的代表中國水電14局和日本大成公司進行了激烈的競爭,兩家公司紛紛亮出來自己的"底牌",利益是衡量一個產業的重要標準。
因此,在一番比較下,日本大成公司以低於報價標準的43%的報價贏得了承包權。這樣一來,國企就徹徹底底的在競爭中輸給了日本。
二:軍工巨頭的肢解
差距能激發人的鬥志,一向自立自強的中國人不甘於落人一等,為了謀求更大的發展,中國政府對市場經濟進行了改革,在收集資料和對比的過程中,領導人發現中國的發展落後局面是和市場經濟體系有著很大聯繫的,計劃經濟體制束縛住了經濟發展的活力。
同時,在原有企業的管理中,工人們大多是按照上級分配獲得工作的,這些管理方式和人才分配政策造成了勞動力的閒置和安排不均衡的問題,很少有工人能把自己的"所長和所專"發揮到極致。
其實,任何社會現象都是無數個體現象組成的,當越來越多的工人走向陌生的領域時,中國的經濟發展也就出現了緩慢增長的趨勢。
在當時的經濟制度下,國家掌握著領導權和企業的決策權,這種"政企不分家"的制度極大的扼制了國人創造財富的熱情,沒有人能和國家管理的企業相競爭,也沒有人敢對國家所管理的企業提出不滿。
長此以往,市場上就會出現壟斷和服務水平低下的情況。競爭是刺激進步的有力手段,在這種沒有競爭壓力的環境下,很多國企都失去了前進和改革的動力,看到和日本等一些國家的差距後,領導人痛定思痛的做出了改革的指令。
1992年,中國確立了市場經濟的發展目標,在市場經濟體系的影響下,國企分家的政策也被提上了日程。為了充分釋放市場發展的活力,政府必須從領導者和參與者的身份轉化到監督者和調節者的身份。90年代裡,一些軍工企業首先進入了整改的行列。
其中,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的拆分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1999年,在國家政策的指導和監督下,有關部門對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進行了"拆分和肢解",這個有著長久歷史的中國軍工巨頭企業被分裂成了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和中國兵器工業集團。
除此之外,有關部門還對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的業務進行了拆解和分配。不同的拆解部分掌握著不同的核心要領。完成軍工企業巨頭的拆解後,有關部門又把目光放在了其他的國有企業上,大多數有著壟斷地位的國有企業都在政府的要求下拆分成了幾個小型的企業。
為了確保新分裂成的集團能迅速適應經濟市場的改革,國家還引進了一批先進的管理人才,這些人才大多都有著留學和出國工作的經歷,他們對一些優秀外國企業的管理制度有著深刻的了解。
之後,通過和發達國家的對比,優秀和專業的管理人才為企業的發展制訂了適合中國市場經濟的戰略,並結合中國的文化內涵對用人制度進行了改革。在多方面的努力下,中國的經濟發展也展現出了傲人的生機。
三:優秀的成績
正確的方法往往能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經過改革和拆分後,那些企業中的大多數都在找到了新的發展機會。
隨著資本的不斷進入和競爭環境的不斷透明,越來越多的國人投身到了市場交易的浪潮中,下海經商,投資建廠,民營企業佔據了更多的份額,市場上"這支看不見的手"正在調節著整個經濟的運行過程。政府給了市場獨自的發展空間,得到釋放後的市場自然也表現出了極大的活力。
如今,我國已經成了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系,雄厚的經濟基礎支持著中國來到了國際舞臺的中心,越來越多國際事物的制定都不離開中國的意見。隨著"一帶一路"等計劃的倡導和推行,我國將在行動上持續推進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此時的中國已然成了世界花園中不可替代的花朵。
任何事物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從80年代國企競爭輸給日本,90年代對中國軍工巨頭的拆解到如今經濟的騰飛,中國經濟的經歷了很多發展局面,究其根本,就是有以下兩個原因造成了局面的轉換:
1:黨的正確領導。
從建國初期的計劃經濟到九十年代的市場經濟,這巨大的轉換間凝聚了領導人的無數心血,為了適應國家的發展和全面恢復生產,國家掌握住了經濟的發展方向和主要的產業。
隨著不斷的前進,黨的領導人意識到了計劃經濟對經濟活力的限制,在比較了其他國家的發展狀況後,黨的領導人毫不猶豫的對經濟體系進行了改革,把國有企業分解,合理分配生產資源,讓每個人都參與到經濟的調節中,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給中國經濟的騰飛提供了切實的保障。
2: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人是社會的主體,社會上的各種活動都離不開人的支持。隨著計劃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家掌握了市場上的大部分資源,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大多都由國企提供。
由於沒有競爭壓力,這些企業也不願意主動的選擇在產品質量上進行升級和創新,消費者的滿意度不斷下降,市場經濟持續低迷的發展狀況,一向把人民裝在心上的國家自然要聽從人民的意願。
在那個和平的年代裡,軍工企業等一些企業儼然已經不再是發展的重心了,被國家掌握住的國有企業也急需要注入新鮮的活力。為了順應民眾的意願,給民眾提供更好的生活體驗,國家便施行了改革拆分的政策。在這些政策的落實過程中,就相繼出現了軍工巨頭被拆分,國有企業被肢解的現象。
當"短痛"過後後,中國的經濟又出現了輝煌的發展局面。在80年代的競爭中,國企輸給了日本,從失敗的陰影裡走出後,中國政府對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新的規劃。
為了調整市場結構,合理分配資源,90年代時,國家對軍工企業進行了拆分肢解,這些發展的片段烙刻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歷程,不斷的改革和創新更是體現了中國人不甘於落後的精神狀態和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自立自強,樸實無華的堅定信念正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內容。